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r (骗子),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苏曼殊全传-2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14 18:30:41 1999), 转信

                              二十一、海浪中的拜伦

    大海,苍茫而辽远,蓝悠悠的水浪,似乎在讲述着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几只
孤寂海鸟在天海之间飞旋着,一忽儿扑向海浪,一忽儿刺向云天,仿佛要把大海和蓝天
连缀起来一样,可是无论它们怎样努力,最后还是失败了,大海还是大海,蓝天还是蓝
天,它们还是那么孤寂地飞旋着……
    透着窗口,看着船外的这般景致,曼殊的心潮又涌动起来。他觉得自己特别像那孤
寂的水鸟,他也要将两个特别庞大的事物连缀起来。他要连缀什么,他现在还无法说得
清楚,反正他已经产生了一种冲动。
    坐在对面铺位的陈独秀,瞥了一眼曼殊的神情,激动地说:“曼殊,我看你就不要
犹豫了。昨天听了你那想法,连我都兴奋。”
    “可是,可是我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哎呀,你这是怎么啦!忘了当年我们一同办报的时候,你不是还翻译过雨果的
《悲惨世界》么!”
    “陈兄,翻译小说可和翻译诗歌不一样啊。况且,这又是拜伦的诗,我这心里真的
没有底。”
    陈独秀听罢便笑了:“曼殊,这可不像你说的话。在我的印象中,苏曼殊可是个敢
做敢为的人。连曼谷、狮子国都去了,翻译这诗又有何难的。”
    曼殊被他说笑了,顺手又拿起拜伦的《诗集》。这时,他才清楚他要连缀什么,他
要连缀自己和诗人的情感,要连缀两种语言的世界。
    “曼殊,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正可以利用一下在船上的这几天时间,你翻译你的
拜伦,我看我的《神曲》。互不干扰,你看咋样?”
    “好!”曼殊伸出了二拇指。
    “来,拉钩!”陈独秀也伸出了指头。
    ……
    之后,他们便真的各干各的事情了:陈独秀趴在窗口仔细地看着《神曲》,而曼殊
则伏在铺上翻译拜伦。
    把拜伦的著作介绍给祖国读者,是曼殊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从少年开始接触英国
诗歌之初,他就把拜伦的诗作,当做自己心中的太阳。无论是高兴时候,还是愁苦的时
候,无论是愉悦的时候,还是忧伤的时候,只要一想起他的诗,他就亢奋,就振作,就
热血澎湃,尤其拜伦那讴歌爱情、赞美自由的诗篇,他捧到手中,就像端起甘美甜蜜的
浓酒一样,时时刻刻都能陶醉。至于怎样才能将那美丽的诗篇用汉文再现出来,却是他
一直感到困惑的事情。他十分清楚,翻译诗歌,绝不应像翻译小说那样,只要文通句顺,
故事凸现出来,便算做成功了一半。诗歌,除了要有精美绝妙的语言、铿锵有致的音律,
还要有炽如烈焰的激情,永远年轻的心态……这些,他具备吗?他暗暗考问着自己。
    船继续行进着,窗外的海面像笼罩了烟雾一样,茫茫苍苍,昏昏暗暗,远处的海天
几乎溶为一体。几艘挂着帆影的渔船,在波峰浪谷中,时隐时现地起伏着,像星光一样
闪闪烁烁。
    望着帆影,望着渔船,望着沧茫的海浪,渐渐地,曼殊的思绪便飘飞起来。那思绪
绕过了心的港湾,超越了眼目中的世界,像一缕云天中的青风,像一道急驰奔突的闪电。
恍惚中,他眼前浮现出了拜伦,浮现出拜伦的美丽诗句。他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让他拿
起了笔,更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将激情都注入到了他的笔端:
    (曼殊原译)(白话再译)
    何以结绸缪?用什么来表达你对我的缠绵情意呢?
    文纰持作绲。用带花纹的镶边织成的一根带子。
    曾用系卷发,你曾经用它系过你的卷发,
    贵与仙蜕伦。它多么宝贵,它是仙女的遗饰。
    系着蓶衣里,我珍视它,系它在温暖的衣服里,
    魂魄还相牵;它永远牵动着我的魂魄;
    共命到百岁,我将终生永远珍藏着它,
    殉我归重泉。将来命归黄泉我也要把它一起带到地下。
    朱唇一相就,我们热烈地亲吻过,
    汋液皆芬香。你的红唇芬芳,令我陶醉。

    相就不几时,但是,亲吻为时必竟是短促的,
    何如此意长!哪里能像这永存的毢带永远情意深长!

