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unter (城市猎人),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第二章 寂寞余花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6 19:02:59 2000), 转信

第二章 寂寞余花
作者: 李敖 (03/01/2000)
  时间是一八八八年,是清朝第九个皇帝光绪十四年,中国、的戊子年旧历正月初二
日的上午,一个近三十来岁的青年人,一对有神的大眼睛,紧闭着嘴,有点黑,一脸广
东人的长相,留着辫子、穿着灰色长袍、外套黑马褂、脚穿御寒的毛窝,漫步走向悯忠
寺来。那时候悯忠寺已经改名法源寺,改了一百五十六年了。法源寺在北京宣武门外西
砖胡同,远远望去,并排的三座大门,每座都对开两扇,门顶上是厚重的宫殿式建筑,
门与门之间是墙,墙头也同样铺上琉璃瓦。这一排山门建筑,第一印象使人觉得厚重,
好像凡是看到的,都戴了又厚又重的大帽子,庄严地等你过来。中间的门最大,前面左
右各一只石狮子,尤其显得庄严。正门是开着的,可是冷清清,看不到什么人。虽然是
正月初二,过年过得最热闹的时候,法源寺这种庙,却不是热闹的地方。北京的群众这
时候去的是朝阳门外的东岳庙,这是奉礼道教东岳大帝的庙,庙里有真人大小的地狱七
十二司,恶形恶状的,看起来很恐怖,据说还出自元朝塑像名家刘元之手。地狱有的还
有活动机关,曾有吓死游客的事,所以停止了,足见这个庙的格调不高。这座老庙每到
过年,香火特旺,男男女女,一清早就赶去烧香。庙的后院,有一头铜骡子,有人那么
高,铸得很好,传说这骡子很灵,有病的人用手摸它身上哪个部位,自己身上哪个部位
的病就会好;没病的人摸它身上哪个部位,自己身上哪个部位以后就不生病,要摸还得
过年时候摸,过年时候才最灵。于是一到过年,这头铜骡子就被挤得水泄不通,被摸得
光亮无比,不亦乐乎。它的生殖器,没人公然摸,但也极光亮,据庙里老道说,半夜三
更许多人专门来摸它,这大多是生花柳病的人。
  铜骡子以外,就是月下老人庙,庙中有一副写得极好的对联,上联“愿天下有情人
,都成眷属”,下联“是前生注定事,莫错因缘”。上下联分别来自《西厢记》和《琵
琶记》,妙手天成,使这座小庙大生光彩。来烧香的都是老太太带大姑娘,有的大姑娘
知道了是什么神,不好意思,不肯磕头,老太太逼她磕,她气得扭扭走了;有的不知道
什么神,糊里糊涂也就磕了,一天下来,香灰满地,到处成堆。
  在东岳庙求健康长寿、求婚姻美满以后,发财问题还没解决,于是男男女女,又涌
到广安门外财神庙。财神庙有个大香炉,可是人山人海,都来上香,容也容不下,香一
上,管香炉的人就立刻把香抽出来,丢在下边大香池里,要想自己的香多烧一会儿,得
在旁边拜托管香炉的,管香炉的也没办法,不过如果这香不是自己带来的,而是向这个
庙买的,就可以稍加优待。庙里又订做大量的纸元宝,不卖,因为神不能做买卖,不过
善男信女如果奉献足够的香钱,神可以奉送一个。就这样的,财神庙的盛会,最后发了
财的,是财神自己。
  法源寺比起来,就冷清多了。
  法源寺的大雄宝殿并不高,走上八级台阶,就是宝殿正门。正门看上去四扇,只是
中间两扇能开。正门左右有对联,上面有三扇横窗,横窗上就是“大雄宝殿”横匾。台
阶旁边立着旧碑,因为是千年古刹,寺里的这类古迹也很多。有的旧碑下面塑着大龟,
这个乌龟台石叫“龟趺”,唐朝以来就流行了。乌龟头略向上抬着,好像背负着历史,
不胜负荷。
  青年人站在台阶旁边第一块旧碑前面,仔细看着碑文,又蹲下来,看着龟趺,他好
像对龟趺比对碑文更感兴趣。龟在中国,是一种命运的象征。中国人自古就烧龟的背,
从裂纹里判断命运,在中国人眼中,千年王八万年龟,龟是长寿的动物,它有足够的阅
历来告诉人类吉凶福祸,可惜的是,龟不说话,所以只好用火刑逼供。烧出的裂纹,经
过解释,有利,皆大欢喜;不利,就不敢动。唐太宗为了抢政权,杀他哥哥和弟弟的时
候,左右劝他下决心,不然你哥哥弟弟就要杀你,唐太宗始终犹豫,最后搬出乌龟来问
