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antao (涛涛),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补天裂2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Jul 23 17:36:29 1998), 转信
[本讨论区] [返回首页] [分类讨论区] [全部讨论区] 讨论区
--------------------------------------------------------------------------------
发信人: shizg (dragon),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补天裂2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Jul 18 21:13:53 1997)
补天裂
霍达
二、书斋初会洋夫子
夕阳西照时,林若翰坐着地地道道的北京骡车来了。
他已经年近花甲,白皙的皮肤布满细密的皱纹,高挺的鼻
梁,深陷的眼窝,一双微微眯起的淡蓝色的眼睛,上唇和下颚
蓄着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洁白如银。而他的装束则又是彻底的
中国式: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虽在盛夏季节也一丝不
苟。
公元1839年,林若翰出生在英格兰中部美丽的小镇斯
特拉特福。他的祖上是当地的豪门望族,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牧
师。1860年,21岁的林若翰在神学院毕业,由伦敦圣公
会派往香港,在圣保罗书院任教。一到香港,他就爱上了这座
四面环水的海岛,开始孜孜不倦地汲取中国的文化。在那里,
他凭着非凡的努力和过人的天赋,学会了广东话、潮州话、福
建话、客家话和“官话”,成为一名“汉学家”。1872年,
他被教会按立为牧师,奉命到香港圣约翰大教堂任职。他有充
裕的时间研究学问和外出传教,从香港到内地,足迹遍及华南、
华中和华北,并且几次进出京城,和帝师翁同 、直隶总督李
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有过交往。1876年到1879年,
直隶、山东、山西一带连续三年大旱不雨,颗粒无收,饿殍塞
道,哀鸿遍野。干裂的华北大地上,林若翰匆匆奔走呼号,把
募集而来的十余万两白银撒向人间,嗷嗷待哺、濒临倒毙的饥
民望着这位黄发碧眼的救命恩人,感激涕零,尊称他为“鬼子
大人”1880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接见了他,也
可以称得上一项殊荣。
返回香港以后,他又潜心著述。他的著作不仅有宣传宗教
的普及读本,更大量地广泛涉及国际历史、政治、军事、文化、
科学,通过这些洋洋洒洒的论述,和中国内地的读书人寻求到
了共鸣。近年来,甲午之战使中国跌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渊,而
读书人的思想却被这场惨败刺激得空前活跃,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等一批激进人士脱颖而出,即将取代洋务派领袖李鸿章、
张之洞之流的位置,左右中国这艘古老帆船的航向。他为此而
激动不已,因为康、梁、谭都是他的朋友。在这适宜的气候,
林若翰像北飞的候鸟,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谭嗣同的莽苍苍斋
……
谭嗣同迎了出来,朝林若翰拱手道:“欢迎翰翁大驾光临
”
“谭大人,别来无恙”林若翰满面春风地拱手问候,娴熟
的官场礼仪,一口流利的汉语,把“别来无恙”说得和“Ho
wareyou”一样得心应口。
易君恕见客人到了,礼貌地站起身来。谭嗣同连忙介绍说:
“翰翁,这位是我久别重逢的挚友……”
易君恕拱手道:“晚生易君恕。”
林若翰立即拱手还礼:“敝人林若翰,久仰,久仰”
林若翰看见他手里的那本《甲午战纪》,眼睛一亮:“噢,
易先生在读我的书”
“翰翁,您和君恕有缘哪,”谭嗣同说,“他家老太爷生
前是北洋水师的文案,大作中载有名字……”
“噢”林若翰很为兴奋,眨着蓝眼珠想了想,说,“对的,
北洋水师只有一位姓易的———易元杰先生,原来是你的父亲
”
易君恕被这洋夫子的热情深深感动,“家父是为国尽了自
己的本分;翰翁对中国的那场灾难如此关注,晚生不胜感谢”
“这也是我的本分”林若翰脸上漾起慈祥的笑容,“公理,
正义,和平,仁爱,属于全人类,为解除人类的苦难,我愿献
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和心血”林若翰神情庄重地说,“最近,我
写了一个奏事折子,也许对中国的维新变法有所帮助。想请谭
大人过目……”
“我现在就急于拜读,请恕我慢待了……”谭嗣同捧着折
子走进了书房。待续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136.119]
--------------------------------------------------------------------------------
[本讨论区] [返回首页] [分类讨论区] [全部讨论区] 讨论区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3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