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hes (东邪西毒),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芙蓉国(7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2日01:49:0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第78章
 

  这是1971年初的一天,卢小龙推着自行车顶着刺骨的寒风, 用了一天一夜
的时间走完了三十里上坡路,来到深山峡谷中的寒山庄大队。凌晨, 头顶的天空露
出一片铁青色,两边的山还都黑糊糊的,一条宽宽的土路将送他到这里之后, 继续
灰龙似的爬向前方。远处两山相夹,把这条灰龙夹得看不见了,寒山庄大队部就在眼
前。

  这是几间白灰墙的房子围起来的小院,在寒风中瑟瑟缩缩地卧在山脚下, 两边
的山很高,院子很小,冷清得可怜。一阵狂风像呼啸的洪水从山谷中扑过来, 飞沙
走石冲得房屋上的瓦片嗖嗖做响。一根鹿角般的树杈从空中落在房顶上, 连滚带跳
掠过瓦片,发出一串清脆的响声,像山羊在房顶跑过。卢小龙推车来到院门口, 大
门在风中呼嗒呼嗒响着,门上的绿漆已经斑驳脱落。门用铁链子挂着,没有上锁, 
铁链被门牵动着哗啦啦响成一片。青砖门柱上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寒山庄大队
"几个红字,木牌没有钉牢,在风的鼓动中拍打着门柱乱响。卢小龙迟疑了一下, 伸
手解开门上的铁链,风呼地一声将门兜开,很重地撞击在里面的房墙上。 卢小龙推
着破旧的自行车进了院子,迎面是三间房,左右两侧各有一间,院门两边再各有一间
, 七间小房的墙上都刷着白灰,围成一个寂寞冷清的小院。

  他放下车,在院子里转圈看了看,发现只有靠院门的一间房子门上有锁, 透过
玻璃窗朝里看,有几张桌子、几个板凳,桌上有一部手摇电话机,其余的屋子都没有
锁,有几间干脆就没有门,里面空洞洞地没有一件东西。他又转到大门口, 左右夹
着大门的两间房子的外墙,一边有一扇小方窗,一边是水泥黑板, 黑板上写着一些
粉笔字,关于召开计划生育会议的通知,关于让各生产小队统计新生人口的通知, 
粉笔字模糊不清,落款时间已经是两个月以前了。站在院中,可以望见四面的大山,
 一阵狂风呼啸着刮过,又一截拐杖粗细的枯枝从半空落到瓦顶上,跳了几下, 仙人
指路般跳到院子外面,沙石嗖嗖地掠过房顶,让人想到日久天长瓦会被磨光。他从棉
手套里伸出手,抹了一下脸上的沙土,将自行车靠墙放好,搂紧双臂,瑟缩着在院子
里走动起来, 冻得实在顶不住了,就跑到一间空屋子里来回颠着脚,听着外面呼啸
的风声。

  几个月前的一个夜晚, 他将被迫分散到五个村的三十个知识青年──除了鲁继
敏和贾若曦在公社卫生院未通知外──偷偷地集中到山凹里开了一个秘密会。 他告
诉大家,他准备离开刘堡到外面流浪,要对中国农村做个广泛的社会调查。 他看着
围坐在一起的二十多张面孔说道:"当初,我带着大家从北京来到这儿, 照理说我不
该甩开大家自己走,可现在我留在这里只会连累大家,我走了,刘仁鑫的眼中钉没有
了, 大家也能松快一点,希望大家在我走后相互多联系,多帮助。 "他又指着唐北
生和大个子说道:"你们有什么事,还是多找唐北生和大个子商量。以后有机会, 你
们还可以找找县革委知青办,要求再聚回到刘堡来。"停了一下,卢小龙又说:"不过
, 那样可能又会成为刘仁鑫的眼中钉,我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了,大家看着办吧。 "
月亮在头顶的云中穿行着,时时露出弯弯的瘦脸, 二十多个人高高低低地围坐在土
洼里沉默不语。有人问:"那你一个人怎么办呢?"卢小龙笑了笑, 说:"这两年我农
活也学得差不多了,干什么不在农村混碗饭吃?我又会做豆腐,又会针灸,地里活、
 场上活我都能干,我就一边找饭吃一边社会调查呗。"唐北生和大个子早已知道卢小
龙的打算,这时对大家说:"卢小龙决心要去干他的事,大家就不用多操心了。 万一
刘仁鑫派人来打听卢小龙的下落,大伙就都说不知道就行了。"

  想到要和这个集体分手,卢小龙多少有些难过,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 他
是在凌晨三四点的时候,骑上这辆他早已准备好的破车离开的。为了不惊动人, 只
有唐北生一个人在漆黑一片中送他出了村口。临分手, 卢小龙又把鲁敏敏的事情向
唐北生嘱托了一遍,就沿着一溜下坡路颠响着自行车骑走了。 他决心用一到两年的
时间调查农村三百个生产大队, 调查的出发点就是一年前在北京听到的陕西插队知
识青年孟克平的理论:农业生产落后的根本问题是人民公社体制问题。

