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ling (精益求精), 信区: Reading
标 题: 1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Dec 21 12:52:19 1998), 转信
序言
本书收作者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九年所作杂文三十四篇,末附作于一九三二年的《鲁迅
译著书目》一篇。一九三二年九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序言
我的第四本杂感《而已集》的出版,算起来已在四年之前了。去年春天,就有朋友催促
我编集此后的杂感。看看近几年的出版界,创作和翻译,或大题目的长论文,是还不能说它
寥落的,但短短的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却确乎很少见。我一时也说不出
这所以然的原因。
但粗粗一想,恐怕这“杂感”两个字,就使志趣高超的作者厌恶,避之惟恐不远了。有
些人们,每当意在奚落我的时候,就往往称我为“杂感家”,以显出在高等文人的眼中的鄙
视,便是一个证据。还有,我想,有名的作家虽然未必不改换姓名,写过这一类文字,但或
者不过图报私怨,再提恐或玷其令名,或者别有深心,揭穿反有妨于战斗,因此就大抵任其
消灭了。
“杂感”之于我,有些人固然看作“死症”,我自己确也因此很吃过一点苦,但编集是
还想编集的。只因为翻阅刊物,剪帖成书,也是一件颇觉麻烦的事,因此拖延了大半年,终
于没有动过手。一月二十八日之夜,上海打起仗来了,越打越凶,终于使我们只好单身出
走,〔1〕书报留在火线下,一任它烧得精光,我也可以靠这“火的洗礼”之灵,洗掉了
“不满于现状”的“杂感家”〔2〕这一个恶谥。殊不料三月底重回旧寓,书报却丝毫也没
有损,于是就东翻西觅,开手编辑起来了,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偏比平时更要照照自己的瘦
削的脸,摩摩枯皱的皮肤似的。
我先编集一九二八至二九年的文字,篇数少得很,但除了五六回在北平上海的讲演
〔3〕,原就没有记录外,别的也仿佛并无散失。我记得起来了,这两年正是我极少写稿,
没处投稿的时期。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4〕那些吞吞吐吐,没
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但我到了上海,却遇见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了,创
造社〔5〕,太阳社〔6〕,“正人君子”们的新月社〔7〕中人,都说我不好,连并不标
榜文派的现在多升为作家或教授的先生们,那时的文字里,也得时常暗暗地奚落我几句,以
表示他们的高明。我当初还不过是“有闲即是有钱”,“封建余孽”或“没落者”,后来竟
被判为主张杀青年的棒喝主义者了。〔8〕这时候,有一个从广东自云避祸逃来,而寄住在
我的寓里的廖君〔9〕,也终于忿忿的对我说道:“我的朋友都看不起我,不和我来往了,
说我和这样的人住在一处。”
那时候,我是成了“这样的人”的。自己编着的《语丝》〔10〕,实乃无权,不单是
有所顾忌(详见卷末《我和〈语丝〉的始终》),至于别处,则我的文章一向是被“挤”才
有的,而目下正在“剿”,我投进去干什么呢。所以只写了很少的一点东西。
现在我将那时所做的文字的错的和至今还有可取之处的,都收纳在这一本里。至于对手
的文字呢,《鲁迅论》和《中国文艺论战》〔11〕中虽然也有一些,但那都是峨冠博带的
礼堂上的阳面的大文,并不足以窥见全体,我想另外搜集也是“杂感”一流的作品,编成一
本,谓之《围剿集》。如果和我的这一本对比起来,不但可以增加读者的趣味,也更能明白
别一面的,即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这些方法一时恐怕不会失传,去年的“左翼作家都为
了卢布”〔12〕说,就是老谱里面的一着。自问和文艺有些关系的青年,仿照固然可以不
必,但也不妨知道知道的。
其实呢,我自己省察,无论在小说中,在短评中,并无主张将青年来“杀,杀,杀”
〔13〕的痕迹,也没有怀着这样的心思。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
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
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
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然而此后也还为初初上阵的青
年们呐喊几声,不过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这集子里所有的,大概是两年中所作的全部,只有书籍的序引,却只将觉得还有几句话
可供参考之作,选录了几篇。当翻检书报时,一九二七年所写而没有编在《而已集》里的东
西,也忽然发见了一点,我想,大约《夜记》是因为原想另成一书,讲演和通信是因为浅薄
或不关紧要,所以那时不收在内的。
但现在又将这编在前面,作为《而已集》的补遗了。我另有了一样想头,以为只要看一
篇讲演和通信中所引的文章,便足可明白那时香港的面目。我去讲演,一共两回,第一天是
《老调子已经唱完》〔14〕,现在寻不到底稿了,第二天便是这《无声的中国》,粗浅平
庸到这地步,而竟至于惊为“邪说”,禁止在报上登载的。是这样的香港。但现在是这样的
香港几乎要遍中国了。
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
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并且因此译了一本蒲力汗诺夫的《艺术论》,
〔15〕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但是,我将编《中国小
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
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16〕却是至今还不能完全忘却的。
