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fe ()感激生活(),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丰子恺---静观人生---十一 好水好山看不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Sep 5 10:24:39 2000), 转信
【 静观人生 】
◇ 丰子恺 ◇
◆ 十一 好水好山看不足 ◆
~ 钱江看潮记 ~
阴历八月十八,我客居杭州。这一天恰好是星期
日,寓
中来了两位亲友,和两个例假返寓的儿女。上午,天色
阴而
不雨,凉而不寒。有一个人说起今天是潮辰,大家兴致
勃勃
起来,提议到海宁看潮。但是我左足趾上患着湿毒,行
步维
艰还在其次;鞋根拔不起来,拖了鞋子出门,违背新生
活运
动,将受警察干涉。但为此使众人扫兴,我也不愿意。
于是
大家商议,修改办法:借了一只大鞋子给我左足穿了,
又改
变看潮的地点为钱塘江边,三廊庙。我们明知道钱塘江
边潮
水不及海宁的大,真是“没啥看头”的。但凡事轮到自
己去
做时,无论如何总要想出它一点好处来,一以鼓励勇
气,一
以安慰人心。就有人说:“今年潮水比往年大,钱塘江
潮也
很可观。”“今天的报上说,昨天江边车站的铁栏都被
潮水
冲去,二十几个人爬在铁栏上看潮,一时淹没,幸为房
屋所
阻,不致与波臣为伍,但有四人头破血流。”听了这样
的话
,大家觉得江干不亚于海宁,此行一定不虚.我就伴了
我的
两位亲友,带了我的女儿和一个小孩子,一行六人,就
于上
午十时动身赴江边。我两脚穿了一大一小的鞋子跟在他
们后
面。
我们乘公共汽车到三廊庙,还只十一点钟。我们乘
义渡
过江,去看看杭江路的车站,果有乱石板木狼藉于地,
说是
昨日的潮水所致的。钱江两岸两个码头实在太长,加起
来恐
有一里路。回来的时候,我的脚吃不消,就坐了人力
车。坐
在车中看自己的两脚,好象是两个人的。倘照样画起
来,见
者一定要说是画错的,但一路也无人注意,只是我自己
心虚
,偶然逢到有人看我的脚,我便疑心他在笑我,碰着认
识的
人,谈话之中还要自己先把鞋的特殊的原因告诉他。他
原来
没有注意我的脚,听我的话却知道了。善于为自己辩护
的人
,欲掩其短,往往反把短处暴露了。
我在江心的渡船中遥望北岸,看见码头近旁有一座
楼,
高而多窗,前无障碍。我选定这是看潮最好的地点。看
它的
模样,不是私人房屋,大约是茶馆酒店之类,可以容我
们去
坐的。为了脚痛,为了口渴,为了肚饥,又为了贪看潮
的眼
福,我遥望这座楼觉得异常玲珑,犹似仙境一般美丽。
我们
跳上码头,已是十二点光景。走尽了码头,果然看见这
座楼
上挂着茶楼的招牌,我们欣然登楼。走上扶梯,看见列
着明
窗净几,全部江景被收在窗中,果然一好去处。茶客寥
寥,
我们六人就占据了临窗的一排椅子。我回头喊堂倌:
“一红
一绿!”
堂倌却空手走过来,笑嘻嘻地对我说:“先生,今
天是
买坐位的,每位小洋四角。”我的亲友们听了这话都立
起身
来,表示要走。但儿女们不闻不问,只管凭窗眺望江
景,指
东话西,有说有笑,正是得其所哉。我也留恋这地方,
但我
的亲友们以为座价太贵,同堂倌讲价,结果三个小孩子
“马
马虎虎”,我们六个人一共出了一块钱。先付了钱,方
才大
家放心坐下。托堂倌叫了六碗面,又买了些果子,权当
午饭
。大家正肚饥,吃得很快。吃饱之后,看见窗外的江景
比前
更美丽了。
我们来得太早,潮水要三点钟才到呢。到了一点半
钟,
我们才看见别人陆续上楼来。有的嫌座价贵,回了下
去。有
的望望江景,迟疑一下,坐下了。到了两点半钟,楼上
的座
位已满,嘈杂异常,非复吃面时可比了。我们的座位幸
而在
窗口,背着嘈杂面江而坐,仿佛身在泾渭界上,另有一
种感
觉。
三点钟快到,楼上已无立锥之地。后来者无座位,
不吃
茶,亦不出钱。我们的背后挤了许多人。回头一看,只
见观
者如堵。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更有被抱着的孩子。有的坐
在桌
上,有的立在凳上,有的竟立在桌上。他们所看的,是
照旧
的一条钱塘江。久之,久之,眼睛看得酸了,腿站得痛
了,
潮水还是不来。大家倦起来,有的垂头,有的坐下。忽
然人
丛中一个尖锐的呼声:“来了!来了!”大家立刻把脖
子伸
长,但钱塘江还是照旧。原来是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挤得
哭了
,在那里哄他。
江水真是太无情了。大家越是引颈等候,它的架子
越是
十足。这仿佛有的火车站里的卖票人,又仿佛有的邮政
局收
挂号信的,窗栏外许多人等候他,他只管悠然地吸烟。
三点二十分光景,潮水真个来了!楼内的人万头攒
动,
象运动会中决胜点旁的观者。我也除去墨镜,向江口注
视。
但见一条同桌上的香烟一样粗细的白线,从江口慢慢向
这方
面延长来。延了好久,达到西兴方面,白线就模糊了。
再过
了好久,楼前的江水渐渐地涨起来。浸没了码头的脚。
楼下
的江岸上略起些波浪,有时打动了一块石头,有时淹没
了一
条沙堤。以后浪就平静起来,水也就渐渐退却。看潮就
看好
了。
楼中的人,好象已经获得了什么,各自纷纷散去。
我同
我亲友也想带了孩子们下楼,但一个小孩子不肯走,惊
异地
责问我:“还要看潮哩!”大家笑着告诉他:“潮水已
经看
过了!”他不信,几乎哭了。多方劝慰,方才收泪下
楼。
我实在十分同情于这小孩子的话。我当离座时,也
有“
还要看潮哩!”似的感觉。似觉今天的目的尚未达到。
我从
未为看潮而看潮。今天特地为看潮而来,不意所见的潮
如此
而已,真觉大失所望。但又疑心自己的感觉不对。若果
潮不
足观,何以茶楼之中,江岸之上,观者动万,归途阻塞
呢?
