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di (benben), 信区: Reading
标  题: 2000年 8月21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9月13日19:07:4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天气:睛 

姐与弟

  昨天化时间整理了一下已经写完的东西和发表了的文章,因为有几个地方同时
在连载,怕搞乱了对读者无礼。同时还整理了网友们的帖子。网友的文字我是不敢
每天看的,每看一次,我都需要化很多时间平静自己,只有妻在一天的辛劳之后还
每天看至深夜。
  意外地,在网上,我看见了两个姐姐挂的帖,一个从上海,大姐在深圳。我们
保持着经常的电话联络,但她们并没有说起会像其他网友一样跟帖的,尤其是深圳
的大姐,在我写日记之前,她是连怎么开机都不知道的,真不知她费了多大的周折
才上网的。
  姐弟情深。
  照理说,家事只是家事,本是自家事,但有很多朋友提出,他们希望知道更多
我的事,更深地了解我,我也觉得,我的家庭塑造了童年的我,其实也早已为我的
一生定了型,不写我的家人,实在难以说清楚我是谁。
内心深处,我是不想打扰他们的。
  三十多年前,父母亲雇了辆三轮车把我捧回家的时 
   
候,她们俩分别有7岁和8岁了,很记事的半大孩子了,身材也高大,这种优势保持
至今,很多人说我们没有相似之处,她们也总气我,说我是她们放学途中从一个垃
圾筒里拣来的,但如果仔细看,便知道垃圾筒一说并不成立,因为眉宇之间总有相
像的地方。
  我们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大姐自从她14岁那年父亲为她买了一台当
年凭票供应的家用缝纫机之后就再没有离开过针与线,一直在以她的手艺谋生,开
厂开店,主题永远是服装,人也总是辛劳,但也唯有她常常过着简单和开朗的生活
;二姐的经历更丰富,去过农村、工厂,也去过美国念MBA,现在是上海一家知名
的大型国企的经理人,在阅读、时事、经营等话题上我们更多共同语言。
从小时候起,她们便似分了工一样地从不同方面照顾我,大姐管我穿衣吃饭之类,
为我做新衣服,当然也拿我练手艺,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望眼欲穿地等来了大姐为
我做的一件仿真军装,可两片很要紧的红领章怎么也凑不到一起,只得让我敞着领
子,我小时候胖,再穿这么一身,小土匪似的。二姐管我玩和读书,没事我就跟她
,我小学一年级能看长篇小说,她实在是居功至伟。
  这样的家庭在我的年代是很平常的,三个孩子可能是个理想的数字,我在一本
书上看到过,说5口之家最稳定,最利于孩子成材。父亲很英明,没有根据他的工
资决定生七八个小孩,那样生态环境可能就恶化了。
  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可能自己并不知道。
  在我独立地与其他男孩一起玩之前,我可以说由两个小女孩带大的,这种经历
使我细腻、敏感、具有洞察力和审美能力,这可能就是我一度成为文学青年的原因
,也是我的表达能力的源头。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姐姐有意无意地教会我如何跟女孩子们相处。
在我一生屡次的恋爱中,我从来没被女孩们难倒过,什么招术是我没见过的?套用
简爱的语法:我知道我长得不美,也不高大强壮,更不富裕,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
的,更重要的是,我是这世界上真正了解你的人。
  这一招百试百灵的,对女孩说“我了解你”很有威力,男人没有了镜子头发会
乱点,而女人则干脆没法活,因为女人像蝙蝠,是靠反射波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

  老姐赐我良多,但却无以回报。 
   
  妻有一次问女儿,再生一个弟弟好不好,被女儿愤怒地拒绝了,我看得出,小
家伙的愤怒很真实,没有丝毫掩饰,她的周围已极少两个孩子的家庭,尤其他的国
内同学,她认为多一个弟弟,意味着她的一切将缩减50%。在一边旁观的我先是为
女儿的自私而震惊,而后又觉得错不在她,继而被一种杞人忧天的心情笼罩:
  若干年后,语文老师会费劲解释表妹、堂兄之类的名词,然后遭到学生的反问
,为什么会有哥哥?
  年轻人会因着孤独而急切地靠近,然后很快争吵着分开,他们不习惯共同生活

  在突如其来的生活风浪面前,他们伸出的手将无人接过,必须独自面对。
  ……
  然而,最令人痛惜的是,他们再也享受不到父辈们曾经拥有的同胞手足之情、
之谊、之爱。

 
 
--
          岂 能
 尽 如
 人 意
但 求 无 愧 吾 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