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r (山外),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李鸿章(6)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Nov 10 19:35:04 1999), 转信

第六章 


--------------------------------------------------------------------------------

    母子接踵而病,一直十个月之久,朱大器的事业大受挫折,而大局却今非昔比,颇有进
展了。
    李鸿章在上海的脚步已站得很稳。松江早已克复,陈世发反正尚未开始行动,不幸在一
场战役中死于流弹。青浦、嘉定一带,互有进退,却是淮军占上风的时候居多。李秀成两次
苏州会议,想解天京之围,劳而无功,九月间,李鸿章督同已升总兵的程学启、副将刘铭
传、郭松林、水师提督黄翼升,大破谭绍光于青浦白鹤港。这一仗下来,李秀成想攻占上海
就完全成了梦想了。
    青浦大捷,自然有洋将的力量在内,常胜军的指挥官换过了,英法协助清军进攻浙东,
华尔在收复宁波所属慈溪县的一役中受伤而死。英国提督何伯推荐白齐文接统常胜军。到了
十一月里,朝命常胜军赴援金陵——这是薛焕一派想跟李鸿章争功而想出来的花样,所以由
吴煦跟杨坊处理,吴煦先到镇江,布置接应,杨坊到松江督催白齐文进军。
    白齐文本就不愿远征,托词十月份的粮饷未发,不肯开拔,杨坊原就备好了饷的,只怕
白齐文钱一到手,拖延不走,所以提出条件,只要一有行期,立即照付。白齐文大为不悦,
说要辞差,杨坊便责备他没有良心。语言冲突,不欢而散,白齐文怒气冲冲由上海回到松
江,静等杨坊来发了饷再说。
    杨坊却置之不理,坚持要常胜军有了开拔确期,才能发饷。这样僵持了四五天,白齐文
带了几十名洋枪队到上海,直奔杨坊寓所,见了面不分青红皂白,将杨坊痛殴一顿,颜面胸
口都受了伤,吐血不止。客厅中堆着几十箱银圆,亦被搬抢一空;事后杨坊具禀呈报其事,
说抢走饷银四万馀元。
    李鸿章本来是采取坐视的态度,此时一看机会来了,很起劲地照会英国提督士迪佛立与
领事麦华陀,要求解除白齐文的兵柄,听候中国查办。
    结果由于士迪佛立的劝告,白齐文解职离队,队伍交由英国正规军官奥伦接管。李鸿章
便上了一个奏折,一石二鸟,驱逐了白齐文,也整惨了吴煦与杨坊。他不但以“该道等创募
此军,及换人接带,始终主谋,又有督带之责,不能实力矜制,咎亦难辞,应请暂行革职,
以观后效”,而且要责成他们“严密拿解”白齐文到案治罪,而且因为白齐文赴援金陵不
成,所有雇用轮船及添购军火的费用,应由吴煦、杨坊自行赔补。最厉害,也最令人难堪的
一着是,这个奏折邀同“头品顶戴通商大臣”薛焕会衔出奏,就等于强迫薛焕自掴其脸。
    然而李鸿章确有手段,居然压倒了常胜军——常胜军为吴煦、杨坊纵容得不成话说,人
数由最初的一千人,扩充至四千五百多,一切粮饷、薪水,以及其他军需供应,都超过官兵
好几倍;不但每个月七八万银子的支出,成为极大的负担,而且官军内心不服,亦成隐忧。
同时更怕常胜军一天比一天跋扈,有尾大不掉之势,一旦枪口倒转,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巨
祸。说起来也难怪李鸿章对吴煦、杨坊那样不满。
    他想裁抑常胜军的心,存之已久,苦于不得其便。这一次白齐文闹事,是一个机会,一
面撤换白齐文,一面要求会同管带常胜军。英国提督士迪佛立起初不愿,李鸿章据理力争,
终于订立了十六条条约,常胜军裁减为三千人,粮饷减少,而且需由中国管带官会同发放;
驻扎在松江的外国管带,不准干预地方公事;购买军火,须经巡抚衙门批准,不准私购;处
罚士兵,须听中国管带官的主意。虽不能尽夺兵权,但亦大非昔比了。
    对于白齐文,李鸿章仍坚持必须逮捕到案,依军法治罪。
    这亦是合理的要求,因为白齐文受过大清朝的三品顶戴,是中国的职官,自然应受中国
