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ookworm (书虫),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羊的门(8-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9月08日15:50:0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四月里,第二个被挂上"展览台"的,是徐三妮的指头。
  徐家是单户。在呼家堡,姓徐的就她这一家。徐家没有儿,只有闺女,三妮是徐家
最丑的一个姑娘,人长得粗不墩,像个萝卜,嘴上还有一个小豁儿,说话漏气,囔囔的
。所以,人们都叫她"豁儿"。"豁儿"在家里是个"垫头"。"垫头"这个词在平原上是有特
定意义的,那是个最受欺辱的角色(也就是说,所有的好事都轮不上你;所有的脏活、累
活你都得干;而最终所有的倒霉又都会落到你的头上!)。"豁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
大的,她从来没有得过家人的一个好脸色,她娘手里的条帚疙瘩几乎天天都落在她的头
上!她娘有个绰号叫"老呱四婶"。"老呱四婶"的骂声在村里也是有些名气的,可她的骂
声只追着一个人,那就是她家的"豁儿"。"豁儿"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她的两个姐姐都相
继出嫁了。一年后,有一天,"老呱四婶"站在村街里对人说闲话:"谁要是娶俺哩'豁儿
',我送他一车大粪!"话一说完,人家哄地就笑了。当她说了这话后,扭过头来,就见
她家的"豁儿"从邻近的代销点里慢慢走了出来,手里提着打来的一瓶醋。那话,她显然
是听见了,可她没有回头。
  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没人能理解"豁儿"为什么要这样?她的指头是在撂砖、接砖时
被砸断的。那是一摞砖斜茬儿砸在了她的两个指头上,当时就砸断了,可那筋还连着呢
,筋一跳一跳地蹦着!谁也想不到,就在这时,"豁儿"伸手抓起一把斧子,就在眨眼之
间,竟把那连着筋、挂着肉的两个断指头齐刷刷地剁掉了!砍掉的断指还在砖上一蹦一
蹦地脉跳着,她好像没事人一样,随手抓把土按在了淌血的手指上。这一幕,让所有看
到的人都目瞪口呆!人们纷纷跑上来说:"'豁儿',你傻呀?!那不疼么?"
  "豁儿"囔囔地说:"木(不)疼。"
  人们心里寒寒的,再问:"那会不疼?"
  她硬硬地说:"木疼!"
  第二天,不用说,徐三妮的断指又光荣地挂在了"展览台"上。在断指被挂上去的那
一刻,"豁儿"竟无声地哭了,只见她满脸都是泪水!就这这时,呼天成回过头来,看了
她一眼,就这一眼,使他发现了一个勇敢的死士!呼天成是决不会看错人的。于是,他
招了招手说:"三妮,你出来。"
  "豁儿"愣了一下,慢慢从人群里走出来。呼天成对众人说:"大家都看清楚,这是三
妮!三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今天起,再不要叫人家'豁儿'了。我说了,由队里出钱
,把三妮送到市里的大医院去,把这个豁儿给她补上!我看恁谁还敢再'豁儿、豁儿'的
叫人家……"
  呼天成说到做到,就在当天下午,"豁儿"就由秀丫陪着到市里的大医院去了。半月
以后,当三妮从医院回来时,她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了。她嘴上的豁儿已经让医生给补上
了,说话再也不漏风了。自然也没人再敢叫她"豁儿"了。更重要的是,以后长达八年时
间里,就是这个又黑又丑的姑娘,在呼家堡刮起了一阵女人的旋风!没有人再比她更勇
敢了,在呼家堡,她成了第一个掂瓦刀上房的女人。在房上,她的狠劲曾使许多男人汗
颜,她垒出来的墙也曾让那些干了多年泥水匠的汉子们暗暗咂舌!也正是由于她的带动
,使呼家堡的女人们后来一个个都上了房,在此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呼家堡的排房,
有一半的墙都是由女人们垒起来的。徐三妮甚至打败了她的娘——"老呱四婶"。自从她
不回家,"老呱四婶"先后到工地上骂了她三回。第一回,她一声不吭,只是瞪了她娘一
眼!过了两天,"老呱四婶"又去骂了一回,徐三妮只是恨恨地瞪着她,什么也没有说。
第三回,"老呱四婶"整整骂了一条街!"老呱四婶"自然是骂得很难听,骂着骂着,只见
房墙上"出溜"一下,跳下来一个浑身都是灰土的人,那人看上去已经不像个人了,那就
像一堆"土驴'!"土驴"一手掂着瓦刀,一手掂着"老呱四婶"的脖领子,恶狠狠地说:"你
要再骂一句,我就剁了你!"顿时,"老呱四婶"哑了,她的骂语生生被噎回去了。她看到
的是一双爬满了毒蚂蚁的眼睛,在那双神彩飞扬的毒光里,她看到了一种蜇人的东西,
那里边真真白白地写着一个"杀"字!于是,有很多精彩的骂人字眼"老呱四婶"不得不硬
着脖子咽回去。她瞪着两只充满了恐怖的老眼,怔怔地望着站在眼前的人,心里说,老
天爷呀,这就是俺家的"豁儿"么?!
