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只争朝夕),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周作人传: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13 12:38:20 1999), 转信

发信人: Krank (偷欢),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周作人传: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8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Sep 26 17:56:26 1999)

周作人传:
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在北京(一)(1917.4——1920.12) 

Little Pie OCR、制版
小丙屋藏书
http://piehouse.yeah.net


 八、“六·三”事件

   革命的政治风暴终于来临——1919年5月4日,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
 四”学生运动爆发了。
   这时,周作人正在东京。1919年初,周作人与鲁迅商定,将家从绍兴迁往北京。为
 了便于安排,周作人于四月告假先回绍兴,将那里的妻子和子女一共四人,送往日本东
 京母家。还没有来得及去逛上野公园,周作人听到“五四”的消息,赶回北京,已经是5
 月18日了。虽然是“五四”以后,但那热烈的气氛仍然是感受着的;特别是亲眼目见六
 三事件,更是给周作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他这样回忆说——

   那一天下午,我在北大新造的第一院二楼中间的国文系教授室,那时作为教职员联
 合会办事室的一间屋里,听说政府捉了许多中小学生拘留各处,最近的北路便是第三院
 法科那里,于是陈百年、刘半农、王星拱和我四人便一同前去,自称系北大代表,慰问
 被捕学生,要求进去,结果自然是被拒绝,只在门前站着看了一会儿。三院前面南北两
 路断绝交通,隔着水沟(那时北河沿的沟还未填平)的东边空地上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
 男女老幼都有,学生随时被军警押着送来,有的只是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走到门前,
 在门楼上的有些同学,便拍手高呼欢迎他,那看热闹的人也拍手相应。有的老太婆在擦
 眼泪,她眼看象她孙儿那样大的小学生被送进牢门(虽然这原是译学馆的门)里不见
 了,她怎能不心酸呢?……①。

 ①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一二九,每周评论(下)》

   这是周作人第一次面对反动军警与爱国学生、反革命势力与群众的对立。在此之
 前,无论是义和团运动,还是辛亥革命,他只是“耳闻”而未“亲见”。他置身于普通
 群众中间——在平时,周作人是自觉地意识到他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的;而此时,他却不
 能不为周围群众的情绪——对于反动军警的抗争,对爱国学生的同情所感染。甚至那擦
 眼泪的老太婆的辛酸,也引起了周作人的共鸣。这就是“群众运动”的魔力:“自我”
 的情感于不知不觉之间融汇于“群体”的情绪之中。周作人初次获得这样的情感体验,
 他是既新奇,又兴奋的,他甚至暂时摆脱了(或者说是忘却了)不断纠缠自己的疑惧心
 理,而让自己沉浸在热烈、高亢的幻觉之中。当晚,他即写下了《偶成》,对在六三运
 动中被捕的学生表示“敬意”。意犹未尽,又写诗对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表示向往。这一
 夜,一口气竟写成了《偶成》四首,这样的诗兴大发,在周作人是少有的。

   以后几天也是在混乱中度过的:第二天是六月四日,下午二时至北大第二院理科赴
 职教员会,没有什么结果,又回到文科,门外已驻兵五棚,局势相当紧张了。五日下
 午,仍至文科,步行到前门内警察所门前,两旁的步道都挤满了,马路中间站立着许多
 军警。再往前看,只见有几队穿长衫的少年,每队有一面国旗,站在街心,正要作讲
 演,大队军警包围着他们,不让讲演。周作人还想上前,就被几个兵拦住了。周作人试
 图对一个士兵讲理:“那班人都是我们中国的公民,又没拿着武器,我走过去有什么危
 险呢?”那士兵倒也和气,回答说:“你别见怪,我们也是没法,请你略候一候,就可
 以过去了”。正说着,忽听一声怪叫,说道什么“往北走!”后面就是一阵铁蹄声:马
 队冲过来驱散行人了!有一老翁勃然大怒,高喊:“我们平民为什么路都不能走?!”
 要奔去马队拼命,旁边人连忙劝住。周作人还来不及反应,仿佛见右肩旁边,撞到了一
 个黄的马头。一时发了慌,随着周围人一齐向北直奔,后面还听得一阵马蹄声和怪叫。
 等到觉得危险已过,立定看时,已经在“履中”两个字的牌楼底下了。这才发现,慌乱
 之中口袋里十几个铜元都散失了……。

