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r (骗子),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苏曼殊全传-2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14 18:40:55 1999), 转信
二十九、鸿爪雪泥
夜愈发深了,遥远的天际上,星星在一明一灭地眨动着眼睛,至使这晴美的夜空呈
现出了一种少有的幽蓝,时尔有几丝浮云飘浮过来,夜色便更加绚烂了。风儿,似乎就
是子夜时分刮起的,之后,夜晚便无法宁静了,除了传来草稍、树叶的抖动声外,海边
的涛声也骤然响起了:哗……哗……
看着夜色,听着涛声,曼殊的思绪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
自“逃官”来到日本,便居住在母亲家中,开始时乡村的幽静,海滨的细波,让他
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一段时间里,他觉得静静的海滩似乎比寺院还要幽深,悟彻人生
是个最理想的妙境。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尤其是在海滩上他亲眼目睹了几次船沉人亡
的事件,他情绪又变得低沉了,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悲哀,一种近乎暮年的感觉似乎
常常侵扰着他,他觉得生命是多么短暂,就像水中的浪花一样,一起一伏发出一丝声响,
接着便平复了,便彻底的消逝了。假如有那么一天或着有那么一个早晨,自己也像沉船
的死难者一样,躺在松软的沙滩上,那么这个世界还属于他的了吗?同样,他也不属于
这个世界的了。想到这里,他的悲哀便到了极点。突然,他产生了一种欲望,那便是在
生命之船还没有下沉,自己还没有躺在松软沙滩之前,要将自己的人生痕迹留在世间,
他猛然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鸿爪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他明白了,当下他最应该做的,不是别的,应该是“鸿爪雪泥”。
当天晚上,他便伏到桌上,在草纸上写了五个大字:《断鸿零雁记》。
涛声在海边依旧奏响……
繁星在空中依旧眨眼……
曼殊看着纸上的题目,一下子为难起来:用何种形式来表现这种欲望呐?用绘画,
还是用诗歌?绘画,是他看家的本领,休说山水花鸟,就是人物,也能描摹得出神入化。
诗歌,他也下过功夫,无论是抒个人情、人间情,还是天地情,他操练起来也是得心应
手。但是,无论是绘画,还是诗歌,他感到都难以描摹他纷乱的人生足迹,难以写清他
心灵的苦难历程。若要将自己更宏阔的生活表现出来,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一层层地描
绘出来,他觉得唯一的形式,便是小说。
小说,他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识字之后,就读了《红楼梦》、《西游记》、《水
浒传》、《三国演义》。年龄稍长一点还读过《儒林外史》、《金瓶梅》,成年之后还
读过大量的笔记小说。除此之外,凭着他对外文的精通,他还阅读大量的外国小说,如
巴尔扎克的《夏倍上校》、《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简·奥斯汀的《理智与
感伤》、《傲慢与偏见》、《爱玛》;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菲尔
丁的《巴斯昆》、《约瑟·安德鲁传》、《汤姆·琼斯》;都德的《磨坊文札》、《小
东西》;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比昂逊的《一个幸福的孩子》、《渔家姑娘》……
无论中国的小说,还是外国的小说,他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于生活,客观地再现生
活,将其思想溶于生活之中。但是从客观的角度,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来表现自己的人
生足迹,他觉得未免有些隔靴挠痒了,自己写出来别扭不说,别人读起来也有障碍。相
比之下,他更倾心于卢梭的《忏悔录》,狄更斯的《大卫·科坡菲儿》,歌德的《少年
维特之烦恼》……他认为这类小说更易于表现真情,抒写情怀,再现心灵,他觉得这类
小说就是作家自己的心灵史……于是,他给自己的小说确立了坐标。
烛火一明一暗地跳跃着……
心潮一起一伏地波动着……
曼殊看着《断鸿零雁记》几字,记忆的翅膀徐徐扇动起来,越过时间的长河,一直
向他少年的彼岸飞过。一想到那个彼岸,他心灵深处剧烈地疼痛起来,似乎有一种流血
的感觉。多亏有那种生命欲望支撑着他,否则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再朝深处想了,他强
忍着疼痛点燃了一支烟,轻轻地吸了一口,望了一眼面前的白纸,便提起笔,倾诉起来:
百越有金瓯山者,滨海之南,巍然矗立。每值天朗无云,山麓葱葱之间,红瓦鳞鳞,
隐约可辨,盖海云古刹在焉。相传宋亡之际,陆秀夫既抱幼帝殉国崖山,有遗老遁迹于
斯,祝发为僧,昼夜向天呼号,冀招大行皇帝之灵。故至今日,遥望山岭,云气葱郁,
或时闻潮水悲嘶,尤使人欷歔凭吊,不堪回首……
曼殊的笔在纸上走动着,发着唰唰声响,那神情似乎不是在写字,而是将心中的血
朝纸上泼洒。写着写着,他猛然停下笔,觉得耳旁传来一阵声响,那声音似乎从遥远的
天际传来,倾听起来是那般真切——
赞初问:“……孩子,你是?”
