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nter (城市猎人),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第十六回 毛泽东湘江情思 三人担架初论兵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Jan  3 19:17:51 2000), 转信

第十六回 毛泽东湘江情思 三人担架初论兵
----------------------------------------------------------------------------
----
    毛泽东躺在摇摇晃晃的担架上,不知是睡着还是醒着。天空灰暗,细雨濛濛,远处
的枪
炮声轰轰地响着,夜晚的寒气不时地袭来,夹杂着前方传来的火药味。毛泽东睁开眼睛
,扯
了扯盖在身上的那块雨布,他问走在担架下的吴吉清,这是到哪了。
    吴吉清一时也说不清到底到哪了,他只知道过了潇水,估计快到湘江了,要不然前
面的
部队不会打得那么激烈。这么一想便答:主席,怕是快到湘江了。
    湘江?毛泽东叨念着,从担架上坐了起来,举目望去,四周仍蒙蒙的一片,山林树
木影
子似地立在四周,队伍稀稀拉拉地前行着。
    此时的毛泽东,目光似乎穿透这黑暗望到了那条令他百结愁肠曾激扬文字的湘江。
久违
了湘江,他似乎又嗅到了潮腥的江风,伴着点点灯火,一阵陈向他袭来。
    十几年前,湘江的水陆洲上,他曾雄心勃发,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时他年轻气盛,是怎样一种心境啊!视诸侯如粪土,立志主宰大地沉浮。那时的
一切
都不在话下。风风雨雨十几年过去了,此时的毛泽东只能躺在摇摇晃晃的担架上,要走
向哪
里,未来的命运如何,他都不知道。这么一想,他浑身上下不由得打了个寒颤。透过灰
蒙蒙
的夜空,他似乎又看到了湖南的山、湖南的水。是湖南的韶山湘水养大了他,是这一方
山水
给了他勇敢的性格。正是这种勇敢的性格使他走出家门。长沙市郊40里外那个韶山冲里

孕育着一个伟大而又不平凡的生命。这个生命顽强地抗争着。韶山冲距长沙仅40里路,

在当时,却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毛泽东一直活了20年还没有去过一次长沙。
    毛泽东的父亲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没有一个不是想发家致富的,他们视土地
如生
命,视发家为毕生的事业。毛泽东的父亲下定决心让毛泽东读书也是从一个农民的角度
考虑
的。父亲需要家里能有一个能写会算的人,因此提高毛氏家族在村中的地位。
    毛泽东从会走路时开始,便在地里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与庄稼为伴与土地为生,他
从小
便了解了什么是劳作,什么是农民。毛泽东7岁时开始读私塾,那时私塾都是一样的课程

从《百家姓》开始,最后又到《论语》、《孟子》、《左传》……
    后来他又考上了湖南长沙的师范学校,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才有机会从韶山冲走出
去。
他还记得上学那一天,父亲把他送到村口,他身背行囊,手攥一把油布雨伞,用稚气的
目光
打量着身后的土地和父亲。父亲那双苍老的眼睛里满含的是希望,他转身向前走去,走
在父
亲那双苍老的目光里。
    童年的毛泽东最崇拜的是母亲。母亲和所有传统中国农村的女性一样,善良而又勤
劳。
母亲的善良体现在,她把家里的米饭经常送给那些饥饿的农民,这一切当然要避开毛泽
东的
父亲。母亲信佛吃素,这深深影响了毛泽东。在他年幼的时候,毛泽东因惊吓而生病,
这时
的母亲便用一碗米,一块布蒙在上面,为毛泽东叫“魂”,那一声声亲切又善良的呼唤
,使
毛泽东似听到了一首无比美妙动听的催眠曲,安然地睡去。不知是母亲的招“魂”起到
了作
用,还是他睡觉的作用,反正他的病一次次在母亲的叫“魂”声中好了。母亲就是他的

帝,他崇拜母亲。到了他十几岁的时候,母亲为了这个家的操劳终于病倒了,毛泽东为
了使
母亲的病早日好起来,他走出韶山,几步一拜,一直拜到100公里外的衡山,他的虔诚没

