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xas (百无禁忌),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第四章“卧治”时期——在绍兴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Sep 19 16:08:41 1999), 转信
周作人传:
第四章“卧治”时期——在绍兴(1911.秋-1917.4)
Little Pie OCR、制版
小丙屋藏书
http://piehouse.yeah.net
一、大风暴里的孤独者
如果不是因为母亲与大哥的催促,周作人也许就在赤羽桥边守着自己
的日本夫人,这么一直过着游惰的生活,同时编织着超然于世的梦。
但有一个“现实”他却不能回避:经济,说白了就是“钱”。当他写
信给鲁迅,说自己打算在日本“略习法文”——他对学习语言的兴趣总是
很浓的——时,鲁迅的回答却是:“法文不能变米肉”;鲁迅同时告诉
他:头一年(1910年)已经将祖宗留下的祭田卖绝,资亦早罄,现在家里
已是山穷水尽,无力维持他继续读书了。深爱并深知二弟的鲁迅当然知道
用这样的方式击碎他的梦,未免过于残酷,但鲁迅也自有难言的苦衷。他
在写给许寿裳的信中谈到此事时说:“使二年前而作此语,当自击,然今
兹思想转变实已如是,颇自悯叹也”:比起乃弟来,鲁迅更有勇气吞下
“现实”的苦果。
于是,在鲁迅亲自上日本劝说、敦促之后,周作人于1911年9月携夫
人羽太信子回到绍兴。
然而,周作人已经认不得自己的家乡了。那盏写着“汝南周”几个大
字的灯笼依然挂在那里,但那昔日消闲的生活、醉人的诗意哪里去了?眼
前只是一片败落景象。人们虽还穿着大衫,但不是油污,就是破洞。只听
见台门里的年幼的子孙们喊:“饿杀哉!饿杀哉!”喊得人们心慌意乱。
走过城里的街道,所看见的是矮破的房屋,褴褛的人群,还有那么多的残
废人,那么多啼饥号寒、挨打受虐待的孩子。街上打架的,相骂的,女人
披头散发,男子互扯辫子,扭结一起,仿佛有什么深仇大恨。……
周作人木然地看着、听着这一切。回到家乡,生活在亲人中间,他竟
然有一种陌生感。直觉告诉他:他心中的“中国”不在这里——这里太嘈
杂,太混乱,也太肮脏,太狭窄;属于他自己的“中国”应该是充满诗意
古趣,自由而自然的。在异国的日本,他曾经觅到了它,如今一踏上故
土,它就失落了,仿佛被那茫茫的大海吞没。这种心理的错乱给周作人带
来惶恐不安,但他又摆脱不了对于相对完整地保存着“故国古俗”的“异
土”怀念之情的蛊惑……。
周作人是如此地沉湎于自我感情矛盾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身边的“暴
风雨”竟至于几乎熟视无睹。就在周作人归国后的第二个月,辛亥革命爆
发了,接着浙江省城也起义了,只隔着一条钱塘江的绍兴陷入一片混乱。
但周作人连门都没有出,只躲在家里抄整本的刘义庆的《幽明录》。从日
本带回的书堆里,翻检出一年前所写“大隅川钓鱼记事”,周作人仿佛又
经历了那场始而悠悠、继而滂沱的东京雨……,不禁感慨万千,在文后加
上一段附记——
居东京六年,今夏返越,虽归故土,弥益寂寥;追念昔游,时有枨
触。宗邦为疏,而异地为亲,岂人情乎?心有不能自假,欲记其残缺已自
慰焉,而文情不副,感兴已隔。用知怀旧之美,如虹霓色,不可以名。一
己且尔,若示他人,更何能感?……
家乡的疏离,他人的不理解,都使周作人感到一种难耐的孤独。“怀
旧”本不足靠,只能“任其飘泊太虚,时与神会,欣赏其美”,聊以自慰
罢了。
几天后,周作人夜不成寐,又披衣而起,赋诗一首——
远游不思归,久客恋异乡。
寂寂三田道,衰柳徒苍黄。
旧梦不可道,但令心暗伤。
此时周作人的心境可谓悲凉已极。
查周作人日记,写上述文章、旧诗的日期是10月22日与10月28日。这
正是绍兴光复的日子。据三弟周建人回忆,绍兴城内已是一片沸腾——
……王金发的军队很快的上了岸,立刻向城内进发。兵士都穿蓝色的
军服,戴蓝色的布帽,打裹腿,穿草鞋,拿淡黄色的枪,都是崭新的。带
队的人骑马,服装不一律。有的穿暗色的军服,戴着帽子,有的穿淡黄色
的军服,光着头皮。
这时候是应该睡的时候了,但人民都极兴奋,路旁密密的站着看,比
看会还热闹;中间只留一条狭狭的路,让队伍过去。没有街灯的地方,人
民都拿着灯,有的是桅杆灯,有的是方形玻璃灯,有的是纸灯笼,也有点
着火把的。小孩也有,和尚也有,在路旁站着看。经过教堂相近的,还有
传道师,拿着灯,一手拿着白旗,上写欢迎字样。……大家都高叫着革命
胜利和中国万岁等口号,情绪热烈,紧张……①。
①周建人:《略谈关于鲁迅的事情》
在热血沸腾的大时代气氛中,冷静如鲁迅者都感到“很有希望”而卷
入浪潮之中;相形之下,此刻仍然关在书斋里,与古书作伴的周作人就越
发显得孤独了。
周作人也许是鉴于南京时期的经验,对革命实际行动始终是冷漠,或
者说是心怀疑虑的。但他也并非对辛亥革命漠不关心,作为一个现代中国