  应该说,徐三妮这个名字,是呼天成重新叫起来的。是他让这个名字又重新回到了
人们的嘴上。自然,从此之后,再没人敢在徐三妮面前说呼天成一个"不"字,只要有人
说一句呼天成不好的话,哪怕是有这个意思也不行,徐三妮准会看他一眼,那一眼是很
毒的!!
  "展览台"可以说是呼天成的又一大发明。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展览台"的作用竟会
如此之大!那些系了红布条、挂在"光荣榜"上的断指,在风刮日晒中不断地变黑变小,
有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小块黑了的姜疙瘩儿,有的甚至趴满了苍蝇,可它的"伟大"意义却
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光荣"的指头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成了呼家堡的一道风景,成了人
人敬仰的东西。在这里,"精神"已被彻底地具象了,它就等于那些个"指头"。就是这些
"指头"给人们指出了一个不容怀疑的方向。那时候,呼家堡每天都有很多举着手走路的
人,这些人的指头都缠着白纱布(当然有很多是砸伤的"冒牌货"),举着一只缠了白纱布
的手,在呼家堡成了一种时尚和荣耀。
  只有八圈是个好事的"多嘴驴"。每天在村里挑粪的八圈,有次竟挑着粪桶偷偷地对
人说,那些挂在"展览台"上的断指,他一一都看过了,没有"斗",只有"簸箕"。于是,
他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检举出来,在"展览台"前低着头立了三天,算是请罪。有人点着八
圈的头问他:"八圈,那上边挂的是啥?"八圈勾着头说:"光荣,那是光荣。"
  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先后又有八节断指挂在了"展览台"上。王马虎的指头是电锯锯
掉了,他说他仅只是花了花眼儿,"口兹啦"一声,指头就不见了,狗日的还笑;绳
家的指头是在木头堆里挤掉的,为的是去拔一颗钉子;刘长有的指头是在电刨上刨掉的
,他说就像切萝卜似的,还是斜茬儿;王国胜的指头掉得还有些疑问,有的说他是在麦
地里使镰割伤的,有的说是在工地上砸伤的,有的还说是"那小舅子"故意弄伤的。于是
,呼天成说,"求大同存小疑"吧。最后还是挂上去了。
  以至于到了后来,当缺指头的人越来越多时,连呼天成也不得不重新解释说,还是
要注意安全。
  四、一个汉字的注释
  那是一个十分悲凉的日子。
  在那个日子里,呼家堡出大事故了。
  那是建"新村"的第四个年头。早晨,孙小有和刘清河是一块出门的。两人说说笑笑
地上工去了。到了中午,却是一个死,一个傻。
  那年,孙小有才十六岁,刘清河也才十七多一点,孙小有是个白孩,刘清河是个黑
孩,两人从小就在一块玩。大些了,又在一个班里上过学,一直是很要好的。早上,临
出门时,刘清河还对孙小有说:"有,果园西头有个马蜂窝,盆样,咱去给它捅了吧?"