感动佛,母亲最后还是病逝了。这给毛泽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也许就是从那以后,他不再那么信奉佛了,即便信也是将信将疑,但佛教的思想无
疑深
深地影响着毛泽东的一生。
    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促使毛泽东思想成熟起来的温床,他在长沙读了5年的书。给他

想带来深刻变化的是杨昌济教授。杨昌济教授留学日本和英国,集中、西于一身,被誉

“长沙的孔夫子”。毛泽东认识了恩师徐特立也是在这所学校。还有一大批和他志同道
合的
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昌等。
    在长沙长达5年的求学中,不仅使他熟知了“孔子”、“孟子”,还使他知道了西方

学,西方的政治、历史、文化,从孙子兵法到孙中山的改良思想。
    毛泽东如饥似渴地了解外面的世界。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轰轰烈烈,虽然中
国不
是第一次大战的参予国,但“一战”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读到《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很晚,就是后来看到了,
他研
究的也不是那么详细,这成了后来在苏区中那些留苏派的一个话柄,后来受到排挤,而
放弃
军权就不足为怪了。
    毛泽东一直深信,中国是中国,俄国是俄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固然是成功的,可
中国
再走俄国革命的道路,未必行得通。直到后来,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
出政
权”等一套理论,都是他在深入了解中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直到新中国成

后,毛泽东始终在试图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方法。
    索尔兹伯里在写到毛泽东这一段时曾说:
    ……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进行了好长一段路程,然后来到北京。几个星
期之
内,他便开始读《新青年》杂志里李大钊的文章和谈话,从此一头扎进了马克思主义。
由于
没有中译本,他到1919年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但是他已经全神贯注于俄国革命了

正如他后来说的:有三本书铭刻在我心里,建立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
《共
产党宣言》;卡尔·考茨基(列宁的死对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缔造者)的一部著作,
书名
他已记不清;以及一位名叫托马斯·柯卡奇粗制滥造的作品《社会主义史》。他对马克
思知
之不多,但认为这是他信仰的东西。他同60年代一些激进的美国青年不无相似之处。这

美国青年连毛泽东的书一行都没有读过,却自称为“毛的主义者”。
    毛泽东开始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不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他倒相信门罗主义
,他
也没有摒弃乔治·华盛顿的楷模形象,依旧相信美国及其革命的进步性质。他同许多中
国青
年一样,受到无政府主义和克鲁泡特的强烈吸引。
    湘江使毛泽东想起了许多的往事,湘江使他长大使他成熟。就是他和杨开慧的爱情
,也
是湘江孕育的。虽然他们的相爱是在北京,那时毛泽东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也是从那时
起,
他才开始投入到革命活动工作的。因为志同道合,他们相爱并最后走到一起。后来又一
起离
开北京,回到了长沙。但他和杨开慧的结合,并不总都是幸福的。杨开慧和所有多情的
女性
一样,过分地依恋了毛泽东。毛泽东对这种过分的依恋很恼火,甚至厌烦,他想成其为

业,这种儿女情长无疑影响了他在事业上的进取。毛泽东又不好直接说出这种心情,便
写了
一首诗赠给杨开慧: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砍将去,柔蔓与之并。
    这首诗让杨开慧误解了,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
    也就是从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便开始产生了裂痕。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吵
架,
那时,毛岸英刚出生不久,毛泽东要出门远行,杨开慧不想让毛泽东走,但又不直说,
却让
毛泽东带上孩子一起走。毛泽东感到恼火和好笑。最后毛泽东还是愤然出走,也就是那
次出
走,他写下了那首不知何滋味的《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堪那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毛泽东虽然离开了杨开慧,可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这种情爱使他的内心道
不出
无尽的滋味。就是到了井冈山和贺子珍结合,贺子珍年轻漂亮,在生活上对他的悉心照
料,
也不能使毛泽东忘记杨开慧。那是他的初恋,有着他更多更深的记忆。后来他才明白,
杨开
慧就是杨开慧,贺子珍就是贺子珍。到了后来,他把贺子珍送到苏联治病,也不能不说
和他
的这种复杂心境有关。
    1930年11月24日“长沙事件”,革命烈士惨遭杀害。这件事曾轰动了全国。杨开慧