    以此俟偕老,由这信物,我等待着我俩美满结合的一天,见当念旧时。见到毢带,

总不由得要想起从前相爱的日子。
    挚情如根荄,那情爱就像已经萌生的草木,
    句萌无绝期。无论屈生、直生,它总要不断生长,不会止息。
    仚发乃如铣,你的金发光泽闪亮,
    波文映珍鬄。起伏宛转,有如波纹。
    频首一何佼,你的容貌美好姣丽,
    举世无与易!即使以整个世界为代价,也不肯交换!
    锦带约鬋髻,锦带束着你的槃桓髻,

    朗若炎精敫。那髻光波流动,明亮有如阳光。
    赤道醼无云,阳光——运行在赤道上空而又没有云彩遮蔽的太阳,
    光景何鲜晫!那光线够多么鲜明!
    译完了这首《答美人赠束发毢带》,已经是夕阳西坠的时候了,他感到身心像清风

吹过一样清爽。这会儿海面上,茫茫苍苍的烟雾已经退去,水天之间显出了少有的明净。
波涛虽然依旧在涌动着,浪花虽然依旧在翻卷着,可是水面上呈现出来的却不是黝黑,
不是深蓝,而是火焰般的红色。
    他放下了诗稿,信步来到甲板上。任海风吹拂着发热的脸颊,拂弄着飘飞的思索,
那火焰般燃烧的激情一时似乎难以平复下来。他刚刚转过身子,陈独秀竟从窗口中冲他
大喊起来:
    “曼殊,这是你译的诗吗?”
    “是啊!”他愣愣地答:“怎么……”
    “你等一下。”陈独秀说着从船舱里跑了出来,来到了曼殊的身旁,竟激动地嚷了
起来:
    “曼殊,太棒了。”
    “什么太棒了?”曼殊很不理解。
    “装什么糊涂,你翻译得太棒了。”
    “这么翻译行吗?”
    “太行了,无论语言,无论意境,无论思想,无论情绪,都是这个。”他说着挑起
了大拇指头。
    “真的吗?”曼殊也显得很激动,眸子里闪动着兴奋的光彩。
    “曼殊,我看这回就不要犹豫了,就按着这个路子干吧!”
    “那你说,我下一篇是翻译《哀希腊》、《去国行》,还是翻译《赞大海》。”
    陈独秀笑了,指了一下苏曼殊:“你真是个呆子,我们现在就在大海上,每天看的
是海,听的是海,吃的是海,喝的还是海,你说应该先翻译什么。”
    曼殊听了这话似乎受到了启示,回舱后,便一头扎到铺位上,翻译起来:
    (曼殊原译) (白话文再译)
    皇涛澜汗,浩瀚的波涛无边无际,
    灵海黝冥;神秘的大海黝黑深沉;
    万艘鼓楫,千万艘航船来来往往,
    泛若轻萍。就像漂浮着点点轻萍。
    …………
    谁能乘蹻,有谁能够穿上鞋子,
    履涉狂波?穿越这惊涛骇浪?
    藐诸苍生,相比之下,人类显得那样渺小,
    其奈公何!他们又能拿你这大海怎么办!
    泱泱大风,波涛的旋律雄浑博大,
    立懦起罢,听了使懦者变勇,疲者振作;
    兹为公功,这是你大海的作用使然,
    人为何衰!人的力量显得多么衰弱!
    亦有雄豪,也有一些英雄豪杰,
    中原陵厉;在陆地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自公匈中,但却被你大海随意从怀中,
    擿彼空际。抛向天空。
    惊浪霆奔,惊浪像雷霆在奔驰,
    慑魂愯神;使人见了丧魂失魄;