孙小有说:"我可不敢。它能蜇死人。"
  刘清河说:"看你那胆?晌午头咱去给它捅了。"
  孙小有说:"它要蜇住人咋办?"刘清河说:"你在一旁看着,我去捅,死也是我死。
这行了吧?"
  谁知道,这句话竟成了谶语!
  刘清河没有去捅马蜂窝。刘清河那天上午和孙小有一块在工地上的锯木场干活。锯
木场上有一盘十几米长的大机器,那叫带子锯,这盘带子锯还是呼天成托了上边的人才
批给的。刘清河和孙小有就跟着匠人刘全在锯木场上帮着抬木头。事后,有人说,那会
儿,刘全不该去尿的,他要不去尿就好了。刘全说,他俩一直在这儿干,我也是天天去
尿,又不是单那会儿去尿了。我要是早知道,憋死我也不尿。就在刘全去撒尿的时候,
出了事故了。那会儿,锯的刚好是一块老杂木,木头上有很多"五花",锯着锯着走不动
了,那是锯齿被木头上的"五花"夹住了。过去,每到这时,都是要清一清锯的;或是这
边推一推,那边拉一拉,木头就过去了。于是,刘清河和孙小有就像往常一样,一个在
这边推,一个在那边拉。可刘清河显然是用力猛了一些(据他娘后来说,那天早上,他多
吃了一个黄面饼子),他在这边推的时候,就觉得那木头上仿佛有磁力似的,他就推了一
下,只听"口兹——吱!"的一声,天空中陡然飞起了一阵狂暴的血雨,那血雨卷带
着肉沫一下子全飞到了对面的孙小有身上!就在孙小有一怔神的刹那间,他看见刘清河
已站到了他的面前,这时候刘清河还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刘清河身上只是多了一条笔
直的红线,那红线打在刘清河的正中心!孙小有大张着嘴,迷迷糊糊地望着刘清河,疑
疑惑惑地想,哎,他咋就过来了呢?!他好像记得刘清河的嘴还微微地张了一下。这时
,孙小有说了一句很傻很傻的话,他说:"咦,你跑过来干啥?"而后,他的话刚落音,
那身子就慢慢地分解了,那身子一劈两半,倒在了孙小有的面前!!
  天是很晴朗的。蓝蓝的天上,有白色的瓦块云在飘,瓦块云排得很齐,仿佛是一队
一队在走正步。有声音从远处传过来,那是有人在地里"喔喔——吁吁"的吆喝牲口,鞭
儿甩出一阵阵脆生生的韵儿。
  在蓝天白云的下边,一身血雨的孙小有傻傻地直在那里,就像是个木头人一样!
  等到匠人刘全系着裤带从厕所里走出来时,他一下就慌了。他看见孙小有成了一个
红人!他一边走一边说:"咋啦?咋啦?!"当他走到带锯棚的时候,腿一下子就软了,
他简直是软成了一滩泥!他干张嘴说不出话来,浑身抖得像筛糠一样,当他出溜到地上
的时候,就听见孙小有喃喃地说了一句:"马蜂。"
  尔后,就听见村街里像过马队似的,人们乱纷纷地跑着……有人喊道:老天爷呀,
出事了!匠人刘全是被村干部们抬到呼天成面前的,他已经走不成路了。当呼天成听到
这个惊人的消息时,他背过身去,说:"先让民兵把现场看起来,不要让任何人进去。"

  说了这句话之后,只见他往床前走了两步,一拧身,在床上躺下了。村干部们一个
个慌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纷纷地嚷嚷着说:"老天爷呀!这咋办哪?这可咋办呢
?!"说着,有人竟咧着大嘴哭起来了。这时,只听呼天成厉声说:"出去!都给我出去
!"听了这话,干部们一个个都退出去了。退出门的干部谁也没敢走,都在门外边站着,
单等着呼天成拿主意。
  可是,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呼天成仍在床上躺着,他就像是睡着了
一样。有人趴在窗户上偷偷地看了看,竟听到了他的呼噜声!