被杀,与毛泽东率领队伍两次攻打长沙有关。毛泽东当然明白杨开慧是为谁而牺牲的。

    毛泽东在即将到达湘江东岸的时候,想到了杨开慧,想到了这次征途。
    在征途上,这些天有很多下层的红军指战员认出了他。那一次,他正坐在一个山坡
上休
息,山脚下是一条清泉,不停地汩汩流过。大约有一个连的战士也坐在不远处的一片树
林里
休息,有几个战士用铁碗在山脚下喝水,路过毛主席休息的那棵树下,认出了他。有一
个老
兵低声惊叫了一声:毛主席!还有几个新战士显然早就知道毛主席这个人,可惜没有见

过,听那个老兵这么一叫,也惊奇地朝这面看。
    那个老兵这么叫了一声之后,毛泽东微笑着冲那个老兵招了招手,离开红军岗位之
后,
他还是第一次这么近地面对这些红军战士。
    那个老兵走过来,手里捧着一碗泉水,到了近前激动地说:主席,喝口水吧。
    毛泽东一直微笑着,他伸过手接过了那碗水,此时他并不渴,但还是喝了几口,把
碗还
给老兵之后道:这水真甜咧。
    站在远处那几个新兵,见到他这样便也大胆地凑过来,一起围在了毛泽东的身边。

    那个老兵因激动喉头变得哽咽了,他颤声地问:毛主席我们这是往哪里走哇?
    毛泽东冲前方挥了挥手道:我们要走到敌人后面去,让敌人找不到我们。
    又有一个新兵大着胆子问:主席,听说您不再指挥我们打仗了?
    毛泽东冲那个战士苦涩地笑了一下。
    老兵白了眼那个新兵。新兵忙止住话头。
    老兵很真诚地说:行军打仗,见不到您主席,我们心里就不踏实。
    毛泽东这次没笑,他的目光越过老兵的肩头,望着很远的天空,喃喃地说:天有病
,人
知否?
    毛泽东在此休息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山坡下那个连长的耳朵里,他让战士们原地待
命,
自己跑了过来。战士们这一次没有服从连长的命令,连长一走,他们也一起围过来。那
个连
长来到近前,向毛泽东敬了个礼,然后说:就让我们连给您担任警卫吧。
    毛泽东摇着头道:我很安全,你们有你们的任务。
    连长就说:主席,我们天天盼着您能指挥我们打仗。
    毛泽东站了起来,他的一只脚麻木了,站起来时差一点跌倒,警卫员吴吉清扶住了
他。
毛泽东把两手卡在腰上,看着那些围过来的红军战士,尽量提高嗓门说:红军是打不垮
的,
革命一定能胜利。
    这时那个连长带头鼓起了掌,掌声在山坡上响成了一片。
    休养连的人们,都向这边张望着,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连长向前走了两步道:主席,您要多注意身体。
    有几架飞机飞了过来,在山路上丢了几颗炸弹。毛泽东笑着说:蒋介石也想凑热闹
哪。
    那个连长回身冲战士们挥了一下手,宣布了一条命令:保护主席。
    红军战士一起围过来,七手八脚地架起毛泽东向那片树林里躲去。
    在红军部队里,士兵们只管打仗,他们知道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长,却
很少
过问是谁在指挥整个红军在打仗。就是蒋介石也不知道是谁在指挥这支西征大军,他们
不了
解共产党内的斗争,和权力更替,在来往的电文中仍习惯地称谓“朱、毛赤匪”。
    当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连连吃败仗的时候,红军基层的士兵才知道,领导他们的
已经
不是毛泽东了,这时的红军战士倍加思念起毛泽东来。他们怀念毛泽东指挥他们打胜仗
的岁
月,这就使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威信倍增。这些红军士兵没有多少文化,有的目不识丁,
但他
们坚信,能领导他们打胜仗的人才是好人,是他们信赖和拥护的人。红军中这种情绪,
为以
后的“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掌兵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远见不是湘江失利之后才得以显现的。早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在西
征之
前,毛泽东曾向“最高三人团”提出了向湖南中部进军,以调动江西敌人到湖南而消灭
之的
建议。具体计划是将红军主力全部集中于兴国方向突围,攻万安、渡赣江,经遂川以北
的黄
坳,走井冈山南麓,越过罗霄山中段——万洋山,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再攻灵县、茶陵
、攸
县,在衡山附近跨过粤汉路,到有农民运动基础的白果一带休整和补充兵源,尔后,返
回江
西南部、福建西部。
    当然被李德、博古等人拒绝了。
    红军开始集结,到达了会昌地区,考虑到蒋介石已在湘粤边境组织了封锁线,毛泽
东又
一次提出:红军主力应取高排,渡濂江,直下南康、崇义、麟潭,越过湘赣边界诸广山
,进
入湖南,再攻资兴、耒阳,跨过粤汉路到有工人运动基础的水口山休整和补充兵源。
    这个建议又被拒绝了。
    毛泽东的建议不被接受,他并不过分遗憾。他知道暂时没有能力去左右红军的命运
,他
要让事实说话,他要等待时机。
    “最高三人团”的计划是突破湘江,与2、6军团会合,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
    毛泽东终于见到了贺子珍,这是在老界山的山角下。贺子珍一直在为毛泽东担着心
,毛
泽东又何尝不为贺子珍担心呢。那天在董老的安排下,两人在濛濛的细雨中,在老界山
下那
个半壁的小石屋里见面了。警卫员吴吉清把那盏马灯点亮,便退了出去。
    毛泽东看着怀着身孕的贺子珍心疼地说:子珍真是难为你了。
    贺子珍故作轻松地说:我很好,我担心的是你的身体。
    毛泽东在灯下望着贺子珍半晌无语,他不知道此时该说些什么好。
    贺子珍想起了什么似的从皮包里掏出一袋炒花生道:这是我们休养连发的,慰问你
吧。
    毛泽东笑着接过那袋炒花生,当着贺子珍的面孩子似的便剥开吃了起来,贺子珍笑
了。
毛泽东笑着说:还是你们休养连好,不论走到哪都能受到优待。
    贺子珍开玩笑似地说:那你明天就和我去休养连吧。
    毛泽东风趣地道:那我不是成了你的家属。
    贺子珍嗔怪道:你现在就是家属。
    毛泽东不说话了,似在沉思什么。贺子珍意识到,这句话又勾起了毛泽东的心事,
现在
毛泽东无职无权,只是挂着一个苏维埃主席的头衔,现在整个国家都在行军路上,他这
个苏
维埃主席也成了个空架子。贺子珍想改变一个话题,使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还没等她开
口,
警卫员吴吉清敲门进来,他端来一盆水放在两人面前。
    毛泽东说:是该洗洗了。
    吴吉清走后,毛泽东说:子珍你先洗吧。
    贺子珍没说什么,弯着腰笨重地向脸盆前走去,洗完脸,又去弯腰洗脚。贺子珍难
受地
喘着粗气。毛泽东走过来道:还是我帮你洗吧。说完不等贺子珍同意便拉过了贺子珍的