孩子说:“我就是吃了你的宝丹,起死回生的那孩子。你忘了,在白鹤港,那天傍
晚……”
赞初这才想起那件事情,两眼微微一闭,说:“孩子,你今天来?”
“我今天就是拜你为师的。我的家……”说到这里,孩子的眼睛又湿了。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苏戬,乳名三郎。”
“你没父母吗?”
“师父,不要问了。”
“你小小年纪,尚未知事,遁入空门,将来你能经得起红尘、世俗的侵扰吗?”
“师父,若收下我,就是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
“哈哈,”赞初爽声大笑一声,微微颔首:“善哉善哉。”之后语气恳切地说:
“今日观你这片丹心,着实令我感动。只是有十条戒规,不知你能否做到?”
“师父,都哪十条?”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师父,不要说了,各种痴情欲念,我从此断尽。”
哔剥!灯花一闪,一下子将曼殊从往昔的回忆中呼唤回来,看着那流泪的红蜡,他
的心中也似乎流泪,他猛吸一口烟,又飞快地写起来:
扫叶焚香,送我流年,亦复何憾?如是思维,不觉堕泪,叹曰:“人皆谓我无母,
我岂真无母耶?否,否。
余自养父见背,虽茕茕一身,然常于风动树梢,零雨连绵,百静之中,隐约微闻慈
母唤我之声。顾声从何来,余心且不自明,恒结轖凝想耳。”继又叹曰:“吾母生我,
胡弗使我一见?亦知儿身世飘零,至于斯极耶?”
“人皆谓我无母,我岂真无母耶?”曼殊自语了一声,心潮又涌动起来,第一次樱
山村寻母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樱山村,是一个景色秀丽风光怡人的地方,它依山傍海,
地域坦平,靠近山角的地方,有汩汩溪水淙淙流过,一直流向那座古老的木桥。桥旁边,
有一小小院落,秫秸扎就的篱笆,上面爬满绿英英的藤萝。院内,几株老树,树皮虽有
几分枯朽,枝头却依旧绿意繁茂。绿荫里,一座古朴的木楼飘着炊烟,袅袅娜娜向上升
腾。木楼小门敞开着,趴着一头黑底白花的肥猪,猪懒怏怏地打着瞌睡,旁边有几只鸡
雏在一啄一啄的觅食……这时,一个女孩从门口探出头,又向鸡雏撒了一把米,转过身
来就朝里屋喊:“娘,你是不是该吃药了?”……“唉!”老妇人苦笑了一下:“吃药
也是没有效的,再好的先生也不会治好我的病啊!”……“娘,我知道你准是又想哥哥
啦!”思路走到这里时,曼殊再也不能往下想了,连忙拿起笔在纸上写道:
……久之,至一处,松青沙白,方跂望间,忽遥见松阴夹道中,有小桥通一板屋,
隐然背山面海,桥下流水触石,汩汩作声。余趣前就之,仰首见柴扉之侧,有标识曰:
