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丁玲(2)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6:07:37 2000), 转信



                               在黑暗中寻找“新人”
    1928年2月,北国还是隆冬季节,风雪用残酷的本性妄图扑灭腊梅的光彩,而此
时的江南,春风已经开始在阡陌间倘样,挑逗溪流歌唱了。
    丁玲和胡也频带着希望从北国来到革命文化中心的上海,跨入生活和创作的新
阶段。
    在萨坡赛路二0四号设备陈旧而雅致的新居里,丁玲、胡也频又开始摸索探求。
胡也频阅读马克思的文艺理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并写作诗、小说和剧本。丁
玲埋头创作,写了短篇小说《暑假中》和《阿毛姑娘》等,同样由叶圣陶发表在
《小说月报》的头条上。不久叶圣陶来信,表示可以出一本集子了,他亲自去交涉
推荐,终于在十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丁玲
解释说:“我这本集子里的主人公,都是在黑暗中追求着光明的女性,所以书名定
为《在黑暗中》。”
    在创作的同时,胡也频、丁玲和沈从文组成红黑出版社,“带着横竖要搞下去”
的决心出版了《红黑》月刊,但是出过八期后还是不得不停刊;与此同时他们还编
辑《人间》月刊,由人间书店出版。
    1929年春天,丁玲的母亲来到上海,她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但仍然是那么可
亲、沉静。两个年轻人生活尽管十分拮据,在母亲面前还得装得富足安逸。他们借
钱借债,带母亲逛上海,游杭州,希望历尽艰辛的母亲得到安慰。
    以后不到两年,丁玲的创作获得丰收,写下《潜来客的月夜》、《自杀日记》、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过年》、《岁暮》、《小火轮上》、《一个女人和
一个男人》、《他走后》、《在一个晚上)、《野草》和中篇小说《韦护》、《一
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等十多篇小说。
    在她前期的短篇小说中,主要描写不幸的妇女形象。有穷学生、小教员、作家、
乡下姑娘、热恋中的少女以及任人践踏的娼妓。她们有的已被时代唤醒,有的冲出
了家庭,有的正在挣扎追求,但黑暗的社会使这群女性找不到出路,最终成了生活、
命运、感情的俘虏。她们仍然是一群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又不知光明是什么样子的
女性。丁玲透过她们的生活遭遇突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人们的精神苦闷和病态心理。
作品多为凄楚、痛苦和愤懑挣扎交揉在一起的感情。其中有些带有虚无主义的色彩,
但同时潜伏着不满现实、追求光明的力量。
    胡也频、丁玲身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漩涡中,“革命文学”的论争也不断影
响着他们。到了1930年,上海又出现了新的革命高潮,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胡也频、
丁玲积极加入这一阵营,并投身革命实践。形势要求他们创作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作
品,胡也频于1920年写下《到莫斯科去》,这年又创作《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完
成了他由小资产阶级作家向无产阶级作家转变的过程。丁玲这时也逐渐意识到生活
天地的狭窄以及立场感情上的限制给她创作带来的局限性——“染上一层感伤”,
“看不到应有的出路”,“有着很坏的倾向”。(丁玲:《我的创作生活》)她积
极参加革命实践,在时代潮流的冲击和革命思想的启迪下,她的小说有了新的起色、
新的突破。从对旧势力不满、愤懑到走向革命的新一步,代表作应当是《韦护》和
《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
    《韦护》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为模特儿。描写一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青年
韦护,爱上了少女丽嘉,热恋中两人都感到不快,丽嘉因为爱人忙于工作,没时间
对她温存,而韦护则由于恋爱妨碍了自己的革命活动。矛盾中,韦护忍受痛苦,割
爱出走,丽嘉也在痛苦中决心振作起来,投身革命。男主角是丁玲创作中所塑造的
第一个革命者的形象,女主角则是从追求个人幸福中逐渐醒悟过来的新女性。新人。
新事、光明,从感人的故事中透过来。丁玲说:我“曾以他(指瞿秋白)为模特儿
写过一篇恋爱与革命的中篇小说。虽然我并不满意,我没把主人公的革命的一面表
