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大国之魂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Apr 20 21:16:13 1998), 转信
第三章 金戈铁马
1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
九百六十三公里。沿途皆高山深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底,征
集民工二十余万人,夜以继日,人挑肩扛,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
———《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公元一九四二年二月,缅甸毛淡棉失守后大约两周,滇缅公路上突然尘
土飞扬旌旗挥舞,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
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国内舆论无不欢欣鼓舞。
戴安澜,自号海鸥,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
北伐。因在“剿共”中战功卓著,多次得到擢升。“芦沟桥事变”后,先后参加
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屡有建树。二十五岁升任陆军第二百师
少将师长。
第二百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摩托化炮兵师。全师
装备有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例三比一。一九三九年十一
月,第二百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鏖战一月,阵地反复争夺,
终于击毙日方指挥官中村正雄少将,取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的胜利。此役充分显
示了第二百师的装备优势和战斗力,为此全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
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
勋章一枚,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蒋介石语)。
缅战之初,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之第二百师为先导
入缅作战。这一兵力配置本身足以说明委员长决心之大,甚于国内战事。
三月初,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戌视察。
腊戌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边境小城。它座落在汤彭山脉与萨
尔温江夹峙的三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
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那)铁路相接。腊戌历史上曾经属于清朝政府管辖,
在腊戌城东郊的石壁上至今仍能看见永昌府石刻的文告。
三月三日,当委员长座机在腊戌机场刚刚停稳,另一架涂成黑色的美国
轰炸机也钻出云层,在跑道另一端徐徐降落。委员长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在缅甸不
期而遇。
委员长慢慢迎上去。他远远伸出手,微笑,然后站定。他的头努力后扬,
双目平视,姿势相当僵硬。委员长既想对客人表示友谊,又为自己内心的矜持和
优越感所约束,因此很像一个身不由己的木偶。
而美国人史迪威则是凭着西方人的直觉不大喜欢面前这位身着大元帅军
服的中国委员长的。他挑剔地觉得委员长的表情过分做作,眼睛冷冰冰的,缺少
机智与激情的魅力。好在热情活泼的蒋夫人及时转移了美国将军的注意力,她讲
一口流利动听的美国英语,使所有的美国客人感到亲切。
下午,委员长在下榻的皇家饭店接见史迪威并把他介绍给他的部下。接
见方式相当具有中国特色:委员长站在阳台上喋喋不休地训话,而他的将军们的
表情则好像一群绵羊。
史迪威皱起眉头,他从委员长身上嗅出一种独裁者的专制气味。
傍晚,史迪威一行离开腊戌,登上飞机继续东行。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