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catelli (梵天明王),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朱自清(1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Apr 11 09:49:43 1999), 转信
十三、芦沟烽火
十三、芦沟烽火
新学年开始以后,朱自清连日忙于和闻一多、朱光潜等商量《语言与文学》杂志发刊
事。有时和林徽音、叶公超等讨论当前创作,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和曹禺的《日出》等艺
术成就,上元节那天,还和杨振声、沈从文、林徽音等一起闲逛厂甸,晚上参加胡政之晚
餐,日子过得颇为悠闲。6月,《语言与文学》问世了,这是一份学术性很强的刊物,主编
闻一多。朱自清给予大力支持,他的“历时最久,工夫最深”的论文《诗言志辨》就发表在
在创刊号上。这是一篇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意念”的著作,资料翔实丰富,分析鞭辟入里,
态度审慎而不拘泥保守,它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经典学说,详明地阐释了文学历史的真相,
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开辟了拓新之路。
7月,暑假开始了,按规定,一、二年级学生均往西苑兵营接受军事训练,校内只有等
待职业的200多名毕业生,教师们也多外出旅游,整个校园空荡荡的。朱自清哪儿也没
去,整天沉溺于苦苦思索中,他正着手写一篇论文《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说》。他广泛搜求资料,认真比析,企图从小处下手,以简释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7
月7日夜里,朱自清坐在南窗下,吸着香烟,边想边写,夜风透过纱窗,拂弄着飘散在室内
的蓝色烟雾,带来一丝凉意。夜深了,万籁俱寂,只有附近村落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墙上挂
钟滴答声也分外地清晰……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和炮声,宁静的清华园被这骤来
的声响惊醒了,无数窗户都亮了起来,不少人伸出头来四处张望。朱自清熄灭香烟,掷笔而
起,在家里烦躁地踱着,他预感到有什么非常的事情发生了。
晨曦,从空间迸出一道血色的原始光明,照亮了苍茫的大地。一个令人气偾而又兴奋的
消息随着晨风传遍了清华园:日本侵略军诡称一个士兵失踪,于夜间向在北平西南宛平县的
芦沟桥附近进犯,发出了妄图灭亡中国的罪恶枪炮声。中国驻军当即奋起抵抗。
这就是有名的“七七”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炮声,为那黑色的历史一页,画上了一个长长的惊叹号!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战争的开
始。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后第二天,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
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国共两党亲密
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不得不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但他的的态度仍然是动摇的,因而又声称“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
平外交方法,求得芦事的解决”。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气焰:25
