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nter (无畏),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我是王(十一)我来了2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Nov 29 13:01:59 1999), 转信

我是王(十一)我来了2
  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亮相,是李宁推广自家品牌的一个"王牌"。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始,至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其间包括1994年广岛亚运会和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领奖装备一直为"李宁牌"所把持

  其间曲折,各不相同。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将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
  李宁面临着一个充满紧张气氛的战场。他将怎样率领他的大部队为攻占"世界
名牌"的高地而冲锋陷阵呢?
  设计师们已设计出了几套最新款式的服装,准备送交有关部门评定,争夺奥运会中
国代表团的领奖服的出线权。
  这时的李宁,已官衔多多了。他担任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2000年奥运会
申办委员会委员、国际体操裁判等等。
  李宁牌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关系重大。同时,这也是检验李宁牌的试金石。
  比起健力宝来说,李宁牌毕竟还是算十分幸运的,赞助体育活动已成为惯例,再也
不用冒那么大的风险了。
  李宁利用这一影响,成功地在海外开设了李宁牌专卖店,也找到了李宁牌在海外的
总代理。
  依照当时国内体育用品厂商的实力而言,确实找不出像李宁公司这样身后有着健力
宝大财团支持的。
  所以,巴塞罗那的中国代表团领奖装备归属李宁,也不足为奇。
  到了1994年,亚运会的中国代表团领奖装备,国内厂商有了一争!
  1994年,第12届亚运会将在日本广岛举行。
  李宁公司以商业的手段参与体育的竞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中国体育服
装业的觉醒,李宁牌也面临着强劲竞争对手的压力。国外名牌早已抢滩登陆,占有了相
当数量的国内市场,而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它们更充满了信心,决不只是想分一杯羹的问题,完全可以用虎视耽耽来形容。国内也
出现了康威、蓝天、梅花等品牌。
  一番紧张激烈的竞争之后,只剩下李宁公司和康威公司两个对手了。
  这一次的竞争,李宁公司并无优势可言,双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已不可能像北京
亚运会,用爱国主义的一腔热情就能让别人感动得不行。
  唯有实力,这才是取胜的关键。
  李宁不由得紧锁着眉头。
  这是一次只能胜不许败的战役。胜了,就更加能够树立形象,并发展壮大。败了,
不但对李宁公司是个打击,对李宁是个打击,更重要的是,刚刚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来
的李宁牌,那才是灾难。
  李宁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无论如何要立于不败之地。
  李宁公司有一个特点,不但公司年轻,而且员工也很年轻。年龄最大的只有40岁,
最小的才20岁,大多数是20多岁的年轻人。
  年轻,并不意味着"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它意味着生机,意味着活力
,意味着开拓,意味着拚搏,意味着进取。
  公司员工大多是对体育运动十分热爱的退役运动员和体育运动的热情支持者,他们
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领悟比较深刻。
  李宁不也三十出头,年富力强吗?
  这样组合在一起,是不害怕困难、挑战的。
  只有在挑战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它们无疑是商战中的死对头,巴不得都一口吞下对方,好让
自己全部占领市场。但是,正是这濒于白热化的竞争,才使两乐时刻都有一种深刻的危
机感,才能清醒地认识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加以改进。正因为如此,
两乐大战的结果,是双方都以更加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壮大。试想一下,假如两乐之
中有一乐被吞并的话,没有了竞争对手,还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进取心吗?没有参照物
,井底之蛙才认为它所看到的天空就是最大的天空了。  
  中国的企业界,在野蛮厮杀的时候,是可以得到某种启示的。
  
