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hes (东邪西毒),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芙蓉国(7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2日01:46:2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第72章
 

  看着满满一客厅的人,又看看窗外阳光晴朗的冬日,卢小龙一时有些恍惚感, 
很难想象自己前天还在刘堡村昏暗的窑洞里。1969年在农村干了整整一年,趁冬
闲,他领着几个知识青年回了北京,为的是和在全国各地插队的同学们会一会,交流
一下,再呼吸一下北京的政治空气,开阔一下思路,回到农村能更好地干。今天, 
趁沈丽父母去了上海,他借她家一层的客厅召集了这个聚会。

  坐北朝南的客厅里,他占据着主持者的位置。在他的右侧,坐着唐北生、 大个
子高伟民、鲁敏敏、鲁继敏等几个刘堡村的知识青年。在他的左侧,坐着华军、 黄
海、田小黎、宋发四个人,几年前,这几个人都是北清中学红卫兵的发起人,除了朱
立红,今天全到场了。此刻, 他一左一右被红卫兵时期的战友和现在农村插队的同
伴们簇拥着,除了这些人,客厅里还有二十来个人。靠左边窗户的这堆人, 是去陕
西插队的一个知青点上的人,为首的是一个叫孟克平的老高三学生,穿着一件旧军装
, 圆圆的脑袋,鞋拔子一样的长下巴,戴着一副眼镜。 在右边背靠着厨房和卫生间
的一拨人是在内蒙插队的,为首的叫魏大景,是个相貌轩昂的老高三学生, 脸上一
股自命不凡的高傲气。这两拨人基本上把客厅坐满了,一直堵到门口。 沈丽背靠着
雕花红木桌站在卢小龙的身后,作为这所房子的主人,她很从容地获得了观察聚会的
权利。在沈丽旁边,站着沈丽的堂哥沈夏,他正巧赶上了。

  客厅里很暖和,在昏暗的饲养棚里开惯了会,这里的明亮使人觉得恍若隔世。 
不过,人对环境的适应是很快的,才到北京两天,卢小龙就完全习惯了北京的开阔,
 并没有觉得刘堡村有多么贫穷,也不觉得北京有多么发达。毕竟自己是北京人。 当
他在热闹的气氛中主持这个座谈会时,烟雾缭绕中的第一个发现是, 不少知识青年
已经学会抽烟。他自己在农村为了和老乡打成一片,也多多少少抽开了烟,但没有上
瘾, 也不想在沈丽在场的聚会中吞烟吐雾。抽烟使这群北京学生多少脱离了学生时
代, 带出了田边炕头的气息。身边的黄海和宋发也抽开了烟,一代学生迈到劳动吃
饭的社会里,卢小龙感到这代人长大了。特别是宋发,一身工作服,神情阴郁地眯着
眼, 多少像个成年人了。卢小龙也便联想到自己的年龄, 觉得自己和这些人都处在
"夹生饭"状态中,一群北京学生被扔到社会里煮了一阵,还没有完全煮熟,一半学生
气, 一半成年气。

  组织这个座谈会,是他在刘堡村就有的想法。孟克平、 魏大景都是北京中学生
的风云人物,文化大革命中,卢小龙和他们有过接触。今天聚到一起, 有交流的意
思,有互相激励的意思,有在同一代人中树立旗帜的意思, 也有在沈丽面前展示自
己一年成就的意思。他好像带了一批新的革命火种来传播一样,在思想深处, 隐伏
着一个温暖又顽固的野心:他要证明自己还是这代学生的思想领袖,是出类拔萃的,
 无论命运怎样安排,他都能干出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一年来, 他能使刘堡村的知识
青年紧紧跟随着自己,回到北京,他还能将华军、黄海、田小黎、 宋发这些老字号
的红卫兵发起人随时召集到自己身边,又能将不是一所学校的风云人物孟克平、 魏
大景召集到这里聚会,就表明了他依然有的号召力。北京市几十万中学生都上山下乡
了, 一年来有各种消息往来,这个冬天也有不少人从天南海北的农村回到北京,他
相信, 他在农村的作为还将赢得这一代人的敬佩。