卜,张公谨走上去,抓起乌龟,丢在地上,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今天要做这事,已
不容怀疑,如果卜的结果不吉,难道就不做不成?于是唐大宗就不问卜了。周朝灭商朝
以前,也先问卜,结果竟是不利,大家都害怕了,姜大公把乌龟丢在地下,用脚去踩,
说死骨头哪里知道什么吉凶?于是周武王还是出兵了。在中国历史上,除非这种英雄豪
杰,没有人敢打破这种传统的信仰。
  青年人望着碑下的龟趺,看得出神了,没感觉背后已经站了一位和尚。那和尚好奇
地望着这个青年人,像青年人端详龟跌一样地端详着他。最后,青年人站起身来,伸一
伸懒腰,绕到龟趺的背后,这时候,他发现了和尚。
  和尚不像和尚,倒像一位彪形大汉。他四十多岁,满面红光,两道浓眉底下,一对
精明的眼睛直看着他。和尚脸含着笑,但他的两道浓眉和一对利眼冲去了不少慈祥,他
够不上菩萨低眉,但也不是金刚怒目,他是菩萨与金刚的一个化身。和尚的造形,使这
青年人一震。
  和尚直看着青年人,心里也为之一震。这青年人气字不凡。四十多年来,和尚阅人
已多,但像这青年人这样面露奇气的,他还没见过。
  青年人向和尚回报了笑容,和尚双手合十,青年人也合十为礼,但两人都没说话。

  过了一会,青年人把右臂举起,把手抚上石碑,开口了:
  “法师认为,是法源寺的名字好呢,还是悯忠寺好?”
  和尚对突如其来的问话,没有任何惊异。顺口就答了:
  “从对人的意义说,是法源寺好;从对鬼的意义说,是悯忠寺好;从对出家人的意
义说,两个都好。”
  青年人会心地一笑,法师也笑着。
  “我觉得还是悯忠寺好,因为人早晚都要变成鬼。”
  “寺庙的用意并不完全为了超度死者,也是为了觉悟生者。”
  “但是悯忠寺盖的时候,却是为了超度死者。”
  “超度死者的目的,除了为了死者以外,也为了生者。唐大宗当年把阵亡的两千人
,都埋在一起,又盖这座悯忠寺以慰亡魂,也未尝不是给生者看。”
  “对唐太宗说来,唐太宗杀了他弟弟元吉,又霸占了弟媳妇杨氏。后来,他把弟弟
追封为巢刺王,把杨氏封为巢刺王妃。最妙的是,他把他跟弟媳妇好生的儿子出继给死
去的弟弟,而弟弟的五个儿子,却统统被他杀掉。照法师说来,这也是以慰亡魂,给生
者看?”
  “也不能说不是。”和尚不以为奇。“在中国帝王中,像有唐太宗那么多优点的人
很少,唐太宗许多优点都考第一,当然他也有考第一的缺点,他在父子兄弟之间,惭德
大多。
  有些是逼得不做不行;有些却不该做他做了。做过以后,他的优点又来收场,我认
为他在事情过后,收场收得意味很深。盖这悯忠寺,就是证明。他肯盖这悯忠寺,在我
们出家人看来,是种善因。”
  “会不会是一种伪善?”
  “判定善的真伪,要从他的做出来的看。做出来的是善,我们就与人为善,认为那
是善;如果他没做,只是他想去行善。说去行善,就都不算。我认为唐太宗做了,不管
是后悔后做了、还是忏悔后做了、还是为了女人寡妇做了、还是为了收揽民心做了,不
管是什么理由,他做了。你就很难说他是伪善。只能说他动机复杂、纯度不够而已。”

  “我所了解的善,跟法师不一样。谈到一个人的善,要追问到他本来的心迹,要看
他心迹是不是为善。存心善,才算善,哪怕是转出恶果,仍旧无损于他的善行;相反的
,存心恶,便算恶,尽管转出善果,仍旧不能不说是伪善;进一步说,不但存心恶如此
,就便是存心不恶,但并没存心为善,转出善果,也不能说是善行;更进一步说,存心
不善不恶,但若有心为善,转出的善果,也是不值得称道的,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有心
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上面所说,重点是根本这个人要存心善,善
是自然而然自内发出,而不是有心为善,有心为善是有目的的,跟善的本质有冲突,善
的本质是没有别的目的的,善本身就是目的。至于无心为善,更不足道,只是碰巧有了
善果而已,但比起存心为恶却反转出善果来的,当然也高明很多。天下最荒谬的事莫过
于存心为恶,反而转出善果,这个作恶的人,反倒因此受人崇拜歌颂,这大不公道了!
