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catelli (不动明王),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曹禺传(5)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May 13 16:05:09 1999), 转信

第五章 诗的迷恋            


    万德尊的官运,就如同坐在一只失去舵的破船里,在海洋上飘荡。黎元洪被段祺瑞撵下
了台,万德尊自然也受到连累。皖系军阀段祺瑞操纵着中央政权,是因为后边有日本帝国主
义在撑腰。美、英帝国主义自然不甘心,便支持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并发动了直皖战
争。狡猾的日本帝国主义看到皖系即将失败,便又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直皖战争中,张
作霖联直倒皖,乘机入关,以便和直系分享北京中央政权的势力。1922年4月又爆发了
直奉战争,奉系失败,退据东北。

    这样的军阀混战,随着一派军阀的倒台,便有大批军官下野,而随着一派的得势,则又
有一批军官升官发财。特别滑稽的是,大总统也像走马灯一样,袁世凯称帝失败,继之而起
就有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民国成立不过10年,而大总统就换了五六次。

    1917年黎元洪下台之后,万德尊还没有彻底垮台。1918年,徐世昌当大总统
时,家宝的曾祖母魏氏百岁寿辰,万德尊曾在天津大摆宴席庆贺。徐世昌曾题“蔚为人瑞”
之匾额相赠。①1922年8月,黎元洪又被抬出来复任总统了,万德尊被授予“藩威将
军”称号,并成为将军府的将军。②黎元洪好景不长,1923年6月,又被驱逐下台,就
在这年10月,曹锟采取贿赂议员的丑恶办法,“选举”曹锟作了大总统,这就是臭名昭著
的“猪仔议会”的闹剧。家宝因病休学,也在北京,他还隐约记得:“当时还小,但对曹锟
竞选总统的丑剧还有些印象。记得那些议员们坐着车子满街飞跑,老百姓都站在大街上看热
闹。”③在这次黎元洪下台之后,万德尊就回到天津,从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
迹了。他开始过着寓公生活,成日和妻子抽大烟,同朋友一起赋诗写字,精神抑郁潦倒,心
灰意冷,再无心仕途了。那时,他还不到40岁,总是说:“我老了!”一种老之已至的悲
凉感占据了他的心。

    万德尊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动不动就发火,常常是无名之火。也许他不甘心就这
样退出舞台吧!也许他觉得他为那种捉摸不定的政局所戏弄了,也可能他觉得光宗耀祖的梦
想还未实现,就被挤出了发迹的轨道。人在失意之后,便不免要发泄心中的苦闷和烦恼。他
什么都看不顺眼,说打人便打人,说摔什么就摔起来,这使家宝对父亲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他怕他,他怕见到他,他怕同他在一起。

    一天里,父子是很难碰面的。清晨,他去上学,午间在学校里进餐,下午放学才回家。
家宝在学校里,过得十分愉快,上课,演戏,和伙伴谈诗论文。而一回到家里,就进了另外
一个世界。一进家门,整幢楼房就静得吓人,光线幽暗的楼道里,阴沉沉的,似乎空气都像
冰块那样冻结起来。没有一点声息,也没有一个人影。父亲和继母抽了一夜的鸦片,把黑夜
当白天过。家宝回家时,他们还在睡梦里。仆人们都不敢出声,生怕惊扰主人的酣梦,都躲
到另一座楼里去休息。既然这样难得碰面,可是偶尔碰到一起吃饭,饭菜刚刚端上来,父亲
不知为什么就大发脾气。有时,就把厨子大骂一通;有时,就在饭桌上把哥哥训斥一顿。继
母在旁边劝说,不劝则还罢了,越劝便骂得越厉害。这种压抑的气氛,使家宝内心经常有一
种沉重的压力,窒息得很,都要闷死了。他唯一的办法,便是悄悄地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
书。

    家宝苦闷的酵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滋长着。他对父亲不满,他对家庭不满。这种不满
只是在他心中凝聚着,回荡着。他不是那种人,一遇不满便怒形于色,把它发泄出来,化为
种种反抗的行动,而他总是苦苦地思索着。父亲是喜欢他的,同家修形成对照。但是,父亲
却越来越不理解家宝了,为什么这么小小的年纪会有那么多苦闷,这些苦闷又是从哪里来的
呢?