  当他站在沈丽家门口迎候一拨又一拨应邀而来的客人时, 他有一种树起大旗招
兵买马的好感觉。他一回到北京就和沈丽见了面,见面匆匆,一切似乎都很正常, 
他对沈丽说:"农村的情况我后来写信少了,因为太忙,等座谈会上你一听,就都知
道了。"一旦聚会开始,他发现事情并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想象进行。 一群人在一个空
间里聚集,这群人及空间里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影响聚会的进程。

  最先是自己带着刘堡的几个知识青年到了沈丽家,没有料到沈夏也在。 当他和
沈夏打招呼时,发现沈夏对他的态度比过去多了一丝在意, 似乎有点把他放在了对
手的位置上。卢小龙知道沈丽对这位堂哥并不喜欢, 也一直记着一年多前在木樨地
风雪中挥手告别时沈丽的难舍难分,当他怀着一丝胜利者的宽容对待沈夏时, 发现
沈丽的反应与他预计的稍稍有些出入。照理说,沈丽见自己应该十分热情, 不仅要
一起商量聚会的安排,还要找机会说一点只属于两人的话,而把沈夏淡淡地放在一边
; 然而情况不是这样,沈丽对自己还是亲热的,但对沈夏也并不忽略, 她似乎负有
了兼顾他和沈夏两个人的义务。 当沈夏在忙忙碌碌的活动中文雅又毫不退缩地坚守
在沈丽身边时,卢小龙从沈丽稍有些难以两全的不自然中读出了耐人寻味的故事。

  卢小龙把同来的刘堡插队知青一一介绍给沈丽。鲁敏敏更结实了, 很憨厚地红
着脸微笑。鲁继敏的神情十分不自然,似乎沈丽给了她很大的刺激, 她黑黑的面孔
显得有些阴沉,一双黑得发沉的眼睛不时打量一下客厅的布置。 倒是大个子高伟民
和唐北生显得大大咧咧,高伟民高高地立在那里, 用比沈夏还高一大截的高度四处
看了看,又望了望通往楼上的楼梯,对沈丽说道:"这个家还行。 你爸爸的大名早就
听说过,没想到今天到他家里来了。"说着就大大方方找个地方坐下。 唐北生是个笑
呵呵打圆场的人,今天扮演了帮助卢小龙前后张罗的好管家,他一来,就数了数沙发
、 椅子及板凳,看够不够坐,将椅子板凳拉来拉去,调整成转圈围拢的格局, 又侦
察了一下卫生间,然后,用他见面熟的本事和沈丽说说笑笑着,从各处匀出几把椅子
, 把大茶几围到中间,摆上一堆茶杯和青瓷小碗,放了几把暖壶。在一片忙碌中,
 唐北生和沈丽混得更熟了,两人像是共同的管家。这一瞬间,卢小龙觉出了当家做
主的好感觉。

  看着鲁继敏不自然的表情,卢小龙多少对她生出一丝轻蔑。很快, 鲁继敏似乎
忍受过来,目光呆滞的灰脸露出一点笑容,配合着唐北生、沈丽布置起来。 大个子
高伟民和鲁敏敏也动起手来,只有沈夏一个人背靠着墙壁, 旁观着沈丽与一群人的
忙碌。看到沈夏被冷落,卢小龙心中又有了宽容。沈丽看到座位还不够, 转头对沈
夏说:"你去把我卧室的椅子也搬下来。"卢小龙说:"我去吧。 "沈丽坚持着:"还是
沈夏去吧。"看着沈夏跑上楼,卢小龙心中有种说不清楚的滋味,不知是受安慰, 还
是受刺激。他凝视着眼前略略想了一下,决计不在乎, 他要在今天的座谈会中表现
男人的气概。