  天渐渐亮了,刮了一夜的风似乎小了一些,卢小龙走到院子里, 远远近近的山
看得比刚才清楚了,还是没有人来。他早就听说寒山庄大队下面有二十个生产小队,
 三四十个自然村,最小的自然村只有一两户人,大队部就孤零零地盖在路边上, 往
四面山上张望,几乎看不到一个村庄,真不知道这个大队如何领导。他走出院门, 
看见自己夜里来的山路一路坡下去,像山屁股拖出的一条尾巴, 很快消失在两山相
夹之中。回过头来才看清楚大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风吹雨打
, 红色的大字已经暗淡萎靡。在"农业学大寨"的"寨"字旁边,挂着一个绿色的邮政
信箱,走过去一看,信箱上用白油漆写了两行小字,开箱时间:每月逢五、逢十。 
想到这里五天来一次邮递员,他不能不感到新鲜,好像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发现了人
烟。

  两边的大山静极了,山上有石有土,稀稀疏疏长着一些小树, 在寒风中乌七八
糟地瑟缩着。他回到院子里,跺着脚走来走去, 这个人口分散的生产大队是他的社
会调查必须包括的案例,他也可以直接跑到村里去,他有的是办法混口饭吃, 也有
的是办法坐到炕头上和农民聊天, 只不过他想先从大队干部那里了解一下这里综合
的情况:人口,劳力,生产小队的分布,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农民的收入, 几年
乃至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而且,现在是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 不和大队干部打招
呼直接插到村里,弄不好会引来怀疑,增加麻烦。这样想着,他站住了, 突然看到
院子里的一棵小树上吊着一截钢轨,树杈上卡着一根短粗的钢钎,他灵机一动, 望
了望远近的高山峻岭,想到了古时的烽火台,也想到了鸡毛信的故事。日本鬼子来了
, 放哨的放羊娃就将"消息树"放倒,这个山头的树放倒了,那边山头的人看见了,
 也将"消息树"放倒,一棵树一棵树传递过去,就将日本鬼子进山的消息传遍了各个
村庄。 他想了想,拿起了钢钎,虽然带着棉手套,还是觉出钢钎的冰冷,他抡起钢
钎敲响了悬挂的钢轨,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山中传送得很远。他停了一会儿,谛听
着远远近近的回声, 更有力地抡起钢钎,一下一下敲打着。

  钢轨像个报警的大钟将声音传向四方,敲累了,他停住,接着, 似乎听到迎面
山上也传来了类似的声音。谛听了一会儿,知道那不是自己敲出来的回声, 眯着眼
向声音的方向望去,在那边山顶上,背衬着太阳还没有升起的藕白色光亮, 有个蚂
蚁般的小人站在那里朝这边张望。他又举起钢钎敲了三下,等自己敲的声音消失了,
 那边的声音又传过来,也是三下。于是他笑了,将钢钎放回树杈上,在院子里加紧
跑动起来,他不知道自己会敲来什么结果。跑一阵, 便从自行车把上挂的帆布挎包
里掏出一块冻得像石头一样硬的冷窝头,放到嘴里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咬下来。缺了两
个门牙, 对付这么硬的窝头实在很困难,一不小心,湿润的嘴唇沾在冻窝头上,就
要把皮粘掉一样。他拿起钢钎,将窝头垫在窗台的砖头上,一小块一小块敲下来, 
再把硬梆梆的窝头块放到嘴里慢慢噙化咀嚼。这多少有点像吃冰块,冰化了,才有了
玉米面的软香。 他一小块一小块地化着,嚼着,吃着, 冰凉的感觉带着玉米面窝头
的香味经过喉咙输送到胃里,激起更强烈的饥饿感,胃口痉挛地疼痛起来, 那是需
要源源不断的暖热食物来满足的,然而,他只能耐心地一块块噙化着,咀嚼着咽下去
。 当一个窝头这样吃完以后,又将窗台上的窝头渣也扫到掌心里,一仰头倒进嘴里
,这一次, 他一边咀嚼一边觉出了牙碜,窗台上的沙土也都跟着进了肚里,吃完了
,从里到外更觉冰冷。

  他在院子里跺着脚跑了几圈,看见那边山上下来人,远远地只见一身黑色的衣服
,还有黑色的帽子。过了一会儿,人被屋顶挡住了,他来到大门口,原地跺脚等着。
 为了见面说话方便,他解开了棉帽的帽耳扣,寒冷的空气一下扑在脸颊和耳根上,
 又起了一阵寒噤。听到路上石子踏响的声音,山上下来的人出现了, 一看就是大队
干部,一身黑棉袄黑棉裤,棉袄外面罩着一件黑色的中山服,戴着一顶同样是黑色的
棉帽子,个子瘦高,脸黑瘦,下巴挺长,一双眼睛聪明有神。他疑惑地看着卢小龙,
 卢小龙走上去,笑着说明自己是北京知识青年,因为想为省剧团编一个戏本, 所以
在农村跑一跑,收集素材。对方的疑惑立刻消除了一多半,露出了有些矜持的笑容。
 他袖着手与卢小龙一起走进院子,从口袋里掏出钥匙,将靠院门口那间惟一上锁的
房门打开, 请卢小龙进去。

