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大国之魂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Apr 20 21:18:19 1998), 转信

                               2

        缅甸眉苗。
        英国总督府临时迁至眉苗。
        在史迪威到达的前一天,另一位英国将军亚历山大爵士刚刚飞抵小
城。他是来接替因无能而被撤职的赫顿中将担任英缅军总司令的。
        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在英伦三岛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曾
在法国西海岸创造过一场轰动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从而成功
地挽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的覆灭命运。但是,英雄的事迹并不是英雄本身,
英雄本身依然是个破绽百出的人。因此当美国人史迪威初次对这位英军总司
令作了礼节性拜访后,就挑剔地评论亚历山大“充其量是个能干的撤退专
家”。
        自然,傲慢自负的亚历山大爵士同样有理由蔑视这位不带一个美国
兵的美国将军。他挑衅地对史迪威说:
        “先生,您怎么甘心听从那些没有教养的黄种人的使唤呢?”
        史迪威反驳:“先生,您自己不也在一个黄种人国家当差吗?”
        亚历山大哈哈大笑:“将军,那就让我们为白种人的利益联合起来
吧。我是说,把你的那些中国军队统统赶上前线,别让他们老躲在后方。”
        史迪威抑制住怒火:“这么说,您已经决心放弃缅甸了?”
        亚历山大:“不错将军。你知道,印度对不列颠的利益更为重要。”
        史迪威起身告辞:“够了先生,您想再创造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的
奇迹吗?对不起,我可没法帮您的忙。”
        会晤不欢而散。
        史迪威电告中国委员长,称英国人是“难以合作和不可靠的伙伴”。
        无独有偶,中国人同史迪威的合作关系很快也显露出棘手的苗头。
        杜聿明,字光亭,中国第五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史迪威名义
上的副手和下级。其实他才是这支中国大军真正的司令官和决策人物。他的
军部设有一架电台直接同重庆保持联系,并把史迪威的动静和各种情报随时
汇报给委员长。
        同古战役前夕,史迪威赶到眉苗指挥部走马上任。初识杜聿明,他
对这位中国副手评价颇高:“……兢兢业业,对战术懂行,随时准备进攻,
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而最初他以为所有的中国军官都具有相同的品质:
“……吃苦耐劳,服从命令,从不讨价还价和自高自大”。(引自[美]罗
曼纳斯和森德兰:《史迪威出使中国》)
        事实很快证明这是一种美国式的错觉。
        一次应亚历山大邀请,史迪威和杜聿明前往英军防区进行礼节性视
察。在一处阵地上,一名英军上尉看见中国将军抽的是美国“骆驼牌”高级
香烟,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质问道:
        “请问杜将军,为什么你们中国军官抽高级香烟,而你们的士兵却
只能穿草鞋打仗?”
        杜大窘,继而恼羞成怒,险些拔出枪来要枪毙那个白人上尉。对西
方人来说,任何坦率的谈话都是正常的,不管对上级还是下级。但是中国人
却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从那天以後,史迪威一连好几天都从杜将军眼睛里看
出一种受了伤害的深深的敌意,起初他并不在意,认为这不过是杜将军器量
狭小所致,但是过了许久以後,他终于认识到造成这种对立和冲突的原因远
非个人品质使然。
        同古战役开始後,史迪威同杜聿明在作战方针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按照史迪威的设想,第二百师的任务应当是“阻击和牵制敌人”,另外“以
新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快速跟进,对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实行分割包围,确保
全歼或大部消灭敌人。”(摘自《史迪威日记》)
        但是这个计划遭到反对。
        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处处都有滥用职权和居心不良的意味。美国
佬野心勃勃,好大喜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远征军是委员长的精锐部
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人家的本钱下赌注当然不会心疼。
        杜聿明一面将敌情电告委员长,一面制造种种借口搪塞史迪威,抵
制美国人的进攻命令。
        同古大战在前方打了十二天,史迪威和杜聿明在后方吵了十二天,
直吵得昏天黑地不可开交。
        其实史迪威同杜聿明的矛盾只是他同蒋介石冲突的前奏。这段冲突
的历史,不仅表现了个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更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
民族在利益原则上的冲突。

        同古战役一结束,史迪威就怀着不可遏止的愤怒飞往重庆。他要把
缅甸前线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当面向委员长讲清楚。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