以问我的亲友,一人云:“我们这些人不是为看潮来
的,都
是为潮神贺生辰来的呀!”这话有理,原来我们都是被
“八
月十八”这空名所召集的。怪不得潮水毫没看头。回想
我在
茶楼中所见,除旧有的一片江景外毫无可述的美景。只
有一
种光景不能忘却:当波浪淹没沙堤时,有一群人正站在
沙堤
上看潮。浪来时,大家仓皇奔回,半身浸入水中,举手
大哭
,幸有大人转身去救,未遭没顶。这光景大类一幅水灾
图。
看了这图,使人想起最近黄河长江流域各处的水灾,败
兴而
归。
~ 桂林的山 ~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没有到桂林时,早已听见
这句
话。
我预先问问到过的人:“究竟有怎样的好?”到过
的人
回答我,大都说是“奇妙之极,天下少有”。这正是武
汉疏
散人口,我从汉口返长沙,准备携眷逃桂林的时候。抗
战节
节扔失利,我们逃难的人席不暇暖,好容易逃到汉口,
又要
逃到桂林去。对于山水,实在无心欣赏,只是偶然带便
问问
而已。然而百忙之中,必有一闲。我在这一闲的时候想
象桂
林的山水,假定它比杭州还优秀。不然,何以可称为
“甲天
下”呢?
我们一家十人,加了张梓生先生家四五人,合包一
辆大
汽车,从长沙出发到桂林,车资是二百七十元。经过了
衡阳
、零陵、邵阳,入广西境。闻名已久的桂林山水,果然
在民
国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展开在我的眼前。初见
时,印
象很新鲜。那些山都拔地而起,好象西湖的庄子内的石
笋,
不过形状庞大,这令人想起古画中的远峰,又令人想起
“天
外三峰削不成”的诗句。至于水,漓江的绿波,比西湖
的水
更绿,果然可爱。我初到桂林,心满意足,以为流离中
能得
这样山明水秀的一个地方来托庇,也是不幸中之大幸。
开明
书店的经理,替我租定了马皇背(街名)的三间平房,
又替
我买些竹器。竹椅、竹凳、竹床,十人所用,一共花了
五十
八块桂币。桂币的价值比法币低一半,两块桂币换一块
法币
。五十八块桂币就是二十九块法币。我们到广西,弄不
清楚
,曾经几次误将法币当作桂币用。后来留心,买物付钱
必打
对折。
打惯了对折,看见任何数目字都想打对折。我们是
六月
二十四日到桂林的。后来别人问我哪天到的,我回答
“六月
二十四日”之后,几乎想补充一句:“就是三月十二日
呀!