    其实,家宝的苦闷也不全部是来自家庭,他读了那么多书,特别是文学作品,他接触到
家里以及周围的熟悉的人事,他又是那么敏感的一个人,于是便常常陷入一种追索的苦闷之
中。家宝已经是高中生了。由混沌的少年进入富于自主意识的青年时代,在他的意识里逐渐
增长着的是对社会的不平感,是对种种人事灼热胸膛的正义感,是对人生意义的朦胧追求,
是对现实中贫富对立的强烈感受。他曾经这样说:那时已经读高中了,觉得顿时长大了,似
乎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追索,对社会也有更多关注了。我曾经在大街上游行高喊取消二十一
条,还高呼过“还我山东”的口号,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愤恨的。打倒列强是很清楚的,
那时就会唱打倒列强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畅。那时,
我们就唱着这样的歌曲,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南开中学是有这样的好传统的,周恩来同志在
南开读书时就开始了这个传统,一代一代传下来。①

    家宝的高中时代,正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从胜利而失败。
当时的天津处在军阀统治之下,但是,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重大斗争都在南开中学引起过强烈
的反响。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师生组织了“南开中学五卅后援会”,并演出戏
剧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家宝热情地参加了这些宣传活动。1926年,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
的“三·一八”惨案,段祺瑞反动政府公然枪杀爱国学生,激起了南开中学师生的愤慨。
《南中周刊》发表文章,声讨段祺瑞的血腥罪行,并对当时的教育总长“不惟丝毫无动于
衷,而反为政府通电,话之为暴徒”的行为痛加谴责。事隔两年,在家宝担任编辑的《南开
双周》1928年第1期上,还在卷首用大字排出鲁迅《淡淡的血痕》中的语录作为纪念。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山东济南制造了枪杀我同胞和外交人员的流血事件,校刊上立
即发表《济南事件发生以后》、《济南事件的意义以及我们的自觉》等文,揭露日本帝国主
义的侵略行径。

    南开中学也有共产党人。有一次,曾发生一起震动全校的事件。和家宝同年级的一位同
学管亚强,在学校开大会时,指责校长张伯苓,质问他为什么不允许学生罢课。

    管亚强是CY,他这样敢于当面指责校长,在校内反响很大。有的学生对管亚强很不满
意,有些学生持中立态度,而学校当局则采取严厉的态度。家宝很同情他,觉得管亚强没有
什么不对。家宝的同学陆以循回忆说:我在中学时同家宝住在一间宿舍里,他比我高一年
级。当时,他在高中一年级,同屋四个人,有位同学叫管亚强,他还是个有名的政界人物的
子弟,很激进。学校开会时,他敢和张伯苓顶撞,质问张伯苓,后遭到学校打击,并通过他
的家庭对他施加压力。家宝很同情他。我当时是站在张伯苓方面,我觉得校长对,学生怎么
能顶校长呢?但是,家宝却不是那样,他的思想比较前进些,他觉得管亚强是有道理的。虽
然,家宝没有公开站出来为管亚强讲话,但同我的想法不一样。特别管亚强有一段因受压力
而沉默起来,家宝就更同情他。①

    家宝和管亚强住在同一间宿舍里,但平时很少谈政治问题,他不知道管亚强是CY。他
看管亚强每天很忙,闹罢课,经常外出活动。偶尔交谈起来,管亚强也说:“家宝,你老是
死啃书本有什么用?”但管亚强敢于站出来同校长顶撞,那种积极的反抗精神,给他留下很
深的印象。当全国解放后,他们再度重逢时,管亚强已改名张致祥,是我党一个高级干部,
他才知道那时管亚强在南开中学时已经在从事地下工作了。1927年,家宝担任了《南中
周刊》“杂俎”栏的编辑,他不但自己编辑杂文、短评,而且亲自撰写杂感,在第20期、
25期、30期上,他以万家宝和小石的名字发表了几篇文章:《杂感》、《偶像孔子》、
《听着,中国人!》,或批判迷信偶像,或评说是非,或针砭锢弊,写得也颇犀利。其中最
能体现他高中时代的社会思想的,是1927年4月在《南中周刊》第20期上,以万家宝
的名字发表的题为《杂感》的三则杂文。这时,他已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这篇《杂感》
确如郁达夫所曾希望于他们的,对恶势力的攻击持着“正大的态度”,它的“骂人”也是
“光明磊落,不失分寸”的。在三则杂文前面,有一段序言,颇能看出曹禺当时的某些思想
态度。他是这样写的:将那闪电似的,奔流似的,憧憬的情趣,以及由各种现象而产生的心
境,它只有天才能为之解释。同时一般庸流复可感触得到的,蓦地把它提到字块里,无目的
地把它写出,无意义地映在痴人的脑海里,这或是“杂感”的真义吧?