“相州逗子樱山村八番。”余大悦怿,盖此九字即余乳媪所授地址。遂以手轻叩其扉……
甫推屏,即见吾母斑发垂垂,据榻而坐,以面迎余微笑。余心知慈母此笑,较之恸
哭为酸辛万倍。余即趋前俯伏吾母膝下,口不能言,惟泪如潮涌,遽湿棉墩。此时但闻
慈母咽声言曰:“吾儿无恙,谢上苍垂悯!三郎,尔且拭泪面余。余此病几殆,年迈人
固如风前之烛。今得见吾儿吾病已觉霍然脱体,尔勿悲切……”
与母亲相见时的情形,虽然已经逝去十几个春秋了,但如今忆起,依旧历历在目,
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尤其母亲那含着泪花花的眼睛还是那么深情地注视着他,看得他
心窝子里面一颤一颤地跳动,就在这时,母亲那惨然的话语又在耳畔响起了:“三郎,
让娘看看!我苦命的儿啊!难道这不是梦么!”“娘,不是梦。”曼殊在心中默默地答
着,与此同时,他的面颊上已经全部是泪水了,须臾间,他整个身心产生出一种温暖的
感觉,就像被阳光照耀一样,他知道这种温暖,是来自母亲的目光……他即刻伏下身去,
去描摹母亲的目光,描摹母亲的温情,描摹母亲的爱意。可是写着写着,他的心猛然狂
跳一下,一连串有关小姨的记忆忽然涌入脑际,尤其是母亲和小姨的一次对话更是让他
永生难忘:
……
只听母亲说:“叶子,你可要注意身体呀,你看,你这几天都瘦成啥样了。有些事
情,都要往开了想。事情既然过去,就让它过去吧,后悔是没用的。”
“姐姐,我不后悔,真的不后悔。自从横滨那个刮狂风的夜晚以后,我的心早就死
了,我曾几次试图着把自己送走,可一想他,我的心就软了。”
“是啊,你不为了自己,也得为了他想想,这孩子多苦啊,从小就……”
“姐姐,你别说了,我一想到他受苦,就禁不住要流泪。这几日,他和我讲他的经
历时,遭际时,我是怎样的控制,才忍住了泪,否则我要抱着他放声大哭的,多么苦命
的孩子呀!”
“妹妹,你心要放宽些,我打电报让你来,就是让你欢欣一下,了结了这多年的企
盼,可是你看你,整夜就是哭,哭坏了身子怎么办!你真有个好歹,我怎么向孩子交待,
怎么向自己交待。我想,只有你在我在,孩子才有个知疼知热的人,否则孩子就变成一
只断线的风筝了吗!”
“苦命的三郎……”叶子便哭声大作。
……
想到这里,他眼泪便滴落下来,洇湿了面前的稿纸,有几个字迹也变得模糊了:
……
既至姨氏许,阍者通报,姨氏即出迓余母;已复引领顾余门曰:“其谁家宁馨耶?”
余母指余,笑答姨氏曰:“三郎也,前日才归家。”
姨氏闻言喜报曰:“然哉,三郎果生还耶!胡未驰电告我?”
言已,即以手扑余肩上雪花,徐徐叹曰:“哀哉三郎!吾不见尔十数载,今尔相貌,
犹依稀辨识,但较几时消瘦耳。尔今罢矣,且进吾闼。”
……
姨氏以铁箸剔火钵寒灰,且剔且言曰:“……今三郎归,诚如幻梦,顾我乐极矣!”