”
汉口沦陷,广州失守之后,桂林也成了敌人空袭的
目标
,我们常常逃警报。防空洞是天然的,到处皆有,就在
那拔
地而起的山的脚下。由于逃警报,我对桂林的山愈加亲
近了
。桂林的山的性格,我愈加认识清楚了。我渐渐觉得这
些不
是山,而是大石笋。因为不但拔地而起,与地面成九十
度角
,而且都是青灰色的童山,毫无一点树木或花草。久而
久之
,我觉得桂林竟是一片平原,并无有山,只是四围种着
许多
大石笋,比西湖的庄子里的更大更多而已。我对于这些
大石
笋,渐渐地看厌了。庭院中布置石笋,数目不多,可以
点缀
风景;但我们的“桂林”这个大庭院,布置的石笋太
多,触
目皆是,岂不令人生厌。我有时遥望群峰,想象它们是
一只
大动物的牙齿,有时望见一带尖峰,又想起小时候在寺
庙里
的十殿阎王的壁画中所见的尖刀山。假若天空中掉下一
个巨
人来,掉在这些尖峰上,一定会穿胸破肚,鲜血淋漓,
同十
殿阎王中所绘的一样。这种想象,使我渐渐厌恶桂林的
山。
这些时候听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盛誉,我的感想
与前
大异:我觉得桂林的特色是“奇”,却不能称“甲”,
因为
“甲”有尽善尽美的意思,是总平均分数。桂林的山在
天下
的风景中,决不是尽善尽美。其总平均分数决不是“
甲”。
世人往往把“美”与“奇”两字混在一起,搅不清楚,
其实
奇是罕有少见,不一定美。美是具足圆满,不一定奇。
三头
六臂的人,可谓奇矣,但是谈不到美。天真烂漫的小
孩,可
为美矣,但是并不稀奇。桂林的山,奇而不美,正同三
头六
臂的人一样。我是爱画的人,我到桂林,人都说“得其
所哉
”,意思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入我的画。这使我想
起了
许多可笑的事:有一次有人报告我:“你的好画材来
了,那
边有一个人,身长不满三尺,而须长有三四寸。”我跑
去一
看,原来是做戏法的人带来的一个侏儒。这男子身体不
过同
桌子面高,而头部是个老人。对这残废者,我只觉得惊
骇、
怜悯与同情,哪有心情欣赏他的“奇”,更谈不到美与
画了
。又有一次到野外写生,遇见一个相识的人,他自言熟
悉当
地风物,好意引导我去探寻美景,他说:“最美的风景
在那
边,你跟我来!”我跟了他跋山涉水,走得十分疲劳,
好容
易走到了他的目的地。原来有一株老树,不知遭了什么
劫,
本身横卧在地,而枝叶依旧欣欣向上。我率直地说:
“这难
看死了!我不要画。”其人大为扫兴,我倒觉得可惜。
可惜
的是他引导我来此时,一路上有不少平凡而美丽的风
景,我
不曾写得。而他所谓美,其实是奇。美其所美,非吾所
谓美
也。这样的事,我所经历的不少。桂林的山,便是其中
之一
。
篆文的山字,是三个近乎三角形的东西。古人造象
形字
煞费苦心,以最简单的笔划,表出最重要的特点。象女
字、
手字、木字、草字、鸟字、马字、山字、水字等,每一
个字
是一幅速写画。而山因为望去形似平面,故造出的象形
字的
模样,尤为简明。从这字上,可知模范的山,是近于三
角形
的,不是石笋形的;可知桂林的山,不是模范的山,只
是山
之一种——奇特的山。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
则又可知周围山水对于人的性格很有影响。桂林的奇特
的山
,给广西人一种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而
且短
刀直入,率直痛快。广西省政治办得好,有模范省之
称,正
是环境的影响;广西产武人,多军人,也是拔地而起的
山的
影响。但是讲到风景的美,则广西还是不参加为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本来没有说“美甲天下”。
不过
讲到山水,最容易注目其美,因此使桂林受不了这句盛
誉。
若改为“桂林山水天下奇”,则庶几近情了。
~ 庐山游记 ~
一、江行观感
译完了柯罗连科的《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第一卷
三十
万字之后,原定全家出门旅行一次,目的地是庐山。脱
稿前
一星期已经有点心不在镐;合译者一吟的心恐怕早已上
山,
每天休息的时候搁下译笔(我们是父女两人逐句协商,
由她
执笔的),就打电话探问九江船期。终于在寄出稿件后
三天
的七月廿六日清晨,父母子女及一外孙一行五人登上了
江新
轮船。
胜利还乡时全家由陇海路转汉口,在汉口搭轮船返
沪之
后,十年来不曾乘过江轮。菲君(外孙)还是初次看见
长江
。
站在船头甲板上的晨曦中和壮丽的上海告别,乘风
破浪
溯江而上的时候,大家脸上显出欢喜幸福的表情。我们
占居
两个半房间:一吟和她母亲共一间,菲君和他小娘舅新
枚共
一间,我和一位铁工厂工程师吴君共一间。这位工程师
熟悉
上海情形,和我一见如故,替我说明吴淞口一带种种新
建设
,使我的行色更壮。
江新轮的休息室非常漂亮:四周许多沙发,中间好
几副
桌椅,上面七八架电风扇,地板上走路要谨防滑交。我
在壁
上的照片中看到:这轮船原是初解放时被敌机炸沉,后
来捞
起重修,不久以前才复航的。一张照片是刚刚捞起的破
碎不
全的船壳,另一张照片是重修完竣后的崭新的江新轮,
就是
我现在乘着的江新轮。我感到一种骄傲,替不屈不挠的
劳动
人民感到骄傲。
新枚和他的捷克制的手风琴,一日也舍不得分离,
背着
它游庐山。手风琴的音色清朗象竖琴,富丽象钢琴,在
云山
苍苍、江水泱泱的环境中奏起悠扬的曲调来,真有“高
山流
水”之概。我呷着啤酒听赏了一会,不觉叩舷而歌,歌
的是
十二三岁时在故乡石门湾小学校里学过的、沈心工先生
所作
的扬子江歌:
源青海兮峡瞿塘,蜿蜒腾蛟蟒。
滚滚下荆扬,千里一泻黄海黄。
润我祖国千秋万岁历史之荣光。
反复唱了几遍,再教手风琴依歌而和之,觉得这歌
曲实
在很好;今天在这里唱,比半世纪以前在小学校里唱的
时候
感动更深。这歌词完全是中国风的,句句切题,描写得
很扼
要;句句叶音,都叶得很自然。新时代的学校唱歌中,
这样
好的歌曲恐怕不多呢。因此我在甲板上热爱地重温这儿
时旧
曲。不过在这里奏乐、唱歌,甚至谈话,常常有美中不
足之
感。你道为何:各处的扩音机声音太响,而且广播的时
间太
多,差不多终日不息。我的房间门口正好装着一个喇
叭,倘
使镇日坐在门口,耳朵说不定会震聋。这设备本来很
好:报
告船行情况,通知开饭时间,招领失物,对旅客都有
益。然
而报告通知之外不断地大声演奏各种流行唱片,声音压
倒一
切,强迫大家听赏,这过分的盛意实在难于领受。我常
常想
向轮船当局提个意见,希望广播轻些,少些。然而不知
为什
么,大概是生怕多数人喜欢这一套吧,终于没有提。
轮船在沿江好几个码头停泊一二小时。我们上岸散
步的
有三处:南京、芜湖、安庆。好象有一根无形的绳索系
在身
上,大家不敢走远去,只在码头附近闲步闲眺,买些食
物或
纪念品。南京真是一个引人怀古的地方,我踏上它的土
地,
立刻神往到六朝、三国、春秋吴越的远古,阖闾、夫
差、孙
权、周郎、梁武帝、陈后主……都闪现在眼前。望见一
座青
山,啊,这大约就是诸葛亮所望过的龙蟠钟山吧!偶然
看见
一家店铺的门牌上写着邯郸路,邯郸这两个字又多么引
人怀
古!我买了一把小刀作为南京纪念,拿回船上,同舟的
朋友
说这是上海来的。
芜湖轮船码头附近没有市街,沿江一条崎岖不平的
马路
旁边摆着许多摊头。我在马路尽头的一副担子上吃了一
碗豆
腐花就回船。安庆的码头附近很热闹。我们上岸,从人
丛中
挤出,走进一条小街,逶迤曲折地走到了一条大街上,