律法的拘束。然而白齐文本人固然决不肯到案,就是英国方面,亦不愿将洋人交由中国官员
审判,以致成了僵局。白齐文躲在英国军舰上,士迪佛立藉口华尔与白齐文托英军代购军火
的帐目未清,要求李鸿章派员会算清偿以后,方能交出白齐文。这一下,又是吴煦、杨坊倒
楣。李鸿章以无案可稽,不肯派人会算,更谈不到清偿。
    下了个札子给吴煦、杨坊,要他们“自行清理”。
    就在这拖延不决的当儿,常胜军内部又出了麻烦。当白齐文被撤换时,先由英国军官奥
伦代为管带,而士迪佛立因为奥伦是参谋官,不宜带兵,另外推荐戈登接替。常胜军不知是
为白齐文声援,还是希望奥伦留下来,居然群众鼓噪,反对戈登到营。
    幸好程学启别具深心,有意要结纳戈登,派出大队强力支持,陈兵以待,大有常胜军如
不服戈登指挥,便不惜一战的决心。结果终于迫得常胜军乖乖就范,戈登心感不已,与程学
启结成莫逆之交,而且按照中国规矩,两人拜了把子,程学启平白里有了一个“洋大哥”。
    戈登接统常胜军的第一功,便是协同程学启及李鸿章的幼弟李鹤章,攻克常熟昭文县及
福山海口,由此功劳,戈登亦被援职为总兵。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二年三月中,又助程学
启攻克太仓;四月中,助攻克昆山,于是李鸿章有三路西进的计划;中路由昆山进苏州,由
程学启率领对抗太平军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
    北路由常熟进江阴、无锡,由李鸿章、刘铭传率领,对抗侍王李世贤、潮王黄子隆。南
路以水师为主,由泖淀湖进吴江太湖、平望,由总兵李朝斌、提督黄翼升相机进兵。
    这三路是前敌,后路要防嘉兴方面的太平军,乘虚直扑上海,所以派潘鼎新、刘秉璋、
杨鼎勋扼守松江、金山卫一带的要道。而戈登的常胜军则移驻昆山,居中策应。
    李秀成得报,自然着急,苏州与金陵成犄角之势,亦为主要的饷源,倘或苏州一失,金
陵解围,益发无望。所以亲自赶到苏州布置防务,檄调驻皖南的“侍王”李世贤、驻丹阳的
“潮王”黄子隆、驻常州的“护王”陈坤书,各率所部,屯军江阴无锡之间,支援守苏州的
太平军悍将“慕王”谭绍光。
    当时双方的兵力,约为二与一之比,中路程学启、李鹤章连同常胜军共三万八千五百
人;太平军则城内四万、城外两万,另加李秀成从金陵带来的一万八千人,总计七万八千。
    但人数虽多,武器不济,尤其是水路更处劣势,淮军虽只两条武装的小火轮、一条炮
艇,但已是纵横无敌人。
    因此,淮军先败江阴无锡间的太平军,次克吴江、震泽,逐渐进逼苏州。而谭绍光忽得
意外的助力——白齐文一度到北京运动复职,未得要领,回到上海设法招了一批洋人,夺得
常胜军的一条“高桥”号小火轮与一批军火,投到苏州,为太平军效力去了。
    然而这个意外,在李鸿章倒是塞翁失马。戈登与程学启的交谊,原已发生裂痕,克复吴
江时,程学启是淮军第一号大将,李鸿章如何肯听戈登的话?双方几致决裂。就在这时候,
得到白齐文投奔苏州的消息,戈登不愧为正规军官,深知自己的责任,怕常胜军内部受白齐
文的影响,有溃变之虞,急急赶回昆山坐镇,辞职的话,亦就无形中打消了。
    到了八月里,继江阴克复以后,程学启连破苏州城外敌军十垒。李秀成亲自领军援苏,
由白齐文相助,一战宝带桥,再战于无锡大桥角,尽皆无功。而高桥轮却因洋水手喝醉了
酒,失慎沉没。其时白齐文的部下,多萌去志,白齐文本人又终日醺醺然,无所作为,大失
谭绍光之望,终于不欢而散。
    ***
    十月初九,李鸿章亲临苏州督战。而苏州城内的太平军,除了谭绍光以外,几乎都觉得
战局无望,因而与程学启搭上了线,居间的是程学启的部将郑国魁,他是李鸿章的小同乡,
但与籍隶湖北的“纳王”郜永宽有旧。密使往还之后,约定十月十九那天,由戈登攻城,等
谭绍光出城迎战,城内便闭门不纳,先击溃了谭绍光再说。
    第二天戈登会同淮军,如约攻破齐门及娄门之处的石垒,李秀成与谭绍光不敌,然而城
内想闭门不纳,却不曾办到。第二天,郜永宽部下又放弃齐门外的炮垒。见此光景,李秀成
知道军心已变,大势已去,为了保全苏州的生灵,预备弃城,但谭绍光不从,李秀成唯有痛