……
姨氏……凝思移时,且喘一声,复面余曰:“三郎,先是汝母(从中国)归来(日
本),不及三月,即接汝(中国)义父家中一信,谓‘三郎上山,为虎所噬。’吾思彼
方固多虎患,以为言实也。余与汝母得此凶耗,一哭几绝,顷增二十余年老态。兹事亦
无可如何,惟有晨夕祷告上苍,祝小子游魂,来归阿母。”
余倾听姨氏之言,厥声至惨;猛触宿根,肺叶震震然,不知所可。
久之,仰面见余母容仪,无有悲戚,即力制余悲,恭谨言曰:“铭感阿姨过爱!第
孺子遭逢,不堪追溯,且已成过去陈迹,请阿姨,阿母置之。儿后此晨昏得奉阿姨,阿
母慈祥颜色,即孺子喜幸当何如也。”
……
笔耕是艰辛的,艰辛中渗透着作者的心血;笔耕是痛苦的,痛苦中隐匿着作家的全
部感情。五天后,当太阳又一次冉冉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断鸿零雁记》写作进入了最
后冲刺期,同时也是曼殊个人情感的阵痛期。尤其写到良子时,他手中的笔几乎拿不住
了,差不多是沾着泪水在那里写作:
登楼面海,兀坐之久,则又云愁海思,袭余而来。当余今日慨然许彼姝于吾母之时,
明知此言一发,后此有无穷忧患,正如此海潮之声,续续而至,无有尽时。然思若不尔
者,又将何以慰吾老母?事至于此,今但焉置吾身?只好取顺老母之意,客日婉言劝慰
余母,或可收回成命;如老母坚不见许,则历举隐衷,或卒能谅余为空门中人,未应蓄
内。余抚心自问,固非忍人忘彼姝也。继余又思:日俗真宗,固许带妻,且于刹中行结
婚礼式,一效景教然者。若吾母以此为言,吾又将何说答余慈母耶?余反复思维,不可
自抑。又闻山后凄风林,余不觉惴惴其栗,因念佛言:“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
者。”
嗟乎!望吾慈母切切勿驱哑羊可耳。
……
余谛念彼姝,抗心高远,固是大善知识。然以眼波决之,则又儿女情长,殊堪畏怖;
使吾身此时为幽燕老将,固亦不能提钢刀慧剑,驱此婴婴宛宛者于漠北。吾前此归家,
为吾慈母;奚事一逢彼姝,遽加余以尔许缠绵婉恋,累余虱身于情网之中,负己负人,
无有是处耶?嗟乎!系于情者,难平尤怨,历古皆然。吾今胡能没溺家庭之恋,以闲愁
自戕哉?佛言:“佛子离佛数千里,当守佛戒。”吾今而后,当以持戒为基础,其庶几
乎。余轮转思维,忽觉断惑证真,删除艳思,喜慰无极。归心归觅师傅,冀重重忏悔耳。
……
小说终于脱稿了,一个内心深处充满痛苦、焦虑、忧郁的形象攸然立于纸上,看着
《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再想想自己,心里那番感触几乎难以描述。可是他感到欣慰
的是:自己的欲望实现了,多年的梦幻实现了。尽管这种实现,还有着一些不尽人意的
地方,但是他觉得毕竟将心灵中的负担放下了。
小说,很快在南洋群岛上一家日报刊载,紧接着上海的《太平洋日报》也开始连载。
立时,《断鸿零雁记》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交口称赞,说该小说是近期的一部
不可多得的力作,大有扛鼎之势。随之商务印书馆又将它翻译成英文出版,还有人将小
说改为剧本,搬上了舞台。
《断鸿零雁记》的成功,使曼殊心灵受到了震动,他觉得他的心声还需进一步倾诉,
他的“心灵史”还需要进一步丰满。于是,从1912年~1917年间,他又连续发表了《绛
纱记》、《焚剑记》、《非梦记》、《碎簪记》、《天涯红泪记》等数篇小说。尤其
《碎簪记》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在《新青年》刚一发出,刊物就被抢购一空。陈独秀在
这篇小说的《后序》中曾写道:
余恒觉人间世,凡一事发生,无论善恶,必有其发生之理由;况为数见不鲜之事,
其理由必更充足。无论善恶,均不当谓其不应该发生也。食色性也,况夫终身配偶,笃
爱之情耶?人类未出黑暗野蛮时代,个人意志之自由,压迫于社会恶习者又何仅此?而
此则其最痛切者。……
值得赘此一笔的是,曼殊写小说本是以寻觅“雪爪鸿泥”为初衷的,可是,出乎他
意料是,在作品的深刻内涵中,却迸发一种反叛力量,即是对传统道德的反叛,也是对
旧世界的反叛……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
下一章 回目录
--
一个人不会因为他用了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而不受欢迎;事实就是如此;
那些术语流行一时,一个又一个傻瓜使用它们,直到最后一个傻瓜。
但是一个追求其心灵理想的人,将一直是根本不受欢迎的。这就是为什
么尽管苏格拉底没有用任何特别的术语却照样不受欢迎的原因,因为要把握
并理解他的“无知”,要求付出一种比理解黑格尔全部哲学还要大的全身心
的努力。 ——克尔凯郭尔 1845年 日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twl.bbs@bbs.net.tsi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0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