在一
爿杂货铺里买了许多纪念品,不管它们是哪里来的。在
安庆
的小街里许多人家的门前,我看到了一种平生没有见过
的家
具,这便是婴孩用的坐车。这坐车是圆柱形的,上面一
个圆
圈,下面一个底盘,四根柱子把圆圈和底盘连接;中间
一个
坐位,婴儿坐在这坐位上;底盘下面有四个轮子,便于
推动
。
坐位前面有一个特别装置:二三寸阔的一条小板,
斜斜
地装在坐位和底盘上,与底盘成四五十度角,小板两旁
有高
起的边,仿佛小人国里的儿童公园里的滑梯。我初见时
不解
这滑梯的意义,一想就恍然大悟了它的妙用。记得我婴
孩时
候是站立桶的。这立桶比桌面高,四周是板,中间有一
只抽
斗,我的手靠在桶口上,脚就站在抽斗里。抽斗底上有
桂圆
大的许多洞,抽斗下面桶底上放着灰箩,妙用就在这
里。然
而安庆的坐车比较起我们石门湾的立桶来高明得多。这
装置
大约是这里的子烦恼的劳动妇女所发明的吧?安庆子烦
恼的
人大约较多,刚才我挤出码头的时候,就看见许多五六
岁甚
至三四岁的小孩子。这些小孩子大约是从子烦恼的人家
溢出
到码头上来的。我想起了久不见面的邵力子先生。
轮船里的日子比平居的日子长得多。在轮船里住了
三天
两夜,胜如平居一年半截,所有的地方都熟悉,外加认
识了
不少新朋友。然而这还是庐山之游的前奏曲。踏上九江
的土
地的时候,又感到一种新的兴奋,仿佛在音乐会里听完
了一
个节目而开始再听另一个新节目似的。
二、九江印象
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
还是
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
有车
。
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于人,生小不
相识
。”
(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
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
一千
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
峦起
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
湖,
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
女,
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
们,无
论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
赶路
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
但也
没有嫫母。她们好象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但这也还在
其次
。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和平,对外来人尤其客气。这一点
最为
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
侣告
诉我:“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
个多
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
(这
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学生的原故,也并
非由
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的原
故。不
管相识不相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
二十
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大街小巷都
跑过
,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
和平
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
把你
送到了目的地。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
的伟
大。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
内,
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
是一
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
爱的
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
瓷器
摊头。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
猫、
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
人像
、罗汉像、寿星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
的。
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
也有
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瓷和泥质
地不
同而已。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
巧。他
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都没有学过素描基本练
习,
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
巧,刻
划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姿态优
美,
神气活现。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据我猜想,更加复杂
困难
。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
象。
而瓷质坚致,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
骏,
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或
俯或
仰,或立或行,骨胳都很正确,姿态都很活跃。我们买
了许
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
爸以
画马著名于后世。我没有看见过韩爸的真迹,不知道他
的平
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
多少
。韩爸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宫的。那时候唐明皇有