哭而去。
    郜永宽曾受李秀成的提拔,见他一走,益无顾忌,遣使约定程学启,在阳澄湖中单骑相
会。在座的还有戈登及郑国魁。程学启要求郜永宽杀李秀成、谭绍光,事成许他二品官职。
郜永宽不忍杀李秀成,只允图谋他的把兄弟谭绍光。
    条件谈妥,程学启与郜永宽拜了把子,焚香设誓,如果背盟,程学启赌咒,必死于炮,
郜永宽赌咒,死于乱兵之中。
    盟约中列名的,除了郜永宽以外,还有七个人:“康王”汪安钧;“比王”伍贵文;
“宁王”周文佳;“天将”汪有为、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这份盟约,而且由戈登签字
作证。
    这番行动虽机密,谭绍光已微有所闻,作了这先下手为强的打算,特地邀请这八个人赴
宴。这一宴当然是“鸿门宴”,席间,郜永宽指使汪安钧拔刀相刺,其馀诸人,一拥而上,
由汪有为割下谭绍光的脑袋。同时发兵捕捉谭绍光嫡系的部将,杀了一千多人,到了夜里就
开齐门投降了。
    程学启得报,不敢轻入,先派“魁字营”,也就是郑国魁的两营先进城。第二天,郜永
宽遣派专人,将谭绍光的首级,送到淮军大营,李鸿章、程学启找了好些投降的长毛验看,
一致证实无误,程学启方始放心大胆地带了八营人,由娄门进城。
    进城一看,长毛还多得很,盘踞西半城阊、胥、盘、齐四门。而照盟约如果权宜授给二
品武职,马上就出现了八个总兵。官大兵多,必然难制,程学启便打算背盟了。
    相见之下,少不得有一番热烈的慰劳。郜永宽要求将部众编立为二十营,划半城以守,
程学启无不满口答应。暗底下却到大营,摒人密语,要求李鸿章处决郜永宽等“四王四天
将”。
    李鸿章既惊且诧,“方忠,”他说,“你少读书,不明史书,自古以来,杀降不祥!”
    “我亦知道杀降不祥,而且我还跟郜永宽赌了咒的。不过贼势过大,郜永宽至今不肯剃
头,居心何在?难说得很。万一有变,凭城拒守,我知道他们的存粮,可以支持五年。即令
能够攻下来,也得好几年的功夫,不说我们的弟兄,城里的百姓不知道要死多少?现在拿八
个人的性命来保全几百万生灵,有何不可?”
    “嘉兴、常州还在长毛手里。如果我们杀了这八个人,你想,那两个地方的长毛会作何
想法?”
    “这是另一回事。”程学启说,“杀降不祥、背盟不义,然而为了大局,不得不这样子
做。人责鬼谴,都应在我身上。大人如果不听我的话,以后一切请大人自己去搞,我不能再
管了!”
    说这样要挟的话,便再无商量的馀地,李鸿章只好这样答道:“既然如此,让你去做。
不过,你不能坏我的事。”
    “决不会坏事。不过,要大人出面,装一装样子。”接着便秘密献议,定下了杀降的步
骤与办法。
    计划妥当,程学启重新进城,约见郜永宽说,李鸿章已经完全接纳了他们的要求。同时
表示,李鸿章要见他们八人,面致慰劳之意。已代为约定明天中午,在程学启营中参谒。
    郜永宽决无推辞的理由,亦不曾想到此去会有什么危险,不过话虽如此,第二天约集他
的同伙,仍旧带了一批悍卒,作为卫士,连翩跨马,直出娄门,由程学启派人领入营中——
    是一家乡绅的大宅,李鸿章已在大厅等候,见到郜永宽一行,走到滴水帘前相迎。程学
启引见报名,双方行礼,相当客气,也相当亲热。
    “八位弃暗投明,足见忠义。鸿章佩服得很!”李鸿章在大厅坐定了以后,逐个慰问,
然后一一请教别号、籍贯。
    在这殷勤寒暄的当儿,程学启已作了必要的部署,一面添兵驻守娄门,遮断郜永宽等人
的归路,一面派出好些能言善道的将弁,招待那一批卫士,渐渐将他们与大厅隔离开来。
    大厅上寒暄已毕,李鸿章向身旁的戈什哈吩咐:“取八位大人的顶戴来!”
    于是八名士兵,每人手捧一个朱红托盘,盘中整整齐齐的八顶暖帽,珊瑚红顶子配上尺
把长的花翎,光彩夺目着实动人。
    “各位老兄如今也是我大清朝的大官了。从此要同心协力,好好为朝廷立一番功劳。
来,来,请过来!”
    八个人由郜永宽领头,一字排开,朝上跪下,李鸿章为他们一个一个加冠。站起身来,
称谢的称谢,道贺的道贺,个个笑逐颜开,好不兴头。
    “二厅上酒席齐备了!”戈什哈来请示,“是不是马上开席?”
