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hes (东邪西毒),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芙蓉国(9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2日01:51:1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第91章
197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邓小平主持完军委的一个会议后, 乘车从西郊回
中南海见毛泽东。看着车窗外白热的盛夏中严肃而又紧张的街道, 他觉得中国正在
变得有了秩序。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字报海洋、红卫兵浪潮自然早已不见了,"批林
批孔"运动的锣鼓也不那么高昂了,现在是"全面整顿"的声音。
他翻了一下放在车座位上的几张《人民日报》,这些报纸虽然还在张春桥、 姚
文元的控制下,却也不得不经常出现"三项指示为纲"的大标题。 毛泽东做过关于学
习理论问题的指示,又做了要安定团结的指示,也做了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
他将毛泽东这三个指示合在一起,叫做"三项指示为纲"。在这面旗帜下, 今年以来
,他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整顿工业,整顿农业,整顿交通,整顿军队, 整顿科
技和教育。铁路秩序的混乱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问题,他选择铁路运输作为突
破口,召开了全国会议,发布了重要文件, 对几个"老大难"的铁路局采取了坚决的
措施,将坏人抓了起来,将软弱的干部调离,召开万人乃至十万人大会, 落实"整顿
"的战略,全国铁路由半瘫痪状态焕然一新。此后, 他又将铁路整顿的经验和威风移
师各个领域,真有些摧枯拉朽、攻无不克的感觉。他对自己感到满意。
每当他率领中央领导成员走进一个又一个全国性会议, 接见参加会议的各省市
领导干部时,他照例是在热烈的掌声中也简单地鼓鼓掌,表示接受了大家的欢迎,
随后当仁不让地在主席台上就座,目光炯炯地看着台下,挥手做出声色俱厉的讲话。
他绝不高谈阔论,也绝不温文尔雅。他的风格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钢铁公司"。 多
少年在军队,部下们就惧怕他的严厉,现在整顿纲纪以"严"为本,他更是毫不留情。
他不要阿谀奉迎的面孔,他要说一不二地执行命令。他的每一句话都不容含糊, 都
是果断的结论,不容商讨的指示。当他看着会场中一张张被震慑的面孔时, 惟嫌他
们的反应还不够强烈。他知道自己正携带着一个势力重返中国政治舞台, 有一种千
军万马跟着他浩浩荡荡前进的感觉。做事就要有势,有气势,有阵势,有态势, 才
可能扭转局势。他的个子矮,每当在高个子的簇拥下走进一个个会场时, 所有的人
都会给他空开足够的宽度。他以严厉的表情、 坚定的声音和说一不二的手势将高个
子们笼罩在自己的权威之下,就像这白热化的夏日阳光一样,毫不留情地照亮广大空
间。
自古以来慈不掌兵,赏罚分明方能令行禁止,令行禁止才有权威, 有了权威便
可以更加令行禁止。因为个子矮,反而从小造成了他不服天不服地的好强性格, 他
就是要用雷厉风行的手段将中国整顿出一个样子,给全党看,给全军看,给全国看,
也给毛泽东看。一个国家看着很大,千头万绪很难弄,其实,只要大权在手, 抓住
关键,以坚强手段去处置,立刻会牵一动百,扭转全局。撤掉一个软弱无能的干部,
他常常眼都不眨一下。对一个强有力的干部委以重任,他又一分钟都不迟疑。疑人
不用, 用人不疑,将尚方宝剑交给他们,让他们全力去干,然后静待捷报,论功行
赏。
汽车开到中南海新华门了,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还早一些, 便让车往前开到
天安门,绕一圈再回来。小轿车环绕天安门广场行驶着,先过人民大会堂, 又过前
门箭楼,弯过来再过历史博物馆,最后过天安门城楼。看到宽阔而整肃的天安门广场
, 他同样体会到在今年以来展开的全国性整顿造成的一统天下的气氛, 天安门广场
同样也在这种气氛之中。想到外电评价1975年的中国是"邓小平年",他面无表情
, 眼睛都不眨动。外电评价他"东山再起,创造了政治奇迹", 他也不过转动了一下
头部而已。他从来不为这些谰言动心,他就是那种所谓"软硬不吃"的人。 作为一个
政治家,他只知道审时度势,理智行事。 他是1973年2月20日从江西结束了