一个
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做陈闳。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爸
向陈
闳学习画马。韩爸不奉诏,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
师。陛
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
韩爸
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
他们
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我想
唐朝
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象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
人,教
他们拿起画笔来未必不如韩爸。只因他们没有象韩爸那
样做
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没无
闻;而
韩爸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社会制度不良的时
代的
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
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
凉。
这烟水亭建筑在象杭州西湖湖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
四面
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
之半
,而树木甚多。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
茶,四
面水光艳艳,风声猎猎,九十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
热。有
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
个女
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
叠叠
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象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
真可
入画。
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
“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预料
明天
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
了。
三、庐山面目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
朝僧
。”
(钱起)这位唐朝诗人教我们“不可登”,我们没
有听
他的话,竟在两小时内乘汽车登上了匡庐。这两小时内
气候
由盛夏迅速进入了深秋。上汽车的时候九十五度,在汽
车中
先藏扇子,后添衣服,下汽车的时候不过七十几度了。
赴第
三招待所的汽车驶过正街闹市的时候,庐山给我的最初
印象
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茶馆、酒楼、
百货
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过他们看见了我们没
有“
乃大惊”,因为上山避暑休养的人很多,招待所满坑满
谷,
好容易留两个房间给我们住。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
虚传
。这一天天气晴朗。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
阴蔽
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
见,变
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
台。
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攒进了我们的房间
里。
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开窗户,欢迎它进来共住;但我
犹未
免为俗人,连忙关窗谢客。我想,庐山真面目的不容易
窥见
,就为了这些白云在那里作怪。
庐山的名胜古迹很多,据说共有两百多处。但我们
十天
内游踪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池、花径、天桥、
仙人
洞、含鄱口、黄龙潭、乌龙潭等处而已。夏禹治水的时
候曾
经登大汉阳峰,周朝的匡俗曾经在这里隐居,晋朝的慧
远法
师曾经在东林寺门口种松树,王羲之曾经在归宗寺洗
墨,陶
渊明曾经在温泉附近的栗里村住家,李白曾经在五老峰
下读
书,白居易曾经在花径咏桃花,朱熹曾经在白鹿洞讲
学,王
阳明曾经在舍身岩散步,朱元璋和陈友谅曾经在天桥作
战…
…古迹不可胜计。然而凭吊也颇伤脑筋,况且我又不是
诗人
,这些古迹不能激发我的灵感,跑去访寻也是枉然,所
以除
了乘便之外,大都没有专诚拜访。有时我的太太跟着孩
子们
去寻幽探险了,我独自高卧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楼
上,
看看庐山风景照片和导游之类的书,山光照槛,云树满
窗,
尘嚣绝迹,凉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我看到天桥的
照片
,游兴发动起来,有一天就跟着孩子们去寻访。爬上断
崖去
的时候,一位挂着南京大学徽章的教授告诉我:“上面
路很
难走,老先生不必去吧。天桥的那条石头大概已经跌
落,就
只是这么一个断崖。”我抬头一看,果然和照片中所见
不同
:照片上是两个断崖相对,右面的断崖上伸出一根大石
条来
,伸向左面的断崖,但是没有达到,相距数尺,仿佛一
脚可
以跨过似的。然而实景中并没有石条,只是相距若干丈
的两
个断崖,我们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断崖。我想:这地方叫
做天
桥,大概那根石条就是桥,如今桥已经跌落了,我们在
断崖
上坐看云起,卧听鸟鸣,又拍了几张照片,逍遥地步行
回寓
。晚餐的时候,我向管理局的同志探问这条桥何时跌
落,他
回答我说,本来没有桥,那照相是从某角度望去所见的
光景
。啊,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学教授和我谈话的地
方,
即离开左面的断崖数十丈的地方,我的确看到有一根不
很大
的石条伸出在空中,照相镜头放在石条附近适当的地
方,透
视法就把石条和断崖之间的距离取消,拍下来的就是我