    “一杯水酒,不成敬意。”李鸿章肃客进入二厅,宾主连李鸿章在内,正好十个人,分
坐了两桌。
    刚行过一巡酒,忽然有戈什哈来报:京里有廷寄到,请李鸿章去接旨。等他匆匆离座,
程学启亦即起身,拱手向大家说道:“少陪片刻,我送一送抚台,马上来奉陪。”
    李鸿章和程学启一去就不见面了。郜永宽先不疑有他;等发觉有蹊跷,想找人询问时,
只听营门炮响,接着远处有炮响应,判断方向是娄门守军发的炮。
    “这是干什么?”郜永宽问。
    一句话没有完,里外左右,凡有通路的地方,都拥出来一群士兵,手挺长矛、戒备森
严。八个人相顾失色,郜永宽带着一枝手枪,已经拔在手中,却踌躇不敢发,怕一开枪反而
性命不保。
    不开枪亦保不住命,伏甲四起,大声鼓噪:“杀长毛!杀长毛!”
    “不要动,不要动!”郜永宽弃枪高喊:“我们只要见李抚台,什么话都好说!”
    没有人理他的话,挺矛直刺,尽皆死于非命,鲜血满地,比红顶子更红。
    郜永宽所带的那批卫士,当然亦被屠戮,无一幸免。处置略定,程学启立即回城,策马
直到“纳王府”,假借郜永宽的名义,下令召集“六等世爵”最低一等“天候”以上的太平
军将领,到府商议军情,被召的总计数百人之多,陆续到达、陆续扣留,“纳王府”只进不
出,如临大敌。等来得差不多了,程学启下令开刀,尽皆斩首。
    其时城内的太平军,在李鸿章、程学启说来,有二十万之多,这个虚头很大,但至少也
有三、四万人。无奈蛇无头而不行,所以在程学启重兵戒备威胁之下,绝大部分被缴了械,
一小部分起而反抗,亦无非白白送命。这样扰攘终宵,到了第二天上午,局势总算称定下来。
    而在李鸿章的大营,却起了风波。戈登得到消息,怒不可遏,带了一把手枪去找李鸿章
拚命。戈什哈看他手中有枪,面带杀气,赶紧通知李鸿章躲开,戈登咆哮如雷,多少人劝不
住。后来又坚持要看郜永宽的遗体,随营的洋务委员无奈,将挂在旗杆上号令示众的郜永宽
的脑袋,取了下来,戈登一见,痛哭流涕。当天就拉着他的队伍回昆山了。
    还有一个比戈登更伤心的,就是郑国魁。戈登不过当程学启与郜永宽焚香结盟时,签名
作证,而郑国魁则是最初搭线招降郜永宽的经手人,他的感觉岂止“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
而死”,直如亲手杀了朋友,良心上所受的责备,无可言喻。最使他难过的是,还如吃了哑
巴亏,有苦难言。戈登可以暴跳如雷,发泄怒气,他却不能像人家那样,大骂李鸿章、程学
启无信无义,行同禽兽。这样在哀无所诉的万般委屈之下,唯有涕泣绝食。
    ***
    到晚来李鸿章与程学启见了面,两个人都是脸无人色,因为这件事到底伤天害理,一想
起来惊心动魄,五中不安。
    然而一个是帅、一个是将,行动举止,军心所系,不得不强自克制,细商善后。其中李
鸿章的处境更苦,因为这出戏的前半段,他是配角,而后半段要“挑大梁”,一方面要奖许
程学启,一方面要抚慰郑国魁。一方面要遣散长毛,一方面要应付常胜军。此外内而论功行
赏,外而抚辑灾黎,无不是头绪纷繁的繁难之事。这样两天两夜下来,虽不像伍子胥过昭
关,一夜须眉皆白,可也是形销骨立了。
    ***
    当然,也有高兴的地方,第一是光复名城,大功一件,从此薛焕之流,再也无法摇撼他
了。第二是太平军聚积甚丰,“八酋骈诛”,财货尽落入淮军手中,李鸿章所得自然独多。
据说光是熔化蜡烛台和香炉的锡,就有20万斤之多。
    淮军将领,个个满载,亦不待言。比较文雅却最实惠的是候补知县而为李鸿章管军火的
丁日昌,以贱价收买了几万卷善本书。苏州人文荟萃之区,几百年未遭兵燹,旧家所藏宋元
精椠,不计其数,武夫所不屑一顾的,大都落入丁日昌手中。
    血债无须还而名成利就,李鸿章很快地忘怀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天一夜,精神抖擞地部署
着西攻无锡,南攻嘉兴。谁知乐极生悲,麻烦来了!
    ***
    淮军杀降的消息,由戈登带到上海,洋人大譁,认为常胜军中的西洋军官,不应该再帮
助野蛮的淮军,屠杀无辜。同时对戈登颇致讥评,说他的保证毫无价值。英、美、法各国领
事,因为淮军此举,违反了万国公法不得杀害俘虏的规定,而且在人道上说,亦不可恕,因
而集会商议,是不是应该修正态度,不助清军,改守中立?