现充分,那是我当时不易做到的。”(丁玲:《我对(多余的话)的理解)(光明
日报》,1980年3月21日)对革命者的形象写得比较模糊,对革命实际描述得不够具
体真实,确是这部作品的局限,但是丁玲探索寻求出路,对革命热切地向往已经明
显地表现出来了。
    《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写于这一年的夏秋,以上海群众运动为
题材,描写的同样是革命与恋爱的故事。前篇女主人公美琳,天真善良,有理想,
不满现实,她与作家子彬爱慕并同居,子彬却是个不求进步、关门写作、嘲笑攻击
普罗文学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革命潮流冲来时,美琳觉醒了,她不满足悠闲、
高雅的安乐窝,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抛弃了新式太太的生活,投入工人运动。
后一篇的女主人公与美琳恰恰相反,她的名字叫玛丽,是个自私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她不顾一切地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与革命青年望微结合。两人之结合,也是
真正互相了解的开始,根本道路的不同使他们之间发生严重分歧,终于互相抛弃。
    三部小说都是以革命的或不革命的知识分子为典型,描写他们在大潮流的冲刷
下,政治态度、思想感情的变化与对立。丁玲热情地塑造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形象韦
护和望微,尽管他们身上仍然带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和气质,这也是真实
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表现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革命的忠诚,这是十分
可贵的。
    丁玲、胡也频夫妇在创作上很有成就,名声一天天大起来,但生活始终清贫如
洗。他们办刊物欠下不少债,为此不得不变卖家具、典当衣物,改换低一等的住房。
1930年春天,胡也频为了还债,曾一度去济南省立高中教书。在那里他宣传马克思
主义,宣传唯物史观,宣传普罗文学,一个多月以后丁玲也赶来。可是不久,山东
省当局通缉胡也频,他们又被迫于五月离开山东绕道青岛回上海。
                            “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黄浦江穿过历史的峡谷,无声地流着。它在白色恐怖中,从黑夜走向黎明。回
到上海后的沸腾生活是令人难忘的。丁玲后来回忆道:“我们都参加了左联,也频
并且在由王学文与冯雪峰负责的另一个暑期补习学校教书。他被选为左联的执行委
员,担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他很少在家。我感到他变了,他前进了,而且是
飞跃的。我是赞成他的,我也在前进,却是在爬。……这一时期我们生活过得比以
前任何时候都艰苦都严肃……十月革命节的那天,我进了医院。八号那天,雷雨很
大,九、十点钟的时候,也频到医院来看我,我看见他两个眼睛红肿,知道他一夜
没有睡,但他很兴奋地告诉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已经完成了’。他说‘光
明不是在我们的前面吗?’中午我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哭了,他很难得哭的。他是
为同情我而哭呢,还是为幸福而哭呢?我没有问他。总之,他很激动的哭了。可是
没有时间陪我们,他又开会去了。晚上他没有告诉我什么,第二天他才告诉我,他
在左联的全体会上,被选为出席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并且他在请求入党。
这时我也哭了,我看见他在许多年的黑暗中挣扎、摸索,找不到一条人生的路,现
在找着了,他是那样有信心,是的,光明在我们前面,光明已经在我们脚下,光明
来到了。”(丁玲:《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胡也频的政治活动日益频繁,党组会有时就在他们家里召开。也频交了许多工
人朋友,丁玲记得一个工人来过他们家,像熟人一样,他教她唱《国际歌》。丁玲
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
    此时,这两个年轻的革命作家,在黑暗中经过一段大胆的探索之后,思想前进
了,感情升华了,他们彻底摆脱掉痛苦仿煌的重围,看到人生的曙光,信仰化为明
丽的朝霞,照耀着前进的路。
    胡也频要去江西苏区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他们本打算把婴儿送回湖南,一同
前行,但时间来不及,决定也频一人先走。