知识分子,他当然清楚自己的命运是与中国的变革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
一面冷眼旁观,一面思索着。这是拉开距离的观察,自然比陷入其中者要
冷静得多。周作人内心深处,对于中国的变革及中国的革命者,始终是怀
疑的。早在日本时期,他在写《〈炭画〉小序》时,就暗示中国的许多所
谓“革新”事业,必定是一个“羊头村”——“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即使是陶成章这样很熟悉的革命者,周作人固然佩服他的“要使天下人都
有饭吃”的抱负与革命精神,从旁看去,却又觉得有些可怕,似乎是明太
祖一流的人物;章太炎曾戏称其为“焕皇帝”或“焕强盗”,鲁迅也曾与
许寿裳评论他说:“假如焕卿一旦造反成功,做了皇帝,我们这班老朋友
恐怕都不能幸免”,周作人必定是同意这一观察的,他对以后的革命者恐
怕也持类似的看法吧?周作人所以没有直接投入辛亥革命热潮之中,应该
与此有关:他要“看一看”。他果然看见,光复了的绍兴城在一阵喧闹之
后,一切依然如旧。军政分府成立以后,王金发手下的人只知弄权敛钱,
其中有三个姓王的尤甚,老百姓失望之余就利用“戏文”上的句子“可恨
三王太无礼”来表达他们的愤懑。教育界更是一团糟,应运而生的“自由
党”(即《阿Q正传》里的柿油党)头目做了教育科长,其余人物也是一
丘之貉。周作人的思考则更深入一些。他由此而看到了“种业”即传统习
惯的历史惰性的可怕力量。于是,他向在他看来是过于乐观了的乡人们发
出了如下警告——
今者千载一时,会更始之际,予不知华土之民,其能洗心涤庆,以趣
新生乎,抑仍将伈伈伣伣,以求禄位乎?……当察越之君子,何以自建
街叭耍我宰园玻抗椭嗡鹩诰睿恐校嗡煊诔
兼俊诵愿裰捡粒锹侵善簦捎谑羌H缙渖埔玻褂谠
街猓嘞淖逯#蝗艋虿蝗唬剑瘴岫荆蚴且蚬嘌埃
蘅芍镌穑晃ㄓ写榛疑⒍ィ缦让裰锒穸选!裾坝沓牵艘辔ㄖ忠
狄虺拢味溆懈拢淠芊プ匀恢啥闹酰课嵛司澧佟
①周作人:《望越篇》,转引自《知堂回想录·九五,望越篇》
周作人的疑惧是双重的:既忧虑于“智虑之蒙”未启,国民之不觉
醒,又担心所谓“公仆”云云,徒有其名,而无所“别于君侯”,他把这
些都归之于“种业因陈”,似乎这是无可改变的“自然之律”。这确乎如
周作人后来所说,“大有定命论一派的倾向,虽然不是漆黑一团的人生
观,总之是对于前途的不乐观”②。但人们仍然在周作人的忧虑疑惧中看
到一种期待。他自觉意识到,对于积重难返的古老中国,这是一次“千
载”难逢的变革的大好时机。尽管周作人力图使自己冷漠,但他却无法摆
脱对于这一代人几乎是与生俱在的使命感。
②《知堂回想录·九五,望越篇》
周作人这篇题为《望越篇》的文章发表在由鲁迅的学生主办的《越铎
日报》上;以后周作人还陆续发表了一批文章。其中《民国之征何在》一
篇尤值得注意。文章写道——
昔秋女士被逮,无定谳,遽遭残贼。天下共愤,今得昭复。而章介眉
以种种嫌疑,久经拘讯,亦狱无定谳,而议籍其家。自一面言之,可谓天
道好还,且一面言之,亦何解于以暴易暴乎!此矛盾之一例也;更统观全
局,则官威如故,民瘼未苏,呜呼!昔为异族,今为同气;昔为专制,今
为共和。以今较昔,其异安在?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
这是一个令人战栗的“发现”:“昔为异族,今为同气;昔为专制,
今为共和”,眼花缭乱的变动中,骨子里根本“无变”,“共和”不过是
“专制”的变种,昔为“异族”的奴隶,今又成了“同气”的奴隶,中国
的历史重又发生了一次“循环”。这“历史循环”的“发现”,与其说是
理论上的概括(它显然缺乏理论表述上的准确性),不如说是周作人的一
种直观的感受,但却是相当准确地把握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某些实质①。
周作人对“以暴易暴”似乎特别敏感,对于他来说,无论对任何人,施加
不受法律限制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周作人终
生坚持这一原则。这对他的政治选择与判断,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①鲁迅在十多年后的1925年也有类似的发现与感受:“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
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
得许多民国国民是民国的敌人。……我觉得什么都要重新做过。”(《华盖集·忽然想到·
三》)
显然,周作人的这些发现、感受,连同他的忧虑,疑惧,都是大大超
前的。不仅当时大多数“沉默的国民”不能理解,而且也为同时代先驱者
中的大多数(他们还陶醉于胜利的凯歌中)所拒绝,当周作人大声疾呼:
“呜呼!于越古国,而今而后,为报仇雪耻之乡耶?为藏垢纳污之地耶?