所以,唐太宗所作所为,是一种伪善。”
  “刚才我说过,判定善的真伪,要从一个人做出来的看,而不是想出来的说出来的
看。
  这个标准,也许不理想,可是它很客观。你口口声声要问一个人本来的心迹,你悬
格太高了,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他的心迹又多么复杂,人的心迹,不是那么单纯的,
也不是非善即恶的,事实上,它是善恶混合的、善恶共处的,有好的、有坏的、有明的
、有暗的、有高的、有低的、有为人的、有为我的。而这些好坏明暗高低人我的对立,
在一个人心迹里,也不一定是对立状态,而是混成一团状态,连他自己也弄不太清楚。
心迹既是这么不可捉摸的抽象标准,你怎么能用这种标准来评定他存心善、还是存心不
善不恶、还是存心恶、还是有心为善呢?心迹状态是一团乱麻,是他本人和别人都难分
得一清二楚的啊。所以,我的办法是回过头来,以做出来的做标准,来知人论世、来以
实践检验真理。我的标准也许比较宽,宽得把你所指的存心善以外的三类——就是存心
不善不恶、有心为善、甚至是存心恶的三类都包括进去了,只要这四类都有善行表现出
来,不管是有意的无意的好意的恶意的,只要有善行,一律加以肯定。所以我才说,唐
太宗肯盖这个悯忠寺,是种善因。”
  “法师真是佛心,喜欢与人为善,到了这样从宽录取的程度。”“宽是宽了一点,
但也不是不讲究分寸。像我说唐太宗盖这个悯忠寺,是种善因,并不是做善行,这就是
分寸。”
  “照法师这么说来,盖了这么个大庙都不算是善行,只算是善因,那么怎么才算是
善行?”
  “这要看对谁来说。如果某甲有一两黄金,他出九钱盖庙,哪怕只能盖一砖一瓦,
这是善行;如果某乙有十万两黄金,他出一千两盖了整个的庙,他的善行,比起来像善
因,很难算是善行。”
  “所以唐太宗不算?”
  “唐太宗身为皇帝,当然不止是十万两的某乙,他盖悯忠寺,不能算是善行。何况
,他有权力根本就不使盖悯忠寺的理由发生,那就是何必出兵打高丽?不打高丽,就不
会死人,就无忠可悯,所以,唐太宗如根本不打高丽,那才算是他的善行。”
  “照法师这个因人而异的标准,我发现法师悬的格,简直比我还高。唐朝当时受到
四边民族的压力,唐太宗不动手打别人,别人大了,就会打他,如今你法师竟用的是人
类和平的标准、不杀不伐的佛教标准,来要求一个十九岁起兵、二十四岁灭群雄、二十
九岁就君临天下的大人物,法师未免太苛求了。”
  “你说的不无道理,我悬格大高了。可是,大人物犯的错,都是大错。唐大宗若不
是大人物,我也不会这么苛求了。因为,从历史上看,当时高丽并没有威胁到唐朝,高
丽虽然欺负它南边的新罗,但对唐朝,还受唐朝的封、还对唐朝入贡,唐太宗打它没成
功,盖悯忠寺回来,第二年高丽还遣使来谢罪、还送了唐太宗两个高丽美人。这些行为
,都说明了你说的唐太宗不动手打别人,别人大了,就会打他的威胁性,至少对高丽来
说,是担心得太过分。
  我认为唐太宗打高丽,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天可汗’思想作祟,要君临天下,当然
也就谈不到爱和平了。我承认,要求唐太宗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不走武力征服别人的路
线,那反倒不近人情了。”
  “这么说来,法师还是肯定唐太宗了?”