  就在这时,村里的副支书刘书志跳出来了。刘书志是刘清河的亲叔。亲侄子出了事
,他当然急了。他站在院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跺着脚高声说:"这不行
,这可不行。人命关天的大事!怎么能这样哪?!"
  有的人说:"出了这么大的事,也得让天成想想吧。"
  刘书志犟着脖筋,心急火撩地吆喝说:"他要不管就别管,有人管!"
  这句话说得太重了,干部们没有一个人敢接他的话茬……"
  一直到了日夕的时候,呼天成才慢慢地从床上坐起来。干部们立马从外边涌了进来
,呼天成看了刘书志一眼,淡淡地说:"你看你们,都是当干部的,出了点事,就慌成这
样?慌慌就解决问题了?沉住气嘛。"
  到了这时,呼天成似乎是把一切都想清楚了。可他并没有说出什么办法来。他只是
对众人说:"大家说说,这里边有没有问题?"
  听呼天成这么一说,众人也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
  有人马上说:"对,有问题。我看有问题!我想起来了,刘清河是烈士的后代呀。他
大伯就死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这怕是报复。这是报复!"
  呼天成缓缓地说:"如果有问题,那就是政治事件了。"
  刘书志急火火地说:"政治事件。捆人吧!"
  一说到这里,干部们的脸色都变了。他们也都一个个随声附和说:"对,对,我看是
报复。那布袋不是坏分子么……"
  有的还说:"是呀,要不然,人咋会一劈成两半呢?!"
  有人小声嘟囔说:"这、这也、不能算是'事件'吧?"
  有人马上说:"咋不算'事件'?人都一劈两半了,这要不算'事件"啥算'事件'?"
  这时,呼天成看了众人一眼,淡淡地说:"通知公安局吧,让他们派人来勘查现场。
"
  有人问:"那、小有咋办?"
  呼天成说:"先让民兵看起来吧。等公安局来了人再说。"
  当民兵们拿绳子去捆孙小有的时候,小有仍然在一劈两半的刘清河跟前坐着,他嘴
里仍在反反复复地说:"马蜂。马蜂。"
  就在当天夜里,一个村子都在传着这样一个声音,那是从刘书志嘴里说出去的:呼
家堡出大事了!这是有人蓄意报复。你想啊,一个是坏分子的孩子,一个是烈士的后代
,把人都劈成两半了呀!看吧,肯定不会轻饶他……当一个悬念被提出来的时候,平原
人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在这里,疑问一旦确立,人们就把原有的悬念扔掉了。人们紧
紧地抓住疑问,去"顺藤摸瓜"。顺藤摸瓜已成了平原人的思维方式。在平原,劳作是单
一的、重复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一日日单一化、线性化了。在这里,人们的思想被劳
作磨成了一条绳子。所以,"因"是很少有人说的,人们一再叙说的,都是"果"。比如说
,一个汉子娶了一个女人,人们从来不问这个女人是怎么娶来的,人们只说,他娶了一
个女人。这就是"果"了。再往下,人们又会说,这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这还是"果"。在
这里,"因"是无关紧要的,"因"反倒成了人们口头上的一种玩笑和幽默。在生育方面,
人们的口头语言就成了"干"、"弄"、"日",这就是平原人的生活语汇。当然,遇上了人
命关天的大事,人们是看重,但人们看重的,仍然是"果"。人们最吃惊的,是"劈两半"
。于是,疑问也就跟着出现了,这难道不是报复么?!
  夜深的时候,秀丫跑来找呼天成了。她走进茅屋,一句话也不说,就默默地在地上
跪下了。呼天成看了她一眼,呼天成说:"你起来吧。"
  秀丫没有起来,秀丫仍在地上跪着,说:"你救救我的孩子吧,只有你能救他。"
  呼天成说:"这事太大,我说了不算。"
  秀丫流着泪说:"你救救他。"
  呼天成说:"那是一条命。"
  秀丫说:"你救救他。他不是故意的。"
  呼天成说:"是布袋让你来的?"