   这是周作人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周作人从未受过惊吓——即使幼年时祖父被捕,
 随着大哥避难,他因为年龄太小,只觉得是一次颇愉快的“旅行”;即使在异国日本,
 由于一切由大哥包办,也没有遇见公寓老板或是警察的欺侮;至于性命交关的追赶,更
 是没有遇着过。如今却在自己祖国的首都吃了这一大惊吓,周作人既觉出乎意外,又有
 一种难言的屈辱感。尽管那位态度和善的士兵给了周作人一些安慰:士兵中也有天良未
 泯的;但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马队冲击无辜的百姓,这毕竟太残酷,太无耻了。周作人
 几乎是第一次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他过去把世事、人心都看得过于美好与善良。但连
 周作人自己都觉得惊奇,经过这次“惊吓”,他并没有感到恐惧,甚至羡慕起那位不知
 名的老人来:他当时是何等勇敢地发出了正义的抗议之声呵!周作人暗暗地“气”自
 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到去抗议,或者去劝说骑在马上的士兵呢?却只顾得自己逃命
 了。但反过来想,侥幸没有被马踏坏,毕竟是可“喜”的。在一“气”一“喜”之间,
 周作人突然觉得,这些士兵连同他们的指使者是够愚蠢的了,正是他们对于革命运动的
 无理镇压,不但给予革命者自身,也给予一般民众以最好的训练,使得他们了解并同情
 于革命,往往比运动本身更有效力。这次事件的意义不正在于此么?回到会馆里,周作
 人在灯下做了一篇《前门遇马记》,半是抗议,半是嘲讽,算是自己对反动军警镇压行
 为的回答,并于次日亲自送交李大钊,请他编进《每周评论》。后来,李大钊告诉他:
 警察所曾派人到编辑处查问这篇文章。周作人听了也不感到有什么压力;他想起文章中
 最后一句话:“可是我决不悔此一行,因为这一回所得的教训与觉悟比所受的侮辱更
 大”,他自然也不会后悔自己写了这篇文章:看来那骑在马上的人也隔衣觉着针刺了。
   又过了几天,大约是6月12日吧,周作人绍兴第五中学的学生、现任《国民公报》副
 刊编辑的孙福源前来报告:陈独秀因为在东安市场散发传单被警厅逮捕了。周作人没有
 任何犹豫,即与李辛白、王抚五等一起以北大代表的名义前去探监,遭拒绝而返。陈独
 秀出狱后,周作人又前去慰问。李大钊特地为祝贺陈独秀出狱写了一首诗——

   你今出狱了,……
   却不见了你和我们手创的报纸①。
   可是你不必感慨,不必叹惜,
   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
   好象花草的种子,
   被风吹散在遍地。

   这愤激、乐观的情绪也是属于周作人的②。

 ①北洋军阀政府于是年8月查封了《每周评论》。
 ②李大钊:《欢迎独秀出狱》,载《新青年》6卷6号。

   在革命运动到来之前满怀忧虑的周作人,在亲身经历了“六三”风暴之后,思想反
 而趋向激进,更加接近李大钊、陈独秀: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
你仍旧爱着,不过你的爱不是那烧得鲜红的火炉似的,却是
一个秋天太阳的柔美的光辉。你还不妨仍旧恋爱下去,还为
了那些愚蠢的原因,如声音的一种调子,凝视的眼睛的一种
光亮,不过你恋的那么温和就是了……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202.112.8.7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ffzzxx.bbs@bbs.net.t]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