  “当然肯定,任何人做出来的善我都肯定,而不以人废善。至于想去行善、说去行
善,那只是一念之善,并没有行,那是不算的。善和行善是两回事,善不行,不算是善
。”
  “法师这样注意行、注意做、注意以实践检验真理,这种思想,跟孟子以至王阳明
的,完全不一样。”
  “是不一样。孟子认为发善情就是善,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谓善矣’;王阳明
认为在内心就是善,所谓‘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这些抽象的检定善的标
准,我是不承认的。善必须要行,藏在心里是不行的。”
  “法师这种见解,我听了很奇怪,太不唯心了,佛教是讲唯心的。”青年人露出一
点取笑的神气。
  和尚好像有一点为难,想了一下,最后说:
  “真正的唯心是破除我执,释迦牟尼与何罗逻仙人辩道时说:‘若能除我及我执,
一切尽舍,是名真解脱。’我执就是主观的心,善如果没行出来,只凭主观的心认为已
经是善就善了,这是唯心的魔道,不是唯心的正道。唯心的正道是破除这种凭想凭说就
算行了善的魔道。真正的唯心在告诉人什么是唯心的限度、什么是光凭唯心做不到的。
比如说吃饭,必须吃,想吃和说吃并不算吃,一定要有吃的行为;善也是这类性质,善
要有行为,没有行为的善才真是伪善。”
  “法师这一番话,我很佩服。只是最后免不掉有点奇怪,奇怪这些话,不像是一般
佛门弟子的口气、不像是出家人的口气。我说这话,是佩服,不是挖苦,请法师别见怪
。”
  和尚笑起来,又合十为礼。然后伸出右手,向庙门外面指一指:
  “现在北京城都在过年,大年初二,外面正在赶热闹,而你这位年轻朋友居然有这
么大的定力,不怕寂寞,一个人,到这冷清清的千年老庙来研究古碑龟趺,一看就不是
凡品。”
  青年人笑了一下。这时候,一阵鞭炮的声音,在附近响起。远处里还传来零落的响
声。
  “听先生口音,是广东?”
  青年人的笑容转成了窘态。他听了大多次的挖苦他们口音的谚语——“天不怕,地
不怕,就怕老广讲官话”。何况他到北京来,一比之下,官话更是不行。
  “是广东南海。”
  “法师呢?”
  “先生听不出我口音?”
  “我第一次来北方,分不出口音,只觉得法师官话讲得很好。”
  “说了先生不信,我也是广东人。”
  “也是广东?”
  “是广东,广东东莞。”
  “那我们太近了。法师的官话讲得没有我们家乡味,为什么讲得这么好?我们讲广
东话可好?”
  “惭愧,我不大会说广东话,我生在北京,并且一直住在北京”
  “尊大人一直住在北京。”
  “我们这一支,一直住在北京,已经两百五十多年了。”
  “这么久了?”
  和尚点了点头。
  “两百五十多年前,广东人就老远到北京来,那一定是在北京做官的。”
  “那倒不是,先祖是陪做官的来的,做官的被皇帝杀了,先祖偷了做官的尸首,埋
在北京,一直在墓旁陪着到死,从此我们这一支就住在北京,没再回广东。”
  “咦,法师说这做官的,被皇帝杀了?……这做官的也是东莞人?”和尚点点头,
露出一种会意和等待的眼神。
  “是袁崇焕!袁督师袁崇焕!”
  和尚笑了:“我说先生一看就不是凡品,果然说得不错。先生这样年轻博学,真叫
人佩服。不错,是袁督师袁崇焕。”
  “那我知道法师贵姓了,法师可姓佘?人示佘?”
  “怪了、怪了,先生不但博学,而且多闻。先生怎么知道我姓佘?”
  “我早就听说袁督师冤狱被杀,弃尸西四甘石桥,没人敢收尸,他的仆人佘氏半夜
偷了尸首,埋起来后,一直守墓到死,死后也埋在坟边。佘家后来代代守墓不去,今天
真是幸会,碰到了老乡亲,又碰到了义人之后。”
  “先生说得都不错,现在袁督师的坟还在北京,在外城东边广渠门里广东义园。”

  “我去过了。”
  “去过了?先生真是有心人。”“袁督师是我们老广第一个影响中国政治举足轻重
的人物,明朝不杀他,满洲人就进不了关,中国整个历史都改写。并且若照袁督师的战
略,明朝就不会浪费一半多的兵饷来防御辽东,就不会弄得民穷财尽,引出李自成进北
京。袁督师大重要了。”
  “袁督师是大人物,叫人崇拜。”
  “法师令先祖能够对袁督师守死不去,也叫人崇拜。”
  “那是袁督师人格感召的结果。”
  “人格感召一般来说,有一个限度,但是令先祖竟冒死偷尸首埋起来,并且照顾在
坟旁边,一直到死,这是忠肝义胆。”
  “承先生过奖。但有更忠肝义胆的。袁督师下狱以后,忽然出来一个书生,叫程本
直,一再为袁督师喊冤呼吁,结果被崇帧皇帝给杀了。他的尸首,后来也由先祖埋起来
,就埋在袁督师坟的旁边……”
  “这么一说,我记起来了,这位程先生的墓碑边上有人题了十个字,叫‘一对痴心
人,两条泼胆汉’,是不是?”