  秀丫说:"不是。这是我的儿子。"
  呼天成说:"也是布袋的儿子。"
  秀丫恨恨地说:"这怨你,不怨孩子。"
  往下,呼天成沉默了。他沉默了很久,才喃喃地说:"呼家堡本该出一个烈士的……
"
  秀丫再一次重复说:"天成,看在多年的份上,你救救我的孩子。"
  呼天成把脸扭过去了。这时,墙上映出了一个巨大的黑影,那个黑影在墙上默立着
,很久之后,那黑影才动了一下,说:"看来,我是欠你的。"
  秀丫就一直在那儿跪着,她什么也不说了,就死死地跪着……"
  呼天成扭过身来,说:"你回去吧。"
  秀丫仍不动。
  呼天成终于说:"我答应你。"
  秀丫默默地站了起来,望着呼天成,似乎还想说一点什么。可呼天成摆了摆手,说
:"回去给布袋说,他欠我……一条命。"
  秀丫木然地往外走了两步,却突然扭过身来,一只手搭在了衣襟处,默默地说:"还
脱么?"此时此刻,呼天成突然怔住了。过了许久,他似乎才明白了她话里的意思。就在
这一刹那间,他心里一凉!他发现,他身上什么感觉也没有了,他整个人就像是空了一
样。他、他在什么时候变成了一支空枪?!他已等了那么多年,坚忍地等待了那么久,
他一直期望着那一天的到来。可是,他身上积存已久的神力,那火焰般的感觉,却突然
不明不白地消失了……呼天成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有很长时间,他一句话也不说,他
甚至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这时候,他的脸凝成了一块黑铁!
  又过了很久很久,呼天成叹了口气,默默地摆摆手说:"你去吧。"
  第二天,当公安局的人勘查了现场之后。主管刑侦的县公安局副局长老秦对呼天成
说:"老呼哇,这事,在目前的形势下,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定性为'事件',要是这
样,我就把人带走了。要判就是死刑。另一种,定性为'事故',那样的话,我们就不管
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区别。可这个字却是千钧重啊!老秦跟呼天成是老熟人了,那
话里是有话的。在那样的情况下,老秦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于是,呼天成默默地说"老秦哪,出了这样的事,谁都痛心。要叫我说,孩子们从小
就在一块玩,也没啥仇气,就'事故'吧。"
  老秦重复说:"事故?"
  呼天成说:"事故。"
  事后,当人们终于醒过神来的时候,这件事的处理曾给呼天成赢来了极大的声誉。
村人们一次次地说,到底是人家天成有主意呀!人家听说后,在床上躺了半晌,人家一
点也不慌。要是有的人,只怕都吓死了!可人家不慌不忙的,就把事处理了。还有的说
,老天爷,一个字,就是一个字的差别呀!天成生生救下了一个年轻人的命……然而,
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就在那天夜里,秀丫曾求过呼天成。
  十天之后,刘书志的副支书被撤掉了。起因是一垅玉米……"
  五、十法则"
  十法则"又叫做"呼家堡法则"。
  "呼家堡法则"是呼天成有关新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长达十年的时
间里一步步完善的,可以说是呼天成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当它落实到人们头上的时候
,就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制度。
  一,村歌。
  晨曲(一):《东方红》。
  晚曲(二):《大海航行靠舵手》。
  注释(一):《东方红》乐曲是呼家堡的晨曲,也叫"醒曲"。每天早上五点半,呼家
堡广播站准时播送这首乐曲。而每一个呼家堡人一听到这首乐曲,就必须准时起床,快
步来到呼家堡的广场上。迟到者将扣掉半个"政治分"。