  屋里很暗,同样寒冷,桌椅板凳上都蒙着尘土,中间有一个铁炉,烟囱直着上去
,再直角一弯水平伸出窗外。主人自我说明了身份:大队副书记兼民兵连长,姓马,
 叫马清宝,他算是很热情地说道:"我先把火生着。"就把铁炉里的炉灰漏净, 团上
几张旧报纸,用火柴点着,又撮起一簸箕堆在墙角的劈柴倒了进去,火带着烟冒了起
来,将炉盖一盖,听见火呼呼啦啦地被烟囱往外拔着走。劈柴烧旺了,将炉盖打开,
 火焰蹿出两尺高,马清宝又搓起一簸箕堆在墙角的煤块倒了进去,一股浓烟一下冒
了出来,他拿起火筷子捅了捅,煤块落下去一些,被盖住的柴火又冒上来, 他就势
又倒进去一些煤块,火和浓烟同时往上蹿。他拉上炉盖, 看着窗外烟囱里冒出的滚
滚浓烟拍了拍手,卢小龙知道,这火算是生上了。两人拉着板凳围着炉子坐下, 卢
小龙和他聊了起来。毕竟在农村干了两年,对农村的情况已经十分熟悉, 对农村的
干部心理也比较了解,问着问着,对方剩下的一点疑惑也都消除了,而且显然被问出
了谈话兴致。

  每到对方讲得有趣时, 卢小龙都会不失时机地表示惊叹和称赞:"马连长对村里
的情况真了解;马连长讲得真清楚。"卢小龙从挎包里拿出笔和本, 一边聊着一边记
录,这时的记录不但不增加怀疑,反而增加信任。谈着谈着, 从炉盖的缝里看到煤
火已经生着,烟没有了,红红的火正通过烟道呼噜哗啦地往外抽着, 热气从铁炉子
里散出来。马连长又站起身撮了半簸箕煤,打开炉盖转圈盖了一层,将煤火压匀, 
盖上炉盖,拿起铁壶掂了掂,里边还有水,就又打开炉盖坐在了铁炉上。这样, 两
人的谈话就更消停了。

  谈到晌午时分,门外响起畏畏缩缩的敲门声,马连长隔着门玻璃看了看, 对卢
小龙说:"这是一个清理阶级队伍的对象,过去在国民党当过班长。你在一旁看着,
 这也是农村的情况,兴许能编到你的戏本里。"说着,他大喝一声:"进来! "门推
开了,进来一个矮矮的老头,一顶旧毡帽,一身破旧的黑棉袄, 他胆怯地迈过门槛
走了进来。马连长将椅子往后拉了拉,腾出一点地方, 提高嗓门说道:"昨天我在你
们村全体社员会上讲的话,你听懂了吗?"老头袖着手缩在那里, 顶着红糟糟的蒜头
鼻,连连点头道:"懂。"马连长拿起水壶,一边用火钩子整理着煤火,一边问:"懂
了,你有什么表现哪?"老头嘟嘟囔囔地说道:"我昨天晚上都交待了。 "马连长又将
铁壶压在炉子上,撂下铁钩子,拍着手说道:"你交待什么了? "老头说:"我在国民
党当过副班长。"马连长一下站住, 居高临下地看着矮老头说:"知道不知道党的政
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老头连连点头说:"知道。 "马连长又瞪了他一眼,问:
"知道为什么以前一直不交待?昨天我点了你的名,把话讲到家,你才交待? "老头
低着头说:"我糊涂。""糊涂?哼!"马清宝在屋里来回走了走, 并看了卢小龙一眼
。卢小龙在屋角远远地看着这幕戏, 发现马连长对这个清查对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
仇恨,不过是在装模作样地发脾气, 那脾气或者一半是发给他这个收集素材的客人
看的。

  马连长训了一顿,老头走了。刚关上门,没说两句话,就响起了更怯懦的敲门声
,这次,卢小龙隔着门玻璃也看见了,是一个相当好看的农村姑娘。 马连长瞄了一
眼,提高嗓门说道:"进来。"农村姑娘显然没敢用力,门推开一点,又推不动了, 
又用了一些力,才小心地把门推开。她提着一个篮子,篮子上盖着一块布, 还露着
一些麦草,卢小龙一眼就看到布四边的麦草下露着鸡蛋。女孩也就十六七岁,皮肤白
光光的,这让卢小龙有些吃惊,如此穷的山村里还有这么好看的女孩,浓眉大眼, 
俊俊地站在门边,她哆哆嗦嗦地将篮子放在门背后,又到马连长面前想说什么话。 
马连长背着手故作严厉地说道:"你爸爸糊涂,过去不相信党的政策,现在才知道坦
白从宽, 我刚给他落实完政策。"女孩垂着眼双手握在身前,相互轻轻地捏着。 马
连长在屋里走了走,注意到旁边的卢小龙,多少显出一些不自然。卢小龙站起来说道
:"马连长, 你先和她谈话,我到外面转一转。"他拉门走了出来。在院子里走了几
步, 出了院门,那个红鼻子老头正袖着手靠墙蹲在绿色邮箱的下面。 老头抬起一双
迷糊的小眼睛直直地看了看卢小龙,拿出旱烟袋,在烟丝荷包里挖着烟丝。