  又一拨人先先后后来了,都是北清中学红卫兵的发起人,最先来的是宋发, 他
将自行车停在楼门外,皱着额头踏上台阶,见到沈丽第一句话就是:"先道对不起,
 六六年来你们家抄家。"沈丽温和地一笑,说:"早都过去的事了。 "宋发显然有些
窘促,脸涨得更红了,他看了看卢小龙,又对沈丽说:"不过,你还得感谢我们, 没
有我们来抄家,你和我们卢小龙也接不上缘分。"沈丽笑着转头瞟了卢小龙一眼, 这
一瞟让卢小龙感到安慰,因为它流露出了以往的情意。 卢小龙说:"我们是否得永远
记住这个恩德呀?"宋发这才从窘促中解脱了一点, 他挠挠耳根说道:"你们感恩不
感恩,我不敢多想,不记仇就行了。"卢小龙看看沈丽说道:"咱们不记仇吧? "沈丽
说:"当然。"三个人都笑了,说这番话时,三个人早已站在客厅里了, 卢小龙眼睛
的余光看到了沈夏在一边的黯淡不乐,便有意继续保持这样的格局, 对宋发说:"好
了,我和沈丽一言为定,对你永不记仇,你放心了吧? "宋发文不对题地感慨道:"
放心了,不过这年头让人放心的事少。"说着,神情不由得有些阴暗。 卢小龙早就听
说宋发正在工厂挨整,便说:"事还没过去呢?"宋发说:"没完没了, 原来的问题还
没有结案,现在又开始整'5·16'了,我又是典型。"他很严肃地对卢小龙说:"你
也得小心点,现在全国又掀起一轮清查'5·16'。 "卢小龙说:"我们都跑到山沟
里了,还不放过我们?"

  他嘴里这样说,心中还是有些警惕的。清查"5·16", 最初是清查1967
年夏天北京出现的一个炮打周恩来的反革命组织"首都红卫兵5·16兵团",后来,
就远远扩大了范围,把一切矛头指向"无产阶级司令部"、解放军、 新生革命委员会
的"三指向"者,都视为"5·16分子",这几年, 清查"5·16"已经搞了好几轮
,成为整造反派、整学生、整群众、整知识分子最有力的手段了。 自己老老实实跑
到农村去了,总不该有事了吧?

  接着进来的是华军,穿着一身棉军装,见到卢小龙亲热地一笑, 本来通红的脸
变得更红了。她那次抄家时随卢小龙一起来过沈丽家,这时和沈丽不算太自然地点点
头,又和宋发、唐北生这些熟人打了招呼。卢小龙将鲁敏敏、鲁继敏介绍给她, 接
下来华军就占住卢小龙,关心起他在农村的作为来。卢小龙简单谈了几句, 说:"待
会儿咱们一块儿聊吧,我要一个人一个人汇报,唾沫星子不够使。"

  黄海、田小黎也脚前脚后地到了,田小黎也是一身军装, 个子比一年多前又高
了一截,是个很好看的女兵了。见了卢小龙,也先是戏剧化地敬了一个礼, 而后上
来亲热地握住卢小龙的手,说道:"见你真高兴。 "卢小龙知道她的父母都"解放"了
,她也顺理成章地参了军。他由衷地说道:"咱们小黎真是越长越漂亮。 "田小黎俊
俏的小脸快乐地一笑,两个酒窝在白白的面孔上妩媚动人。 她的到来使客厅的气氛
一下活跃起来,她不记前嫌,和宋发、华军、唐北生一一打着招呼, 回忆起几年前
在圆明园遗址成立红卫兵的历史,几个人还颇有些感慨。当田小黎和沈丽大大方方打
招呼时,沈丽觉出这个女孩表面上爽朗大方满不在乎,其实内心很聪明, 她在一片
天真烂漫的说笑中,很自觉地照顾了各种关系。

  田小黎还没有坐定,黄海就来了,他和一屋子认识的人一一点头之后, 就和田
小黎随随便便地聊起来。那是关于几本书和一辆自行车的非常琐碎的谈话, 看得出
他和田小黎还算不错,也看得出他们早已不是"海誓山盟"了。 黄海的父母早在文革
初期死去,现在还没有平反,背着这样的黑锅,他也只能跑到东北农村插队去了。 
现在,他裹着一件旧军大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有点潦倒不堪地混在人群中, 一
张灰瘦的脸显得比以前长了一些,脸上长了粉刺,疙疙瘩瘩地蒙着晦气。