    “这个人癫头癫脑,一肚子鬼话。”我们常对人这样批评。由这句话,总可逆料此人不
会说“人话”的,甚至所谓“人话”反根本不晓,因为人非鬼,为人而云鬼语,则怪异可
知。实在癫气十足的癫子,鬼话不能讲,人话反而不少。果尽量感受其味格,他的话里头当
发现孕含着不灭的创造性;他的思想常变化流动,永进不息,显现他在彻底地思索面前的事
物,不为一切庸俗的利望所扰而变动他的观念。他的生活欲求极端兴旺,他的感想无在不可
施展,他所见是正确社会的面影,因是他的“鬼话”便长泻不息。由这出发点讲出的“鬼
话”便是杂感的完成。

    从这一段今天看来依然充满热忱的议论来看,他对“杂感”的解释还是有它的独到见
地。的确,在那个社会中,能讲“鬼话”倒是能道出“正确的社会面影”。特别是作为一个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所追求的是在事物面前的“彻底地思索”,是“发现”事物中“孕含着
不灭的创造性”,是“不为一切庸俗的利望所扰而变动他的观念”的独立不倚的精神。这是
十分难能可贵的。紧接着他在这个短序中又写到:转到自己,假若生命力犹存在躯壳里,动
脉还不止地跳跃着的时候,种种社会的漏洞,我们将不平平庸庸地让它过去。我们将避去凝
固和停滞,放弃妥协和降伏,且在疲弊困惫中要为社会夺得自由和解放吧。怀着这样同一的
思路:先觉的改造者委身于社会的战场。断然地与俗众积极地挑战;文学的天才绚烂地造出
他们的武具,以诗、剧、说部向一切因袭的心营攻击。他们组成突进不止的冲突与反抗,形
成日后一切的辉煌。然而种种最初的动机,不过是那服从于权威,束缚于因袭畸形社会的压
制下而生的苦闷懊恼中,显意识地或潜意识地,影响了自己的心地所发生杂乱无章的感想。
那种纷复的情趣同境地是我们生活的阴萌,它复为一切动机的原动力,形成大的小的一些事
业。

    这段话,可把它当作曹禺最初的战斗的创作宣言来看。在他热情而蓬勃的年轻生命里,
跃动着对“社会的漏洞”进行不懈攻击的理想,摒弃平庸,决不妥协,“为社会夺取自由和
解放”。他把文学作为“向一切因袭的心营攻击”的“武具”。他多么羡慕那些文学天才和
先觉的改造者!他又多么希望因此而在文学上“形成日后的一切辉煌”!这大概是他的审美
理想吧!由这些话,我们也不会再感到他23岁能写出《雷雨》是偶然的了。

    他接着又对古老的文明开炮了:不过在我们这“礼义之邦”,这种文字却常与狗吠一般
地无价值。因为它藏着破坏、爆发、攻击,同一切跳出所谓“圈子外”的危险性。我华夏民
族酷嗜和平,淡泊潇洒;一日和尚一日钟。过足烟瘾,横在热炕上晕谈一阵。哼,我们“孝
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有明训”。有长远历史的国度的百姓,岂能随随便便干这些
没头没尾的把戏!

    记得某校刊登什么捞什子的杂感,一句不重要的话冒犯校中的某当局,于是即时一道命
令,斥以“侮辱师长”,训令那位编辑先生“下野”、“回里”(这是两件事:一面革职,
一面挂牌)。同时一位职员建议停止校刊,当时即将编辑部解散。有人说教育家(?)对于
激烈的份子只有这种办法。这个?也许吧!

    不过在这刊物(按:即指《南开周刊》),请放心。同学们尽可发挥个人的意见,不顾
忌地陈说自己对于环境的不满(当然,向猥亵的社会攻击更是我们青年的精神)。只要自己
能踢开利害的计算,不伪不饰地吐露内心的不快,冷静的态度可,幽默(homor)的亦
可,我料南开当局绝对予以赞助的。因为假使所感诚为我们这个圈内的错误,一手掩不住天
下的人,这无须隐瞒。教育不是妓女,不应修饰外面为游客看的;假若原来的思索在未写以
前已是错误,那么,诚恳的教育家应以怜悯的态度谅解这种学生,并且希望他在刊物上发
表,对症下药,顺便给我们以公开的商榷、讨论和指点。