    转侧张皇,人们转侧张皇,
    冀为公怜。希望得到您的怜悯。
    翻译完《赞大海》,曼殊觉得胸中的激情还没有抒发殆尽,接着他又翻译了《唐璜》
的部分章节,翻译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晚安曲》。可以说,在他东去日
本海上生活的五六天时间里,他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两年后,他的这些译作得到了出版。立时便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连青年鲁迅都
激动地说:他读了这些成功译作,感到“心神俱佳”。批评家张定璜赞扬说:
    在曼殊后不必说,在曼殊前尽管也有曾经谈欧洲文学的人,我要说的只是,唯有曼
殊才真正教我们不但知道并且会晤,第一次会晤,非此地原来有的,异乡的风味。晦涩
也好,疏漏也好,《去国行》和《哀希腊》的香美永远在那里,因此我们感谢,我们满
足。……人有时会想,拜伦诗毕竟只有曼殊可以译。翻译是没有的事,除非有两个完全
相同,至少也差不多同样天才的艺术家。那时候已经不是一个艺术家翻译另一个艺术家,
而是一个艺术家那瞬间和别的一个艺术家过同一个生活,用别一种形式,在那儿创造。
唯有曼殊可以创造拜伦。他们前后所处的旧制度虽失了精神,但还存躯壳,新生活刚有
了萌芽但还没有作蕊的时代,他们的多难的境遇,他们为自由而战,为改革而战的热情,
他们那浪漫的漂荡的诗思,最后他们那悲惨的结局,这些都令人想到,唯曼殊可以创造
拜伦诗。
    他的译作,不但国人青睐,就异域的人,甚至拜伦故乡的人,也都大加褒奖,英国
诗人兼翻译家佛来蔗说:
    遗传特征的代代相陈,使有机物、植物、人类或者民族的生存,得以延续下来,只
有当某种新的力量或情势介入其间,才能产生新的种类。继英、法两国革命而来的民主
时代,孕育了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英国的拜伦,就像德国席勒的诗里那样,获得了表
现。长期以来,中国人因袭了其先祖的衣钵,一直孤立于世界事物之外。但是,一个渐
趋退化的有机物,只有靠吸收其它细胞上的原生质,才能重振生机,恢复活力。一个民
族只有靠接触新思想才能富于生气。日益发展的民众组织需要精神食粮,而这种粮食,
贫乏不堪的本土文学又偏偏正好告缺。曼殊先生为中国公众译介了拜伦的名诗,此举对
于在中国传播自由的文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并且坚信:拜伦的理想,经过曼殊先
生的宣传,不仅能启迪人们的思考,而且在中国民众中也将是不乏响应之士的。
    ……
    话说回来,无论后来的评价怎样高,赞誉如何多,但对当时的曼殊——也就是在船

舱里埋头翻译的曼殊来讲,能否成功,还是个不得而知的事情,还是个不可预测的谜。
可以这样讲,如果当时没有陈独秀的鼓励、肯定、褒奖,曼殊是很难将这件事情做到底
的。就是在船停靠在横滨的码头时,陈独秀还这样激励着苏曼殊:
    “曼殊,你这回成功了!”
    “什么成功了?”曼殊瞳孔中闪着疑惑。
    “你的译作呀!”
    “真的?”
    “如果不成功,我大头朝下来见你!”
    曼殊被他说乐了,高兴地说:“如果译作真能出版,稿酬有你一半,怎样?”
    “不,稿酬,我们全部喝酒!”
    “好!”曼殊一下子握住了陈独秀的手,他心里是那样暖,那样甜,那样滋润。从
这一刻起,他便真诚地企盼这些译作出版。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
下一章 回目录 

--
    一个人不会因为他用了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而不受欢迎;事实就是如此;
那些术语流行一时,一个又一个傻瓜使用它们,直到最后一个傻瓜。
    但是一个追求其心灵理想的人,将一直是根本不受欢迎的。这就是为什
么尽管苏格拉底没有用任何特别的术语却照样不受欢迎的原因,因为要把握
并理解他的“无知”,要求付出一种比理解黑格尔全部哲学还要大的全身心
的努力。                                ——克尔凯郭尔 1845年 日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twl.bbs@bbs.net.tsi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