  李宁终于露出了笑脸。
  李宁公司以自己丰富多彩的产品、品牌的名气和信誉战胜了对手,获得了第12届广
岛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装备的独家赞助权。能够在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包括礼服、运
动服和各类箱包在内的全套装备,以前还没有体育运动厂商享受过这一殊荣。
  李宁又成为了赢家。
  国际体育用品联合会秘书长安德烈·乔格曼斯在看了李宁牌产品后,赞道:"
你们的服装从面料、做工、花色上看,丝毫不比世界名牌差。"对于竞争,李宁也
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说:"有竞争才会有发展,也才能促进中国体育服装业走向世
界,我为有康威这样的竞争对手感到高兴。中国体育产业,是大有希望的。"
  到了1995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惟一指定领奖装备招标。
  由于李宁在上届巴赛罗那奥运会上的成功先例,让许多国内外厂商看到了大好的商
业契机,于是,大家纷纷把"注"下到了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国外,有耐克、锐步。国内,康威再次逼进,李宁和公司高层一次次密谋。
  以后,来自美国的"耐克"、"锐步"、德国的"阿迪达斯
",具有明显的优势,究竟选用哪个品牌,一时之间难以分出胜败。而国内,康威
也以强劲的势头直逼李宁牌,浙江好来西的老总,亲率数员大将,亲临北京,还有一不
留神就会杀出一匹黑马……运动服装的竞争,霎时狼烟四起。李宁一点不敢大意。

  他身上的明星光环,历经数年,已星光黯然,唯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力挫群雄
,李宁充分地认识到夺标的艰巨性。
  是退是进?退一步并非海阔天宽,而是死路一条。进一步却非常艰难。
  李宁终于下定了决心:进,不管成败。
  他说道:"我们将积极参与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影响,与大家携手,共同
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使中国的名牌走向世界!"
  无疑,体育代表团也是消费者,一种特殊而又更加挑剔的消费群体。
  
  企业与体育的利益共享,越来越为商家认识:企业通过注入资金把运动员或运动队
推广成冠军,人们在认识冠军的同时,也认识了企业和产品。
  在全球都在批评奥运会商业化色彩过于浓重的声浪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体
育用品业,以其惊人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世界体育用品行业的巨头,他们乘中国扩大开
放、深入改革之机,以咄咄逼人之势挺进中国市场,一时之间,"狼来了"的
呼喊声响彻整个中国。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企业,李宁集团已明显地感受到巨
大的压力:李宁牌还没向世界名牌发起挑战,世界名牌却率先在中国本土直接挑战李宁
牌了。
  阿迪达斯来了!
  
  耐克来了!
  彪马来了!
  锐步来了!
  
