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百年的老舍(30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6:05:03 2000), 转信


  丹柿百花小院
  1949年12月9日,老舍先生应周恩来总理和众多知名文学家
老朋友的邀请,由美国返回解放了的祖国,抵达天津。两天后,
回到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立即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并在
1950年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被选举为北京市文学
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由于亲属尚未返京,他暂时住在北京
饭店。
  回到北京后,老舍先生创作的闸门一下子冲开了,真像高
坝上开了闸的江水,奔腾而来,一泻万里。
  他的又一个创作黄金时代开始了。
  他所器重的、疼爱的、亲如手足的、走入绝境的受苦人,
如今,全都翻了身,一个个全都成了堂堂正正的人,这使老舍
先生乐得并不上嘴,打心眼里感到舒畅和兴奋。这翻天覆地的
变化,在老舍先生身上产生了一种天生的直观的感受,而且是
如此强烈,如此自然,以至用不着一般知识分子对原出身的背
叛,就一下子全部体验得明了透澈。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曾是穷人,他写了一辈子穷人。
  老舍先生“成为写作最勤、产品最多、造诣最高的老作家
之一”。
  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老舍先生向周总理询问:可
不可以自己买一所小房子。总理的回答是肯定的。老舍先生请
他在美国的出版代理人寄回500美元版税,换成100匹布,在东
城兹府大街丰盛胡同10号买下一所小三合院(现灯市口西街
丰富胡同19号)。经过修缮之后,老舍先生和刚由四川北碚返
回北京的亲属于1950年4月一起搬了进来。
  老舍先生在这所小房的院子里,养了不少花草,栽了两棵
柿子树。腿病使老舍先生行走不便,也不能久坐。他总是写了
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花,搬搬那盆苗,然后
回到屋中再写一点,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巧妙地
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适合于他的工作的生活方式。
  赶上狂风暴雨,就得全家总动员。几百盆菊花,要很快地
抢进屋里去。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它们运出来,非常劳
累,十分紧张。
  夏天,是昙花放蕊的时候,秋天,是菊花争艳和柿树结果
的时候,老舍先生常约朋友们来赏花。朋友们在满树的丹柿之
下,一边观赏着上百种姿色的菊花,一边品尝着北京传统食品,
或许是烤肉,或许是不知道由什么地方变出来的什锦小吃。临
走的时候,老舍先生一定要朋友们带上一些刚摘下来的柿子,
或者分去一些花芽子。看见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老舍先
生心里特别喜欢。
  不过,也有伤心的时候。下了一场大暴雨,邻家的墙倒了
下来,菊秧被砸死一百多棵。老舍先生一连几天都心里难过。
  所以,老舍先生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
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老舍先生的写作间兼卧室是北屋的西耳房。在这里,老舍
先生一共创作了28部戏剧、2部小说和大量的曲艺作品以及散文、
杂文、诗歌。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在书桌的上方悬挂
着一幅奖状,是由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副市长张友渔、吴晗共同
签署颁发的,为奖励老舍先生创作了优秀话剧《龙须沟》而授
予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老舍先生的另一个光荣称号是
“语言大师”。他创作的三幕话剧《茶馆》,由于语言艺术的
炉火纯青而被当作社会主义话剧艺术的代表作。《茶馆》后来
成为第一出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话剧,它的演出轰动了西欧、
日本、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国内外观众对老舍语言一致给
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老舍先生的客厅里,既可以遇见国家领导人、著名作家、
演员、画家,甚至外国的大主教,也可以遇见送煤的工人、送
牛奶的青年、街道上的大嫂、警察、瓦匠、花匠、少先队员、
中学生、大学生、教师、编辑、记者、卖画的、护士、拳师、
战士……当这些朋友来访的时候,老舍先生给他们泡香片,请
他们看花、看猫、赏画、看他收藏的名伶画扇,有时朗诵一段
刚写的作品请他们提意见。欢乐的笑声常常充满了整个小院子。
这是一个让人人都感到亲切和愉快的家。
  老舍先生一直在这里住到1966年8月24日突然离开人世为止。
18年之后,丹柿百花小院被政府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块白大理石放在院中,上刻着几个大字:“老舍故居”。各
色各样的人,像老舍先生活着的时候一样,川流不息地来到这
里,他们渴望了解老舍先生的一切。这里,又成了一个“有笑
有泪”的地方。
  (摘自1999年2月4日《光明日报》作者:舒乙)
  1999年2月3日的老舍
  儿子舒乙至今还记得,老舍先生去世后他一个人在太平湖
畔陪伴父亲度过的那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
的手,把泪撒在他满身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
爱的回报给他”。女儿舒济说,这些天我总想哭,我觉得他又
回到了我们身边。
  有人问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
出来,凭这几句话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
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
—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
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在纪念老舍百年诞辰的日子里,心情最不平静的一个人之
一就是他的儿子,当年被老舍先生昵称为“傻小子”的舒乙。
舒乙至今还记得,老舍先生去世后他一个人在太平湖畔陪伴父
亲度过的那个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
泪撒在他满身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的回报
给他”。
  怀念的意思,就是有一个生命,曾经那样丰盈过,又那样
无辜地逝去,如果在后人心里留有痕迹,那就叫做怀念。
  ——2月3日上午9点,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北京
市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老舍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文化艺术界代表、老舍先生的亲属和生前好友等各界人士100多
人出席了座谈会。老舍研究专家邓友梅、吴小美、老舍先生的
儿子舒乙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
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说,老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享有盛誉
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二马》、《月牙儿》、《骆驼祥子》
、《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之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老舍先生的作品和崇高精神,是鼓舞我们进行新的历史创造活
动的宝贵精神遗产。同时老舍先生的艺术是深深植根于人民大
众之中的艺术,无论在旧社会还是在新中国,他始终与人民休
戚与共,心心相印,以为人民写作为己任。他的作品大都取材
于他所熟悉和深爱着的北京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他那淳厚、
传神的语言词汇也都源于劳动人民,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老舍先生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