脚。
    贺子珍羞怯地红了脸。
    贺子珍突然咯咯笑了起来,毛泽东不解地问:你笑什么?
    贺子珍两颊扉红:我痒痒。
    毛泽东也大笑起来。
    毛泽东从长征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么大笑。
    后来贺子珍躺在地铺上睡着了,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入睡,他坐在贺子珍身边,看着
熟睡
中的妻子,他一边吸烟,一边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贺子珍再有两个月就该生产了,这
个孩
子来的太不是时候了。从长征以来,他一直在思索红军的出路问题。“最高三人团”原
定计
划是与2、6军团会合。此时毛泽东异常清醒地意识到,与2、6军团会合是一个陷阱,要

红军顺利地冲出重围,必须放弃与2、6军团会合的计划。
    这样一来就要把军权从李德、博古手中夺过来,让红军迅速改变行进的方向。
    想到此,毛泽东激动起来,压抑了两年多的郁闷难抒的激情,犹如决堤的洪水,迅
速凶
猛地奔涌狂泻而来,他似乎看到了眼前的迷雾已经消散。
    毛泽东站了起来,在屋里踱着步。他知道,要战胜那些人还要团结许多人,这些天
的行
军,他和王稼祥、洛甫几乎无话不谈,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兵败,到红军的出路。王
稼祥
和洛甫似乎已经从错误的认识中清醒了过来,但仍需做工作。
    长征一开始,毛泽东、王稼祥、洛甫这3个坐在担架上行军的人,便没有分开过,他