三年零四个月的流放生活回到北京的,同年3月10日, 他被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
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同年8月的中共十大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同年12月,
就担任了中共政治局委员和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从1975年1月开始, 他又担任
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会议上, 他又担任了国
务院第一副总理。周恩来已患重病,现在党政军的日常工作都由他主持, 毛泽东是
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了。他不会巧言弄舌,他要干出个样子,放在毛泽东面前。
毛泽东在他这次复出过程中一再对他的赞誉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这是他现在励
精图治的动力之一。作为一个政治家,自己已经71岁了,也还需要得到称赞。 想
到这里,他眼睛里露出了一丝顽童般的笑意。毛泽东夸他"政治思想强", 夸他"人才
难得",当着各大军区司令说:"我给你们请来一个军师, 这个军师就是你们过去的
老上司,邓小平。"这些话让他心中十分受用。毛泽东作为领袖还是英明的, 197
1年9月13日林彪垮台之后,自己于当年及1972年曾两次写信给毛泽东, 现
在看来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这两封信终于得到了毛泽东的批示, 自己的政治处境
从最初的松动到今天,变化之大连自己也没有想到。但回过头来, 事情又十分清楚
:毛泽东需要人才,他又是一个人才,当他向毛泽东恳切表达了要求再工作的愿望之
后, 这个"东山再起"的过程就开始了。 一个影响中国格局的重大政治事实就是从那
两封信开始的,他对自己几年前的决策感到满意。
车就要进入中南海了,他拿起身旁的一份材料又翻看了一下, 这是江青最近写
给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的检查。他脸上露出一丝冷笑。 江青在这份检查中写到:"'
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问题是我个人讲错了话,对不起恩来、剑英同志; 批林批孔批
走后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扩大了打击面,造成了不安定团结; 关于个
人自做主张到处送材料的问题,是无组织、无纪律、破坏党的一元化领导; 关于目
前主要危险是经验主义的问题,这一提法是主观片面的,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扩大
打击面,严重地造成不安定团结。"让江青做出这样的检查,不是一件易事。 邓小平
继续翻看着这份材料,看到这样的字句:"'四人帮'是个客观存在", "有发展成分裂
党中央的宗派主义的可能。"邓小平将材料又放回到座位上,这是今年4月、5月、
6月以来自己主持政治局会议,多次对江青、张春桥等人进行批评斗争之后, 迫使
江青写出的书面检查,当然这和毛泽东对他的支持分不开。早在去年11月12日,
毛泽东针对江青在四届人大前夕组阁的活动做了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
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
明, 又及。"也就是同一天,自己飞抵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 当时在坐的还有
王海容和唐闻生。记得毛泽东一开头就风趣地对自己说:"你开了一个钢铁公司。 "
他自然知道毛泽东的所指,在此之前不久,自己曾在政治局会议上顶回了江青的挑衅
攻击。 他说:"主席也知道了?"毛泽东很高兴地说:"好,顶得好。 "自己当时说:
"我实在忍不住了,不止一次了。"毛泽东说:"我赞成你。 "自己又汇报道:"江青在
政治局搞了七八次了。"毛泽东说:"强加于人哪,我也是不高兴的。 "毛泽东又手指
王、唐二人说道:"她们都不高兴。 "当时自己说:"我主要是感觉政治局生活不正常
,最后我到她那儿去了一下,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毛泽东很高兴, 说:"这个好
。"
今年,江青、张春桥、 姚文元等人又借着"批经验主义"把矛头指向了周恩来和