日,日军向北平附近的廊房发起进攻;28日,又出动飞机坦克猛扑南苑,北平陷落。
芦沟桥的炮声粉碎了朱自清的“安全逃避所”,打破了他多年来迷恋“国学”的绮梦,
他开始意识到只有起而抵抗别无他途了。一天,一个学生要投笔从戎,奔赴沙场,前来辞
行。
朱自清很激动,他激昂地说:“一个大时代就要到临,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
祖国的阵营”。学生请他在一本小册子上题几个字,他毫不推辞,拿起笔来在上面写了岳飞
《满江红》中的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沉吟了一下,又在署名的左面写道:“时远处有炮声”。北平业已沦陷,朱自清日夜忧
虑清华的安全,29日,他特地进城拜访有关人士,谈清华可能被占领事。忽然接到学校打
来电话,说是校里已落下一枚炸弹,而且校门口群集了不少贫苦老百姓,十分危险。朱自清
急忙去拜访冯友兰,请公安局派警保护。
8月5日,日本侵略军开进清华园,荷枪实弹的日军立于校门口,美丽的“水木清华”
终于陷入魔爪。
政府为了使学生不致在抗战期间失学,特选定适当地点筹设若干临时大学,共分三区,
第一区在长沙,第二区在西安,第三区地点未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划在长
沙,称长沙临时大学。
清华师生在日寇刺刀胁迫下,纷纷整理行装准备南下。朱自清在陈竹隐帮助下,匆忙地
收拾衣物,因动乱中携带家眷不便,遂决定单独前往长沙。
9月23日傍晚,他怀着无限眷恋的心情告别了妻儿,告别了那宁静的院落,匆匆地赶
往天津。从1925年秋到北平,朱自清在清华园度过了整整12个春秋,谁知现在竟是这
样仓皇地离去!但他坚信,他终将再度回来。
北平车站拥挤不堪,检查极严,好不容易才上了车,车里一派惶惶景象令人心碎,呆了
好久,车轮才缓缓启动,晚上到达天津,住在六国饭店,在那里遇到许多熟人。23日下
雨,天气骤冷,他乘车到塘沽,搭轮船赴青岛,28日抵达。在新亚大饭店住了一天。青岛
市容萧条,一片凄凉,不能久留。旋即乘车到济南,又乘津浦车南下,半夜抵徐州。10月
1日,从徐州转郑州,2日早晨达汉口,住在扬子江饭店,下车到武汉大学参观并访问先期
到此的闻一多。4日中午,到达长沙。
临时大学一切均是草创急就,筹备工作千头万绪,纷乱无章。本部设于长沙小东门外韭
菜园圣经学校,朱自清就暂住在这里。大学共设置4个学院17个学系。朱自清任中国文学
系主任,并被推为该系教授会主席。
由于校舍不够用,校部决定文学院设于南岳衡山山麓圣经书院,称为长沙临时大学南岳
分校。11月3日,下着大雨,朱自清和同人乘汽车往南岳,下午到达。教员住宅距教室有
半里之遥,在一个小山坡上,系一所楼房,房间不多,乃决定两人一室,不挑人,也不挑
房,用抽签方式决定。朱自清主持其事,但他却幸运地抽到一间单人住的小房间。
到南岳后立即上课。当时过的是避难生活,大家不分彼此,俨然恢复了学生时代的生活
方式。闲遐时,大家或集体上山,游逛寺庙古迹,或一起到山脚小镇购买日常用品,间或也
苦中作乐,到饭店小酌几杯,朱自清酒量不大,微醉即止,从不失态。除了上课,教师们都
埋头学术研究,闻一多考订《周易》,朱自清则钻进南岳图书馆搜集资料,继续撰写《文选
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
师生关系也极融洽,常在一起活动。南岳有个二贤祠,传说是张南轩与朱熹相会之处,
其中有座嘉会堂,匾曰“一会千秋”。有一天,冯友兰和同仁到那里玩,忽然想起晋人宋人
的南渡,很有感触,回到宿舍作了几首诗,其中两首曰: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
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纷华又草莱;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朱自清对这两首诗很赞赏。一天,学生开诗朗诵会,他上台吟诵了这两首诗作。
文学院在南岳呆了三个月,朱自清和中文系师生团结一致,和衷共济,生活虽然艰苦,