吃在一起,走在一起,宿营的时候又住在一起。
    那天晚上,他们宿在一个叫九溪桥的小村里。白天他们在担架上几乎睡了一整天,
这时
的3个人都不感到困倦。医护人员进来询问了他们的病情之后,便走了。毛泽东在马灯下

直在看一本书。
    王稼祥探过身来问:主席,你在看什么?淮南子。毛泽东答。
    王稼祥自语似地说:淮南子?
    毛泽东把书放下,不失时机地说:这本书很有意思,有机会你也看一看。淮南子对
共工
的评价与历史上的《国语·周语》和《三皇本纪》的说法都不同,有人把共工说成是争
强好
胜的鲁莽汉,我觉得淮南子说的最为合理,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
折,
地维绝……是共工改变了天地间的格局,我认为共工应该是胜利的英雄。
    王稼祥是个精明而又敏锐的人,他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着毛泽东。他比博古、洛甫更
先到
中央苏区一步,与毛泽东相处的时间更久一些,他看到毛泽东在繁忙中治理着苏区,领
导着
苏区军民共同反“围剿”,还要分出很大一部分时间去宣传土地政策,工作十分繁忙。
但他
工作之余依然坚持博览群书。可以说,毛泽东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不像后来的那些亲

派,靠的是主观臆测想象毛泽东。
    王稼祥深感毛泽东有武能安帮文能治国的经天纬地之才,由此他产生了一种心定神
宁的
依附感。但他同时又发现毛泽东的言论并不都源于马列主义,而有他自己的独创。毛泽
东曾
说过:马列主义是普遍真理,但是,它不可能在100年前的欧洲开出医治中国的药方,只

中国的大夫才能治好中国的病……
    在宁都会议之前,在前线和后方的激烈争吵对抗中,他才真正看清毛泽东是对的。
他看
清了只顾执行国际路线,争取一省或数省胜利的那些后方委员们,对战争实际是无知的

    他们对前方乱指挥一气,发号施令,结果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兵败。
    由于王稼祥最先与毛泽东接触,他比王明、博古更多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因
此在
宁都会议上,他对撤销毛泽东的军内职务没有举手。不要轻看这一点,在残酷的无情的
斗争
中,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主席,这次反‘围剿’的失利,我们要有个说法,不然对红军未来的命运更为不

利。”王稼祥这么说。
    毛泽东又点燃了支烟,这个问题他早就想过,这一切都是那些人盲目执行国际路线
的结
果,只有解决政治路线才是根本。可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下,想解决路线问题是不可能的
,如
果在这时,毛泽东公然出来反对国际路线,自己孤立无援不说,有人会怀疑他的动机,
会说
他是对宁都会议的反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团结更多的人,形成一种阵势,让那些人
奈何
不得,无话可说。但毛泽东又意识到,在红军最危难的时候,挑起这种争权夺利的纷争
是不
明智的,要讲究策略,有理有节。
    毛泽东看着灯影外的王稼祥道:路线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要不然我们也不会取得这
么大
成就,不仅打垮了敌人的四次“围剿”,还使我们的红军发展到了近10万人,苏区人民