  人多起来,客厅里的气氛便浓起来,布置客厅的任务没有了, 沈丽又退到了人
群的后面,和在一旁的沈夏又有了共同的局外人的感觉,他们不时说些小话。 卢小
龙觉出背后有些不自在,然而,眼前的事情毕竟越来越热闹起来。

  孟克平顶着一副眼镜往前铲着下巴,领着一群人很精神地来了, 跟着他来的知
识青年大都对沈丽家的小洋楼表现出极大的好奇,目光四处打量着, 倒是孟克平本
人并不多在意这些,当卢小龙将沈丽介绍给他时,他作为一个年轻男性, 无疑感到
了沈丽美貌的压力,孟克平比卢小龙个子还矮一些,有点黑瘦地站在沈丽面前, 他
随即靠自己的小领袖风度化解了窘迫,尽可能用放荡不羁的口气与沈丽说着话, 沈
丽温和地对待着他,她在扮演一个让大家都好感的女主人。这时, 卢小龙特别愿意
孟克平与沈丽多说几句话,他愿意沈丽更深地陷入这个领域,而和背后的沈夏拉开距
离。 看得出,沈丽对走进卢小龙的圈子有些兴奋。过去,她总是跟着卢小龙一个人
活动, 从未踏入卢小龙的社交圈子,卢小龙也一直把她供在自己背后的独立楼阁中
;今天沈夏的存在,使卢小龙觉得让沈丽卷入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及时。

  接着,就是魏大景领着一伙在内蒙插队的知识青年来了。 有一句谚语:狮子领
导的羊群能够战胜绵羊领导的狮子群。跟在魏大景身后的这群知识青年都显得拘谨老
实,走进来的时候显然被沈丽家的布置和沈丽的美貌所压迫,有些窘促地走进客厅;
然而,他们的首领却是气派豪迈的,他伟岸地站定,大方地和卢小龙握手, 从容不
迫地将自己的随从介绍给卢小龙,又很温和地和卢小龙身后的北清中学的学生一一握
手, 还像老熟人一样与孟克平及其一伙人潇洒地握手。最后, 魏大景又以男人足够
自信的微笑正视着沈丽,在与沈丽握手时, 他显然很自觉又是很适度地稍稍延长了
握手的时间,他指着沈丽风趣地说道:"久仰你父亲的大名,国共合作的典范嘛。 "
沈丽很少见到这种透着大人物神情的中学生, 也很少见到第一面见到自己不但毫无
窘促而且从容不迫看着她说说笑笑的男性, 魏大景用学生中少见的自信和幽默大大
方方地说道:"你本来应该是中国最好的演员。"这让沈丽感到春风扑面, 觉得自己
的脸微微发热了。魏大景显得比几年前在上海见到的王洪文更具领袖风度, 想到他
现在不过是一个农村的知青集体的头头,不能不让人惊叹,这个世界真是藏龙卧虎。


  座谈会开始了。卢小龙发现,在今天的聚会中, 他其实是面对着两个任务:他
要和背后的沈夏作斗争,将沈丽拉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他又要在面前这个圈子里争
得自己的地位。眼前虽然是满满一屋子人,但座谈其实是他与孟克平、魏大景三人的
表现。作为这次聚会的组织者,自己曾经在北京中学红卫兵中有着特殊地位, 卢小
龙很从容地以中心人物的角色做了开场白,他说:"我们应该进行最高水平的交流,
 给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提供一点新思想。"他笑了笑, 环视一下客厅说道:"在
深入探讨之前,我们不妨先将各自一年来的所做所为介绍一下。"