    1931年1月17日,早晨,胡也频告诉丁玲,他要去开左联执委会。他穿着暖和的
长袍,兴高采烈地走了。中午,他没有回来,天黑后,外面刮起风来,他还没有回
来。一天,两天过去……丁玲十分清楚眼前发生的一切。她内心痛苦地呼喊着:
“我要救他,一定要把他救出来,我实在不能没有他,我的孩子也不能没有爸爸。”
    她四处奔波,组织、同志、朋友也在多方营救,但毫无结果。
    这一天,2月了日,在龙华牢狱。白天,胡也频给妻子写好了一封信,告诉“年
轻的妈妈”,他在牢狱里的生活情况,并表示不会让青春在狱中白白度过,他要写
出更好的作品来。他希望丁玲把孩子送回湖南,坚持写作,要她不要脱离左联,鼓
起勇气,担当一时的困难……署名是“年轻的爸爸”。可是到了夜晚,胡也频没有
料到,被捕的人们都没有料到,事情来得这么快,黑幕把他们二十三颗充满希望,
充满理想的生命裹走了。
    2月7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优秀的左联革命作家胡也频、李
伟森、柔石、冯铿、殷夫及其他革命者共二十三人,饮弹倒在龙华的荒野上……
    不幸的消息传来,丁玲不能自已地痛哭,疯狂地痛哭起来。她“想到他的勇猛,
他的坚强,他的热情,他的忘我,他是充满了力量的人呵!他找了一生,冲撞了一
生,他受过多少艰难,好容易他找到了真理,他成了一个共产党员,他走上了光明
大道。可是从暗处伸来了压迫,他们不准他走下去,他们不准他活……”悲痛之中,
丁玲渐渐意识到,要挺起腰杆,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她说:“悲痛有什么用!我要
复仇!……问题横竖是一样的。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用他的笔,他的血,替
我们铺下到光明去的路,我们将沿着他的血迹前进。”(丁玲:《一个真实人的一
生》)
    在危难时刻,丁玲的意志没有被瓦解,而是变得更加倔强坚定。她把刚满三个
月的婴儿送回湖南老家,又奋不顾身地投入更残酷的斗争。
    她曾找过党中央领导张闻天,要求到苏区去,但组织上考虑,丁玲负责左翼机
关刊物《北斗》的工作更合适。此时的上海,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进步刊物屡遭查
禁,左联书店被封闭,丁玲毅然挑起了创办《北斗》的重担。
    丁玲的工作受到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支持,鲁迅借回答《北斗》杂志的询问,
发表了《答(北斗)杂志社问》,并为《北斗》翻译和撰写过许多文章。瞿秋白写
杂文是从给《北斗》写稿开始,井以此为阵地,发表了大量论文与翻译作品。冯雪
峰、阿英、周扬、夏衍以及谢冰心、陈衡哲、凌叔华、沈从文等著名作家,都在
《北斗》上发表作品。著名诗人艾青的第一首诗也是在《北斗》上发表的。《北斗》
还积极参加文艺大众化的讨论,经常召开读者座谈会,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从中
发现培养了不少文学新入和工农作者。
    斗争把丁玲锤炼得更坚强、成熟。她不仅写文章,办刊物,还参加广泛的社会
活动。
    1931年5月,她到光华大学讲演,题目是《我的自白》,6月又去中国公学青白
文艺社讲演《死人的意志不在大家身上吗?》。
    “九·一八”事变后,她参加了上海反日大同盟的游行示威,还化了装,穿起
皮大衣、高跟鞋,为贴标语的同志放哨。她曾一度上前线参加救护慰劳工作。
    12月9日,丁玲与文化界夏mian尊、周建人、胡愈之、叶圣陶、郁达夫等二十多
人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
    1932年1月,她与楼适夷等人参加中国著作者协会。
    2月3日又同鲁迅、茅盾等四十三人签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抗议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制造“—·二八”事件。
    这年春天,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饭店,瞿秋白参加了
丁玲及田汉、叶以群、刘风斯等人的入党仪式。丁玲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只
是一个同路人的作家是不满足的。我要当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瞿秋白曾说丁玲是
“飞蛾扑火,非死不上”。赞颂了她对革命的赤诚和追求。
    下半年,丁玲接替钱杏chen的工作,担任了左联的党团书记。
    在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中,丁玲穿起布旗袍,平底鞋,到工人中开展工人通讯运
动,她还到“大世界”旧书摊做社会调查。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