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牛棚杂记 附录(2)--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9 19:04:20 1999), 转信

标  题: 牛棚杂记附录(2)--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

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

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

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胡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

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罢不能。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

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这

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

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

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酸甜苫辣,经

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

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

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碰壁,五内

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识字”,

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向你奔来。是不是杜甫的

诗:“儒冠多误身”?“儒”,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霉。我只举

这两个小例子, 就可以知道,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

“诗必穷而后工”,连作诗都必须先“穷”。“穷”并不是一定指的是没有钱,主

要指的也是倒霉。不倒霉就作不出好诗,没有切身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这样

的话吗?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公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

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

    世界各国应该都有知识分子。但是,根据我七八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觉得,

既然同为知识分子,必有其共同之处,有知识,承担延续各自国家的文化的重任,

至少这两点必然是共同的。但是不同之处却是多而突出。别的国家先不谈,我先谈

一谈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长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

知识分子。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

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为“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修正主义”分子。这实际上是冤枉的。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主流却正

相反。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

这最后一点,是由中国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天没有虎视眈

眈伺机入侵的外敌。历史上许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敌的欺侮。老百姓更

不必说了。存在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的原形是什么样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

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在别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他们的感情特别细腻、锐敏、脆弱、

隐晦。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象。有的或有时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有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那一种“自卑情结”(inferior

ity  comlplex)。他们一方面吹嘘想”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气魄贯长虹,浩气盈宇宙。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

生,“自绝于人民”。关键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持有的“‘国粹”——面子问

题。“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

此有关,比如“丢脸”、“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脸”者,面子也。

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古代一个皇帝说: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创业的皇帝决不会是知识分子,

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身家性命,“厚”而且“黑”的,胆

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否则,都是磕头的把兄弟,为什么单

单推他当头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子来

帮他们治理国家。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还不得不求助于知

识分子叔孙通。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

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

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一

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他高卧隆中,看

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非常多的。否则,在

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

掌,因而写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却偏偏让刘

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出山“鞠躬尽瘁”。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

    我还想进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古怪、很难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

理解的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达”。文章

写得好,命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就写不好。那些靠文章中状元、当宰

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学家中过状元。

《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写活了。没

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今还栩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

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

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

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

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

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拼命,喜欢拼这

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

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出很多来。《三

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

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

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中国这些知识分子,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气”这个法宝,敢于直言

不讳。一见不顺眼的事,就发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心不古,

世道日非”,又是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他们根本

不给当政的最高统治者留一点面子,有时候甚至让他们下不了台。须知面子是古代

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统治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因此,我就产生了

一个大胆的“理论”: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

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萝卜,间

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在外国知识分子中,只有印度的同中国的有可比性。印度共有四大种姓,为首

的是婆罗门。在印度古代,文化知识就掌握在他们手里,这个最高种姓实际上也是

他们自封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敬。然而却有一

件天大的怪事,实在出人意料。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印度古典戏剧中,少数婆罗门

却受到极端的嘲弄和污蔑,被安排成剧中的丑角。在印度古典剧中,语言是有阶级

性的。梵文只允许国王、帝师(当然都是婆罗门)和其他高级男士们说,妇女等低

级人物只能说俗语。可是,每个剧中都必不可缺少的丑角也竟是婆罗门,他们插科

打诨,出尽洋相,他们只准说俗语,不许说梵文。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嘲笑婆罗门

的地方。 这有点像中国古代嘲笑“腐儒” 的做法。《儒林外史》中就不缺少嘲笑

“腐儒”——也就是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地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这种人物。

为什么中印同出现这个现象呢?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我在上面写了我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写历史,

连鉴往知今一类的想法我都没有。倘若有人要问:“现在怎样呢?”因为现在还没

有变成历史,不在我写作范围之内,所以我不答复,如果有人愿意去推论,那是他

们的事,与我无干。

    最后我还想再郑重强调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

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一点背离这个传统的倾向,例

证就是苦心孤诣千方百计地想出国,有的甚至归化为“老外”,永留不归。我自己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只能是暂时的现象,久则必变。就连留在外国的人,甚至

归化了的人,他们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依然要寻根,依然爱自己的祖国。

何况出去又回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呢?我们对这种人千万不要“另眼相看”,当然

也大可不必“刮目相看”。只要我们国家的事情办好了,情况会大大地改变的。至

于没有出国也不想出国的知识分子占绝对的多数。如果说他们对眼前的一切都很满

意,那不是真话。但是爱国主义在他们心灵深处已经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

甚至泰山崩于前,迟雷震于顶,他们会依然热爱我们这伟大的祖国。这一点我完全

可以保证。只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就足够了。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巴老为什

么以老迈龙钟之身,呕心沥血来写《随想录》呢?对广大的中国老、中、青知识分

子来说,我想借用一句曾一度流行的,我似非懂又似懂得的话:爱国没商量。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

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

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

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八日

亦凡书库扫校

--

---------------------------------------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29.137.8.32]

--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 修改:.fzx 于 Jun  9 19:04:19 修改本文.[FROM: heart.hit.edu.cn]
--
※ 转寄:.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fzx.bbs@bbs.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