  注释(二):《大海航行靠舵手》乐曲是呼家堡的晚曲,也叫"思考曲"。又是人们劳
作一天之后的"总结曲"。呼天成说,干了一天了,要想一想。
  奇迹:1975年夏天,呼家堡村曾出现过这样的"先进事例"。村民刘二孬的儿媳妇生
下了一个七斤半的女儿,这妞妞生下十天后,在一天早上五点半时,小嘴一动一动的,
嘴里突然迸出了"咚儿咚"的声音,此后每日如此。刘二孬的儿媳妇经过多次倾听,终于
发现她嘴里吐出的是"咚儿、咚咚、咚——咚儿、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儿、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经过反复论证,人们终于证实,
这竟是《东方红》乐曲的节奏!呼天成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这就叫"深入人心"
嘛。于是,这个妞妞就被命名为"歌童"。
  二,村操。
  村操又叫做"呼家堡健身操"。这套操有八节,是呼天成发明的。
  第一节:扁担运动。又名为"挑粪运动"。注释:(两只胳膊平伸与肩齐,前四拍为前
后伸,后四拍为左右伸,先伸后甩,两只脚踏步配合。)第二节:锄地运动。注释:(模
仿锄地的姿态,前四节为左腿弓右腿蹬,后四节为右腿弓左腿蹬,手脚并用,上下结合
。)第三节:摘棉花运动。又名叫"扭麻花运动"。注释:(模仿打花叉的姿态,两只手前
伸,一上一下,身子跟着扭动,先左扭尔后右扭。)第四节:扬场运动。注释:(模仿扬
场的姿态,两只手用力甩出,尔后上扬,先为左扬,后为右扬。)第五节:打畦运动。又
名叫"老头踩埂"。注释:(双手背在身后,两只脚先后高抬低落,落地前暗自用力一踩。
先为左行,后为右行。)第六节:砍黍秫运动。又名叫"老婆看瓜"。注释:(模仿杀黍秫
的姿态,腰尽量往下弯,两只手配合弯腰,左抓右捞;尔后右抓左捞。)第七节:挂杆运
动。又名叫"挂烟杆"。注释:(模仿在烟炕房里挂烟杆的姿态,先蹲下,尔后上跳,上跳
时一只手半握拳上举;先左后右。)第八节:擦汗运动。也为收式。注释:(两只手在胸
前左右前后擦拭,两只脚小步上下踏动。)规定:本村全体老少,除有病请假外,每天必
须上早操。如不按时上操者,扣一个工分。
  奇迹:村里年已八十六岁的万发爷,每天早上拄着拐杖按时起来上操。总是第一个
到,最后一个走。一天操后,当人们已做到"擦汗运动"时,却发现他仍然举着胳膊,勉
强做到了"挂杆运动",就上去帮他拽胳膊。结果却发现人已经硬成棍了。他在操场上溘
然长逝,第一个做到了"活到老作到老",受到了村里的表扬。
  三,村规。
  村规(一):钟声就是命令。注释:单声是上工,音为"当、当、当、——";双声是
下工,音为"当当、当当、当当——";三声是开会或紧急集合,音为"当当当,当当当—
—"。后来村里装上了电铃,上工的铃声为长短长;下工的铃声为"短长短"。开会或紧急
集合改为广播通知。
  奇迹:有一天早上,住在村子另一头的呼墩子正在家中茅房(厕所)里撒尿,听到钟
声后,提上裤子就跑。等他跑到时,裤子还湿着,正往下滴水。呼天成问他是咋回事。
他红着脸说:"尿了半截。"
  于是,呼墩子当即受到了表扬,并被任命为民兵连长。从此,村里凭添了一句歇后
语:"敦子当连长——尿了半截"。
  村规(二):安装在各家各户屋门上方的"广播匣子"不能关,更不能私自拆除。呼天
成说,要注意听"精神"。注释:(绰号为牛屎饼花的村广播员姜红豆,每天早、午、晚播
音三次。姜红豆说,她用的是"很普通的话"。村里人说,她是"普通话煮红薯——半生不
熟")。
  奇迹:长期以来,呼家堡的"广播匣子"几乎成了呼家堡人的"精神钟表"。早晨,只
要"广播匣子"一响,全村人没有一个不醒的。有一天晚上,村里的六十七岁的顺发老头
和他的老伴三奶奶听见"广播匣子"突然响了,由于两人都是耳背,一个说:"根他娘,播
了,西头开会呢。"
  一个说:"噢,听见了。东头。"
  他大声说:"西头!"她回道:"先去吧。我知道,东头。"
  就这么,一个拄着拐棍去了西头,一个去了东头,站到半夜,仍不见人来,才知道
