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引子

----------------------------------------------------------------------------
----

  唐贞观二十二年三月,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出现。自古以来,这一奇异的天象常常
被人看作是更换天子的征兆。谶语和谣传在都城长安的街巷坊间悄悄流布,经由朱雀天
桥浸漫于皇城禁苑。 
  在官廷内部,一度盛隆祥瑞的贞观治世现已被一线阴霾所笼罩。皇太子承乾于贞观
十六年发动的旨在篡位的宫廷谋反虽很快得以平息,但它似乎已兆始出日后一系列重大
变故的相继发生。 
  三月十二日凌晨,太史令李淳风突然奉诏入宫。作为掌管天象、编修历法的卜祝史
官,李淳风曾多次被太宗李世民召见。当他的坐骑穿过城北的一排牒楼,来到灞水沿岸
的沙堤上时,李淳风多少有点意识到,皇帝陛下此番的召见有些不同寻常。 
  眼下时令虽值初春,但长安城中依旧是一派深冬景象。灞水两岸寒鸦麇集,枯树和
宫墙在晨曦中沉睡。在远处的终南山巅,经年的积雪尚未融化。 
  两名御前侍卫在马背上昏昏欲睡。马队进入中央南门之后,很快踅入一条便道,绕
过太极殿西侧巍峨的护墙,径直朝太宗皇帝的寝宫走去。 
  唐太宗李世民看上去一夜未睡,略显浮肿的脸上布满愁容。尽管他强打精神,勉力
支撑,遮掩不住的一脸迟暮倦态还是使李淳风吃了一惊。 
  对臣下素有仁蔼之风的太宗皇帝照例与李淳风寒暄了一番,随后立即将谈话引入正
题。 
  “近来太白金星时常于白天出现,朕日思夜想,未知吉凶。爱卿长于天文历数及阴
阳之道,不知有何贤见?” 
  李淳风略一思索,随即答道:“日月星辰变异之象虽为历朝所不免,不过,臣担心
眼下太白金星的出现和坊间流传的秘记有关……” 
  “秘记?” 
  “据《秘记》上说,唐朝三世之后,有武氏起而灭之。” 
  “朕也已听说过这件事。”唐太宗忧心忡忡地说,“只是不知此人现在何处?” 

  李淳风面有难色,迟迟不敢答话。 
  太宗道:“朕今天召你入宫,就是为了这件事。如果天命己现,卿当直言相告。”
 
  “以微臣之见,此人现在已居宫中,近在陛下肘腋。” 
  太宗闻听陡然变色,他沉默了半晌,若有所思地说道:“朕御宇十多年来,素以仁
德仪服天下,殚精竭虑,不敢稍有懈怠,不知何故触犯了天怒……” 
  李淳风立即拜伏跪奏:“妖主惑乱朝廷,实为天数,并非我朝独有,陛下切莫过于
自责。” 
  太宗亲手将太史令搀扶起来:“既然此人己在宫中,朕若将他除灭,卿以为如何?
” 
  “臣以为期期不可,”李淳风答道:“俗话说天意不可违,此人虽然一时祸殃朝廷
,但几十年之后必然锋芒渐消,惑乱自除,若将此人杀害,只怕祸患更甚,也许会危及
到大唐江山的根基。” 
  太阳已经升高了,阳光透过皇城的雉堞,将远处太极殿巨大的金顶衬映得闪闪发亮
。在单调的宫漏声中,几名太监正在掖廷宫外的甬道上修剪花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宗皇帝似乎忘掉了陪坐在一旁的太史令,独自一人陷入了沉
思。过了一会儿,太宗仿佛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他抬头向李淳风问道: 
  “朕听说你和术士袁天罡正在合写一部天地衰变的推背图,不知图中是否推衍了大
唐的未来?” 
  李淳风不觉一愣。除了袁天罡之外,他们在终南山麓的清风观合演推背图一事绝无
外人知晓,不知圣上从何处洞悉了此事。现太宗垂询,李淳风只得据实禀告。 
  “此图系由《周易》推化而来,现尚未齐备,臣不敢以此扰乱陛下圣听。” 
  “你不妨说来听听。” 
  李淳风答道:“臣听说日长之时,亦为日短之初,长短相易,阴阳相长,为天地运
行之常理。将来祸乱朝廷之武氏为一女子,积阴为阳,所行之事,刚毅勇决为丈夫所不
及。不过,五十年之后,武氏气数将尽时,必有圣明之士出来收拾残局。” 
  “此为何人?”太宗急切地问道。 
  “淳风现在亦难以窥测。” 

  ------------------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