  三拨人代表着山西、陕西、内蒙三个不同的知青点, 卢小龙以主持人的谦虚以
及自觉优势在手的宽容对孟克平及魏大景说道:"你们哪个点先说? "两个人彼此推
让了一下,魏大景便从容不迫地开始讲了。他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挺拔地坐在前面, 
很潇洒地挥着手势,像讲演一样讲起了他们在村中的作为。 那是一个"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作为:批斗农村的"地、富、反、坏、右", 与贫下中农一起向贪污盗窃的干部
进行斗争,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行社会主义宣传, 与农村各种资本主义自发势
力做斗争,编写本村的阶级斗争史。魏大景具有一等的口才,他讲得激昂慷慨, 又
不时穿插幽默风趣,全场人都被他的讲述所吸引。卢小龙早就知道,一个有三分模样
的事情,到了魏大景嘴中,就变成十分模样了。他没有想到,在农村干了一年之后,
 魏大景还是过去的魏大景。他厌恶这种领袖风度的夸夸其谈,也感到受了压迫。 沈
丽显然对魏大景的讲演很感兴趣,她含笑聆听的目光也成了魏大景高谈阔论的动力之
一。 在讲到知识青年如何与村里偷种自留地、偷开自由市场等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进
行斗争时, 魏大景的讲述可谓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他打着手势讲完了,翘着二郎
腿,背靠着椅背,左右看看簇拥自己的同伙,说道:"你们谁再补充一下?"不等有人
说话, 他转过头来很潇洒地一摊双手:"我们先介绍到这里吧。"说着, 他对身后一
个白胖丰满的女知青说道:"把咱们办的刊物拿出来,送给大伙。 "女知青将手里的
一摞油印刊物给与会者一人发了一份。这是一本十六开、五六十页厚的油印材料, 
封面上印着几个大字:《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白纸蓝字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卢小龙接过刊物,大致翻看了一下,有前言,有目录, 里边有阶级斗争的报告
,村史的调查报告,与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进行斗争的总结,还有各种杂文、评论、诗
歌、散文、日记摘抄,还有致全国各插队知识青年点的公开信。魏大景很从容地坐在
那里,散发油印刊物给了他覆盖全场的好感觉。

  接着,就是孟克平侃侃而谈了。让全场人感到振奋和有趣的是, 他也让身后的
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先给所有"外邦人"一人发了一本油印刊物。同样是十六开大, 
同样是六七十页厚,只不过是用的黑油墨,封面上印着几个大字:《广阔天地》。 
卢小龙接到手里翻看了一下,这里没有那么多花样, 只登着一篇长文:《关于农村
经济政策的调查与评述》,整本刊物就是一篇万言书。孟克平与魏大景的观点针锋相
对, 他非常激烈地抨击了目前的人民公社体制, 同时引经据典地指出:中国农业发
展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公社的体制问题,人民公社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他说:"我这
是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但是,在农村一年的社会调查使我坚信了自己的观点。
 "他还非常激昂地挥着手势说道:"发展农业生产力的真理,就在人民公社制度的对
面存在着,谁拣起了这个真理,谁就会成为伟大的先行者。"

  孟克平的讲话让魏大景和卢小龙都有些措手不及,这几乎就是一个"反革命纲领
"。卢小龙一时甚至对今天的活动有些后悔, 他担心这会给自己和沈丽带来政治上的
麻烦。在片刻沉寂之后,魏大景放下二郎腿坐端正,以严肃的态度对孟克平展开了批
判。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料到今天在这里听到了这样的观点, 我必须旗帜鲜明
地表明对这种观点的坚决反对。"接着, 就是孟克平与魏大景之间你来我往的批判与
反批判。辩论白热化后,两个群体都有更多的人投入了辩论,烟气更为浓烈,激烈的
手势、面红耳赤的表情在浓烈的烟雾中活动着。最后,魏大景双手左右一伸, 用极
为有力的声音控制住全场, 正义凛然地说道:"让我们双方都记住今天争论的时间与
争论的焦点,也请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一争论做出公证,历史将证明谁是谁非。 "孟克
平也毫不示弱地说:"我还是那句话,谁拣起了生产力发展的真理,谁就是历史上的
先行者。"卢小龙感到自己的处境有些尴尬,魏大景今天扮演了左派,孟克平扮演了
右派, 自己则再一次扮演了中间派。他原以为自己是座谈会的中心人物, 却成了一
场争论的旁观者。