    会议的决定是,各自呈报驻北京的公使,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交涉,同时由英国提
督柏郎向李鸿章提出抗议。这重公案,英国的态度最激烈,这不但因为协守上海及助战淮
军,始终是由英国领事及驻华陆海军提督在主持,而且此一消息传到伦敦,已成为在野的自
由党攻击执政的保守党的口实,如果没有比较满意的处置结果,可能会引起政潮。
    这些情形,李鸿章在事前已有所闻,曾经委托他的“洋员”,也是英国人的马格里,向
声明不受节制的戈登苦劝息怒。
    疏通尚无结果,柏郎带着翻译官到苏州找李鸿章问罪来了。
    “我国国会议员指责,大英帝国的军队,与如此野蛮的中国军队合作,对英国来说是奇
耻大辱。”柏郎怒气冲冲地说,“我是代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来跟你讲理的。”
    李鸿章最怕的是总理衙门受不住外国公使的压力,降旨责备或治罪,对于柏郎的兴师问
罪,虽有怯意,毕竟还不难应付,很沉着地问道:“我错在什么地方,要讲理?”
    “你不该杀害投降的太平军,而况是用无耻的诱骗方法。”
    “我有我杀降的道理。为了顾全大局,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些道理你未必懂,
我亦不必跟你细说。”
    “牵涉到英军的名誉,我不能不提出抗议。”柏郎又说,“这件事非常严重,必须你用
书面认错,才有挽回的办法。”
    李鸿章听翻译官传译了以后,十分生气,不过他到底是厉害脚色,声色不动地笑笑答
道:“这是中国的军政,与外国无干。我不能为你认错。”
    “怎么说与外国无干?戈登在这件事上有保证的责任。”
    “戈登是客师,不错。然而我要请问,他是由谁给饷,由谁节制?”
    这话似乎振振有词,然而柏郎亦非弱者,透过他所带的翻译官梅辉立,告诉李鸿章说:
“戈登本来就已声明,不愿再受你的节制,也就不会再向你要饷,现在你亦如此说法,那很
好,让戈登自由行动好了。”
    戈登从苏州回昆山时,带走了郜永宽的义子郜胜镳,还有一千多从金田起事就“从龙”
的“老长毛”,也投在他那里,并有谣传,戈登要从李鸿章手里夺回上海附近各县,交还太
平军。这虽是虚声恫吓,但狗急尚且跳墙,如果挤得人家不能下场,则弄假成真,激出常胜
军的兵变,亦非意外。
    因此,李鸿章见风使舵,这样答说:“听柏提督的话,不是来讲什么理,而是来调停,
那就好办了,我们不妨平心静气谈一谈。”
    于是李鸿章解释他不能不杀降的原因。首先提出太平军在南汇与常熟的守将吴建瀛、骆
国忠为例,这两人投降以后,依旧带兵。是因为他们都肯退出城厢,接受约束,因而保他们
当到副将,信用不疑。
    “由此可知,我岂是喜欢杀降的人?”李鸿章说,“郜永宽他们八个人,所求太奢,盘
踞在苏州城内,俨如对敌,关系太大,不便姑息。当时如果能有别的办法解散二十万不听号
令的长毛,我决不出此手段。权衡利害,杀八个人而能保全几十万人,我想这个道理,通天
下去评,也是说得过去的。”
    “就算这话说得过去,可是总也该听听戈登的意见呀!”
    “戈登当时不在苏州。”李鸿章很有急智,硬说假话,“他回昆山了,来不及跟他商
量。”
    “苏州到昆山很近,就派人找他去,也很方便。”
    “柏提督也是将官,懂兵法的,怎么说外行话?”李鸿章向梅辉立大摇其头,“像这样
的事,贵乎当机立断,行事迅速,那有从容筹划的功夫?”
    “无论如何,太平军将领的投降,有戈登作证,那么,任何变更盟约的处置,应该取得
证人的同意。”柏郎的声音提高了,“英国是文明国家,不容许英国军官有此野蛮的行为。
这件事,你的处置错误,应该承认。”
    李鸿章不肯认错,但亦不再深辩。照中国官场处事的惯例来说,这就是让步。然而柏郎
却不了解,只觉得交涉毫无结果,忿忿然起身而去。临行表示:常胜军今后的动向,要由英
国公使跟总理衙门谈判决定,在目前,李鸿章无权指挥。
    ***
    柏郎的语气中,带着挟制的意味。李鸿章召集幕僚会议,认为可能会有两个麻烦:第一
是常胜军擅自行动,或者支持那一千多老长毛攻城略地,纵不能动摇整个战局,至少也会发
生牵制的作用,影响无锡、常州的克复;第二是柏郎怂恿英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提出强硬交
涉,朝廷就会降旨谴责。如果发生第一个麻烦,则第二个麻烦也就更大了。
    要解除这两个麻烦,一致认为应该釜底抽薪,安抚戈登。
    李鸿章接纳了幕友的建议,决定犒赏常胜军7万银圆。并且立即备妥公文,专差递交江
海关道黄芳,不拘任何款项,先提7万现洋,立即送到昆山。
    除此以外,李鸿章另有一番打算;特地派人将驻扎在无锡城外堰桥的刘铭传找了来,第
一句话就说:“省三,你才是我请了来帮忙的。”
    这是李鸿章驭下的权术。他自觉一介书生处于赳武夫之间,如果部将合而相谋,纵非性
命不保,至少亦会前程不保,所以平时不喜部将过于亲密,而且多少用些离间挑拨的手段,
使他们彼此猜忌,难共心腹,而又只听自己的指挥。此时他这句话,就是指淮军中功劳最大
的程学启而言的,意思是程学启为曾国藩指派,隶属淮军,而刘铭传方是自己物色而来的嫡
系,应该格外出力。
    刘铭传外号“六麻子”,为人阴鸷沉毅,一听李鸿章的话,便知不是无因而发;便装做
不解地问:“大人怎么提这话?”