所欣
赏的照片。我略感不快,仿佛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
广告
的当。然而就照相术而论,我不能说它虚伪,只是“
太”巧
妙了些。天桥这个名字也古怪,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
含鄱口左望扬子江,右瞰鄱阳湖,天下壮观,不可
不看
。
有一天我们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里。然而白云
作怪
,密密层层地遮盖了江和湖,不肯给我们看。我们在亭
子里
吃茶,等候了好久,白云始终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
一无
所见。这时候有一个人手里拿一把芭蕉扇,走进亭子
来。他
听见我们五个人讲土白,就和我招呼,说是同乡。原来
他是
湖州人。我们石门湾靠近湖州边界,语音相似,我们就
用土
白同他谈起天来。土白实在痛快,个个字入木三分,极
细致
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达得出。这位湖州客也实在不俗,
句句
话都动听。他说他住在上海,到汉口去望儿子,归途在
九江
上岸,乘便一游庐山。我问他为什么带芭蕉扇,他回答
说,
这东西妙用无穷:热的时候扇风,太阳大的时候遮阴,
下雨
的时候代伞,休息的时候当坐垫,这好比济公活佛的芭
蕉扇
。因此后来我们谈起他的时候就称他为济公活佛。互相
叙述
游览经过的时候,他说他昨天上午才上山,知道正街上
的馆
子规定时间卖饭票,他就在十一点钟先买了饭票,然后
买一
瓶酒,跑到小天池,在革命烈士墓前奠了酒,游览了一
番,
然后拿了酒瓶回到馆子里来吃午饭,这顿午饭吃得真开
心。
这番话我也听得真开心。
白云只管把扬子江和鄱阳湖封锁,死不肯给我们
看。时
候不早,汽车在山下等候,我们只得别了济公活佛回招
待所
去。此后济公活佛就变成了我们的谈话资料。姓名地址
都没
有问,再见的希望绝少,我们已经把他当作小说里的人
物看
待了。谁知天地之间事有凑巧:几天之后我们下山,在
九江
的浔庐餐厅吃饭的时候,济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
现了
。原来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沪。我们又互相叙述别后游览
经过
。此公单枪匹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们多。我
只记
得他说有一次独自走到一个古塔的顶上,那里面跳出一
只黄
鼠狼来,他打湖州白说:“渠被沧吓了一吓,沧也被渠
吓了
一吓!”我觉得这简直是诗,不过没有叶韵。宋杨万里
诗云
:“意行偶到无人处,惊起山禽我亦惊。”岂不就是这
种体
验吗?现在有些白话诗不讲叶韵,就把白话写成每句一
行,
一个“但”字占一行,一个“不”也占一行,内容不知
道说
些什么,我真不懂。
这时候我想:倘能说得象我们的济公活佛那样富有
诗趣
,不叶韵倒也没有什么。
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似乎同在上海差不多。山
上的
吃饭情况就不同:我们住的第三招待所离开正街有三四
里路
,四周毫无供给,吃饭势必包在招待所里。价钱很便
宜,饭
菜也很丰富。只是听凭配给,不能点菜,而且吃饭时间
限定
。原来这不是菜馆,是一个膳堂,仿佛学校的饭厅。我
有四
十年不过饭厅生活了,颇有返老还童之感。跑三四里
路,正
街上有一所菜馆。然而这菜馆也限定时间,而且供应量
有限
,若非趁早买票,难免枵腹游山。我们在轮船里的时
候,吃
饭分五六班,每班限定二十分钟,必须预先买票。膳厅
里写
明请勿喝酒。有一个乘客说:“吃饭是一件任务。”我
想:
轮船里地方小,人多,倒也难怪;山上游览之区,饮食
一定
便当。岂知山上的菜馆不见得比轮船里好些。我很希望
下年
这种办法加以改善。为什么呢,这到底是游览之区!并
不是
学校或学习班!人们长年劳动,难得游山玩水,游兴好
的时
候难免把吃饭延迟些,跑得肚饥的时候难免想吃些点
心。名
胜之区的饮食供应倘能满足游客的愿望,使大家能够畅
游,
岂不是美上加美呢?然而庐山给我的总是好感,在饮食
方面
也有好感:
青岛啤酒开瓶的时候,白沫四散喷射,飞溅到几尺
之外
。我想,我在上海一向喝光明啤酒,原来青岛啤酒气足
得多
。回家赶快去买青岛啤酒,岂知开出来同光明啤酒一
样,并
无白沫飞溅。啊,原来是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气压的关
系!
庐山上的啤酒真好!
1956年9月作于
上海
~ 黄 山 松 ~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
色。特
色是什么呢?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所谓“黄山
松”,
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这次我亲自上
黄山
,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据我所看到
的,
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第一,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虽然也有生在较
平的
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
一句
:
“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
说,
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
不出
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
里有
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
说;
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李
时珍说:
“《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
分。黄
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
翠,那
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
呢:
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
在空
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
苍,娉
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
呼吸
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
力顽
强的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
