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di (benben), 信区: Reading
标  题: 2000年 9月 20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9月22日16:47:2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天气:阴
  在第一家媒体来采访我的时候,我曾经嗓音低沉地对家人宣布一条“家规”:女儿
不得接受采访。
  我很怕竞争激烈的记者们找新闻最后是从女儿身上,倒不是担心童言无忌抖落出什
么内幕,而是不知道她那既稚嫩有时又惊人的世故和老练的心能否承受这一切。但在随
后的纷繁中,女儿沉着的表现让我满意,此次扬州之行,制作实话实说节目,虽然她只
在扬州呆了半天便赶回学校,我们父女俩既无事先的交流,也没有事后的评说,只是淡
然面对这一切,且所作的即兴回答也颇见我的风格,令我欣喜,也使我对下面要告诉她
的话充满信心。
  这个话题徘徊于我的唇边足有几个月,我跟妻谈起过多次,担忧的是时间的跨度大
了一点,怕她理解不了,但她的表现却让我觉得现在正是谈这些的时候,那就谈谈吧,
一时理解不了还有妈妈呢,至少老爸在这里很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想法。
  孩子,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封寄早了的家信:
  走,留学去
  
  中国向有游学的传统,学武的把师傅那一套学会后,便下山、出庙、离观,然后四
处找人打架,收集做大侠的积分;学文的麻烦一点,要背着书,上些名山大川去看看,
记住些风景的模样和风土人情什么的,以便日后作诗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去认识很多
对你有用的人,呈上自己的作业请人多提宝贵意见,一为了到时有人举荐,譬如当代写
了书请名人作序;二是广交同道,以求日后声气相通,盼自己也盼别人得道升天有个机
会;三是找地方蹭饭洗澡添些盘资,因这风气名声好听,且主宾双方都有了“雅”、“
勤”之类的好评价,又尽了玩兴,饱了食欲,再过个三五年,忽听新任道台竟是当年一
发善心雪夜留宿的那个穷书生,便暗地里弹冠相庆,知道好日子不远了,这样的好事只
要能做谁不做?
  游学是辛苦的。那时的交通可以想象的,且信息模糊:临川的某某、金陵的某某,
每见一个某某都可能化半年时间,待到了门前递贴子,还不知某某是否健在呢,但有人
乐此不疲的,有一游十几年的。
  这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优秀的发明,它与中国人强化式传授知识的方式结合完美,
先花十来年强化学习印在纸上的东西,再四处奔波受苦受难,强化训练做人和积累处世
的经验,以过去的信息交流手段和时空观念,这实在已是最好的方案。
  留学则是近代的事了,当中国的皇帝们意识到了四书五经里没有造兵舰的图纸而外
国列强对没有吃过面包的谈判对手日益不耐烦了,于是,留学的故事就开始了,政府想
的是他山之石,而外国人想的是下一批官僚除了肤色,心气却是跟他们相通的,省得每
次都要打完了再谈事。
  这种留学的模式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结果以双方的失望而告终。然后,过了几十
年,我们再次看到的留学却是有一半政府背景另一半个人意志的留学浪潮,这次浪潮对
中国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没多久这些人就全面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科技的现
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主要是他们组成的。
  第二次以个人意志和政府意愿结合而成的留学浪潮始于八十年代,衰于九十年代,
但延续至今。
  这次浪潮可能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小的一次,因为它带有过于强烈的逃避中国七十
年代的混乱和过度的贫困的个人原因,这支留学队伍中的太多的人只是想着美
  
元和人民币的差值,想着自己受到过的一些不公正,他们完全没有做好留学的准备,语
言、经济积累、知识积累,他们下了飞机,便努力地去争取一份小工的机会,然后用国
内外工资的差额来支撑自己,不被现实击垮。其中的情形,作为电视小孩的你应知道不
少,知道的。
  这次留学浪潮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一次亏本卖买。我们少掉了很多人才,却多了
一批在异国极顽强地生存下来的中产阶级亲戚。
  这次浪潮行将结束,孩子,以你的年龄,你面临的应是下一次全新的留学浪潮。它
是什么样的?我稍后会给你描绘,我们先解决其他两个小问题,它们是大问题的前提。

  
  我们先聊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吓,大题目,可以拿两次博士,是,不过你要注意老
爸的用词:聊而非论),东方教育,我的意思本应是由华语教育和印度语系的教育二分
天下,相应成趣的,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和过于强烈的宗教影响使得它的教育对外辐射不
如华语,所以亚洲一些重要国家的教育更多的是跟咱们中国很相像。
   东方教育的优势、缺点、特点、卖点,其实是合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
  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然后,
这种本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升华成一种高超的技能,战无不胜。这就是很多东方人在某
些领域取得无人企及的成就的奥秘。
  而西方教育呢?且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美国人拿不出悠久的历史来炫人,但多种文
化杂处,俨然兼容并蓄的大家之风。
  美国人的教育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人的特点尽情发挥,然后再以冥冥之中自然成
才的概率来收获,中庸之材,快快乐乐大而概之地学一阵子,有了谋生的本领了就奔社
会了,而那上选之材是不会埋没尘土的,早有人殷勤地架好了梯子。
  整齐划一的训练是痛苦的,但成品率也高,而沙里淘金对金子而言是轻松的,只是
收获少了一些。
  两种方法产生的顶尖人才都是优秀的,中等之材则是东方的经典,西方的圆通,一
胜在专,一长于变,而那落选的下等之选,东方的可能一辈子都洗不去那失败感和屈辱
,而西方的那位可能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清楚,很自在地活着,天天想着跟谁谁是平等
的。
  
  现在少有人再费劲论证谁更成功了,东西方之间倒是像一对相见恨晚的恋人,彼此
都想着在自己的生活方式里加一点对方的味道。
  只是,这样一来,怕是没了人才的多样性,少了很多异趣的。
  孩子,你的教育至少从现在来看还是东方式的,但已有较重的西方渗透,就像现在
超市里卖的小白馒头,配料表里竟有了牛奶的字样。你正是那种“奶香小刀切”,在此
,我提醒你,你是个馒头,而不是生而就是的面包,你的优势在你的馒头身份,而不是
面包的香味,所以,千万不可轻视和畏惧东方教育的严格训练。你要再静心接受几年馒
头的生活,哪怕身边的同学已经成了花色面包,你都不要担心,过几年,你想做面包的
时候,你的同学们会发现自己是馒头芯面包的相,而你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同时做面包和
馒头。
  可能玄了点,不懂之处问妈妈,她面包馒头都懂一点的。
  啊呀,太长了,还只说到面包的事情,今天先打住吧,明天爸爸跟你谈具体些的事

 
 
--
          岂 能
 尽 如
 人 意
但 求 无 愧 吾 心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2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