持我们的热情是任何一支部队也未曾感受到的……
    那这次失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王稼祥仍没把军事上的失利和政治路线分开来看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战略战术的错误是导致失败的最
直接
原因。毛泽东的神情有些激动,但头脑却异常冷静。
    毛泽东又说:我们的军事失误帮了蒋介石的忙,我们应采取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
力,
选择敌人的弱点出击,这样才有把握消灭敌人,单纯的防御这是敌人求之不得的,我们
从军
事上,人力上就输给了蒋介石,李德的那一套,只适合小规模战斗,而不是战役……
    要是采用你的办法,几次下来还能有效吗?王稼祥眨着眼睛问。
    变化是肯定的,战术要以不变应万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相应采取变化,让敌
人摸
不着头尾,发挥我们的长处,克敌人的短处,这样一来总能找到消灭敌人的机会。还有
最主
要一点就是李德等人不了解中国的农村,把西方的城市街垒战搬到中国来,这能不失败
么?
我还是那句老话,要治好中国的病,还是要中国自己的医生,我们目前红军的数量很少
,只
有在农村革命才能成功,这不同于俄国,我们没有军队的哗变,没有飞机、大炮,我们
只能
小规模地暴动,然后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一点点地占领,一仗仗地打,不可能想
通过
一次暴动夺取政权。中国现在混乱的局面,不单单是一个蒋介石的问题,推翻一个蒋介
石,
还有李介石、陈介石、何介石……
    王稼祥很有兴趣地听着。
    中国的局面是太复杂了。王稼祥感叹着。
    毛泽东说:李德鄙视孙子兵法,这是他不了解中国这个民族的原因。还有博古,他
善于
用马列主义的原文照搬中国现在的一切,可他又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国家,这种教条主义
,只
能是原则上正确,实际中失败。马列主义是普遍的真理,但不能忽视了中国的特殊性。
俄国
就是俄国,中国就是中国,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一概而论。广昌战役的失败,充分体
现了
这一点。
    王稼祥在后方养伤,没有参加那场战斗,但他知道彭德怀和李德、博古曾发生过激
烈的
争吵。王稼祥感到毛泽东说得很客观公正,但有些事仍想不通,李德到底错在了什么地
方?
    毛泽东似乎看出了王稼祥的心思,接着又说:李德错误在整个战术上,而不是一城
一池
的得失上。他勇敢却少谋,是中国人的谋,中国人是善于用谋的。博古过份依赖了李德
,他
把中国人的谋也忘记了。
    有道理。王稼祥一拍大腿这么说,伤痛让他复又冷静了下来。他冲毛泽东笑着说:
知中
国知红军者,非你润之莫属。
    毛泽东摇摇头,叹口气。
    此时,他的思绪已经飞向了炮火连天的战场,他多么希望能亲自指挥这支浩荡的大
军去
创造一项人间奇迹啊。
    洛甫闭着眼睛,却没有睡着,他一直在听着毛泽东和王稼祥的谈话。刚开始他对毛
泽东
的谈话并不以为然,然而,他越听越觉得有道理,终于忍不住,他睁开眼睛问:这么说
,要
想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也是有办法的了?
    当然有办法。毛泽东见洛甫说话更来了兴致,他接着说:
    以不变应万变,敌变我也得变,先藏长用短,诱敌深入,然后抓住机会,避短扬长
,一
举克之。敌人50万,我们不过几万,与敌人硬顶肯定行不通,我们要采用内外线结合的

术,先拖着敌人走,等敌人疲了,我们再打,消耗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暴露弱点,
发生
过失,放松警惕,我们再来个大改变,布下一个陷阱,让敌人去钻。
    可是,敌人却步步为营,我们将如何呢?洛甫又问。
    那我们就将计就计,暂时放弃一部分土地,攻守进退纯属正常,把包袱扔给敌人,
我们
绕到他们后面去,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暂时让给他们的苏区,我们不仅可以收复,而
且还
能扩大。
    没错,我们在五次反“围剿”的军事行动中,与这些克敌制胜行之有效的原则是相

的。王稼祥赞成地说。
    毛泽东又接着说:敌人的兵力强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打败了。我
们要
战胜自己,集中优势兵力,有效地打击敌人,或部分地消灭敌人。李德倡导的短促突击
,也
能消灭一部分敌人,但这种拼消耗的办法,对我们是不利的,这就等于我们自己在打自
己。
    洛甫不住地点头。其实这几个月以来,他一直向毛泽东靠拢。经过云石山上的多次

天,他已经相信毛泽东是正确的。4月在广昌失败后,洛甫就曾严厉地批评过博古,说伤

太大,对红军来说,这种步步为营的办法是不明智的。洛甫曾对毛泽东说:红军这样下
去不
可能取得胜利。
    在长征途中,李德对毛泽东发起的这种担架“阴谋”一无所知,但他知道毛正在同
别人
谈话,而且也知道这种谈话对他的事业没有好处。
    按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的:
    毛泽东、洛甫和王稼祥三人被称为“核心小组”,或者用李德的话来说是“三人核

心”。不管叫它什么名称,这三人正渐渐地夺取着长征的领导权。
    -----------------------------------------------
  书海网书||http://www.hongzhi.com.cn/grzy/luorj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8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