下倒
生,极少有向上生的。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
的,除
非柳条挂下去。然而柳条是软弱的,地心吸力强迫它挂
下去
,不是它自己发心向下挂的。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
然而
绝大多数象电线木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的
手臂
一般向下生。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如果这株松
树长
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
枝条
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
姿态
就很奇特,好象一个很疏的木梳,又象学习的“习”
字。显
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
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
力。狮
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
近根
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
四面
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
似希
腊殿堂的一种柱子。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
状态
: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
量,
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
子。
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
树干
,觉得象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
动弹
它不了。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的松树呢:从文殊院
到光
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这株松树
长在
山间的一小块平坡上,前面的砂土上筑着石围墙,足见
这株
树是一向被人重视的。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
不过
合抱光景。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
得极
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这就是说:全体象个“
丁”字
,但上面一划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的长度的四
倍。这
一划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的好象一个大蒲团,
上面
可以坐四五个人。靠近山的一面的枝条,梢头略微向
下。下
面正好有一个小阜,和枝条的梢头相距不过一二尺。人
要坐
这蒲团,可以走到这小阜上,攀着枝条,慢慢地爬上
去。陪
我上山的向导告诉我:“上面可以睡觉的,同沙发床一
样。
”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
行上
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
觉。然
而我们这一天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前程远大,不宜
耽搁
;只得想象地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
光明
顶迈步前进了。
~ 黄山印象 ~
看山,普通总是仰起头来看的。然而黄山不同,常
常要
低下头去看。因为黄山是群山,登上一个高峰,就可俯
瞰群
山。这教人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
而精神为之兴奋,胸襟为之开朗。我在黄山盘桓了十多
天,
登过紫云峰、立马峰、天都峰、玉屏峰、光明顶、狮子
林、
眉毛峰等山,常常爬到绝顶,有如苏东坡游赤壁的“履
版岩
,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
幽宫
”。
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因为
方向
一改变,山的样子就不同,有时竟完全两样。例如从玉
屏峰
望天都峰,看见旁边一个峰顶上有一块石头很象一只松
鼠,
正在向天都峰跳过去的样子。这景致就叫“松鼠跳天
都”。
然而爬到天都峰上望去,这松鼠却变成了一双鞋子。又
如手
掌峰,从某角度望去竟象一个手掌,五根手指很分明。
然而
峰回路转,这手掌就变成了一个拳头。他如“罗汉拜观
音”
、“仙人下棋”、“喜鹊登梅”、“梦笔生花”、“鳌
鱼驼
金龟”等景致,也都随时改样,变幻无定。如果我是个
好事
者,不难替这些石山新造出几十个名目来,让导游人增
加些
讲解资料。然而我没有这种雅兴,却听到别人新取了两
个很
好的名目:有一次我们从西海门凭栏俯瞰,但见无数石
山拔
地而起,真象万笏朝天;其中有一个石山由许多方形石
块堆
积起来,竟同玩具中的积木一样,使人不相信是天生
的,而
疑心是人工的。导游人告诉我:有一个上海来的游客,
替这
石山取个名目,叫做“国际饭店”。我一看,果然很象
上海
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
有人说这名目太俗气,欠古雅。我却觉得有一种现
实的
美感,比古雅更美。又有一次,我们登光明顶,望见东
海(
这海是指云海)上有一个高峰,腰间有一个缺口,缺口
里有
一块石头,很象一只蹲着的青蛙。气象台里有一个青年
工作
人员告诉我:他们自己替这景致取一个名目,叫做“青
蛙跳
东海”。
我一看,果然很象一只青蛙将要跳到东海里去的样
子。
这名目取得很适当。
翻山过岭了好几天,最后逶迤下山,到云谷寺投
宿。这
云谷寺位在群山之间的一个谷中。由此再爬过一个眉毛
峰,
就可以回到黄山宾馆而结束游程了。我这天傍晚到达了
云谷
寺,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觉得心情和过去几天完全
不同
。起初想不出其所以然,后来仔细探索,方才明白原
因:原
来云谷寺位在较低的山谷中,开门见山,而这山高得
很,用
“万丈”、“插云”等语来形容似乎还嫌不够,简直可
用“
凌霄”、“逼天”等字眼。因此我看山必须仰起头来。
古语
云:“高山仰止”,可见仰起头来看山是正常的,而低
下头
去看山是异常的。我一到云谷寺就发生一种特殊的感
觉,便
是因为在好几天异常之后突然恢复正常的原故。这时候
我觉
