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如来的种子

----------------------------------------------------------------------------
----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
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人世又喜欢
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些困惑。 
  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世界山河,
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
”把一个人的“心”提到与众生请佛平等的地位,稍为可以解开一些迷团。 
  一个人的心在佛家的法眼中是渺小的,可是有时又大到可以和诸佛相若的地位。在
新竹狮头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第,壁上用苍润的楷书,写上“心即是佛”四个
大字。同样的,在江苏西园寺大雄宝殿里也有四个大字“佛即是心”;不管是心或佛摆
在前面,总是把人的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其实,这四个字学问极大,它有十六种排列组合,每一种组合意义几乎是一样的,
以心字开头有四种组合:“心即是佛,心是即佛,心佛即是,心即佛是”,以佛字开头
也有四种组合:“佛即是心,佛是即心,佛心即是,佛即心是”,几乎完全肯定了心的
作用,佛在这里不再那么高深,而是一切佛法全从行念的转变中产生;明白了这个道理
,可以不再从“空”的角度在经文中索解,有时一个平常心就能在佛里转动自如了。 

  我最喜欢的讲佛法是“维摩经”里的一段,维摩诺间文殊菩萨说:“何等为如来种
?(什么是如来的种子?”)文殊说:“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恙、痴为种
,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人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
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文殊并且进一步解释:“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
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
湿淤泥,乃生此华。” 
  在这里,文殊把人世间烦恼的意义肯定了,因为有一个多情多欲的身体,有愚昧,
有情爱,有烦恼才能生出佛法来,才能生出如来的种子,也就是“若有缚,则有解,若
本无缚,其谁求解?”把佛经里讲受,想、行、识诸空的理论往人世推进了一大步,渺
小的人突然变得可以巨大,有变化的弹性。 
  在我的心目中,佛家的思想应该是瘸子的拐杖,顽者的净言,弱者的力量、懦者的
勇气、愚者的聪明、悲者的喜乐,是一切人生行为中的镜子。可惜经过长时间的演变,
讲佛法的“有道高僧”大部分忽略了生命的真实经验,讲轮回,讲行云。讲青天,讲流
水,无法让一般人在其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过去旅行访问的经验,使我时常有机会借宿庙宇,并在星夜交辉的夜晚与许多有
道的僧人纵谈世事,我所遇到的僧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为僧的,大多数并在生命的行程遇
到难以克服的哀伤烦恼挫折痛苦等等,愤而出家为僧,苦修佛道,可是当他饲入了“空
门”以后,就再也不敢触及尘世的经验,用这些经验为后人证法,确实是一件憾事。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住在佛光山,与一位中年的和尚谈道。他本是一名著名大学的
毕业生,因为爱情受挫,顿觉人生茫然而适入空门,提到过去的生命经验他还忍不住眼
湿,他含泪说:“离开众生没有个人的完成,离开个人也没有众生的完成;离开情感没
有生命的完成,离开生命也没有情感的完成。”也许,他在孵说里是一个“六根不净”
的和尚,但是在他的泪眼中我真正看到一个伟大的人世观照而得到启发,他的心中有一
颗悲悯的如来的种子,因为,只有不畏惧情感的人,才能映照出不畏惧的道理。 
  心有时很大,大到可以和诸佛平等,我们应该勇于进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勇于肯定
心的感觉,无明如是,有爱如是,一切烦恼也应该做如是观。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日 

  ------------------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