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di (benben), 信区: Reading
标 题: 8月15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9月13日18:56:0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天气:晴
姓名
接到好友边国宾君的问讯电话,语气颇焦急,说打我家里电话没有人接,是否
有什么事。我告之只是出去了一两天,不必担忧。电话那头释然,然后说起今早他
做的一个梦:梦见我痊愈了,脖子上的那个瘤消失了,不知道所梦为何,故此急着
问讯。
挂上电话,我一边感动于同学情谊的真诚,一边感叹岁月对我们的改变。想当
年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真个不识愁滋味,休说是一个梦,就是一夜梦连也是敢忘
诸脑后的。
我们这代人生长在完全无神的年代,因为没有敬神的体验,我们也并不像那些
书里说的把毛泽东之类的当代人物当作神。这种成长经历使得我们此生再没可能变
成虔诚的有神论者,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树荫最终还是遮住了跑得越来越慢的我
们,现实的墙壁也在驱赶我们,于是我们纷纷接受了有神论的原始形态:神秘主义
。
尽管我们更多地走进庙宇去烧香,去教堂礼拜,但
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相信在我们已知的世界之外还有一种冥冥的力量,能够轻易地
把我们的生活改动得面目全非,而不是接受哪一种教义。这种态度更接近我们对无
知无力的境界的尊重。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高明的算命者、星相师、拆字的天才等等是透露那个神
秘世界的真相的渠道,他们虽是跟我们一样的人类,但某种天生的秉赋使得他们掌
握了一些技能,能解读一些片断的信息。
每一个如我般遭遇了人生巨变的人几乎都曾求助于他们的帮助,因为,有那一
条世俗的真理能解释发生在我们父子两代人身上的悲剧吗?有哪一种“常规”的说
法能让我的心平静似水吗?
我跟算命者打过多次交道,有千辛万苦自己寻了去的,也有不经意遇上的。我
只愿跟盲人打交道,因为我相信出于某种神秘的代偿现象,他们另一方面的能力会
得到加强。
每个算命者都说了他们的观点,大部分结论我都忘记了,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
象的是他们异口同声说我是一个极聪明的人。这是他们对每个人都说的恭维话还是
我生命中一段真实的信息?
几乎每一个肿瘤病人都曾去算过命,是啊,只要日内瓦那个大厅里的椅子还空着,
这样的事情是少不了的。
我对于算命的态度有点像股评对于股民,即使知道它是对的也于事无补,如果
照着它行事更会一团糟。
这样的态度在几个月前忽然有了变化。
妻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住在杭州的石女士,颇投缘,一下子就成了好朋友,常通
电话,而且都是长途加“长”。
石女士不是那种职业的神秘探索者,更不以此谋生,她受过现代高等教育,而
且是物理一类,个人经历也颇坎坎坷坷,唯有对姓名学、易经、术数之类沉迷,在
朋友的小圈子里颇有名声。
那天,石女士应妻之邀来沪,我开车去接站,初一见面便有惊异的感觉,一是
她的年轻,因为那种年轻跟实际年龄无关,更和什么化妆术扯不上,那是一个人长
年保持着旺盛的婴儿般的好奇心的结果;再者,就是她的容貌了,如果让十人去猜
她属于哪一个城市,我想至少有一半人会想起杭州。照理说凡是做过首都的城市都
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人种的芜杂在所难免,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还是保持
了她的纯净,看来环境的魔力远比我们已知的要大得多。
和石女士闲聊的时候,话题主要集中在姓名学上,她向我们介绍了这门受到大
多数人怀疑的理论,讲到了因为有人将它庸俗化和简单化,甚至商业而步履艰难的
现状。
我把名字贡献出去作为案例,石女士说要弄清一个姓名全部含意需要很大功夫
,就初看的结果,我的名字本属不错,但偏偏放了“幼”字,就有了凶险的意味了
。
“幼”字全部笔划皆为曲笔,无那个横平竖直的笔划,右边还是出头一把刀…
…这是简单姓名学的解释方法,但我觉得这种说法形象,我能够理解。
后来我买过一本慧缘禅师的姓名学,那上面列举了几千个命名常用字,我仔仔
细细读了一遍,发现对幼字的评价在其中排在最后一位,大师连两分法也不肯用,
只说坏处,而没有半点好处,不像其他字,还有个用途、性别之分什么的。
我气得仰天长叹。
其实,当时石女士说到幼字的时候,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她真得能看出点
什么。
在我的姓名里,唯有这个字并非父母所赐,而纯粹是一个发生在荒唐年代里的
荒唐差错。父亲原先给我起的名叫“又青”,而到派出所报户口时,被那个民警错写成幼字。他不肯
花费宝贵的工作时间去作一次在他看来是无意义的改动,那个小孩满地跑的年代,
小孩子只要有个名不就行了,叫什么还不是都一样?那时一天会有几十个国庆,建
国来报户口呢。
父亲没有再坚持改,于是,这个名字我一直用到了现在。
现在初为父母的,替孩子谋划个名字可能是几个月的案头工作,无数次的论证
,我的故事简直会让他们匪夷所思。
难道我所受的种种困厄,百般苦痛竟是起源于这样的一个小小失误吗?如果是
,我想我会承受不住这轻飘飘的结局的,如果不是,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吗?
妻把女儿的名字给了石女士,让她回家以后仔从容地算一下。
我们给小女起名陆天,意在简单、大气、包容,天天向上,这是我们俩人加起
来念了8年中文系的结果,再说,沪语中乐天跟陆天同音,我们希望她一直能快快
乐乐的的。
过了一天,石女士从杭州来电,说是小女的名字已经改好:在名字的最后加一
个“又”字。
我的震惊是强烈的,因为这“又”字的故事石女士并不知道,而在茫茫字海里
,在三十多年后,我的女儿还是用上了这个“又”字。
这是一种沿续,还是一种补偿,或是一种宿命?
至此,我已不需要任何解释和说明,妻虽费了一点周折(派出所的人真是不愿
改名字),把女儿的名字改了过来:
陆天又
但她自己的改名要求却被拒绝了。
--
岂 能
尽 如
人 意
但 求 无 愧 吾 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