危乎危乎!虽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也”①,得不到任何响应,就
几乎是必然的了。周作人也终于陷入了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所说的寂
寞与孤独之中——
①《尔越人毋念先民之训》,载《越铎日报》1912.2.1
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
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我的灵魂了。
周作人和他的大哥的心毕竟是相通的。
因此,当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沈钧儒司长委任周作人任某科课长,后
又改任本省视学,周作人态度始终消极,就是可以理解的。周作人始而因
为“家事”——1912年5月,羽太信子为他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丰一;
这不仅是周作人,也是周家全家的一件大事——迟至1912年6月才到杭州
赴任;住在教育司办公处楼门口一间阴暗的小屋里,每日就只是在楼上坐
着,看自己带来的书或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②,看倦了,写累了,就随便
倒卧在床上,几乎足不出户,全不管视学职务范围内的视察工作。当时也
在教育司的钱玄同(其时还叫钱夏,号中季),因此给周作人加了一个考
语,说是在那里“卧治”,这倒是十分确切的。而周作人自己,则不断地
埋怨住房里蚊子太多,而且终于害了疟疾,蚊子的横行却有增无减,一面
吃药,一面被叮,也不是办法,终于告假回家,而且再没有回去过。这回
到杭州到差,大概前后有一个月光景,拿过一回薪水,是大洋90元,乃是
浙江军政府新发的“军用票”。周作人用这笔钱在清和坊抱经堂买了一部
广东朱笔套印的陶渊明集,余款正好移作从杭州回绍兴的旅费。
②据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回忆,他在杭州教育司任职期间,翻译了波兰显克微支的
《酋长》,蔼夫达利阿谛斯的《老泰诺思》、《秘密之爱》、《同命》,须毕勃的《拟曲》
等作品。
回到绍兴不久,就听到范爱农溺水而死的消息:这年7月10日,范爱
农同了民兴报的朋友乘舟往城外游玩,有人说是酒醉失足落水,但颇有自
杀的嫌疑,因为据说他能够游水,不会得淹死的。噩耗传来,周作人黯然
良久,自不免颇多感慨。他清楚地记得,绍兴军政分府成立,恢复师范学
堂,委派鲁迅为校长,爱农为监学,因为学堂在南街,距东昌坊不远,在
办公完毕后,范爱农便身著棉袍,头戴农夫所用的卷边毡帽,下雨时穿着
钉鞋,拿着雨伞,一直走到里堂前,来找鲁迅聊天。鲁老太太便为他们预
备一点家乡菜,拿出老酒来,听主客高谈阔论。那时,他们的情绪是颇为
激昂的。但好景不常,军政分府本来对学校不很重视,而且因为鲁迅有旧
学生在办报,多说闲话,更不高兴。不久鲁迅即自动脱离,只留下范爱农
一人,最后他也被排挤而愤然离校。周作人从旧信堆中翻出范爱农于1912
年3月27日写给鲁迅的一封信,信中有“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
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等语,那么,他是早已有
了厌世的倾向了。……
几天以后,周作人写出了《哀爱农先生》一诗,与鲁迅的《哀范爱
农》同时发表在8月28日的《民兴日报》上。其词云:
天下无独行,举世成委靡。皓皓范夫子,生此寂寞时。傲骨遭俗忌,
屡见蝼蚁欺。坎壈终一世,毕生清水湄。会闻此人死,令我心伤悲。峨
胧咕玻ど嗳粑
周作人同时也在“哀”自己。
--
自是时人参不透
冤余作意傲公卿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210.78.136.2]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ywsy.bbs@bbs.net.tsi]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