  “对了,你先生真是好记性,这位程先生跟袁督师不但素昧平生,甚至可说还有点
不愉快,因为他三次求见袁督师,袁督师都没见他。袁督师被捕以后,他一再替袁督师
喊冤,结果被判死刑。他死的时候,说我不是为私情死的,我是为公义死的。先祖是跟
袁督师多年的仆人,他为袁督师做的,私情的原出占得很重。但这位程先生做的,却全
是争正义、争公道,在皇帝发了大脾气要杀人的时候,他为袁督师仗义执言,他的为人
,可真有性格。可惜他只是一个布衣,没地位,也没什么名。由这位程先生的事,可以
想到袁督师的伟大,感人至深。我还记得程先生呼冤书里的几句话,他说:‘举世皆巧
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惟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惟其痴,故举世最
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
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这就是你先生看到的‘一对痴心人,
两条泼胆汉’的渊源。”
  “噢,原来是这样。”
  “程本直说袁督师‘一大痴汉也’,这五个字用得真妙。”
  “法师也认为是?”
  “照世俗的标准,当然是。当时明朝已经那样腐败,是非不明、宦竖当道,守东北
的大将熊廷粥,刚冤枉杀淖,传首九边、田产籍没、家属为奴。而袁督师却还来跳这个
火坑,他不但不买朝廷里奸臣的账,并且杀了毛文龙,断了奸臣贪污的财路,这样做人
,岂不正是傻瓜干法?从袁督师死了以后,我们广东人,再也没有在朝廷里有那样举足
轻重的地位了,也没人要做一大痴汉了。”
  “在近代中国,为国家做大事很难,政治中守旧的势力和小入势力太大了,这两大
势力都是明明摆在那儿的,所以想为国家做大事,什么下场也都可以事先看得出来;既
事先看得出来,还要不怕死、还要做,除了是一大痴汉外,还有谁肯干?凡是肯干的人
,都要准备悲剧的收场。”
  “没有例外吗?”
  “例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可太少了。有的人也打破守旧的势力,做点大事,但他
必须安抚好另外一个势力,就是小人的势力。像明朝的张居正,他不安抚小人的势力,
他就不要想有作为;但安抚了小人势力,他自己又算什么呢?就算这些是不得已,但最
后,张居正做的大事,落得些什么呢?他一死,订的法制给推翻了,家给抄了,大儿子
受刑不过自杀了,家里大门被封,人出不来,十几口给饿死了,剩下的充军了,整个的
下场是悲剧。”
  “听法师谈话,想不到法师对中国历史这么有研究,也想不到研究的结果,是这么
悲观。”
  “先生过奖了。悲观倒是真的。因为悲观,才做了和尚;做了和尚以后,才知道了
多悲观。哈哈。”
  谈到这里,一个小和尚走了过来,只有十五六岁,长得眉清目秀,在眉清目秀外、
却又有着一股英气、他向和尚合十为礼:
  “师父,万寿寺的法海和尚来说,他们寺里要为宫里李总管的母亲做佛事,想请师
父走一趟,替他们捧捧场,不知道师父肯不肯赏光?我告诉他我们师父初五没空,我们
自己也有佛事要做,走不开。”
  “你答得很好。”
  “可是他说他要见你。”
  “你说我这边有客人,走不开。”
  青年人赶忙向和尚摇手:“法师,我没有事,我只是随便走走,你请便、你请便。
”他把右手侧向前,掌心向上,做了请便的姿式。
  “不要紧,”和尚举起右掌,向着青年人。“我不太想见他。”转过头,“普净,
你答得很好,就照你那样说下去,把他送走。”
  “可是,他说要见师父。”
  “普净,你自然有办法。你去吧。”
  小和尚面露了慧黠的笑,向青年人也打个招呼,转身走了。和尚望着他的背影,欣
赏地笑着。
  “我这个小徒弟,父亲母亲全在河南旱灾里饿死了,他八岁就被哥哥带着,千辛万
苦逃荒到京师,走到这个庙门口,他哥哥说你在这里等我,我去一下就来,你饿了,先
吃包袱里的窝头,他说只有一个窝头了,我等你回来一起吃。他就坐在门口等,等到快
天黑,哥哥还不回,他急了,在外面偷偷抹眼泪。被我看到了,问他,他只知道是逃荒
来京师的,不知道京师有没有亲戚,打开包袱一查,里面卷了一封信,是他哥哥写的,
写给庙上和尚,说实在没能力照顾这个小弟弟了,请求庙上收容这个小孩,算做许愿许
进来的小和尚。当时我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让他住在庙上。他倒也有宿慧,听话,不打
扰人,自动搬桌子扫地,好像并不白吃这碗饭。只是晚上常常偷偷流泪;有时在庙门口
张望,等他哥哥回来接他,但他哥哥再也没回来。就这样八年下来,他在庙上自修,书
念得很不错,人也聪明伶俐。”
  “我刚看他,就是一副聪明相。”
  “刚才是万寿寺的和尚来,万寿寺先生知道吧,就是西直门外那座大庙。”
  “我没去过,听说过。”
  “那庙可比我们这座小庙神气多了,光后面千佛阁,就有佛像好几千,其他可想而
知。
  刚才说的宫中李总管的母亲做佛事,李总管先生听说过吧?”