是弄错了。两人回去后,又打了一架!说是耽误开会了。一个说又是在东头开,一个硬
说是在西头开……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老了,实在是打不动了,就互相"呸!"第二天
,才弄明白,那是姜红豆用"很普通的话"播了一条"最高指示"。
  村规(三):"不许放屁"。这是语录。呼天成说,尤其是八圈。注释:凡是外人来参
观的时候,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有利于"建设"的话多说,不利于"建设"的话不说
。比如,可以说说棉花。奇迹:八圈是个"多嘴驴"。老是管不住嘴。他说他是唱戏的,
不说心里难受。有一次,上边来了一个参观团,在村里住了三天。那时八圈还在村里挑
粪,参观的人一见他,就喊他大爷。八圈是"四类分子",自然不敢随便就当人家的大爷
。于是人家一叫他大爷,他就指指嘴,他嘴上捂着一个破口罩。一连三天,竟一句话也
没说!倒是挣了很多个"哑巴大爷"。后来,人走了,他才说,他舌头上长了个疔。
  村规(四):不准打架斗殴、玩纸牌。
  注释:抓住一次,不管在本村或是到外村,凡参与者在全村社员大会上做检查,全
家停电一月。
  村规(五):不准养狗。
  注释(一):呼天成说:咱有民兵。
  注释(二):民兵连长呼墩子说:谁家媳妇几点钟起来尿,谁家的床几点钟响,他都
一清二楚。
  四,评议法。又叫"月月红"。
  注释(一):长期以来,呼家堡一直采用"评工记分、按劳取酬"的分配方法。最高分
为:十分。最低分:五分。年终决算,按分值分红。
  注释(二):也有例外。村中大头,曾是十分劳力,因为大脚踩倒了两棵玉米苗,呼
天成说,大头连女人都不如!经群众认真评议为四分半,意为不如女人也。后来,呼天
成说,大头还是不错的。历时半年才又重新评议为十分。
  细则(一):"背靠背"。
  注释:"背靠背"是呼天成的又一创造。这也是一次制度化的"思想大扫除"。村中实
行评工记分,每月一次。评议方法为"背靠背"。即评议到哪个,哪个就离开会场,去地
里转一圈。等评议完后再把他叫回来,当面公布评议结果。呼天成说,"背靠背"就是七
喳喳、八嚓嚓,可以评议人,也可以评议事,公公婆子二大爷,一锅连皮,六亲不认。
细则(二):"脸对脸"。
  注释:评议完一个人时,要把他叫回来,当面指出他的缺点与不足,指出不足时,
人人都要发言。呼天成说,不要"老好好"。谁当"老好好",就给他最低分!彻底杜绝"当
面不说,背后乱说"的坏习气。
  细则(三):"脱裤子"。
  注释:"脱裤子"即为一种自我检查的方法。如果在当月评议中,分被降下来了,那
就要当众"脱裤子",面对众人深挖自己的思想根源。如刘铁锤的儿媳妇,有一段时间出
工不出力,"深挖"三次都没过关。后来,她把自己的裤子脱掉,当众让人看她确实是"来
了红",众人这才背过脸去,说:过了,过了。
  五,干部法。亦为"亮相法"。也叫"墙上挂"。
  长期以来,呼家堡也一直采用的是"临时干部制"。"临时干部制"是一种激励机制。
凡是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者,不分老幼,均可成为呼家堡的干部。干部要接受群众的监督
和检验,要像画一样挂在墙上,让群众评议。
  典型(一):比如,呼国庆在年仅九岁时,就曾当过三天的"临时记工员"。十二岁时
,当过第三小队的"临时小队长"。十五岁时,当过"大队过磅员",主管全村分红薯。
  典型(二):比如,徐三妮,也就是"豁儿"。十八岁就当过建新村的"临时负责人",
曾带领全村妇女掂瓦刀上去垒墙。工作极负责,后又选拔为村里的支部委员。徐三妮后
来表示宁肯当一辈子老闺女,也永不外嫁(有人说她是嫁不出去。),于是被呼天成命名
为"永远支委"。所以,徐三妮成了呼家堡唯一的终身干部。
  典型(三):连"四类分子"八圈也当过干部。有一段,因八圈表现较好,曾当过三天
的"厕所所长",主管全村八个"茅房"。后因他的嘴不把门,胡说八道,又被免职。这充