  ……
  它们不再像几年前还羞答答的样子。其实,它们从一开始登陆中国市场,就没有打
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它们凭借强劲的实力,争芳斗艳,风光无限。
  就耐克而言1995年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已达亿元,1996年将以74%的速度递增。
  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在国际市场一体化加快步伐的时候,仅有民族感情是救不了国的,还有可能看不清
世界发展趋势而产生盲目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害国之举。
  李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和更加严峻的考验。
  好在李宁早有思想准备,他多了理性的思考。
  李宁说道:"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第一体育用品的大旗,联合一切有识之士,
在同世界的名牌的较量中,振兴国货,走向世界,绝不能让中国人输在自己的家门口!&
quot;但输在自己家门口的还少吗?名牌已渗透到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往往成为了
一个民族的象征。
  要想在外国名牌的冲击下不迷失自我,就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全线出
击。除了自我拯救,谁也不能拯救。
  上帝是公平的!所有的品牌都有着均等的机会。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国内外品牌,李宁牌的命运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苍天不负有心人。
  1995年11月30日,众人瞩目的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装备招标
在北京揭晓。
  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惟一指定领奖服、惟一指定领奖鞋、惟一指定T恤衫、惟
一指定风衣及运动包,特许使用权授予李宁体育用品集团。
  根据双方协议,李宁公司将以最优质的四项运动装备装备中国体育代表团奔赴亚特
兰大第26届奥运会。李宁公司有权在1996、1997年两年中以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
团惟一指定领奖服、领奖鞋、T恤衫、风衣及运动包的名义在其产品、产品包装、产品广
告上进行宣传。为协助企业宣传,在第26届奥运会上,凡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上台领奖
时,均应穿李宁牌领奖服上台领奖,李宁牌运动鞋、T恤衫、风衣、运动包将作为中国体
育代表团的基本运动装备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使用。
  专程赶到北京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健力宝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经纬先生更是掩饰不住喜
悦的心情:"年轻的李宁公司以他们一贯特有的拼搏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一举夺
得了奥运会运动装备的五个项目为惟一指定产品,有气派,大手笔!让中国运动员又一次
身穿我们自己的服装登上世界的领奖台,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正在迅速崛起,我
深深为之感动。作为见证人,我也许比各位更了解李宁牌这几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可以看到,李宁公司的血脉是与中国的体
育事业紧密相联的。我们今天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李宁牌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的一面旗
帜。它所代表和传播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品牌,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
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中国体育健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鼓
舞着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困境中成长、壮大!"正是如此,李宁和他的李宁公司全体
同仁,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凭着民族的尊严,凭着对产品的信心,带着历史给予的使命
,终于一举夺标!
  国家体委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魏雪平这样说:"中国的体育用品业还处于初
级发展时期,我们应该对培养体育市场加以重视。因为只要有了一个好的体育用品业,
体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我们要关心、扶持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尤其要关心、扶
持重点名牌企业,比如李宁公司。因为没有名牌企业就无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就像
一支球队,没有明星就难打胜仗。应该说,拥有名牌企业是体育用品业的一个机会。&q
uot;
  李宁公司的一个年轻人不无激动地这样说道:是的,如果一个有着十亿人口的中国
参加世界比赛时,所穿的都是外国的服装,那么什么爱国主义的教育,国家的荣耀,民
族的尊严都将成为一句漂亮的空洞的口号!
  尽管我们取得了如此众多优异的使人敬羡的成绩,尽管我们的运动员在世界体坛的
领奖台上为国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荣誉,使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异国他乡,使国歌一
次次地回荡在异域天空,使多少炎黄子孙流下激动的泪水,使多少华人在艰难困苦中勇
敢地崛起,使中国人骄傲地抬起头!可是,你又会注意到,曾几何时,所有参加领奖的中
国运动员,无一例外地穿着外国的运动服装和装备,这不禁使人们在对于运动员夺得金
牌的赞叹之余,对中国体育用品发出感慨……拿得这五项"惟一"的代价是
800万元人民币!
  面对付出的如此代价,李宁平静得超乎常人的想象,只是淡然地说:抛出800万,从
战术上来说不合算,但在战略上不得不这样干。
  李宁的"800万"震惊了体育用品界,也吸引了新闻界的目光。
  毕竟,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大的一项赛事资助。
  对于李宁的"出血",《南方周末》的著名记者方进玉先生曾这样撰文评
述:
  李宁喜欢说自己是"搞体育而投身商海,投身商海又回报中国体育"。这
话我信。听说去年底李宁公司一举争得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4种体育装备的独
家赞助权时,"争夺"激烈。参与竞标之时,不仅国内一些大公司摆出了咄咄
逼人的架势,国外的"耐克"、"锐步"等著名体育用品公司也表示
出浓厚兴趣。赞助额低了,肯定争不过其它公司;赞助额高了,公司又有个承受问题。
赞助的最后报价,据说比原先公司"预算"超出近一倍,李宁咬咬牙只说了一
句:"1996年,公司争取利润翻一番!"作为总经理,李宁毅然决然拍板:&qu
ot;出血","赞助"!李宁的这一赞助,创造了国内企业支持体育事业
单项赞助的"新记录"。坦率讲,体坛竞赛和商业竞争中的"脱颖而出&q
uot;,都不是件容易事。作为中国人,我当然从心底为李宁喝彩。放眼今日世界,重大
体育赛事几乎从来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赞助。为什么?中国企业的规模太小,实在无力与&
quot;列强"抗争,问题的严重还在于,中国国内的有些体育比赛,也是外国厂商在
慷慨解囊。外国老板当然"自愿",可他那"自愿"的背后,是要打
开中国的庞大市场,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作者:边邓伟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bbs.ndc.neu.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