  卢小龙几步跑上了大路,太阳已经从山上露了出来, 周围的大山近一座远一座
看得清清楚楚。他走了几步,背着手在老头面前站住,问道:"你在村里干什么? "
老头想要站起来,卢小龙忙伸手制止道:"你就蹲着说吧。"老头说:"放羊。 "卢小
龙点点头,又问:"刚才那是你闺女?"老头领会着卢小龙问话的用意,又点了点头,
说:"是。"卢小龙问:"你几个闺女?"老头说:"一个。""有儿子没有? "卢小龙问
。老头说:"没有。"卢小龙没再说什么,在院子外边的大路上来来回回遛着。风已经
停了,太阳贫弱地照下来,空气干冷, 借着刚才在火炉边烤出的一点暖气缓缓地走
着,倒也能挺住。老头抽了几袋烟,刚才进去的女孩空着手从院里走了出来, 头发
和衣服有点零乱,白白的脸上红扑扑的。她看了卢小龙一眼,便怯懦地垂下眼, 像
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她慢慢走到老头身旁,说:"爹,咱们回吧。"老头问:
"没事了吗?"姑娘两眼直直地点了点头,伸手拉老头站起来, 两个人沿着大路往前
走,走出一截就拐着往山上去了。

  到了中午,卢小龙和马连长谈完了,他提出要到寒山庄大队下面的村庄里住几天
,了解几个生产小队的情况。马连长显得特别亲热地说:"行,我来给你安排。 "两
个人走出屋,马连长看了看门外靠的自行车,说道:"这是你的车? "卢小龙点点头
。马连长说:"你把车就推到我的办公室里吧,山上推不上去,什么时候你下山走,
 再来取。"卢小龙将车推进了生着炉火的办公室,走出来的时候, 马连长正在大路
上东张西望,他说:"我给你找个带路的。"没多一会儿, 那边山坡小路上连蹦带跳
走下一个背着书包的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圆圆的小脸被风吹得红扑扑的。 马连长叫
住她:"二妮,过来。"那个叫二妮的女孩跑了过来,马连长拍了拍卢小龙的肩膀, 
对女孩说:"你带他去你们郭家岭,跟你爹说,是我让你领去的。 "小女孩高兴地招
了一下手,说:"清宝叔,那我去了。"马连长站在路边向卢小龙挥挥手。 卢小龙觉
得有趣的是,因为上午看到了老羊倌女儿那一幕,马连长后来对他就格外亲热, 有
问必答,有求必应。

  卢小龙跟着二妮上山了。虽然在刘堡干了两年山里的活, 可走起山路来还是没
有小姑娘快,小姑娘走一阵,就停下来等他,遇到陡坡,还伸出小手来拉他。 他索
性拉住小姑娘的手,一边走着一边说着话。二妮告诉他, 她上午是去对面乔家岭村
上学去了。卢小龙问:"乔家岭学校有多大?"二妮说:"一间窑洞。 "卢小龙又问:
"那是几年级?"二妮回答:"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都有。一个老师教。
 "卢小龙问:"你上几年级?"二妮说:"上四年级。 "卢小龙又问:"你们郭家岭就你
一个小孩上学?"二妮说:"是。"卢小龙又问:"郭家岭有几户人哪? "二妮想了一下
,伸出四个手指头。卢小龙说:"四户?"二妮点点头。

  一阵爬坡把卢小龙累得够呛,远远地朝山下看去, 山谷中的大路已经像是一条
细带子了,路边的大队部像几个火柴盒摆在那里。站得高了,看得也远了, 更多的
山在近处的山后面露了出来。刚才在山下见不到一个村庄, 现在就能看见对面山上
隐隐约约的村子了。二妮指着阳光照亮的斜对面山顶说道:"那就是乔家岭, 我们学
校就在那儿。"卢小龙远远望去,只能依稀看见一点房屋的影子,扭回头往上看, 这
边的山离到顶还很远。卢小龙问:"从这儿到你们村,还有多远?"二妮看了看山下,
 说:"还有一多半。"卢小龙顿时觉得腿有些软。

  爬过一段需要手脚并用的陡坡,出现了一片缓坡, 一二十只绵羊拖着一身脏乎
乎的毛,啃着坡上小树的树皮和冻土中的草根。卢小龙正诧异只见羊不见人, 忽然
看见一个身穿灰白羊皮袄的人正双膝跪地将一只羊夹在自己的双腿中,两手抓住羊的
肩部,像是要从背后将羊扑倒。卢小龙转头问二妮:"那是干吗呢?"二妮脸一红, 
拉着他快步朝前走。那个人听见脚步声,慌忙放开羊站了起来,往上拉自己的黑棉裤
, 卢小龙这才看见他的棉裤褪在膝盖下面,赤裸的大腿从羊皮袄下面露了出来。 当
那只绵羊逃到羊群中啃起草来,羊倌慌慌张张系好了连裆裤拿起羊鞭时, 卢小龙也
便明白了这是在做什么,心中感到极为恶心。羊倌长着一张傻愣的长圆脸,看看卢小
龙, 腋下夹着羊鞭,唱着小曲一摇一摆朝羊群走去。