    这样一篇富于思想而又具有战斗精神的文字,出自一个高中二年级学生,已透露出他的
才华、他的见地、他对社会的态度、他对文学崇高使命的追求。

    《杂感》于序文后列出三个小题目,一是《Gentlemen的态度》;二是《“文
凭同教育救国”》;三是《Supplyanddemand》(《供给和需要》)。在
《Gentlemen的态度》一文中,他嘲讽了一位教授屈从于“洋权威“的恶劣态度。
这位教授在讲台上“大讲其理”,说什么“……好了,外国人有金钱有强势,犹以Ge-n
tlemen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反不自量力,不以Gentlemen的态度向他们,
这不是自找苦吃么?”作者援引这个事例后指出,这种以“他们的‘主人’如何,他们亦如
何”的说法,貌似有理,但却是“他们全屈服于洋权威”的荒谬逻辑。在《“文凭同教育救
国”》中,他讽刺了一面学生在考试时作弊,一面校长在每次开学和毕业典礼时讲着“教育
救国”的现象,他以为这不过是领得一个自欺欺人的“‘教育救国’的执照”罢了。《Su
pplyanddemand》一文也是讽刺得颇为辛辣的。此文先提出“需要多供给,少
则市价涨”的一般道理,然后引出一个学生发问说:“上次北京猪仔奇贵,是不是供给少于
需要的原故”。答曰:是这个道理。然后笔锋一转,指向一种社会现象,即“做太太确是一
件难事”,有些人选“太太”,必定是“英语精通,满身洋气”,“要洋气非游外国不
可”,这样大学毕业的女学生都得落选。要入选,那就得“读洋书,做女留学生”。文章最
后说:“上面是能阐明Supply(需要)anddemand(供给)的原理,当然这
比买卖猪仔有趣多了。”这则杂感不能说十分深刻,但却具有一种令人发笑的喜剧性,其中
对曹锟搞的“猪仔议会”暗含讥讽。

    从这篇《杂感》已可看出家宝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他那血性方刚的热烈
情性已表现出来,而他的父亲是不可能理解他这个儿子的。

    家宝还有另外的一种精神探索。他那少年时代就萌生起来的忧郁苦闷,那种孤独寂寞之
感,不仅早在他内心激荡着不息的情感波澜,同时也使他在思索人生,他内心的精神生活是
有着一个天地的。其内容不单是苦恼和伤感,也有对生活的思索和憧憬。他这种富于浪漫色
彩的个性,使之对诗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在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写诗,并且用诗当作了他达
情的工具。

    他写过《今宵酒醒何处》后,就不再写小说了,而是写一些小诗。1926年10月3
1日,他在《庸报》副刊《玄背》第13期上发表了《短诗二首》:林中

    晚风吹雨,点点滴滴,正晴时,闻归雁嘹唳。

    眼前黄叶复自落,

    遥望,

    不堪攀折,

    烟柳一痕低。

    “菊”,“酒”,“西风”,黄黄白白与红红,摘取花枝共一丛。

    酌酒半杯残照里,

    ——打头帘外舞西风!

    这些小诗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明显地烙印着模仿旧诗词的痕迹,又分明流露出一种凄
清而忧伤的调子。它和小说《今宵酒醒何处》是相通的。他接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也读过
不少新诗,但他写诗,总是追求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1928年上半年是他写诗最多的一
个时期。在这些诗作中,荡漾着他那旺盛的诗情,或阿惋清冷,或恬淡幽静,但它的诗境又
是那么朦胧超脱。

