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只争朝夕),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周作人传: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13 12:38:15 1999), 转信
发信人: Krank (偷欢),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周作人传: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7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Sep 26 17:55:49 1999)
周作人传:
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在北京(一)(1917.4——1920.12)
Little Pie OCR、制版
小丙屋藏书
http://piehouse.yeah.net
七、“小河”的忧虑
1919年2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6卷2号,以头条位置发表了一首题为《小河》的新
诗,这样的编排在《新青年》是少有的,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当人们发现诗的作
者是周作人时,更是感到惊异。这位平静的、温和的学人似乎很难与激情澎湃的诗人联
系起来;事实上,周作人从童年时即已表现出他的思维是散文,而非诗的。周作人此刻
也勉力写起白话新诗来,自有他的道理。鲁迅曾经说:“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只
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做
了”①;周作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由于中国诗歌的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为了使白话新
诗能够占领诗坛,《新青年》同人不得不协同作战。
①鲁迅:《集外集·序言》
据周作人说,他这一时期写的白话新诗(包括《小河》在内)都经过鲁迅的反复吟
咏、修改:周氏兄弟即使“打打边鼓”,也是严肃认真的。
从《小河》开始①,周作人连续写了不少白话新诗,如《微明》、《路上所见》、
《北风》、《背枪的人》、《京奉车中》等,可谓“一发不可收拾”。周作人在《小
河·前记》里即已申明,他的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提倡的散文诗“略略相象”,“不过那
是用散文格式,现在却一行一行的分写了”,而且“无韵”,“或者这算不得诗,也未
可知;但这是没有什么关系”。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从周作人的朴素的诗句里,感到一
种内在的诗情,虽不浓烈,却也清淡中含有底蕴。而散文化的形式却因此彻底摆脱了旧
诗词格律的束缚,比之同一时期胡适的半新不旧的尝试体的诗,反而获得一种形式的自
由与自然。后来朱自清说:“周氏兄弟是真正打破旧诗词的镣铐的,他们代表了早期白
话诗中‘欧化’的一路”②,所强调的也是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在形式上的变革意义;
胡适甚至因此而将周作人的《小河》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③。周作人的《两个
扫雪的人》、《背枪的人》、《京奉车中》、《画家》等诗是实践了他的“平民文学”
的主张的,从普通人的平凡人生中去发现诗,把日常生活中种种真实印象引入诗中,这
样的眼光与选材都是全新而极富启发性的;正如诗评论家废名所说,“一时做新诗的人
大家都觉得有新的诗可写了”④。废名并且以文学史家的身份断言“早些日子做新诗的
人如果不是受了《尝试集》的影响,就是受了周作人先生的启示”⑤,这大体近于事
实。至于说周作人不仅是新文学的重要理论家,而且以自己的新诗、散文创作,与鲁迅
的小说一样,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这恐怕也不是夸大之辞。
①周作人在《小河》之前,就写了《两个扫雪的人》,但此诗发表于《小河》之后,因
此,《小河》常被视为周作人的第一首白话新
诗。
②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③胡适:《谈新诗》
④废名(冯文炳):《谈新诗》
⑤废名(冯文炳):《谈新诗》
不过,我们感到兴趣的是,“诗为心声”,周作人的新诗所显示的他的内心世界的
一角。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展览一个战士的战斗业绩,而不去注意他的内心世界,特别
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思想,感情,心理……上的矛盾,我们就太可怜了。我们
已经说过,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广泛多面而卓有成效的活动中,处处流露出他这一时期内
在情感、心理中的乐观、积极、进取,有信仰、乐追求的“少年精神”,这大抵是真实
的;这在他的新诗创作中也时有表露。比如他的一首《北风》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描写自
己在“北风”中奋行的情景的,“但觉得这风沙也颇可赏玩”,“这猛烈的北风,也正
是将来的春天的先兆”,把他的以与困难拼搏为乐的精神是写得相当真切的。但仔细品
味这一时期周作人的诗作,仍然可以感到一种隐隐的忧郁,这感觉在读《小河》时会更
加深切。当“土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还只是乱转”,我们听见了“堰外田里的
稻”,一面皱眉一面悠悠地唱道——
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怜的小草,
我喜欢水来润泽我,
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
……
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
仍然稳稳的流着,
向我们微笑,
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
经过的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
他在地底里呻吟,
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
这不象我的朋友平日的声音,
被轻风搀着走上河滩上来时
快活的声音。
我只怕他这回出来的时候,
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
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既“喜欢水来润泽我”,“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既对“他在地底里呻吟”表示
同情,又本能地觉得“他”的呻吟“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既希望“他”
“微笑”着“稳稳的流着”,又害怕“他”“不认识从前的朋友”,粗暴地“在我身上
大踏步过去”——这“稻”对于“水”,怀着多么矛盾的心情呵!这一再重复的“怕”
字,流露出怎样一种难以遏制的不安与忧虑!“稻”显然是周作人的自况,那么,“
水”呢?