  小女孩大概也为刚才的一幕害羞,她一边爬着山, 一边不时弯下腰在路两边拾
小石头子玩。这样走了一阵,她看了看周围说道:"你等我一会儿。 "就踏着路边的
一块梯田跑下去。卢小龙望着她的背影,看见她下了一个田埂,蹲下了身, 接着传
来小女孩撒尿的声音。卢小龙微微一笑,立刻转回头来,发现自己也有了尿意。 等
二妮跑回来以后,卢小龙又跟着她爬了很长一段坡路,问道:"二妮,还远吗? "二
妮仰头看了看,说:"还有一半吧。"卢小龙知道坚持不到村里了,便瞅着二妮一笑,
 说:"你也等我一会儿好吗?"二妮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卢小龙踏着路边的一小条
梯田跑下去,转过一个弯,土坡遮住了他,他便解开裤子痛痛快快地尿起来。 看着
远近的大山及山下影影绰绰的大路,这泡尿尿得很有力量, 将眼前的冻土热气腾腾
地冲出一个洞,想到明年春天会在这里开出一朵最漂亮的野花,他为自己这泡尿感到
豪迈。 他回到路上的时候,二妮扑闪着眼睛说道:"好走的路没有了,前边的路都不
好走。 "卢小龙一听,有些挠头,他说:"郭家岭这么高,你每天都上山下山去上学
呀? "二妮一边身体前倾地向上蹬着,一边说:"是。"

  这一段羊肠小路十分陡峭,常常需要手脚并用。 当二妮在上面伸出小手拉他时
,他不再拒绝了。二妮的小手很温暖,很柔韧。经过一番埋头苦爬, 两个人终于蹬
上了山顶,这里比较平坦,有几块梯田。卢小龙站在山顶擦着满额头的汗, 摘下棉
帽四下了望,视野十分开阔,远远近近的山和这里差不多高, 山顶和山脊梁在阳光
照耀下像白鳞鳞的鱼一样发着光。越过这些高度差不多的山顶再往远处看, 云雾中
还有更高的山。二妮向前方一指,说:"那就是郭家岭。"卢小龙远远望去,过了这个
山顶, 再下一个缓坡,一条窄窄的小道弯弯曲曲地延伸向一片比这里稍低的缓坡上
, 靠着土崖似乎有隐隐的窑洞门窗。周围的山一座连一座,大得与天空分割着世界
, 想到这样开阔的地方只住着四户人,真感到渺小。

  郭家岭村是在山顶一块低凹处削出了一段向南的土崖,在土崖上掏了十来孔窑洞
,窑洞里的四户人家算一个生产小队,有一孔窑洞算是小队的库房, 有一孔窑洞喂
着小队的两头牛。当卢小龙来到十来孔土窑洞前时, 觉出这倒是一个能聚阳光能避
风的暖窝,太阳从头顶照下来,周围的黄土也显得不那么寒冷了。 站在四户人两头
牛构成的小村里,便多少忘记了四面的大山,山下的大队部,更忘记了远在天边的北
京。 只有眼前的黄土崖,窑洞,两头牵出来晒太阳的黄牛,还有一眼水井。 这么高
的山上有水井,也很难想象,再一问,井深四十丈,卢小龙吃了一惊。刘堡村的井深
十多丈, 绞一桶水就一支烟的功夫,四十多丈,得绞多长时间?换算了一下,深1
00多米。 再一看井上的辘辘绳,就知道是那么回事,辘辘轴很长,绳子绕了几乎
一搂多粗, 摇把也很大。绞水通常是两个人一起摇,种地是靠天吃饭,绞上的水只
是人喝牛饮, 这里的人早晚没有洗涮的习惯。

  二妮的父亲叫郭道友,年纪不大,头发却已花白稀疏, 黑红的长圆脸浮着十分
敦厚的表情,说起话来慢慢的,常常是手势做出半天了,话才跟了出来。 听说卢小
龙是马连长让女儿领来的,顿时把他看成是上边来调查情况的干部。中午,很好地管
了饭,玉米面糊糊,烙了白面饼。卢小龙注意到一张白面饼就只放在了他面前, 二
妮的父母以及二妮都只喝玉米面糊糊。卢小龙坚决地将面饼分成四份,放到他们面前
时, 他们都推说白面吃不惯。二妮看了一眼白面饼,端着碗跑到门外。 卢小龙拿起
一块饼子走出窑洞,塞到二妮手中。二妮看了看卢小龙,又看了看爹,转身又进了窑
洞, 把饼子放到炕桌上,这才端着饭碗出去了。

  午饭后,卢小龙和他们一起干活。四户人家,就是四五个劳力, 将牛圈里的粪
土挖起来装到筐中,担到窑洞前的平地上堆起来,再刨点松土垫到牛圈里, 让牛在
上边屎尿、践踏沤成肥。堆在平地上的肥料用土盖了拍严,免得被一冬的风吹跑, 
春天了再把它担到地里去。这点活不够一下午干的, 当队长的郭道友又领着四五个
劳力与卢小龙一起到村前边的梯田里垒堰。站在高处往山下望, 一条条梯田像体育
场的看台一层层落下去,直到深深的山沟里, 对面山坡上又有一条条梯田像体育场
的看台一层层高起来,高高远远地到了对面山顶上。