分体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材"。
  干部细则(一):"小孩尿尿"(呼天成语)。
  注释:"小孩尿尿"即为一事一长,专职负责。如倒粪时,就任命一位粪长,粪倒完
,粪长也就自动解职。打场时,就任命一位场长,场收完,场长也就自动下台了。
  干部细则(二):"换衣裳"(呼天成语)。
  注释:"换衣裳"是干部轮换的一种比喻。呼家堡的干部从不固定。全村十个小队,
干部多采用轮换的办法。比如,在第一小队干一年后,调往第三小队当队长,或是调往
第五小队当会计等。主要是为了锻炼干部。
  干部细则(三):"拔青苗"。
  注释:"拔青苗"意为注意培养青年干部。注意培养那些敢于跟坏人坏事做斗争的"二
杆子"。比如,金换她娘在分菜时偷摘了一个番茄。金换看见了,就推了她一下说:"你
这是干啥呢?"闹了她娘一个大红脸!于是,金换因"心红眼亮",就被提拔成了分菜组的
组长。
  六,学习法。又叫"老三篇"制。
  注释:除了上头布置的学习内容外,呼家堡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老三篇",可以说
是人手一册。在这里,学习分重于劳动分,政治表现分也重于劳动分,所以,每到学习
时间,人到得最齐。如秋红娘,小脚,竟主动在会场上扭了一回"老三篇"秧歌,即得到
表彰,奖励二十个"政治分"。
  七,奖惩法。又叫"刺刀见红"。
  注释(一):呼家堡的奖励制度种类繁多,多为荣誉性质。如"五好社员"、"先进个人
"、"割麦能手"、"种棉标兵"等等,甚至开会时发言积极,也被表彰为"会议积极分子"。
如前任妇女主任麦花,村广播员姜红豆等,均是由于发言积极被选拔为干部的。
  注释(二):呼家堡的惩罚制度名目繁多,亦多为"触及灵魂"的性质。如"洗心",就
是在群众大会上做检查;如"醒脑",就是站在"请示台"前请罪;如"过思想箩",就是让
群众一个个指出他的灵魂缺陷;如"开帮助会",就是让老太太在晚上讲旧社会的苦,帮
助他或她提高。如错误特别严重者,则停电、停水一月,以观后效。
  八,民兵巡逻制度。
  口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注释:因为不准养狗,长期以来,呼家堡一直采用民兵巡逻制度。白天为"老年班"
,夜晚为"青壮班"。白天巡逻者佩戴"红袖章";夜晚佩戴"白袖章",每人配一四节的大
手电筒。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所以,呼家堡基本上没有失过盗。曾抓到几个谈恋爱
的"流氓",也是邻村人所为。所以,呼家堡人天一塌黑就睡,睡得很好。
  九,婚姻法。又叫"传统法"。
  注释:呼家堡人的婚嫁,除了遵守国家法律外,还要遵守呼家堡的一个特殊规定。
不管谁家娶亲还是嫁女,都要接受一次"班子"的传统教育。待娶的媳妇要先与"班子"的
人见面,接受传统教育后,方可入户;嫁姑娘也一样,接受教育后,送一套"老三篇",
方可上路。
  十,请假制度。又叫"歇法儿"。
  注释:呼家堡的请假制度,为三审制。请假半天者,由组长批准;请假一天者,由
队长批准;请假三天者,由呼天成亲自批准……"
  奇迹: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中,妇女们表现尤其突出。万家媳妇生孩子
三天下床,下床就上工了,受到表扬。接着,王麦花生女儿时,一生下来,剪断脐带,
站起就走,即上地干活去了。受到大会表彰。特别是民兵连长呼墩子,十年间竟无请过
一天假!且拿双工分(他夜里带班巡逻),号称"呼铁人"。只因有一次巡逻时"上错了床"
,被人发现,才被开除了"民兵籍",永不录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3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9.5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