  “莫非就是李莲英?”
  “就是他。他现在是中国第一红人,皇太后信任他,一切言听计从。他为他母亲做
佛事,由万寿寺来办,万寿寺想约北京各庙的和尚来捧场,我们不能参加这种谄媚权贵
的事,所以才有刚才的一场。”
  “法师的作风很不简单。”
  “出家人,按说看破红尘才对,可是北京的许多出家人,也许离京师官场太近了,
竟染上了势利眼的毛病,见了大官一副脸、见了小百姓另一副脸。不过出家人势利眼,
也由来很久
  “这大概是佛教在中国流传,一直得到大官帮忙的缘故。”
  “先生说得有道理。记得那个笑话吗?一个穷秀才,在庙里看到老和尚对大官恭恭
敬敬、对他不恭敬,就质问老和尚,老和尚说:‘你搞错了,我们禅话,恭敬就是不恭
敬,不恭敬就是恭敬。’那秀才立刻给老和尚一个嘴巴子,说:‘我们秀才,不打就是
打,打就是不打。’哈哈。”
  “哈哈。”
  “说到这里,倒要借问一句,先生你是穷秀才吧?”
  “差不多。”
  “那我运气很好,到现在还没挨打。”
  “法师客气。哈哈。”
  “我还没请教贵姓?”
  “康有为。《书经》里‘康济小民’的康;《礼记》里‘养其身以为有为也’的有
为。”
  和尚点着头:“真是志士豪杰的名字。《孟子》里说:‘人有下为也,而后可以有
为。’康先生有所不为,而后成为康有为,我要向您道贺,这年头,有所不为的人太少
了。”
  “在乱世里,做到有所不为,已经不容易。比如说,法师不参加李总管的佛事,就
已经不容易。”
  “不同康先生客气,的确不容易,不晓得以后要给庙上惹来多少不方便。我这样做
,庙里有些入就不赞成。在乱世里,只是消极的做点不同流合污的事,就大不易。至于
积极有为一番,就更别提了。何况,站在佛门的立场,有为是无常,所谓‘一切有力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更显得无可为了。”
  “法师引的是《金刚经》?”
  “康先生对佛典竟也如此精通,令人佩服。康先生在哪里学来这么多大学问?在京
师吗?还是在家乡?康先生的老师是哪一位?”
  “我的老师是九江先生——朱次琦朱先生。”
  “哦,原来是九江先生的高足。九江先生不是一辈子只肯穿布袍的进士吗?他在山
西做官,进出都走路,自己做工,吃得极简单?”
  “是啊!”
  “那康先生在山西追随九江先生?年纪不对啊?”
  “不是,那时候我还没出生。九江先生大我五十一岁,他其实是先父的老师,他同
先祖是好朋友,我做九江先生学生是他六十九岁以后的事,到他七十五岁去世,我一直
跟他,前后六年。他临死以前,说他写的书,对将来的中国没有什么益处,他竟都给烧
了,他的精神太叫人感动了。”
  “真太可惜了。”
  “他死那年我二十四岁,经史子集倒念了不少,我走的路,也是中国一般知识分子
走的老路,就是念古书、应科举。可是九江先生的身教,却给我极大的影响,尤其他死
前用火一本一本烧掉他一生的心血,左一本国朝学案、右一本国朝名臣言行录;左一本
蒙古记、右一本诗文集……烧得满地都是灰,看得我眼泪都流下来了,劝也劝不住。九
江先生立身极为严肃,他临死以前烧他一生著作,态度平静而坚决,他古书念得那么好
,科举也考到进士,可是临死前,却用行动表示了这些都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真正的路,
人该尽弃俗学,以行动救世。他这些意思,并没空口要我们学生如何如何,相反的,他
说得很少。只在最后临死前来了这段不言之教,等于现身说法。他虽在死前三十多年就
离开科举与官场,可是下半生三十年的讲学著书生涯,他竟也在死前加以否定,认为不
切实际。他这一烧一死,使我根本上受了大刺激。九江先生死后,我到北京来,开开眼
界,也深刻想了想中国的前途,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逛国子监,这是中国养成知识分子
的最高学府,我走进大门、走进琉璃坊,看看钟亭鼓亭,又看到蒋衡写的那些石碑,想
到他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写这八十多万字的十三经石碑,第一流聪明才智消耗在这里,
现在对中国有什么用处?中国要救的时候到了,可是这些十三经石碑,救不了中国啊!