  卢小龙问:"为什么不住到沟底?"郭道友说:"没法住。 "卢小龙又问:"对面坡
上的梯田怎么过去种?"郭道友回答:"下去,再上去种。"卢小龙放开眼看看,发现
梯田在山上占的面积很有限,远远近近大多数山坡都光秃秃的, 有的十分陡峭,更
不是种的地方。他们五六个人抡着锄头铁铣紧一阵慢一阵地干活时, 太阳已经滑到
西边山顶下面,山头一下暗了不少。放眼望去,这是一个山头连山头的世界, 远远
看着郭家岭的几孔窑洞,十分偏僻荒冷。又干了一会儿,天半黑下来,郭道友说了一
声:"评工分吧。"五六个人在寒风嗖嗖的梯田里坐了下来, 每个人拿出一个巴掌大
的小本子,交到郭道友手中,一个人一个人评分。第一个被评的是叫来发的长脸农民
, 大伙把他从上午到下午干活的情况说了一遍,有人说:"给九分五。 "郭道友问大
家有没有意见,又有人说:"九分六吧。"人们议论一番,郭道友说:"就九分六吧。
 "在来发的工分本上,记上了今天挣的工分:九分六,然后, 将薄薄的工分本还到
来发手中。又给第二个人评分。一个一个评下来,大多是九分五、九分六。最后, 
郭道友说:"该评我了。"大伙有说九分八的,有说九分九的,有说十分的。 郭道友
说:"我今天也就只能评个九分七吧。"他在自己的工分本上写上了九分七。 卢小龙
对这一套十分熟悉,十分就是一个整劳动日,也是社员劳动一天的最高分, 年终就
是凭着这些工分分粮、分红。

  分评完了,郭道友又问卢小龙:"您给大伙讲点话不? "卢小龙笑着摆了摆手,
说道:"收工吧。"一群人挑起筐,扛起锄头铁锹往回走。天全黑了, 远近的山灰蒙
蒙地飘在黑暗中,坡上坡下走了几个弯,十来孔窑洞便都黑着面孔出现在眼前。 舍
不得点油灯,各家各户都摸着黑吃饭,灶膛里的柴火都没有灭尽,多少还能借一点火
亮。没多一会儿,家家户户的男人们都端着大碗蹲到窑洞门外喝玉米面粥, 卢小龙
坚持同吃同住同劳动,也端着大碗在窑洞口稀里哗啦地喝开了。 他在想:自己这样
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地调查下去,最终能够调查出什么结果?

  他刚喝完一碗,二妮就跑过来拿过他的空碗去给他盛。他说:"再有半碗就行了
。"二妮给他端来满满的一海碗,他拨了半碗给蹲在一旁的郭道友。郭道友看了他一
眼,说:"别不吃饱。"卢小龙端着大碗走到周围几家窑洞门口蹲一蹲,聊一聊, 发
现家家碗里的玉米面糊糊都是稀汤寡水。卢小龙看了看自己碗里的稠糊糊, 一下就
明白了这是郭道友因为自己特意做的稠饭。他用筷子拨拉了几个人饭碗里的稀汤水,
 问道:"干一天活吃这能行吗?"人们端着海碗在月光下憨厚地一笑,说:"汤饱, 
汤饱,吃干有多少?"卢小龙转了一圈,又回到郭道友家门口蹲下,说:"你说, 咱
们种地的人为什么总是喂不饱自己的肚子呢? "郭道友喝着糊糊慢吞吞地回答:"老
天不照应呗。""从来没有吃饱过吗?"卢小龙问。郭道友说:"刚土改完单干时,吃饱
过。"卢小龙问:"那时老天就照应?"郭道友挺麻木地回答:"兴许是。 "卢小龙问:
"咱们这儿饿死过人吗?"郭道友脸色有些黯然,过了一会儿才答道:"饿死过, 前几
年。"

  饭吃完了,各家灶里的火都灭了,做饭烧暖的炕就等着种地的人卧了。 卢小龙
要和大伙聊聊,郭道友便在自家的炕头点了一盏油灯,白天干活的几个男人过来, 
就着油灯抽开了烟袋锅。他们有的盘腿坐在炕上,有的在地下坐个小板凳, 卢小龙
坐在炕上问着一些问题,大伙你一句我一句说着,卢小龙趴在小炕桌上就着油灯简单
记录着。煤油灯照亮着周围一张张衰老的面孔, 郭道友坐在炕桌旁一言不发地吧嗒
吧嗒抽着旱烟袋,二妮趴在卢小龙和郭道友身后,看着一圈人说话,还爬近一点, 
贴在卢小龙身后羡慕地看他在本上飞快地写字。卢小龙扭头看了她一眼,她也看了卢
小龙一眼, 卢小龙冲她逗乐地笑了笑,她也开心地露出笑容,仍旧目不转睛地看着
卢小龙记录。 这样聊了十来袋烟的功夫,也就聊完了,大伙敲着旱烟袋咳嗽着,打
着哈欠, 下炕的下炕,站起来的站起来,各自回家睡了。