    “为了洋人找麻烦,我搞得焦头烂额。凭心而论,程方忠的手段虽狠了些,对我们大家
都是有益的,可是我不能不调他去打嘉兴。你知道为什么?”
    “无非让他跟戈登隔得远些,免得冤家路狭。”
    “非也!省三!你如果不了解我的苦心,你就辜负我了。”
    刘铭传听这话,自然要表示惶恐,“铭传无地自容了!”刘铭传说,“这一个多月,我
一直在无锡这方面部署,大营的情形,我不大清楚。请大人明示。”
    “程方忠克复苏州,这个功劳,说句实话,较之曾九克复安庆,有过之无不及。我不愿
意他来分你克复锡常之功,你总应该知道?”
    “是!”刘铭传感激地说,“大人这样子关顾铭传,我竟忽略了,实在罪不可恕。”
    “言重,言重!”李鸿章说,“我不怕洋人,只怕朝廷,朝廷亦不可怕,只怕你六麻
子!”
    “大人!”刘铭传心中一惊,脸色却很沉着,“怕六麻子何来?”
    “只怕你不发狠!”李鸿章换了副低沉而纯挚的声音,握着他的手说:“什么都是假
的,打胜仗是真的!省三,只要你一发狠,把无锡拿下来,捷报到京,朝廷必有上赏,自不
待言,最关紧要的是,这一来证明程方忠做对了,苏州不拿稳了,何有无锡之捷?朝廷只要
想到这一层,自然不会理会洋人说什么!省三,方忠是替你开路,你也该把握机会才是!”
    刘铭传心想,听话中的意思,似乎苏州一克,无锡必克无疑;如果自己拿不下无锡,就
显得不如程学启了!他当然也知道李鸿章是激将法,然而功名富贵到底要从军功上来。自己
倘或不受其激,变成对不起自己。这样想着,他更为冷静,皱起一双浓密的眉毛,沉思了好
一会问道:“大人要铭传什么时候克复无锡?”
    “三天之内。如何?”
    刘铭传一时答应不下,踌躇着说:“三天只怕不行。”
    “那么你要几天呢?”
    刘铭传依然不能有个确实的答覆,思前想后,加减乘除,一时算不清楚了。
    “你是不是觉得兵力不够?”
    “倒不是!”刘铭传慢吞吞地答说。
    不是兵力够又是什么缘故?李鸿章一想就明白,刘铭传是想独占大功。无锡合围,有郭
松林相助,刘铭传已不大愿意,再添兵相助,就是分他的功劳。然而他独力破无锡,一时却
又并无把握。这样左右为难,委决不下,所以才吞吐其词。
    了解了他的心事,就容易应付了,“省三,无锡一下,不管怎么样,功劳一定是你第
一!”李鸿章先给他吃一颗定心丸,方始再说:“我派季荃帮你,听你的节制。”
    “季荃”就是李鹤章。因为是李鸿章胞弟的缘故,他那一支兵的装备特别精良,有一尊
“三眼开花炮”,更是攻城的利器。刘铭传怕的就是李鸿章之对李鹤章,会像曾国藩之对曾
国荃那样,一意培植,多方相助立功。现在听他这样表示,疑虑消去大半,便答应尽力而
为,立刻发动猛攻,希望三天之内报捷。
    送走了刘铭传,李鸿章又找了郭松林来,另有一套话说。
    “子美!”他说,“淮军成军,你是教练,有件事,我一直耿耿在心,觉得对你不起。”
    “大人言重了。松林倒不觉得什么。”
    “这就见得你度量了。”李鸿章先契上一顶高帽子,然后说那件“耿耿于心”的事:
“你跟省三都是去年升的副将,今年二月里,省三升总兵,你得了个‘二品封典’,有名无
实。
    现在虽都是记名提督,不过省三是实缺的狼山镇总兵,你是虚衔。相形之下,你太委屈
了。”
    郭松林原有此想法,现在为李鸿彰一语道破,先就有知遇之感,便躬身答道:“大人栽
培。”
    “功名富贵,半由天意,半由人力。子美,我总算是‘当家人’,处事也有许多难处,
只有委屈自己人。你看,季荃到现在不过一个四品衔的知州,其次就是你!”