自己。4月18日,自己陪同毛主席会见来访的金日成, 毛泽东对金日成说:"我不
谈政治,由他来跟你谈,此人叫邓小平。邓小平会打仗,还会反对修正主义, 他被
红卫兵打倒了好几年,现在没事了,又起来,我们需要他。 "毛泽东这番话照例给了
他很大的温暖和鼓舞。会见结束后, 他趁机以请教的方式向毛泽东报告了江青等人
大批经验主义的情况,并坦言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当即引起了注意, 并表示同意
他的看法。之后不久,毛泽东亲自召集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江青等人
。 这个批评是十分严厉的:毛泽东批评江青等人只恨经验主义,不恨教条主义, 讲
到教条主义在党的历史上的危害,批评江青等人搞"四人帮", 批评江青就是一个小
小的经验主义者,还批评江青以个人名义和以毛泽东的名义乱送材料。正是有了毛泽
东的讲话,才有了后来一系列对江青等人进行批评斗争的政治局会议,也才有了江青
、 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的检查。他深知这一回合斗争的胜利是攸关重大的, 它
远比自己整顿了一个铁路、整顿了一个钢铁更重要。铁路好整顿,钢铁好整顿,军队
好整顿, 教育好整顿;政治局最难整顿。 毛泽东在自己和江青的斗争中给予自己的
支持让他颇感欣慰,他深知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只要毛泽东保持对自己的信任,
他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从头收拾旧山河"。
车进了中南海,在毛泽东游泳池旁的住所里停了下来,邓小平下车朝大门走去时
,已经有人在那里等候,是毛泽东的贴身护士李秀芝。 她一见邓小平就说:"主席正
在等你。"邓小平加快步伐,带着夏日里的炎热走进了毛泽东的会客室。 毛泽东正仰
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着他的侄子毛远新。看到他进来,毛泽东便要坐起身,然而,
他的身体显得疲惫而沉重,毛远新在背后扶着毛泽东的脊背坐了起来。毛泽东伸出手
, 邓小平连忙走过去双手握住毛泽东的手,说道:"主席,您不要起来了。 "毛泽东
点点头,用手指了指旁边的沙发,示意他坐下。李秀芝搬了一把椅子, 紧贴着毛泽
东的沙发一侧坐下。邓小平说:"主席身体好吧?"毛泽东听懂了他的话, 指着自己
说了一番话,邓小平听不清楚, 李秀芝在一旁将毛泽东的话翻译给邓小平:"我的身
体走下坡路了,不是一天天好起来,是一天天坏下去,不过,我最近眼睛可以看东西
了, 这就好得多了。"邓小平连连点头,他知道毛泽东前几个月苦于白内障无法看文
件, 无法看书,这对毛泽东是很大的苦恼,最近刚刚做了一只眼睛的白内障拨离术
, 手术很成功,所以才有了接见自己的兴致。 毛泽东又比划着自己的眼睛说:"不
能看文件,就容易犯官僚主义。今年姚文元的文章只批经验主义不批教条主义,也怪
我, 当时眼睛不能看文章,只是听了一遍,就把这个问题漏过去了,让你为难了一
段时间, 这是我的错误。"毛泽东由于被多种疾病折磨着,说话含混不清, 他听李
秀芝把这段话翻译完,满意地点点头,看向邓小平。邓小平笑着点点头, 说:"主席
后来指示得非常及时,政治局接连召开了几次会议,落实主席的指示。"毛泽东仰着
脸听他讲完, 又挥着手讲道:"我看有成绩,把问题摆开了。"邓小平听着李秀芝的
翻译, 频频点着头,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坐在毛泽东一旁的毛远新是个三十
多岁的年轻人, 哈尔滨军工学院的毕业生,也在一边做着记录。
邓小平又听到毛泽东声音含混地讲了一番话,李秀芝如实翻译过来。 毛泽东又
讲到江青等人:"他们过去有功劳,现在不行了,反总理,反邓小平,反叶帅, 在政
治局风向快要转了。"听李秀芝把这段话翻译完,毛泽东摆着手高兴地笑了。邓小平
说:"政治局的同志们对他们气很大,我说不要把话都说完,散了。 "毛泽东听完以
后,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留有余地,大家清楚就行了。我准备找王洪文谈
, 叫他找你,听你的话,他威望不高。 "邓小平在毛泽东含混不清地讲话中始终聚
精会神地聆听着,当李秀芝翻译时,他立刻点着头记录。毛泽东由于身体越来越衰弱
, 行走不便,说话困难,一般情况是不接见人了, 他现在和政治局的联系更多地是
通过毛远新进行,毛远新现在是毛泽东和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员。毛远新列席政治局会
议, 政治局的开会情况都是通过毛远新汇报给毛泽东, 而毛泽东的指示也通过毛远