    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古城啊,古城,

    这般蕴藏着怅惘,

    这般郁结着伤心。

    今夜凄淋的雨打着摇曳的灯。

    水泻的泥路上行着一个落漠的行人。

    我仍冒着冷雨

    送你归去,

    你明晨便将无踪无影。

    古城啊,古城,

    苍苔盖满了颓墙,

    土径铺润着青茵。

    今夜呜呜的湿风吹着淅沥的雨,送你飞越溪畔,

    又穿过荒林。

    你便这般悄悄地离开这里,明朝只有睡柳号着凄音。

    古城啊,古城,

    日后墙外不飞袅袅柳絮,日后楼头不见纸鸢轻影。

    这夜半

    枝头的湿花滴沥着

    凄伤的泪,

    便飘飘地沾埋污泥,

    又投入流水伴你长征。

    明晨熹光斜照一堆,

    残颓的花,

    你已无踪无影。①

    曹禺曾说,“当时我对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认为诗是一种超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
术。我自己只觉得内心有一种要求,非这样写不可。”①这首诗,就有这种味道。你说它超
脱也好,朦胧也好,但它的情调却是阿楚而悲凉的,诗的意境也是完整的。虽然它缺乏深刻
的思想性,但曹禺作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却闪现出来。不久,他又写了一首长篇抒情诗
《南风曲》,发表在《南开双周》1928年5月第4期上。这首长诗写得更飘逸了,好像
田园牧歌一样。他的想象力是那么飞扬,把我们带入一个村童的梦境之中。在晨光中,林野
静默,山峦安谧,草香迷人,绿茵酣适。南风吹来了,送来湿土的香味,山野静悄悄,村童
渐渐熟睡。“吹得睡灵儿出了躯窍,吹得睡灵儿飘飘摇摇”。于是他梦见一个柔媚美貌的洗
衣少女,纷披的长发,雪白的裸足,漫歌着抑扬的村调。村童的心灵不自主地惊喜,赞叹这
少女是“这般柔媚,这般美貌”,他被迷住了。但是禅寺的钟声却惊醒了他的梦境,不由得
使他痴想颠狂。可是眼前只剩下“残花”,“土冈”,伴随着那单调的钟声“当当……当
当”。如果说《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是在离情愁绪的不言境界中,蕴蓄着的是
怅惘,郁结着的是悲伤,而《南风曲》就更多地体现了对一种浪漫的缥缈的境界的追求,但
又是一种美的向往的破灭和失落感。

    更值得重视的,是他同时写的另外一首诗《不久长,不久长》:

    不久长,不久长,乌黑的深夜隐伏,

    黑矮的精灵儿恍恍,

    你忽而追逐在我身后,忽而啾啾在我身旁。

    啊,爹爹,不久我将冷硬硬地睡在衰草里哟,

    我的灵儿永在

    深林间和你歌唱!

    不久长,不久长,

    莫再谈我幽咽的琴弦,莫再空掷我将尽的晨光。

    从此我将踏着黄湿的

    草径躞蹀,

    我要寻一室深壑暗涧

    作我的墓房。

    啊,我的心房是这样抽痛哟,我的来日不久长!

    不久长,不久长,

    无星的夜里,这个精灵悄悄地吹口冷气到我的耳旁:“嘘……嘘……嘘……来,你来,

    喝,喝,……这儿乐。

    ——喝,喝,你们常是不定、烦忙。”

    啊,此刻我的脑是这样沉重哟,我的来日不久长!不久长,不久长,

    袅袅地,他吹我到沉死的夜邦,我望安静的灵魂们在

    水晶路上走,

    我见他们眼神映现出

    和蔼的灵光;

    我望静默的月儿吻着

    不言的鬼,

    清澄的光射在

    惨白的面庞。

    啊,是这样的境界才使我神往哟,我的来日不久长。

    不久长,不久长,

    乌黑的深夜隐伏,

    黑矮的精灵儿恍恍,

    你忽而追逐在我身旁。

    啊,爹爹,不久我将冷硬硬地睡在衰草里哟,

    我的灵儿永在

    深林间和你歌唱!①

    这首诗的思想情绪是相当消极而悲观的。寻找一个深壑暗涧作为自己的坟墓,神往一个
静谧森然有着鬼魂相伴的境界,让自己的灵儿永远睡在衰草里。的确,这很难令人明白,曹
禺当时那么年轻,却为何产生这种人生“不久长”的悲叹和感伤,为何产生这样的玄思冥
想?又似乎积淀着一种人生苦闷,在寻求着解脱。尽管我们不能把作品的思想同诗人的思想
等同起来,但这些思想情绪毕竟是一个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是从诗人心中流露出来的,
总是反映着他的某些思想情绪。曹禺曾说:“我的青年时代总是有一种瞎撞的感觉”。“好
像是东撞西撞,在寻求着生活的道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他曾苦苦地追索着人生的价
值和意义,思考着人生的课题,有时未免搅得他坐卧不安。在这些诗中正有着这种追索的苦
闷印痕。苦闷,并不都是坏事,它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孕育着思想的变动和飞跃,一旦
从中挣脱出来,便会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甚至,苦闷本身就有它的潜在的价值。从艺术上
来说,这些诗体现出他的美学追求,他追求诗的感情,诗的意境,追求思想情绪的诗意表
现,这点,对它未来的戏剧创作倒是影响深远的,由此,指示着通向戏剧诗人的路途。
  
--
      宁    淡
      静    泊
      致    明
      远    志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bsvr.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7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