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季羡林 --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下)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y 31 06:59:14 1999),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nLiterate 讨论区 】
【 原文由 Baggio 所发表 】
发信人: alica (含笑),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季羡林 --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下)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Dec 20 11:37:16 1997)
我还想进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方怪、
很难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理解的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达。”文章写得好,命
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就写不好。那些靠丈章
中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
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学家中过状元。《儒林外史》是专
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写活
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祁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
今还栩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
锥之地,决不会是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
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磷峋”,什
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
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
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
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磐”了
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拚命,喜欢拚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
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
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
可以举出很多来。《三国志演义》中的弥衡,就是这样一个
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
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
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 聊以挽回
自己的一点面子。
中国这些知识分子,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
气”这个法宝,敢于直言不讳。一见不顺眼的事,就发为
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心不古,世道
日非”,又是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呜”。这种例子,俯
拾即是。他们根本不给当政的最高统治者留一点面子,有
时候甚至让他们下不了台。须知面子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皇
帝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统治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因此,我
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理论”: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
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
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萝卜,间
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在外国知识分子中,只有印度的同中国的有可比性。印
度共有四大种姓,为首的是婆罗门。在印度古代,文化知
识就掌握在他们手里,这个最高种姓实际上也是他们自封
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
敬。然而却有一件天大的怪事,实在出人意料。在社会上,
特别是在印度古典戏剧中,少数婆罗门却受到极端的嘲弄
和污蔑,被安排成剧中的丑角。在印度古典剧中,语言是
有阶级性的。梵文只允许国王、帝师(当然都是婆罗门)和
其他高级男士们说,妇女等低级人物只能说俗语。可是,每
个剧中都必不可缺少的丑角也竟是婆罗门,他们插科打诨,
出尽洋相,他们只准说俗语,不许说梵文。在其他方面也
有很多嘲笑婆罗门的地方。这有点像中国方代嘲笑“腐
儒", 的做法。《儒林外史》中就不缺少嘲笑“腐儒”——也
就是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地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
这种人物。为什么中印同出现这个现象呢?这实在是一个
有趣的研究课题。
我在上面写了我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看法。本文
的主要目的就是写历史,连鉴往知今一类的想法我都没有。
倘若有人要问:“现在怎样呢?”因为现在还没有变成历史,
不在我写作范围之内,所以我不答复。如果有人愿意去推
论,那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干。
最后我还想再郑重强调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
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
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一点背离这个传统的倾向,例证就是
苦心孤诣千方百计地想出国,有的甚至归化为“老外”,永
留不归。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只能是暂时的现
象,久则必变。就连留在外国的人,甚至归化了的人,他
们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要寻根,依然爱自己的
祖国。何况出去又回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呢?我们对这种
人千万不要“另眼相看”,当然也大可不必“刮目相看”。只
要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了,情况会大大地改变的。至于没
有出国也不想出国的知识分子则占绝对的多数。如果说他
们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满意,那不是真话。但是爱国主义在
他们心灵深处已经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
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他们会依然热爱我们这伟大的祖
国。这一点我完全可以保证。只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
足够了。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巴老为什么以老迈龙钟之
身,呕心沥血来写《随想录》呢了对广大的中国老、中、青
知:识分子来说,我想借用一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
似懂的话:爱国没商量。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
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
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
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
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
1995年7月18日
选自<<人生絮语>> 季羡林 著
--
眼睛 是什么也看不见的.
实质性的东西 应该用心去寻找.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2.105.17
2.49]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