新传达给政治局。毛远新一直神情严肃地坐在一旁做着记录,当停住记录时, 便很
严谨地看着邓小平和毛泽东的谈话。邓小平知道直接面见毛泽东的机会越来越少,
今天也属机会难得,他要尽可能对毛泽东多汇报一些事情。他讲了这段时间政治局的
情况, 也讲了全国各领域整顿的情况,而且尽可能言简意赅。 毛泽东连连点着头鼓
励道:"你要把工作干起来。"邓小平立刻明确表示:"这方面我还有决心就是了。"毛
泽东高兴地说:"那好。"这句话没用李秀芝翻译,邓小平也听明白了。 邓小平又讲
道:"反对的人肯定会有的。"毛泽东摇着头笑了,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李秀芝将这句话翻译过来时,邓小平会意地笑了。 他知道毛泽东引用的是三
国魏李康说的名句:"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 风
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他注意到毛远新在记录这句
话时也毫不生疏。他说:"主席是把我放在刀尖上了。"毛泽东说:"这是叶帅提议的
,我赞成的。"邓小平点点头,自己此次重返政坛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 周恩来和叶
剑英起了关键的作用。
他一边与毛泽东谈着话,一边却在思索中国政治面对的最重要现实, 那就是毛
泽东身体的日渐衰弱。毛泽东此刻仰坐在沙发上,高大的身躯疲乏无力地陷在其中,
他的手抬起来时,止不住地颤抖着,说话时,嘴和舌头显出了力不从心的困难, 当
他转动头部看着左右时,动作迟缓而吃力,有些浮肿的脸显得憔悴而黯然, 大多数
时候面无表情。他已失去了往日谈笑风声的领袖风采,即使是高兴的笑, 脸上的笑
容也显得迟钝困难。当毛泽东以年迈之躯独自接见他时,他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毛泽东比他年长11岁,今天,看到毛泽东的身体已如此衰弱时, 他觉得自己像在
长辈面前接受任务的年轻人。他有机会面见毛泽东, 最重要的是巩固自己同江青等
人斗争的成果,使毛泽东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更了解,更理解,更信任,更支持。 只
要毛泽东不风云突变,他对于治理中国没有一丝畏难。在重返政坛的这两年时间中,
他最感棘手的就是和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人的斗争,如果毛泽东始终耳聪目明
,了解详情, 正确决断,他一定可以做到"横扫千军如卷席"。
毛泽东的房间里原本就比较阴暗,黄昏的来临更使阴暗浓重。开了灯,外面不黑
,里面不亮,像是在面对毛泽东的晚年光景。毛泽东两手放在沙发扶手上, 头仰靠
在沙发背上,似乎还在坚持和他谈话,然而, 他从李秀芝打量自己和打量毛泽东的
目光里看出自己该告退了。他把最后的几句话讲了,然后说道:"主席, 我就继续这
样干下去,我走了,您休息吧。"毛泽东微微点了点头, 这次并不长的谈话显然已经
使他十分疲惫。当邓小平站起身时,毛泽东又一次要从沙发上坐起来, 李秀芝和毛
远新一左一右扶住毛泽东,使他坐起了身子。毛泽东伸出有些颤抖的手, 邓小平上
前用两手紧紧握住,说道:"主席,您放心,您保重。"毛泽东的手宽松而无力。 邓
小平走到门口时,又回过头向毛泽东挥了挥手,毛泽东已经仰靠在沙发背上, 也微
微抬了抬手。毛远新走过来,送邓小平走出房门。临分手时, 毛远新机敏而谦谨地
问道:"今天您和主席的谈话,我要不要把我的记录整一份给您?"邓小平点了点头,
说:"可以。我也做了记录,合在一起就没有遗漏了。"
他径直走向在门外等候的红旗小轿车,警卫拉开了车门,他上了车, 警卫关好
车门,上了前面副驾驶员的位置。这时, 邓小平看到毛远新还十分严谨地站在门口
目送他的车开走。他一瞬间就想到了这个毛远新以后就是毛泽东的眼睛和耳朵, 毛
泽东的态度,中国政治的形势大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这个似乎并不惹人注意的年轻人
的影响。想到其中的前因后果,他的眼前出现了浓重的阴影。司机问:"现在去哪儿
? "他挥了一下手:"去医院看望总理。"
周恩来患癌症病倒在医院中,前几天去看望他时,已经骨瘦如柴, 毛泽东又是
风烛残年,他确实觉得肩上的担子沉重起来。过去, 他总爱说一句幽默的话:"天塌
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现在,两个高个子一个躺下了,一个坐下了, 他能顶住不让
天塌下来吗?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