  卢小龙谢着将人们送出窑洞,郭道友挺忠厚地看着他, 动着厚嘴唇说道:"你也
睡吧,我给你安排下地方了。 "卢小龙早已做好了和这家人挤一个炕上的思想准备,
郭道友却趿拉上鞋,端着油灯,领着卢小龙到了隔壁的一间窑洞里。推开门, 地上
堆了一些缸、犁、锄头、铁锨、耙子,炕上也有一张短腿小方桌。 郭道友将油灯放
在炕桌上,摸了摸炕头,说:"给你烧过火暖炕了,你挑着睡吧,挑热就睡炕头, 挑
凉就往里睡点。"又指了一下炕头上的一条粗布被子,说:"就盖它吧。 "卢小龙知道
穷地方的农民炕上没有褥子,一条被子就都齐了,他连连说:"行,行,你去睡吧,
 这里我自己来。"

  郭道友拉上门走了,卢小龙盘腿在炕上坐下。油灯挺亮,玻璃灯罩擦得干干净净
,油灯的火苗稳稳地在灯罩里燃亮着,玻璃灯罩像个透明的小烟囱, 将热气从上面
喷出来。他从帆布包里拿出三四个硬皮笔记本,一个一个翻看着自己几个月来的调查
所得。他又从挎包里拿出一摞信纸,开始给沈丽写信。他写信的方式和写日记差不多
, 每天写一段,也可能是见闻,也可能是感想,也可能是思索,也可能是对沈丽的
倾诉, 也可能是对沈丽的思念,写上一些天,有了厚厚一摞,碰到有邮箱的地方就
把它寄出去。他不需要沈丽回信,沈丽也无法回信,他只是不断地写着, 这多少成
了他流浪生活的内容之一。他把今天一天的见闻简单写完了,就把信纸又收回挎包,
再拿出一摞稿纸,上面有他正在逐步形成的提纲,题目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查
与思考》。 他翻看了一下自己陆续写就的提纲,已经写了几十页,看了一会儿,又
放到桌上,陷入遐想。他看了看油灯照亮的窑洞,想到自己在这里思考有关中国命运
的问题, 真有些不可思议。跑了几个月,这么高这么小的山村,也还是第一次遇到
。想到这里, 他又觉得很有意思,便拧暗了油灯,穿上鞋走出窑洞。

  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山遮住,满天繁星。一排窑洞都黑沉沉地静默着, 在
平平的地上来回走了走,只听见最边上当牛圈的窑洞里偶尔有一声牛打响鼻的声音。
 他静静地看着大山和天上的繁星,止不住想起很多事情。忽然, 看见那边山顶上有
手电光晃动,正是自己上山时来的方向。郭家岭的人早已入睡,也都没有手电, 是
什么人来?为什么来?卢小龙突然有了危险的预感, 远远看见手电光时亮时灭地往
这边走,他想了想,立刻回到窑洞里,拿起挎包走了出来。他四处看了看, 又抬头
看了看窑洞上的土崖,好在自己白天多少熟悉了这里的地形, 便绕着从后面陡峭的
小路跑到了土崖上。手电光晃来晃去地越走越近,到了郭道友的窑洞前。卢小龙垂直
望下去, 在手电光的晃动中看出,一共来了五个人,一个就是穿着黑色中山装罩衣
的马连长, 一个像公社干部,马连长正对着他请示地指了指郭道友家的窑洞,在他
们后面, 站着三个背着步枪的民兵。那个公社干部模样的人点了点头, 马连长便走
上来叩响了郭道友家的门环。听见里边瓮声翁气地问了一句:"谁呀?"马连长回答:
"是我,清宝。"

  过了好一会儿,听见有人趿拉着鞋走到门口,接着是拔门栓的声音,门开了, 
郭道友走了出来。马连长问:"今天让二妮领来的那个人呢? "郭道友疑惑地看了看
他们,指了指旁边的窑洞。卢小龙一动不动地垂直俯瞰着, 看见马清宝上去推开了
门,门本来就虚掩着,一伙人亮着手电拥了进去。又很快拥了出来, 听见马连长问
:"你们睡多长时间了?"郭道友揉了揉迷糊的眼睛,说道:"早就睡了。 "马连长对
公社干部模样的人说道:"看来早就跑了,做贼心虚,确实是反革命。 "公社干部模
样的人指了指十来孔窑洞,问道:"不会到别人家去吧?"郭道友摇了摇头,说:"不
会。"公社干部模样的人背着手说:"一定要提高阶级警惕。"他手中拿起一摞稿纸,
 马连长立刻将手电照上去,公社干部模样的人翻看了一下, 说道:"这就是一个反
革命的纲领,攻击人民公社的。"卢小龙这才想到,慌忙中自己把提纲落在了炕桌上
。 公社干部模样的人问道:"他可能往哪儿跑了? "马连长说道:"这儿下山就两条
路,一条是咱们刚才来的路,直接到大队部的,他肯定没走这条路,还有一条路, 
就是从黄沟村过去。"马连长说着朝那边指了指。公社干部模样的人想了一下, 说道
:"那我们就追过去吧。"马连长扭头对郭道友说:"我们先追过去, 如果还有什么情
况,你及时报告。"一伙人晃着手电匆匆走了,手电光在山路上跳跃闪动着时灭时亮
, 直到过了山顶最高处才消失。