却很充实,精神很愉快。多年后,冯友兰曾回忆道:我们在南岳底时间,虽不过三个多月,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短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有了最高底表现。那个文学院的学术空气,我
敢说比三校的任何时期都浓厚。
教授学生,真是打成一片。有个北大同学说,在南岳一个月所学的比在北平一个学期还
多。我现在还在想,那一段的生活,是又严肃,又快活。①1938年元旦,朱自清和浦江
清等六七人游南岳观河林,与浦江清写了《元日南岳观河林纪游联句》,抒发了“讲学伤播
迁”的内心感慨。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寇对这座古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并沿
长江一线进逼,威胁武汉,危及长沙。为了把学校继续办下去,学校于1月20日举行第4
3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学校迁往昆明。教职员和学生统限于3月15日以前到新校址报到。
分水陆两路走,水路经粤汉铁路至广州转香港,乘船入安南海防,再乘火车经河内入昆明,
虽一路数易舟车,但既方便又迅速,因此安排女生和教职员及体弱的男生。陆路则师生共同
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由湘西经贵州,到达昆明,共有学生244人,闻一多等11位教
师亦参加了这一队伍。朱自清和冯友兰等十几位教师没有沿着上述路线进滇,而是乘分程包
租汽车从长沙南岳出发,经南宁、龙州出镇南关入安南,再乘火车至昆明。
2月17日上午11时,他们到达桂林。这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风景秀逸,
气候宜人,“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乃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
朔堪称甲桂林”,从桂林到阳朔,漓江犹如一条青绿色绸带飘荡于烟雾之间,两岸青峰奇
秀,千姿百态,碧流澄澈,如诗似画,真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牙山不入神”。朱自清
等一路流连山水,饱览风光。但面对大好河山,联想现状,不由愁肠百结,悲从中来。24
日宿柳州,25日至南宁,作绝句四首:招携南渡乱烽催,碌碌湘衡小住才。
谁分漓江清浅水,征人又照鬓丝来。
龟行蜗步百丈长,蒲伏压篙黄头郎。
上滩哀响动山谷,不是猿声也断肠。
——《上水船》九折屏风水一方,绝无依傍上穹苍。
妃黔俪白荆关笔,点梁烟云独擅场。
——《画山》皮鼓蓬蓬彻九幽,百夫争扛木龙头。
齐心高唱祈年曲,自听劳歌自送愁。
——《龙门夜泊观赛神》看似描山画水,抒写风俗人情,而寄寓其间的却是诗人关注国
运,向往振作的难以抑制的郁勃之情。在刚要到达镇南关时,冯友兰左臂碰折了;一到河
内,朱自清即将他送往医院,还陪了两天才走。
3月14日下午5时20分抵达昆明,宿拓东路迤西会馆。在这里他接到三弟国华来
函,里头还附有父亲的信,说是全家平安,寄去的80元也收到了。这是去年10月中旬在
长沙时,朱自清向学校借薪寄去的。得知合家安康,心中很是宽慰。
昆明位于滇东高原中部的滇池盆地之北,风光明媚,四季如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
文化名城。3月20日刚好是星期日,天气又好,朱自清和几位教师同去西山闲游。西出海
拔约2000余米,山上森森茂密,有滇中高原“绿翡翠”之美称。朱自清先到华林寺,山
门外有莲池,寺内有彩塑五百罗汉,状态各异,塑工精巧,形像甚佳。继往太华寺,看有名
的银杏和玉兰。在一个院落里,有一个先生,三个女士,两个孩子,一家六人围坐唱歌欢
乐,其中一个太太的背影极像陈竹隐,一个四岁小孩酷肖思俞,朱自清观望良久,思家之情
油然而生,十分伤感。最后至三清阁,山岩高陡,拾级而上,沿崖皆是石刻,工程奇绝,至
石室平台,朱自清凭栏下视滇池,只见海天一色,苍苍茫茫,烟霞变幻,气象万千,精神为
之一爽。
这时,临时大学决定文学院和法育学院设在蒙自,原因是难民麇集,人满为患,昆明无
法容纳一所千余人的大学校,而蒙自却有许多空房子。4月2日,教育部下令改组长沙临时
