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百年的老舍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6:05:27 2000), 转信
——2月3日上午9点,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北京
市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老舍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文化艺术界代表、老舍先生的亲属和生前好友等各界人士100多
人出席了座谈会。老舍研究专家邓友梅、吴小美、老舍先生的
儿子舒乙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
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说,老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享有盛誉
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二马》、《月牙儿》、《骆驼祥子》
、《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之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老舍先生的作品和崇高精神,是鼓舞我们进行新的历史创造活
动的宝贵精神遗产。同时老舍先生的艺术是深深植根于人民大
众之中的艺术,无论在旧社会还是在新中国,他始终与人民休
戚与共,心心相印,以为人民写作为己任。他的作品大都取材
于他所熟悉和深爱着的北京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他那淳厚、
传神的语言词汇也都源于劳动人民,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老舍先生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2月3日上午10点,记者拨通了老舍故居“丹柿小院”
的电话。工作人员冯芸说,2月1日开馆当天来了几百人。2月2
日大约有三四百名参观者。今天不到10点,已经卖出了六七十
张票。当中有大人带孩子来的,有许多是以前到这里来过,现
在故地重游,男女老少都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说,愿意作为
志愿者在这里帮忙,她对老舍的作品很熟悉,同时对他的生平
和内心世界很感兴趣。
——2月3日下午2点,老舍作品座谈会在北京国际艺苑召开。
参与者有150个老舍研究专家,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俄
罗斯、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地。他们每人发言不长于15分钟,
提问不长于5分钟。在会上最忙碌是老舍先生的家人,人们和他
们打招呼、问好、传达温暖的祝福。会上,记者遇见老舍先生
的大女儿舒济。她激动地说,这些天我觉得父亲又回到了我们
身边。老舍故居的重新修缮,家具都按照几十年前的位置摆放,
从那时我就觉得,他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一篇纪念文章上写了这样一个故事:50年代末,老舍曾经
在荣宝斋买了一幅齐白石的白玉兰,回家仔细一看,发现画轴
背后有用铅笔写的题签,原来是吴祖光先生的藏画。老舍知道
吴当时家境困窘。他找了一个机会,把这幅画还给了吴祖光,
并在画的装裱圈上写了“物归原主矣,老舍。”吴祖光流下了
眼泪。这画,现在是吴家的家宝,朋友们不会忘记,老舍有这
样一颗让人感动的心。吴祖光尽管身体不适,仍然赶到了会场,
感慨万千。
——2月3日下午3点,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老舍全
集》在北京国际艺苑召开首发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
鲁郭茅、巴老曹”之说。老舍先生的作品,融平民意识、现代
意识、地方色彩和执著的文人气质于一体,并追求悲剧性的幽
默风格。这也正是老舍作品的独特个性。人民文学出版社曾陆
续出版过《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单行本和现
代名剧《茶馆》、《龙须沟》等。此次的《全集》收入了他的
小说、戏剧、散文、杂文、曲艺、诗歌、文论、以及书信、日
记、工作报告、翻译作品等共约800多万字。是迄今为止收录老
舍作品最完备最权威的版本。
——2月3日晚8点,老舍茶馆照常营业。在此之前,由北京
老舍茶馆、北京曲剧团、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在老舍茶馆举办了
纪念活动,有200多位文艺界专家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
学术论文。著名相声演员孙玉奎和赵世忠谈到了当年老舍先生
关心曲艺事业,亲自给他们写段子,说“活儿”。著名话剧表
演艺术家杜澎畅谈了排演《四世同堂》的体会。邓友梅、苏叔
阳等京味小说家们也谈了老舍先生艺术风格对他们的影响。在
京韵大鼓、口技、快板书中,客人们感受着老舍茶馆浓浓的京
味。吃茶听戏唱单弦儿的人都说,在这里缅怀老舍先生,我们
的心情和往常真的不一样。
(摘自1999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作者: 徐虹)
老舍传略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正红旗)。
1899年2月3日(清光绪24年12月23日)生于北京城市贫民
家庭。父亲舒永寿是清末皇城的一名护军,每月关三两饷银。
老舍是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
只靠母亲马氏给人缝洗和在小学校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因
家境贫困,幼时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
1912年小学毕业,考入市立第三中学。半年后,因家庭经
济困难退学。于1913年夏考入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
开始用文言文习写诗与散文。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任为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
校长。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课余
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写小说。在英国教学
五年期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
部长篇小说。
1929年夏离英回国,途经巴黎等地,因路费不足,在新加
坡滞留半年,在一所华侨中学教国文。业余时间写长篇童话《
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离新加坡到上海,不久回到北京。
1930年夏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并编辑《
齐大月刊》(后改季刊)。每年利用寒暑假继续写作。
1931年夏与胡絜青结婚。
1936年夏辞去山东大学的教学工作,在青岛专心从事文学
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文博士》及一些短篇
小说。
“七七”事变爆发,老舍已经开始的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被迫中断。8月由青岛又回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同年11月济南
失陷前夕,只身离开济南奔赴武汉。1938年夏胡絜青携子女回
到已沦陷的老家——北京。
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迁往重庆。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一直是“中
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领导人。1939年6月随慰劳总会
北路慰问团去西北,曾到陕甘宁解放区。同年12月回到重庆。
以后,老舍将此行情景写成了长诗《剑北篇》。
1943年秋胡絜青携三个子女逃出北京抵达重庆,在重庆北
碚和老舍团聚。
1944年4月“文协”举行年会,为老舍创作20周年举行了隆
重的纪念会。
抗日战争的八年中,老舍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完
成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第二
部《偷生》等作品。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禺一同赴美讲学一年。期间写完《四
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1949年10月老舍于养病中接到周总理邀请他回国的来信后,
立即由美返回日夜思念的祖国,于同年12月初到北京。老舍回
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
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
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朝友协副会长等职。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老舍“人民艺术家”的光
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高龄多病,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
写出了《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十五贯》(由
昆曲改编),语言生动,独具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老舍先生是享有盛名的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我国现代文
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仅是我国文化
的瑰宝,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财富。他刻苦奋斗的一生,充分
体现了他的高贵品格和爱祖国爱人民的热忱。
老舍先生卒于1966年8月24日。那是是非美丑颠倒的黑暗日
子,他不能忍受肆意的屈辱歪曲,宁可玉碎。老舍先生离开了
我们,我们心中却永远活着老舍先生。
1999年,在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位“人民
艺术家”,由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设立的“老舍文学
创作奖”,将作为北京文艺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推出,为此出
版了纪念老舍诞辰100周年金卡。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