  他决定不理睬他们的争论,讲自己在刘堡的所作所为, 他说:"英雄所见略同,
你们两家都办了刊物,我们刘堡知青点也办了一份刊物。"说着, 他扭头看了一下唐
北生。唐北生抱着一摞同样是十六开大小的油印刊物站了起来, 刊物的名称是:《
任重而道远》,也是黑油墨。唐北生将这份刊物一人一份发到每个"外邦人"手里。 
沈丽觉得很有趣地又打开了手中的第三份刊物,一页一页翻看着。 当唐北生转圈发
刊物时,把刚才两家箭拔弩张的激烈冲突抚平了一些,空气稍显松弛。

  卢小龙这才找到一点说话的感觉, 他用一贯有些谦谨的声音平静地说道:"我们
可能迟钝一点,在阶级斗争方面没做什么大的事情, 对农村经济政策也没有做大胆
的思索,刚才,魏大景和孟克平的发言对我震动很大,我们一年来就是做了点实事。
 "他简单地将刘堡村知识青年的作为介绍了一下:刘堡知青的针灸医疗队已经有效治
疗了聋哑、偏瘫、癫痫等十几种疑难病,成了闻名全县的医疗队; 刘堡村知青帮助
刘堡村两个生产小队都办起了集体豆腐房,集体养猪场,实验成功了糖化饲料,现在
, 养猪总数已经近二百头;刘堡村两个生产小队,第一生产小队的小队长、会计、
 保管早已是知青担任,二小队会计和保管也早已是知青担任,刚刚改选的结果, 两
个副队长也由知青担任了;刘堡大队的机磨房及油坊早就由知青管理, 为刘堡村增
加了收入,现在,大队的会计很快也要换成知识青年;这次到北京, 他们准备去北
京粉丝厂参观学习,回去以后开办全县第一家集体粉丝厂,还准备到林业研究所将果
树引进刘堡村,将荒山果园化。最后,卢小龙说:"我们有决心再用两年时间将刘堡
村电气化、 水利化。过去,我们村只有生产用电,机磨房有电,家家户户都没有电
,今年, 我们就是用机磨房、油坊挣的钱,给全村家家户户通上了电。"

  卢小龙讲完了,客厅里静默了一会儿,孟克平抬起瘦黑脸, 一摊双手说道:"不
得不承认,你们在现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做出了无可挑剔的成绩。 "魏大景放下正在
膝头翻看的刘堡村知青的油印刊物,说道:"我也认为, 刘堡村知青做出的成绩是令
人赞叹的。"他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左右, 然后面向会场显得很有风度地说道:"刘堡
村比我们干得更好。"卢小龙息事宁人地笑了笑说:"我的风格一贯比较中庸, 今天
听你们的发言很受启发。"接下来是一些比较涣散的讨论。讨论了一阵, 座谈会便散
了。

  孟克平告别时握着卢小龙的手说:"文革时和你串连得不多, 今天和你串连上,
很高兴,希望你以后敢于从体制方面怀疑和思考。"卢小龙点头说:"好。 "黄海随随
便便地伸手和他握了一下,晃着歪斜的身体就往外走, 卢小龙说:"抽时间咱们再见
个面,好好聊聊。"黄海耸了一下肩,把披着的大衣往上颠了颠,大大咧咧地说道:
"我这草民只管吃饱混天黑,不关心国家大事。"卢小龙笑了笑, 说:"咱们也不用谈
那么多国家大事,瞎扯扯呗。"黄海摇了一下手,说:"谢谢你还高看我。 "说着伸手
拉了一下肩上的大衣,晃着走了。

  田小黎和客厅里的好几个人互留了地址后, 高兴地蹦到卢小龙面前说:"你什么
时候有时间?我请你去东来顺吃涮羊肉。"卢小龙说:"小黎请客, 我什么时候都有
时间。"因为沈丽在不远处站着,他尤其显出对田小黎的亲切。田小黎握着他的手说
:"你这两天在北京住哪儿?怎么和你联系?你有电话吗?"卢小龙挠了一下头, 说
:"我们家房子早没有了,爸爸妈妈都去干校了,我现在住在唐北生家里, 你找到他
,就找到我了。"田小黎把手捂在卢小龙的耳边说道:"我还有些有意思的事告诉你呢
!"卢小龙说:"好吧,我一定准备好耳朵。"田小黎笑着一摆手,就准备走了, 扭头
看见华军,说道:"咱们一起走吧。"华军犹豫了一下, 将报纸包着的一包东西递给
卢小龙,说:"这是送你的两本书,还有一个日记本,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做的, 就
给我打电话。"卢小龙很诚恳地表示了感谢,华军跟着田小黎一起走了。