得异常固然可喜,但是正常更为可爱。我躺在云谷寺宿
舍门
前的藤椅里,卧看山景,但见一向异常地躺在我脚下的
白云
,现在正常地浮在我头上了,觉得很自然。它们无心出
岫,
随意来往;有时冉冉而降,似乎要闯进寺里来访问我的
样子
。我便想起某古人的诗句:“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
僧不
送迎。”好诗句啊!
然而叫我做这山僧,一定闭门不纳,因为白云这东
西是
很潮湿的。
此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云谷寺是旧式房子,三开
间的
楼屋。我们住在楼下左右两间里,中央一间作为客堂;
廊下
很宽,布设桌椅,可以随意起卧,品茗谈话,饮酒看
山,比
过去所住的文殊院、北海宾馆、黄山宾馆趣味好得多。
文殊
院是石造二层楼屋,房间象轮船里的房舱或火车里的卧
车:
约一方丈大小的房间,中央开门,左右两床相对,中间
靠窗
设一小桌,每间都是如此。北海宾馆建筑宏壮,房间较
大,
但也是集体宿舍式的:中央一条走廊,两旁两排房间,
间间
相似。黄山宾馆建筑尤为富丽堂皇,同上海的国际饭
店、锦
江饭店等差不多。两宾馆都有同上海一样的卫生设备。
这些
房屋居住固然舒服,然而太刻板,太洋化;住得长久
了,觉
得仿佛关在笼子里。云谷寺就没有这种感觉,不象旅
馆,却
象人家家里,有亲切温暖之感和自然之趣。因此我一到
云谷
寺就发生一种特殊的感觉。云谷寺倘能添置卫生设备,
采用
些西式建筑的优点:两宾馆的建筑倘能采用中国方式,
而加
西洋设备,使外为中用,那才是我所理想的旅舍了。
这又使我回想起杭州的一家西菜馆的事,附说在
此:此
次我游黄山,道经杭州,曾经到一个西菜馆里去吃一餐
午饭
。
这菜馆采用西式的分食办法,但不用刀叉而用中国
的筷
子。这办法好极。原来中国的合食是不好的办法,各人
的唾
液都可能由筷子带进菜碗里,拌匀了请大家吃。西洋的
分食
办法就没有这弊端,很应该采用。然而西洋的刀叉,中
国人
实在用不惯,我们还是里筷子便当。这西菜馆能采取中
西之
长,创造新办法,非常合理,很可赞佩。当时我看见座
上多
半是农民,就恍然大悟:农民最不惯用刀叉,这合理的
新办
法显然是农民教他们创造的。
~ 不肯去观音院 ~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岛上寺院甚多,
自古
以来是佛教胜地,香火不绝。浙江人有一句老话:“行
一善
事,比南海普陀去烧香更好。”可知南海普陀去烧香是
一大
功德。
因为古代没有汽船,只有帆船;而渡海到普陀岛,
风浪
甚大,旅途艰苦,所以功德很大。现在有了汽船,交通
很方
便了,但一般信佛的老太太依旧认为一大功德。
我赴宁波旅行写生,因见春光明媚,又觉身体健
好,游
兴浓厚,便不肯回上海,却转赴普陀去“借佛游春”
了。我
童年时到过普陀,屈指计算,已有五十年不曾重游了。
事隔
半个世纪,加之以解放后普陀寺庙都修理得崭新,所以
重游
竟同初游一样,印象非常新鲜。
我从宁波乘船到定海,行程三小时;从定海坐汽车
到沈
家门,五十分钟;再从沈家门乘轮船到普陀,只费半小
时。
其时正值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生日,香客非常热闹,买
香烛
要排队,各寺院客房客满。但我不住寺院,住在定海专
署所
办的招待所中,倒很清静。
我游了四个主要的寺院:前寺、后寺、佛顶山、紫
竹林
。
前寺是普陀的领导寺院,殿宇最为高大。后寺略小
而设
备庄严,千年以上的古木甚多。佛顶山有一千多石级,
山顶
常没在云雾中,登楼可以俯瞰普陀全岛,遥望东洋大
海。紫
竹林位在海边,屋宇较小,内供观音,住居者尽是尼
僧;近
旁有潮音洞,每逢潮涨,涛声异常宏亮。寺后有竹林,
竹竿
皆紫色。我曾折了一根细枝,藏在衣袋里,带回去作纪
念品
。这四个寺院都有悠久的历史,都有名贵的古物。我曾
经参
观两只极大的饭锅,每锅可容八九担米,可供千人吃
饭,故
名曰“千人锅”。我用手杖量量,其直径约有两手杖。
我又
参观了一只七千斤重的钟,其声宏大悠久,全山可以听
见。
这四个主要寺院中,紫竹林比较的最为低小;然而
它的
历史在全山最为悠久,是普陀最初的一个寺院。而且这
开国
元勋与日本人有关。有一个故事,是紫竹林的一个尼僧
告诉
我的,她还有一篇记载挂在客厅里呢。这故事是这样:
千余年前,后梁时代,即公历九百年左右,日本有
一位
高僧,名叫慧锷的,乘帆船来华,到五台山请得了一位
观世
音菩萨像,将载回日本去供养。那帆船开到莲花洋地
方,忽
然开不动了。这慧锷法师就向观音菩萨祷告:“菩萨如
果不
肯到日本去,随便菩萨要到哪里,我和尚就跟到哪里,
终身
供养。”祷告毕,帆船果然开动了。随风飘泊,一直来
到了
普陀岛的潮音洞旁边。慧锷法师便捧菩萨像登陆。此时
普陀
全无寺院,只有居民。有一个姓张的居民,知道日本僧
人从
五台山请观音来此,就捐献几间房屋,给他供养观音
像。又
替这房屋取个名字,叫做“不肯去观音院”。慧锷法师
就在
这不肯去观音院内终老。这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第一所
寺院
,是紫竹林的前身。紫竹林这名字是后来改的。有一个
人为
不肯去观音院题一首诗:
借问观世音,因何不肯去?
为渡大中华,有缘来此地。
如此看来,普陀这千余年来的佛教名胜之地,是由
日本
人创始的。可见中日两国人民自古就互相交往,具有密
切的
关系。我此次出游,在宁波天童寺想起了五百年前在此
寺作
画的雪舟,在普陀又听到了创造寺院的慧锷。一次旅
行,遇
到了两件与日本有关的事情,这也可证明中日两国人民
关系
之多了。不仅古代而已,现在也是如此。我经过定海,
参观
鱼场时,听见渔民说起:近年来海面常有飓风暴发,将
渔船
吹到日本,日本的渔民就招待这些中国渔民,等到风息
之后
护送他们回到定海。有时日本的渔船也被飓风吹到中国
来,
中国的渔民也招待他们,护送他们回国。劳动人民本来
是一
家人。
不肯去观音院左旁,海边上有很长、很广、很平的
沙滩
。
较小的一处叫做“百步沙”,较大的一处叫做“千
步沙
”。潮水不来时,我们就在沙上行走。脚踏到沙上,软
绵绵
的,比踏在芳草地上更加舒服。走了一阵,回头望望,
看见
自己的足迹连成一根长长的线,把平净如镜的沙面划
破,似
觉很可惜的。沙地上常有各种各样的贝壳,同游的人大
家寻
找拾集,我也拾了一个藏在衣袋里,带回去作纪念品。
为了
拾贝壳,把一片平沙踩得破破烂烂,很对它不起。然而
第二
天再来看看,依旧平净如镜,一点伤痕也没有了。我对
这些
沙滩颇感兴趣,不亚于四大寺院。
离开普陀山,我在路途中作了两首诗,记录在下
面:
一别名山五十春,重游佛顶喜新晴。
东风吹起千岩浪,好似长征奏凯声。
寺寺烧香拜跪勤,庄严宝岛气氤氲。
观音颔首弥陀笑,喜见群生乐太平。
回到家里,摸摸衣袋,发见一个贝壳和一根紫竹,
联想
起了普陀的不肯去观音院,便写这篇随笔。
--
You remain my power, my pleasure, my pain.
※ 修改:.haojs 于 Sep 5 10:16:15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aojs.bbs@bbs.whnet.]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35.1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