我买了很多书,经过上海,大量买了江南制造局和外国传教士印的有关现代学问的著作
,在家乡南海的西樵山,闭户研究了五年。我不会外国文,只能看这些译本,从译本里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五年下来,自信有点心得,认为救中国,必须走外国路子,变法图
强不可。所以,五年以后,这次到京师来,看看有没有机会。这几天正赶上过年,我对
碑刻有兴趣,特地到这里来看看旧碑,幸会了法师。法师学问道德虽然只领教了片羽吉
光,可是就已令人景仰不已了。”
  “哪里哪里,我们出家人,不足以语此。康先生是九江先生大学问家高足,又学贯
中西,我们做和尚的,只随便看几本书,哪能受得住你们行家过奖。并且康先生以天下
为己任,康济小民,可以有为,更不是我们出家人所能望康先生项背的。”
  这时候,远远的小和尚普净又走过来。和尚问他:
  “有什么事,普净?”
  “总算把万寿寺的和尚请走了。”
  “你很能干,普净。”
  普净不好意思,笑了一下,看了康有为一眼,点点头,又转向师父:
  “等下要开饭了。”
  “我知道,你在小饭厅摆一张桌子,今天中午我想请这位康先生赏光,吃个便斋。

  康有为赶忙迈前一步:“法师不要客气。”
  “客气的是康先生,快到吃饭的时候了,何必拘泥一顿饭啊,康先生不是俗人,怎
么拘起俗礼来了?并不为康先生特别做,我们吃什么,康先生就吃什么。”
  “也好、也好。”康有为立刻也就同意了。
  “那我就去准备。”普净转身要走,和尚叫住他,“来,普净,我特别为你介绍一
下:
  这位是康先生,是师父所佩服的大学问家,跟师父也是同乡。不过康先生才是真正
的广东人,师父这种广东人,已经落伍了。”
  小和尚向康有为合十为礼,康有为也一样答礼,康有为说。
  “一来就打扰小师父了。”
  “哪里会,”小和尚说,“康先生能被我们师父佩服,我们就佩服。我们师父难得
邀人吃饭,除非他欣赏这个人。”
  “好了,普净。”和尚笑着,“你禅机泄漏得大多了,快去准备吧!”
  “好,去准备,今天康先生运气好,今天不吃馒头。”
  “哈哈。。康有为笑着,“法师这位小师弟反应真快,他知道广东人怕馒头。”
  “还有,普净,你多炒两个蛋,跟我们一起吃。”
  “好。”小和尚转身走了。
  “小朋友什么都知道。提到馒头,我又想起一个他的故事。他到庙上前几天,每天
早饭吃一个馒头,他也分到一个,但他只吃一半,每天留下半个。有时候午饭也吃馒头
,每人限两个,他就只吃一个,留下一个。后来跟他同住的和尚通知我,说他包袱愈来
愈大,怪怪的,我们就委婉地找个机会请他打开包袱,结果一看,都藏的是一个半个的
馒头。他逃难逃怕了,又想到他哥哥在外面可能挨饿,所以把他应得的分量,都只吃一
半。当时他睁了大眼睛,低头看着馒头,又抬头看着我们,又低头看着馒头,又抬头看
着我们,只结结巴巴的说了一句:‘等哥哥来的时候,能不能把馒头带走?’我听了,
忍不住掉下眼泪。他跟哥哥逃难时候吃过死老鼠、吃过树皮、吃过草根,并且可能吃过
人肉,他记得一次哥哥拿回过一块肉,吃起来怪怪的,他问哥哥‘是什么肉’,哥哥皱
眉头想了一下,说:‘别管了,快吃吧,吃剩下我吃。’”
  “唉,政治黑暗,使中国老百姓这样惨。”
  “不过有的是天灾,似乎也不能全怪当政的人。在我们出家人看来,这是在劫难逃
。”
  “法师慈悲为怀,所以难免开脱了许多当政的人的责任。我在南海西樵山研究经世
致用之学,对中国灾荒问题,也小有研究,俗话说‘天灾人祸’,这四个字相连,的确
有道理。
  天灾的发生,我们以为是天祸,其实里面有人祸。就以水灾而论,水灾发生,是过
多的河水无法宣泄,无法宣泄的原因,是许多供大河宣泄的小渠,因为官商勾结被霸占
。小渠附近土地肥、灌溉方便,所以官商勾结,把小渠堵住,他们不但不肯掘开渠口,
反而把附近加高,这么一来,不该成低地的地方——就是老百姓的地方——反倒变成了
低地,水一涨,就成了水灾。所以这种水灾,是人为的,不能赖在天上。这样赖,老天
爷也不服气。”
  “哦,原来如此。我这住在城里的人,真孤陋寡闻。”
  “我还不是一样。我若不发愤搞经世致用之学,光念四书、五经,也只会念《书经