大学为西南联合大学,定于5月开学。由是,朱自清即随分校师生于4月4日前往蒙自,共
有92人,随后又有100多人抵达。
蒙自在昆明南面至越南边境约四分之三处,是个弹丸小邑,只有三四条短街,几间店
铺,不要多少时间,就可以穿城而过。但朱自清却感到它“小得好”,住久了就渐渐觉得有
意思,卖东西的店铺,“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一些名胜去处,一个下午便可以走
遍,怪省力的。人口只有万把人,所以很静,不论在城区还是乡下,路上有时不见一个人,
整个天地仿佛是自个儿的,这教他想起台州和白马湖。缺点是苍蝇多,谁在街上笑了一下,
一张嘴便飞进一个。联大蒙自分校规定5月4日开学。“湘黔滇旅行团”的师生于4月28
日到达昆明,他们行程3500里,走了68天。5月4日,他们赶到蒙自上课,朱自清出
来迎接,看到闻一多人虽清瘦,却很有精神,已经留须了。老友相晤,无限欣慰。为纪念
“五四”,北大学生晚上集会,朱自清被邀作了演讲,他说了些旅路上的轶事,大家听了都
很开心。会上还通过了《告全国同胞书》。
地方政府拨给联大一个海关旧址,校方又租了东方汇理银行的旧地以为教室。海关的房
子是西洋式建筑,地方不大但很幽静,里面有一座大花园,一路高大的由加利树,一片软绵
绵的绿草,树上有好些白鹭,羽毛洁白,姿态伶俐,飞来飞去,极耐人看。夜晚月光从树缝
里筛下来,园里显得分外恬静。银行里花多,遍地颜色,热闹非凡。学校还在附近租了几间
民房作宿舍,朱自清住的是独间,只有十平方米大,房里放着一张床铺,一张方桌,一张小
书桌,一个竹书架,一张藤椅和几张凳子,颇为拥挤。室外是一个大院子,庭中枝藤丛绕,
其间夹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很有韵味。
蒙自生活虽然简陋艰苦,但也有乐趣。大街上有一家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店面很干
净,又便宜,掌柜姓雷,是四川人,白发苍苍,脸上常挂微笑,还很风雅,联大教师管这个
铺子叫“雷稀饭”,朱自清和一些同事常去光顾。那里还有几家越南侨民开的咖啡馆,主要
卖咖啡、可可、炸猪排、煎荷包蛋等,也做西餐,去吃的多是学生。蒙自出果子酒,朱自清
常和友人慢饮长谈,话题上下古今,不着边际,有时也谈论为人之道。朱自清对朋友说:
“世界上人分两种,一种最不容易满足,一种最容易满足;我是属于后一类的”。这样共
饮,每月至少一次,后来由于胃不好才不喝了。蒙自比较偏僻,报纸要几天才到,朱自清十
分关心抗战,他和学生相处极好,暇时常去他们宿舍走走,有时请他们到自己房间闲聊,向
他们探询家书中传来的消息,尤其是扬州方面的情况。他非常关心战局,常和同学交换看
法,有时还拿出地图,和他们一起对照着仔细寻找一城一镇的位置。
蒙自小城还有个特色,即门对儿多,差不多家家有,许多门对儿都切合人家情况,但最
多的是抗战的内容,这就造成一种气氛,让行人不会忘记时代和国家。朱自清对此极感兴
趣,认为这是“利用旧形式宣传抗战建国,是值得鼓励的”,旧历年时,“这种抗战春联,
大可提倡一下”。
蒙自有一个南湖,冬春两季水很少,联大4月来时,只是一个干河床,农民由此抄近路
进城赶集,学生们租了马或驴在这里骑着玩。一到5月,雨季来临,湖水顿时溶溶滟滟,美
丽非常,湖堤上桉树成行,杨柳依依,风景颇为旖旎。到了傍晚,师生们都喜欢在湖畔漫
游,看村落炊烟袅袅,看倦鸟鸣噪归林,观赏落日晚霞在湖面上映出澄红色的光辉。朱自清
也常和冯友兰结伴在这里散步,富于联想的他,一站到堤上,目睹此情此景,便不期然想到
北京的什刹海,心中由不得涌起一股莫名的思乡之情。
美丽的南湖,点缀了联大师生的艰苦生活,给他们带来一丝诗情画意,中文系和外语系
学生组织了“南湖诗社”,参加者20余人,他们请闻一多和朱自清做导师。离开北京之
后,朱自清一直记挂着家中的妻子和儿女。自南岳出发往滇时,于途中看群山百折,峰峦迂
回,有感于衷,曾作诗一着寄赠陈竹隐:勒住群山一径分,乍行幽谷忽干云。
刚肠也学青峰样,百折千回却忆君。
5月底,朱自清得到消息,陈竹隐将带着孩子们从北平来滇,心中不禁大喜。陈竹隐她
们是在5月下旬随北大、清华的一部分家属南下的,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陈竹隐曾回忆