    这表示当他自己人看,郭松林自然又生感激之心,立即答说:“有大人这句话就够了。”
    “不够的!”李鸿章急转直下地说:“现在有个机会,子美,你不可错过。李秀成从苏
州退出以后,一直盘踞在无锡。此人举足轻重,关系不浅,谁要是把他抓到了,洪杨足平!
你想想,封爵酬功亦不为过!”
    这“封爵”二字,打动了郭松林的心。五等爵是世袭的,果然从军功上挣来一个爵位,
不但荣宗耀祖,而且光被子孙,怕不成为湘潭的第一世家?
    “是!”郭松林用坚决的语气答道:“松林出全力去办此贼。”
    “果然封爵,侯伯是奢望。”李鸿章拍拍郭松林的肩说:“我备着麒麟补子奉赠,好自
为之。”
    子爵的补子用麒麟,与武一品一样。郭松林听李鸿章以此相许,满心欢喜,连夜赶回无
锡军中。
    ***
    围无锡的提督、总兵、副将等一二品大员,不下十名之多,但指挥全权,却在“四品衔
知州”李鹤章手里,因为他兼着营务处总办,既然到达前线,照例代统帅节制全军。李鸿章
所说,李鹤章归刘铭传节制,只是一句客气话。同时,刘铭传所担任的任务亦非攻城,而是
截断常州与无锡的通路。照李鹤章说,这是比攻城更重要的差使。
    十一月初一发动总攻,郭松林围南门,张树声围东门、周盛波围北门,留着西门作长毛
的退路——到底是读书人用兵,不悖于古,围城只好围三面,如果不是一面网开,必作困兽
之斗。像长毛围杭州与湖州那样,困得死死地,经年累月不下,百姓固然遭殃,长毛亦大丧
元气。李鸿章志在攻城略地,不在歼灭长毛,自然不会做那种傻事。不过,话虽如此,除了
刘铭传扼守堰桥以外,李鸿章仍在无锡通往西北的江阴、西南的宜兴,仍旧布置了重兵,以
防长毛出城以后乱窜。
    守无锡的长毛是父子二人,“潮王”黄子隆父子,部下有六七万人,加上李秀成溃退的
余众,不下十万之多。然而士气已经不振,淮军三面齐攻,加上湘军水师黄翼升助战,不过
一天一夜的功夫,黄子隆就支持不住了。
    初二日中,他率领五六千长毛突围,先想走北门,为周盛波迎头拦回,攻出西门。而李
鹤章与郭松林,则在南门爬上城头,斩关开锁,放大队进城。郭松林一一进城先找李秀成。
乱军中不知其处,亦无法打听,郭松林临机应变,改奔“潮王府”,生擒黄子隆的儿子黄德
懋,接着便搜索库房,部下士卒,无不腰缠累累。
    城内已经投降,城外却仍在大战,黄子隆为副将周寿昌所擒。李秀成则突围西去,带走
了两万多人。
    这是硬拚出来的一场胜仗。有此一仗,李鸿章便不再怕洋人在总理衙门“告状”。连夜
草拟奏折,铺张扬厉地大叙战功,列名请奖。奏折中叙李鹤章之功独多,而请奖时却说:
“臣弟分应效力,不敢便邀奖叙”。至于刘铭传、郭松林,为他们加上“血性忠勇,摧锋陷
阵,所向无敌,为各贼所深惮”的上好考语,说他们“官职较大,请旨优加奖赏”。
    在此同时,李鸿章亲自提笔,写了一个附片,案由叫做“筹办大略”,表面上看,是概
述江苏整个的军情,其实是为他自己叙功。照他算的帐,“苏州之捷,除伪慕、纳、比、
康、宁五王及四天将,解散近20万人。无锡之捷,除伪潮王父子,擒斩解散约5万人。”
这不过是半个月之间的事,成功确实很辉煌了。
    ***
    接下来是进围常州。其时有个传说,退保丹阳的李秀成,打算突围入金陵,将洪秀全的
儿子接出来,窜扰江西,而洪秀全仍旧留在“天京”,等彼外援。
    果然如此,李秀成就会变成明末的李自成。因为李秀成的才具,是连李鸿章都公然形诸
奏牍,表示佩服的,他说:“臣驻苏省,偏察贼中城守,规划布置,极有条理,深以未得擒
杀李酋为恨。”以这样一个强敌,一旦率领部下,窜扰各处,防不胜防,必将成为明末流寇
的再现。
    因此,整个局势,不当因为连番得利而稍形松懈,尤其要注意李秀成的动向。但曾国荃
却不是这样的看法,他写信给李鸿章说:“金陵官军,业经合围,城中接济已断,惊扰异
常,惟洪逆据阵死守。似忠逆未必能进城,即进城未必能再出窜。”
    接到这封信时,李鸿章正在无锡,与李鹤章、刘铭传商量进取的方略。西路侦探报告,
守常州的“护王”陈坤书部下,因为苏州、无锡接连失守,军心大震,斗志薄弱,都认为应
该乘胜进攻,再接再厉地攻下常州。而李鸿章却不以为然,他说了八个字:“稳扎稳打,步
步为营。”
    “大人,”刘铭传不以为然,“士气正锐,正宜及锋而试,旷日持久,则师老无功。”
    李鸿章笑笑说道:“六麻子现在也很读几句书了。措词雅驯之至。”
    刘铭传啼笑皆非,定一定神问道:“请示,如何是步步为营?”