》的‘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或《孟子》的‘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也只会
徒发感慨,只会怨天,不会尤人。但自从我走经世致用的路以后,我看古书,突然眼睛
开了,慢慢发掘了真相。我看《宋史》食货志,看到有‘盗湖为田’的记载,说湖的附
近被盗为田以后,‘两州之民,岁被水旱之灾,’结果‘所失民田,动以万计’。我才
知道水灾旱灾的人为原因是什么。这时候,我看了邵伯温的《闻见前录》上说的伊水洛
水水涨,‘居民庐舍皆坏,惟伊水东渠有积薪塞水口,故水不入丞相府第,’才恍然大
悟是怎么一回事。”
  “康先生看书,真是触类旁通,叫人五体投地。”
  “法师过奖了。只不过我受了九江先生生前死前的身教,自己又闭门造车土法修炼
五年,不墨守中国读书人的老方法看古书,而有这么点心得而已。”
  “以康先生这样的大才,这次到京师来,预备有怎样的一番作为呢?”
  “我想来想去,无可奈何之余,发现只有一条路,就是上万言书,直接给皇上,如
能说动皇上,根本上来一番大变法,国家才有救,一切问题才得根本解决。”“历史上
上万言书变法成功的,又有几人?我知道的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最后还是失败了。守旧
的势力和小人的势力,是中国政治上的两大特色,越不过这两关,就要准备悲剧的收场
。”
  “对我说来,要想演悲剧,还为时过早,因为我的万言书还上不上去,法师晓得中
国的规矩,没有大官肯代递,你写什么,皇上都看不到的,老百姓是不能直接上书的。
老百姓直接上书,搞不好要发到关外做奴隶,乾隆时候就有这种事。”
  “那康先生有没有找到大官肯代递呢?”
  “找过,找过很多,都不行,大家都尸居余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要做官
,不要做事。”
  “所以,冠盖京华,康先生却在大年初二,一个人,孤零零的到古庙里研究起旧碑
来了。”
  “谈到旧碑,我倒极有兴趣,这次来京师,我买了许多碑本,预备研究点没用的东
西,转一转自己的注意力。没用的东西,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像
王羲之的曹娥碑,竞能使谢枋得在这庙里见到就绝食,最后完成了自我,谁又能想到呢
?”
  “谈到完成自我,谢枋得自己也早有一死的意思,他在走这条路。他在这庙里看到
曹娥碑,对他的自杀,只是画龙点睛,那条龙,他自己早已画好了。你康先生也是如此
,你画的龙是变法救中国,你在走这条路,你也准备了许多年,只差最后点睛了。点得
好,就是飞龙在天;点不好,就是龙归大海。不管是哪一样,你都完成了你自己。”
  “法师自己呢?”
  “我是出了家的人。”
  “出了家对中国前途,总不是不管吧?”
  “我很关切。”
  “关切并不等于管。”
  “关切也是一种管。”
  “照法师刚才指教的,善必须要行,藏在心里是不行的,照这个标准,法师对中国
前途所‘行’的,是不是不太够?”
  “我只是一个和尚,康先生想叫我如何行呢?我的力量很小,我至多只能自己不扶
同为恶、不同流合污、不去万寿寺馅媚权贵,只能洁身自好而已,像——像——像什么
呢?”
  “像这庙里的丁香。”康有为指着那一片丁香树。
  “姑且这么说吧,像这庙里的丁香。”
  法源寺的丁香很多,它的丁香,在北京很有名,它在几百年前就从广东传到北京了
。在中国,丁香被用做药材,用来温脾胃、止霍乱、去毒肿和口臭。
  “丁香洁身自好,也好看、也好闻。但要做中药,得磨成粉煮成汤才有用。若不粉
身碎骨,它只是好看好闻而已。”康有为说。
  和尚听了,木然地望着康有为,最后点点头,侧过身,伸出了右臂:“请康先生来
用饭吧!”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4.24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9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