直到25年后,周作人才在《苦茶庵打油诗》的《后记》里揭开“谜底”——
孔子曰,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吾侪小人诚不足与语仁勇,唯忧生悯乱,正是人情
之常。……大抵忧惧的分子在我的诗里由来已久,最好的例子是那篇《小河》。……一
句话就是那种古老的忧惧。这本是中国旧诗人的传统,不过不幸他们多是事后的哀伤,
我们还算好一点的是将来的忧虑。……鄙人是中国东南水乡的人民,对于水很有情分,
可是也十分知道水的利害,“小河”的题材即由此而出。古人云,民犹水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法国路易十四云,朕等死之后有洪水来。其一戒惧如周公,其一放肆如
隋炀,但二者的话其归趋则一,是一样的可怕。……
《小河》的意象既来自“东南水乡”,那么,这至少在潜意识上是包含着某种“思
乡”的情怀的。诗中“微笑”的,“稳稳的”,“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的,“被
微风搀着走上河滩来时”发出“快活的声音”的“水”,是诗人从幼年起就已经熟悉了
的,它寄托着诗人对于他的故乡,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故乡人的爱的柔情。但,此刻周作
人已是脱离了幼时的天真、幻想,他以一个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
历史动乱的,饱经风霜的“过来人”的眼光来反顾故乡的水以及它所象征着这块土地孕
育的人民,就不只看见美与善,而看到了残酷的、也许是更现实的另一面:“水”一旦
冲出堤堰“乱转”时,就会肆虐地吞没一切,裹挟一切,与颠复一切;而“呻吟”着的
人民一旦摆脱束缚,陷入狂乱,也会爆发出“粗暴”的力,毁灭一切的。周作人说,这
是“将来的忧虑”,这就是说,他已经预见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必然导致引起社会
大动乱的人民政治革命,他正是为此而忧心忡忡。周作人这类知识分子的矛盾正是在这
里:他们本能地对“政治”,特别是“群众政治”,以及必然与之联系在一起的“革命
暴力”心怀疑惧,希望把自己的活动限制在思想文化范围内,而小心翼翼地与“政治”
保持距离;但连他们自己也明白,这不过是自欺欺人:思想文化的启蒙必然导致被启蒙
者变革现实的直接政治行动,这是启蒙者无法预先控制的。扩大了说,这是一切思想启
蒙者必然面临的“两难”境地:或者与自己的启蒙对象一起前进——从思想走向行动,
不仅必然按照“行动”(特别是政治行动)的逻辑对思想的纯正性作出某些必要的,与
不必要的修正、妥协(在行动逻辑中这两者本是难以划分的),而且还不可避免地为狂
热的往往是偏激的群众所裹挟,给自己带来许多违心的烦恼,弄不好连自己也失去了启
蒙者特有的理性精神,在与群众“同化”的过程中发生自我的“异化”。如果拒绝这样
做,那又会最终被自己的启蒙对象无情地抛弃,而且自己据以安身立命的一切,甚至那
张平静的书桌,也会被群众暴力毁于一旦——这正是“启蒙”的必然结果。
周作人就这样陷入了困惑:他一面把思想启蒙——唤起人的自觉,文学的自觉,作
为一种信仰,理想,热情地为之献身,一面却为其几乎是必然产生的“可怕”后果而忧
惧:这是怎样的苦境呢。周作人迟早要抛去这沉重的“负担”,即使必须同时卸下那
“战士”的盔甲与桂冠。
--
你仍旧爱着,不过你的爱不是那烧得鲜红的火炉似的,却是
一个秋天太阳的柔美的光辉。你还不妨仍旧恋爱下去,还为
了那些愚蠢的原因,如声音的一种调子,凝视的眼睛的一种
光亮,不过你恋的那么温和就是了……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202.112.8.7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ffzzxx.bbs@bbs.net.t]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4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