    “先守住地盘,寸土不可失。然后一步一步往常州逼。”李鸿章指着地图说:“你的十
二营由江阴西南往前走,季荃的十二营由运河官塘进扎。先把常州团团围住,肃清城外贼
垒,扼守要道,再作道理。”
    “这是坐困常州的长毛。”刘铭传说,“何须如此?太没有作为了。”
    李鸿章笑笑,“省三,黄老之学你还不懂。”他带些轻蔑的语气说。
    刘铭传不大服气。他也读过史记、汉书,汉初当大乱之后,与民休息,务以安静为主,
所以为政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如今情形不同,还不到可以与民休息的时候,如何用得着
黄老之学?
    话虽如此,他到底还不敢与李鸿章辩诘学问。这不但因为巡抚是长官,更因为李鸿章到
底是翰林出身。
    李鹤章亦不以老兄的见解为然,不过到底亲兄弟,猜到必有深意,而且是不足与外人道
的深意,所以避开刘铭传,私下向老兄探询。
    “二哥!”他问,“攻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何以一下子泄了气?”
    “你看我是泄气吗?”
    “当然不是。我想,顿兵不进,总有道理吧?”
    “你没有看曾老九的信?金陵是他囊中之物,深怕别人抢他的。”
    “啊!”李鹤章恍然大悟,“曾九想独成大功?”
    “他这个心愿,立了已非一日了!我们何必跟他去争功?
    争到了也没有意思。看涤帅的面子,放他一马。”
    “就是这样,亦无妨攻下常州再说。”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好功之心,无人无之;取常州如探囊取物,我为什么顿兵不
进?自然有道理在内。我说句话,信不信由你,一攻下常州,就有苦头吃!非搞得进退两
难,里外不是人不止。”
    “这,我实在不明白了。”李鹤章问道:“有什么苦头吃?”
    “朝廷的意向,莫非你一无所知?当初江南、江北两大营为何而设,廷寄为什么一再催
我进驻镇江?为来为去还不是为了早日克复金陵,翦除洪逆!常州一下,朝廷必有严旨,火
速进兵,助曾九攻金陵。那么我怎么办?遵旨则伤感情,分了曾老九独得的大功,顾念私
情,则势必违旨。这又哪里是可以轻恕的罪名。”
    这一层看法,真是太深了。李鹤章不能不佩服他这位老兄,同时也想到俗语说的:“做
事容易做人难。”而做事做得好,不见得“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唯有会做人才会官运亨
通。
    “不过,二哥,”他提出疑问,“曾九自己觉得克金陵有把握,其实是不愿意他人相
救,有意说得容易。照我看,不是一年半载的事,那么,我们围常州也是拖个一年半载吗?
只怕拖不过去吧!就算拖得过去,也‘师老’了!不特无功,还怕为敌所乘。”
    “你说得不错。常州只能先打算拖个两三个月,到时候再看情形说话。”
    “何谓到时候再说话?”
    李鸿章想了一下答道:“这有几个步骤,第一是以保苏州必以经营浙西为名,在嘉善、
嘉兴方面用兵,反正是在打仗,只要能胜,就算顺手,朝廷亦不见得非要我改弦易辙,去攻
常州不可。你说是不是?”
    “是的。”李鸿章深深点头,“何况,曾老师为了回护他老弟,一定从中斡旋。”
    “正就是这话。”李鸿章说,“老师内心也彷徨得很,为公,应该添兵到金陵助攻;为
私,又不肯出此。将来总是要看曾九的意思而定。”
    “这我们就不管他了。”李鸿章问:“第二个步骤呢?”
    “第二是等浙西方面,有了结果,可以暂时放手了,那时以休养整补为名,又可以拖一
段时间。然后,并力再攻常州。”
    “常州一下,如果曾九在金陵还是不顺手呢?”
    “攻下常州,自然还要休养整补。到那时候,我就可以不管了。”
    “怎么呢?不管什么?”
    “不管曾老九的意思了。听命而行。”
    “是的。”李鸿章说,“已经仁至义尽,再拖不过去,曾九也不能怪我们这面了。如果
要拖,只有曾老师想法去出奏。”
    “正就是这话。”李鸿章说,“一面曾九,一面左季高,我们夹在中间,可能两面受
挤,也可能左右逢源。事在人为而已!”
    (第六章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bb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4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