说:
那时日本人的吉普车在城里横冲直撞。在告别北京时,我差一点叫日本人的车撞上,结
果我坐的三轮车翻了,车夫受了伤,我的脚也崴了。我就是一瘸一拐地启程南下的。在南下
的船上,我们还遇到日本人的搜查。日本兵把全船的人都轰到甲板上,排成一队,挨个检
查。他们认为可疑的人,便用装水果的大蒲包把头一裹就拉走,完全不由分说。看看这蛮横
的情景,真使人体会到亡国的痛苦。
船快到越南的海防时,又遇到了台风。大风大浪打得船上下颠簸。大家都翻肠倒肚地吐
呀,吐呀!放在格子里的暖瓶全摔碎了,人也根本无法躺在床铺上。我的大女儿在隔壁舱房
里边吐边哭喊着:“娘呀,我冷啊,冷啊!”而我身边还有两个小孩子,我在舱里死死用手
抓住栏杆,用脚抵住舱壁,挡着两个小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来。听着隔壁女儿的哭喊声,我
心里真是难受极了。大风浪整整折磨我们一夜,第二天风浪小了,可厨房里的盘碗餐具都打
碎了,大家都只好饿肚子。①6月2日船到海防时,朱自清早已闻讯从蒙自赶来,在码头上
等待多时了。海防到处是绿树红花,美得很,可是这美丽的土地却是法国的殖民地,越南人
饱受亡国的痛苦,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在码头上、旅馆里,做苦力的越南人常被法国人鞭
打,朱自清看到这种情景,十分痛心,气愤地对孩子们说:“我们要是亡了国,也会像他们
那样受苦!”6月4日,他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蒙自。
将近学期结束时,联大师生迎来了云南特有的火把节。这是彝、白、纳西、哈尼、傈
傈、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6月24至26日间。晚饭过后,夜幕下
沉,家家门口烧起芦杆树枝,处处燃着熊熊火光。一声锣响,金角齐鸣,男女老少抬着米
酒、炒豆等食品,点燃火把,并用松香扑撒火上,顿时光焰冲天,扬起阵阵香气。孩子们手
里更捏着烂布浸油的火球晃来晃去,跳着叫着,欢呼声此起彼落。朱自清十分喜欢这种充满
生气的热闹场面,以为它富有时代的精神,他激动地对人说:“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
是青年,它暗示着生命力的伟大。”
他十分兴奋,觉得这“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
意义是深厚的”。①火把节过后不久,学期即结束了。这届毕业生因西南联大刚成立,一切
尚未成绪,所以均用原校名义发给文凭。清华这届毕业生编纂了一本“清华第十级年刊”的
纪念册,编委请朱自清写几句话,以资鼓励。朱自清爽快答应了,提笔写道:
向来批评清华毕业生的人都说他们在作人方面太雅气、太骄气。但是今年的毕业同学,
一年来播荡在这严重的国难中间,相信一定是不同了。这一年是抗战建国开始的一年,是民
族复兴开始的一年。千千万万的战士英勇的牺牲了,千千万万的同胞惨苦的牺牲了。而诸君
还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可见国家社会待诸君是很厚的。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
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其能,来报效我们的
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情殷殷,意切切,题辞充满了他对年轻学生的无限期望,
学生们看了都很感动。
毕业生们背着行囊,告别师友,踏上新的征途。朱自清精神抖擞地站在蒙自车站的月台
上,频频地向坐满学生的小火车挥手。车声辘辘,逐渐远去,学生们回首眺望,还隐约地看
见他那高举礼帽不断挥动的身影。
--
宁 淡
静 泊
致 明
远 志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6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4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