  二妮一边穿衣裳一边走出窑洞,问:"爹,这是咋回事? "郭道友看着手电光消
失的方向没有说话。卢小龙在夜风中打着寒噤,脑子里掠过了各种方案,然而, 都
不是万全之策,他想了想,从土崖顶上绕着下来。 郭道友和二妮正从卢小龙刚才待
的窑洞里退出来,看到卢小龙,两个人都吃了一惊。卢小龙说:"郭大叔, 我刚才躲
在上面了。"他指了指土崖,郭道友向上看了看。卢小龙又说:"我本来打算跑了, 
可想了想,还是跟您说实话,求您帮助。我是北京知识青年,得罪了村里的大队支书
, 他整我,我就跑出来了。"卢小龙极力把自己的情况说得简单实在, 以能让这个
老实的农民理解。他又说:"您要把我交给他们,现在就可以把我捆起来。 "二妮紧
紧抓住了父亲的胳膊,仰头看着父亲,郭道友慢慢摇了摇头。 卢小龙说:"那我就求
您给我拿个主意。"郭道友在黑暗中看了看卢小龙, 卢小龙指着那边说:"他们现在
走那条黄沟村的路去追我了,我想我就走这条下寒山庄大队部的路跑,行不行? "二
妮轻轻摇撼着父亲的胳膊,似乎在催他回答。郭道友想了一下,说道:"不行。 他们
从黄沟村那条路下到山脚,没追上你,可能又会到大队部这条路口来堵你。你没他们
下山快,你还没到,他们就堵上你了。"卢小龙说:"那您说,我该怎么办?"

  郭道友看着周围的几孔窑洞,说:"把你藏在村里也藏不住。 "卢小龙说:"那我
就跑到山里去吧。"郭道友说:"那你会冻死、饿死。"卢小龙不说话了。 郭道友想了
想,抬手一指那群人走的方向,说:"你就跟着他们从黄沟村这条路下去。 "卢小龙
心中豁然一亮,郭道友接着说:"你下到大路上,不要往大队部方向走, 往相反的方
向走,走上七八里,就走出了我们公社的地面了。"卢小龙说:"好, 谢谢大叔指点
。"说着就要走。郭道友说:"等一下。"他进到屋里, 拿起中午卢小龙撕成四半分给
一家三口人的三小块白面饼,塞到卢小龙的挎包里,又拍了拍二妮的脊背说道:"送
你大哥到那个路口。"二妮立刻说:"行。"卢小龙说:"不行,她这么小, 一个人回
来太危险。"郭道友说:"我眼睛夜里不好使,让她送你一段就回来, 她跑得比兔子
还快呢,你甭怕,这块儿山上没狼。"

  二妮拉上卢小龙的手,两人沿着刚才那伙人的路线加快步子跑起来。 山顶上的
这段路都是比较平缓的起伏,没多会儿就到了刚才手电光沉落下去的最高处, 往下
一条路清清楚楚,远远朝山下望去,可以看见一点光亮在半山腰影影绰绰地跳跃着。
 二妮一指那点光亮说:"那不是他们?"卢小龙说:"二妮,我走了,谢谢你。 "二妮
有点恋恋不舍地冲他摆摆手,卢小龙略蹲下身,看着二妮说道:"二妮,你叫什么名
字?"二妮回答:"我叫郭二妮。""大名呢?"卢小龙问。二妮说:"这就是我的大名。
"卢小龙问:"那你为什么不叫大妮,叫二妮?你上边还有哥哥姐姐吗? "二妮摇了摇
头,说:"我过去有过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小时候,他们饿死了。 "卢小龙面对面
很近地看着二妮,沉默了一会儿,用手轻轻拍了拍二妮的脸颊, 说道:"以后如果有
机会,我一定回来看你。"二妮使劲点了点头。卢小龙凑过去, 在她脸颊上轻轻亲吻
了一下。二妮用手摸了一下亲吻的地方,有些泪汪汪地凝视着卢小龙。 卢小龙说:
"快回吧,我这就下山。"二妮说:"你先走,我看你下去,我跑得快。"

  卢小龙背好挎包,沿着下山的路快速下着。路很陡,脚底下不时踏滚着石子, 
他不顾一切地向下跑着。跑了好长一段路,回头一看,山顶上还有二妮的小小身影,
 他冲她招了招手,那个小小的身影也举起手挥动着。卢小龙又向她挥了几下, 意思
是让她回去,那个身影就是不动。卢小龙知道,只有跑出她的视野,她才会回去, 
便头也不回地继续跑着。又跑了很长一段路,他回过身,已经看不见山顶了。 他用
力咽了一口唾沫,看着那个跳动的亮点正在向山脚下移动,便加快步子追随下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0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