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评王说鲁 牛头马嘴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Nov 28 12:58:13 1998), 转信

                         评王说鲁 牛头马嘴

                             ·方舟子·


    上一期《枫华园》上马悲鸣和力刀的大作,据称是因我一篇评王小波
之死的短文而作,却实在跟我毫不相干。马悲鸣花了那么长的篇幅来论证
王小波的回国动机,那些话,该是对那些宣称王小波因爱国而回国的人去
讲才对。马悲鸣作为王小波的同窗好友,或许比谁都更清楚王小波的回国
动机,我因为随口一句“文学硕士在美国的饭碗如何大家都清楚”,还没
说王是因此回国的呢,就成了“识见不及,妄揣人意”,那么说王小波因
爱国而回国的王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又是什么样的识见,妄不妄呢?马悲
鸣能从王小波之死扯到“西方对待敌方首领的逝世”“西方对待敌方士兵
的死亡”,固然是联想力丰富,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相及的该是如何评
价死人而不是开不开战,放不放国歌。邓小平过世时,西方的媒介也并不
因此就不乘机揭揭他的短,对死人又何尝比“方舟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
“心存仁厚”。诸葛亮吊周瑜不代表中国文化,方舟子评王小波就代表了
中国文化,马悲鸣对中国文化的仲裁可谓慧眼独具,方某不胜荣幸。但不
管如何,既然要盖棺定论,那么该赞就赞,该批就批,倘以为只许亲朋好
友聚在一起唱颂歌,却不许路人听着刺耳说几句风凉话,则世上并无此理。
马文说我批王小波是在享受美国的言论自由,意思该不是说,倘在国内,
有王小波的亲朋好友、同窗同事、军大院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儿在各报把关,
就可以方舟子的嘴堵得严严实实?身前以谩骂中国文化闻名、死后享受《
人民日报》出纪念专辑待遇的王小波据马文说“至死也没有享受完全的言
论自由”,则方某这点批评死人的言论自由又何足挂齿。

    其实我那篇文章批评的是“对有些文人来说,早逝有时是一条成名捷
径”(不是说“对所有的人来说,早逝一定是一条成名捷径”,所以别来
叫我试试看),对王小波的文学水平如何,是否有问鼎诺贝尔奖的能力,
没有任何评论,遑论“生物化学界的评论”。马文认为王的杂文直追鲁迅
,因此能够问鼎诺贝尔奖,这又是什么“界”的评论呢?我那篇文章不过
是指出了王小波对中国文化的批判缺乏常识、逻辑不通、比喻恶毒,至于
中国文化是好是坏、该不该批、能不能批,我未置一辞,二位要对着我声
泪俱下控诉中国文化的罪恶,乃是找错了人。这种表演自五四以来八十年
间从未断过,毫无新意,最多,是想出“傻大姐”之类的新奇比喻让力刀
发现自己原来是傻老弟,或是闹点“孟子之后就再也没有哪个中国人敢说
学习是快乐的了”之类的笑话博人一粲而已。一方是“罗列事实”,另一
方则只会挥舞“见识不及”“丧失血性”的大棒,无知无畏,这样的群架
,不打也罢。

    不知“在北美以杂文闻名”的马悲鸣先生在王小波身前是否就利用他
在美国享受到的言论自由评赞过贵同窗直追鲁迅乃至有鲁迅所无,如果没
有,则我只好拉来作“人之既死,其名也盛”的又一例。既然因为我的一
句话把鲁老爷子牵涉了进来,我不妨就此说几句。鲁迅所说的“僵尸”,
明明白白特指的是“中国书中劝人入世的话”,并非如马文所言涵盖中国
文化。鲁迅之建议青年少读乃至不读中国书,乃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特定
的目的针对特定的人所言,或者竟可以说是冲着胡适而发,对此他后来有
一个说明:

    “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
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
的书目。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
摸门径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学,则自己先看看各种的小本子……”(《
而已集·读书杂谈——七月十六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讲》)

    可见也并不反对“弄旧的”,还要指导中学生该怎么摸旧的门径。一
九三零年时,他本人也给老友许寿裳的儿子开过一个必读书书目:《全上
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唐诗纪事》……,满
满地写了一纸,也可以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的书目
的。其实老爷子自己就大读特读中国书,读得不亦乐乎,校《稽康集》,
辑《古小说钩沉》、《会稽郡故书杂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
钞》,所读中国书之多,罕有其匹。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一九三四年鲁
迅就已转而批评那些鄙弃传统的青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
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
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致魏猛克》),要是现在起
鲁迅于地下,见到有的青年音韵不协、文理不通、自告奋勇要“更染猎猎
鲁迅旗”,恐怕要主张想写旧体诗的青年人还是该读点中国书的吧。至于
力刀义愤填膺的一连串问题:“看看近几百年来我们的文化里可曾产生过
那种对着入侵者的砍刀头也不抬并平静地说‘别踏坏了我的三角形!’的
大学士?可有为了坚持‘地球就是围绕太阳转’而从容成灰的学者?何曾
有心甘情愿地以为进化理论当斗犬并引以自豪的知识分子?”,则不必起
鲁迅于地下,在六十年前他就已做了回答: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1997.8.3.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