  宋发与卢小龙告别时,手握得很深沉,他的脸始终阴着, 剑眉下眼睛一直眯着
看着眼前,他再三对卢小龙说:"要防备挨整。"卢小龙也同样深沉地握着他的手, 
说道:"我这个人不怕挨整,你还不知道我?"宋发目光直愣地想了一会儿, 说:"现
在比运动初期整人还狠。"卢小龙说:"别那么愁,想开点。"宋发灰着脸走了, 到了
门口,又转过身和沈丽告辞道:"我走了,你和卢小龙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 尽管
言语。"沈丽笑着点点头。卢小龙此刻十分感谢宋发对他和沈丽关系的重视。

  魏大景在一片陆续告别的气氛中还和人们三三两两地聊着, 他走过来豪迈地伸
出手,对卢小龙说道:"你卢小龙真是敏于行而讷于言,江青过去夸奖你这一点, 我
现在也敬佩你这一点。"卢小龙尽量显得很亲热地和他握着手, 同时在寻找松开手的
时机,魏大景显然有握着别人手再说几句话的习惯,他握住别人的手不放, 而把松
手权力留给自己。他和卢小龙说笑着松开手之后,又大大方方向沈丽伸过手去, 这
是所有告别的人中惟一向沈丽伸出的手。沈丽有些矜持地伸出了手,魏大景从从容容
握住,又从从容容地说道:"你能理解我们卢小龙,这赢得了我们对你的敬重。 "沈
丽微笑着脸有些红了,她对这个一表人材的年轻人并不反感。 卢小龙没有想到魏大
景最后一项风度表演竟然如此,他在一旁露出微笑。

  唐北生、鲁敏敏、鲁继敏和高伟民帮着收拾了一下桌椅板凳,便陆陆续续撤退了
。临下台阶时,鲁继敏又有些阴沉地回过头打量了卢小龙和沈丽一眼。 卢小龙与沈
丽、沈夏三人在稍有些尴尬的气氛中将客厅复了原。 当沈夏将最后几把椅子送上楼
上时,客厅里只剩下沈丽和卢小龙两个人了。卢小龙和沈丽相互看了看, 沈丽的目
光中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卢小龙觉出了沈丽在想什么。窗外的天空阴暗下来, 
已经临近晚饭时间了,沈丽必须解决一个难题:是让沈夏先走,还是让卢小龙先走?
 还是让两个人一同走,或是一同留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沈夏才踏响着木楼梯下来了。客厅里已经亮起了电灯, 灯光既
明亮又昏暗,雕花红木的家具在灯光中幽暗古旧地呆立着,厨房门半开着, 看见里
面昏暗的灶台与碗橱,一扇小窗透露着外面的寒冷傍晚。三个人都感到有些尴尬, 
既不便于坐下,又不能总是这样站着。沈夏打量着客厅里的桌子、柜子和椅子, 端
详它们是否摆得端正,打量一番,便上去挪动一下,再退后打量一番, 似乎这个客
厅一直能够这样精雕细刻地收拾下去。卢小龙则安分地站在沈丽面前,含着一丝若有
所思的微笑。沈丽心神不定地看着他,也不时转过头看看在客厅里忙来忙去的沈夏。


  沈丽垂下眼,想了又想,转过头看着沈夏,沈夏正退后几步, 眯着眼左右端详
着雕花红木桌子是否最精确地摆到了客厅北墙的中间。 沈丽对他说:"你什么时候回
去呀?"沈夏似乎一下从全神贯注的工作中醒悟过来,他半张着嘴有点懵懂地想了一
下,说道:"我马上就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1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