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_K@bbs.ustc.edu.cn (亩产二十万), 信区: cnliteral
标 题: 悼路遥
发信站: 中国科大BBS站 (Sun Aug 16 05:13:42 1998)
转信站: Lilac!ustcnews!ustcbbs
发信人: lights@kapok (), 信区: Digest
标 题: 悼路遥(转贴) wasser (转寄)
发信站: (Sun Nov 24 18:20:35 1996)
发信人: dengy (白云),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悼路遥(转贴)
悼路遥
.史铁生.
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延川,是路遥的故乡。
我下乡,他回乡,都是知识青年。那时我在村里喂牛,难得到处去走,
无缘见到他。我的一些同学见过他,惊讶且叹服地说那可真正是个才子,
说他的诗、文都作得好,说他而且年轻,有思想有抱负,说他未来不可限
量。后来我在《山花》上见了他的作品,暗自赞叹。那时我既未作做文学
梦,也未及去想将来,浑浑噩噩。但我从小喜欢诗、文,便十分地羡慕他,
十分的羡慕很可能就接近着嫉妒。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北京,其时我已经坐上了轮椅。路遥到北京来,
和几个朋友一起来看我。坐上轮椅我才开始做文学梦,最初也是写诗,
第一首成形的诗也是模仿信天游的形式,自己感觉写得很不像话,没敢拿
给路遥看。那天我们东聊西扯,路遥不善言谈,大部分时间里默默地微笑,
那默默之中,想必他的思绪并不停止,就象陕北的老黄牛,停住步伐的时
候便去默默地咀嚼。咀嚼人生。此后不久,他的名作《人生》便问世,从
那小说中我又听见陕北,看见延安。
第二次见到他在西安,在省作协的院子里。那是1984年,我在朋友们
的帮助下回陕北看看,路过西安,在省作协的招待所里住了几天。见到他
的背有些驼,鬓发也有些白,并且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听说他正在写长篇,
寝食不顾,没日没夜地干。我提醒他注意身体,他默默地微笑。我再说,
他还是默默地微笑,我知道我的话没用,他肯定以默默的微笑抵挡了很多
人的劝告了。那默默的微笑,料必是说:命何足惜?不苦其短,苦其不能
辉煌。我至今不能判断其对错,唯再次相信“性格那命运”。然后我们到
陕北去了,在路遥,曹谷溪、省作协领导李若冰和司机小李的帮助下,我
们的那次陕北之行非常顺利,快乐。
第三次见到他,是在电视上,“正大综艺”节目里,主持人介绍那是
路遥,我没理会,以为是另一个路遥,主持人说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
作者。我定睛细看,心重重地一沉。他竟是如此地苍老,若非依旧默默地
微笑,我实在是认不出他来了。此前我已听说他患了肝病,而且很重,而
且仍不在意,而且一如既往笔耕不缀奋争不已。但我怎么已没料到,此后
不足一年,他会忽然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
他不是才42岁么?我们不是还在等待他在今后的四十二年里写出更好
的作品来么?如今已是“人生九十古来稀”的时代,怎么会只给他42年的
生命呢?这事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哭的问题。这事,沉重得不能够哭了。
有一年王安忆去了陕北,回来对我说:“陕北真是荒凉呀,简直不能
想象怎么在那儿生活。”王安忆说:“可是路遥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了
那块地方的。路遥说,他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
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我稍稍能够理解路遥,
理解他的心是怎样碎的。我说稍稍理解她,是因为我毕竟只在那儿住了三
年,而他的四十二年其实都没有离开那儿。我们从他的作品里理解他的心。
他在用他的心写 他的作品。可惜还有很多好作品没有出世,随着他的心,
碎了。
这仍然不止是一个哭的问题。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倒下去,留下了
不平凡的声音,这声音流传得比四十二要长久得多了,就像那块黄土地的
长久,像年年都要开放的山间的那一树繁花。
1992年12月15日于北京
.完.
录于1996年11月14日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