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zd (潇潇),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 陈染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Apr 25 19:47:33 1999), 转信
发信人: may31 (漏网之熊),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 陈染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Apr 23 01:00:12 1999)
一
我个人以为,真正的现代女性不会用人们通常的准则和标准来判断自身价值,真正的现代
女性不以获得多少男人的爱做为自信心的基础。
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目前基本上是男权的世界和规范,由于社会角色、压力以及对手的
竞争,男人在整体上比较女人相对而言要虚伪一些,因为他们要更多地去面对去征服这个
世界。他们更容易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领域出人头地。我承认,女性高官、大将、大
老板比较少,那正证明
、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领域基本由男性主宰。
有时,在恋爱中男人也比女性更多一些虚伪。
看不到这一点,是女人的悲剧。
由于心理构造和志趣的不一样、男女之间真正彻底的沟通,我觉得是世界上一件很难的事
。所以有些现代女性(或男性)不得不在同性那里寻找精神与情感的呼应和安慰。这是人类
的悲哀,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尚未发展成熟的一种标志。
我深深同情这样的女人和男人。
二
我的小说中写过不少爱情——异性恋。
但我小说中的爱情,大多是不完美的,痛苦的,人格分裂的,甚至是卑劣绝望的。情场犹
如战场,犹如商界,犹如政坛,都被男性化了,成为耍手段、弄诡计、栽害别人、高价出
售自己的污浊之地。
我有一篇小说,曾写一个中国的年轻女子与一个美国人的性爱生活,她(他)们的物质生活
非常美满,性生活也很美妙,在外人眼中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但这个女人依然无法
排遣内心的空虚与孤独,她自己也不知道这份空虚与孤独来自什么。
我只在这里把这位女主人公的自我总结,归纳成几句话:
“……她也为自己的缺憾空虚之感而感到惊异。最后,她总结为爱情的缺乏。她坚信:爱
情与做爱、情爱与性爱是互相关联的两回事。”
我的女主人公已明白了,爱情、情爱与做爱、性爱是两回事。情爱远远高于性爱,它包含
了心灵、思想以及肉体。这才是人类情感中最令人动心不已的东西,是真正能使一个现代
女性全身心激动的东西。
超乎肉体之上(不排除肉体)——我一生都在追求这种高贵而致命的爱。从某一侧面来说,
它是我创作的动力,是我生命的帝王,是我活下去的一部分理由。但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
,特别是我这种带有自然的绝望主义者和温和怀疑主义者倾向的人,非常明白这是一种更
多地活在梦想里的生活
。而我不相信任何梦想。所以,也许最终会一无所获,失败地逃离人类。
这样的逃离——即追求中的死——并不是一种放弃,而是最后一次追求和努力,最后一声
呐喊,我会向这样的女性和男性低下头颅致敬!
那么,情爱来自何方?异性之间肯定会有,同性之间也可能出现。这可以理解——有时同
性比异性更容易构成理解和默契,顺乎天性,自然而然,就像水理解鱼,空气理解人类一
样。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同性都可以沟通。
我的想法是:真正的爱超于性别之上、就像纯粹的文学艺术超于政治而独立。它们都是非
功利的,是无实利的艺术。
三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越是思想深刻的女性和男性,越是难于找到对等的异性伴侣,她(他)
们忍受着孤独之苦。在我的小说里有不少这样的女主人公。
但是,历史对于人类的性行为,出于繁衍的原始目的,几千年来—直延续着一种约定俗成
的规范——男女爱情。所以,一些同性爱者在这个“规范”上受到压抑、歧视,她(他)们
徘徊、挣扎。
在今天,中国最新—代知识女性(包括男性)终于摆脱了性爱的甘愿被利用的心态,无论是
对于传统的某种规范,还是几千年来延续的性爱的原始目的,她(他)们的内心开始拥有叛
逆思想。她(他)们早巳厌倦了弗洛伊德的里比多泛性主义,尤其讨厌弗洛伊德的“阳具妒
”谬论。
必须承认,缺乏肉体亲密交融的爱情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是绝望的。但我相信,这
种痛苦,是对传统不公正的抗议,因此也是崇高的。
迄今为止的中国传统性行为,是源于人的生命力繁衍后代。因此只有异性爱才被认为是正
常的。这个“规范”从当前世界范围看,已正渐渐被打破。我坚信,随着爱情越来越脱离
原始的繁殖目的,并渐渐脱离经济物质上的生存依赖关系,当爱情也像艺术一样可以纯粹
到不掺杂爱情本身之外
的目的时,约定俗成的那种“爱情”一统天下的历史就会结束。
我在这里说,人类有权利按自身的心理倾向和构造来选择自己的爱情。这才是真正的人道
主义!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
异性爱霸权地位终将崩溃,从废墟上将升起超性别意识。
四
最后,回到艺术,回到写作上来——我上边所说的,不是我个人的心理倾向,更不是我个
人的生活,而是作为一个作家观察世界的方式。我努力在作品中贯穿超性别意识。
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文学家,不会轻易被异性或同性所迷惑,她(他)有自己内心的情感追
求和独立的艺术探索。
当然,能否成为一个好作家,还要看她(他)技术上是否有充分的训练与把握能力,以及深
厚的思想能力。这也有点像爱情——既有心灵之爱又有身体之爱,才能完美。
当二者不可兼得呢?让我们首先珍视超性别意识,因为它已被人类忘却了几千年,至今大
部分人还把它视为可笑。就此而言,我深深同情人类。
1994.4.29于英国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167.26]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vilab.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