我以为无产阶级是不会有这样锻炼周纳〔17〕法的,他们没有学过“刀笔”〔18〕。编
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之夜,编讫并记。
BB
〔1〕一二八战争时,作者住在临近战区的北四川路底,战事发生后即避居于英租界的
内山书店支店,三月十九日迁回原寓。〔2〕“不满于现状”的“杂感家”梁实秋在《新
月》月刊第二卷第八期(一九二九年十月)发表《“不满于现状”,便怎样呢?》一文,其
中说:“有一种人,只是一味的‘不满于现状’,今天说这里有毛病,明天说那里有毛病,
有数不清的毛病,于是也有无穷尽的杂感,等到有些个人开了药方,他格外的不满……好像
惟恐一旦现状令他满意起来,他就没有杂感可作的样子。”
〔3〕作者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从广州到上海后,曾先后应邀在一些学校讲演。十月二十
五日在劳动大学作题为《关于智识阶级》的讲演,现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十月二十八
日在立达学园作题为《伟人的化石》的讲演,讲稿未详。十一月二日在复旦大学作题为《革
命文学》的讲演,有萧立记录稿,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学海》。十六
日在光华大学讲演,有洪绍统、郭子雄记录稿,发表于《光华》周刊第二卷第七期(一九二
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由编者加题为《文学与社会》。十七日在大夏大学讲演,题目和讲
稿未详。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暨南大学作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讲演,后收入《集外
集》。此后,一九二八年五月十五日在江湾复旦实验中学作题为《老而不死论》的讲演,讲
稿未详。十一月十日在大陆大学讲演,题目、讲稿未详。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暨南大学
作题为《离骚与反离骚》的讲演,有郭博如记录稿,发表于《暨南校刊》第二十八——三十
二期合刊(一九三○年一月十八日)。一九二九年五月,作者到北平省亲,于五月二十二日
在燕京大学作题为《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的讲演,后收入本书。五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大学
第二院、六月二日上午在第二师范学院、同日晚间在第一师范学院讲演,题目、讲稿均未
详。
〔4〕广州“四一五”反革命事变发生时,作者在中山大学担任教职,因营救被捕学生
无效,忿而辞去一切职务,于九月间离广州去上海。
〔5〕创造社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文学团体,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成立,主要成
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它初期的文学倾向是浪漫主义,带有反帝、反封建的色
彩。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郭沫若、成仿吾等先后参加革命实际工作。一九二七年该社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同时增加了冯乃超、彭康、李初梨等从国外回来的新成员。一
九二八年,创造社和另一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太阳社对鲁迅的批评和鲁迅对他们的反驳,形
成了一次以革命文学问题为中心的论争。一九二九年二月,该社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它曾
先后编辑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
《文化批判》等刊物,以及《创造丛书》。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参看本卷第66页注
〔1〕。
〔6〕太阳社一九二七年下半年在上海成立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鑨、
孟超等。一九二八年一月出版《太阳月刊》,提倡革命文学。一九三○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后,该社自行解散。关于太阳社和鲁迅在一九二八年的论争,参看本卷第66页注
〔1〕。
〔7〕新月社以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学和政治团体,约于一九二三年在北
京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陈源、梁实秋、罗隆基等。该社曾以诗社名义于一九二
六年夏在北京《晨报副刊》出过《诗刊》(周刊),一九二七年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一九
二八年三月出版综合性的《新月》月刊。新月社主要成员曾因办《现代评论》杂志而又被称
为“现代评论派”。他们先是依附北洋军阀,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转而投靠国民
党,同时鼓吹“英国式的民主”,重提“好政府主义”的主张,在文学上竭力攻击革命文学
运动。“正人君子”,一九二五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时,拥护章士钊的《大同晚报》,
称现代评论派(后为新月派)的陈源等人为“东吉祥派的正人君子”。
〔8〕“有闲即是有钱”见《文化批判》第二号(一九二八年二月)李初梨的《怎样地
建设革命文学》。该文引用成仿吾说鲁迅等是“有闲阶级”的话之后说:“我们知道,在现
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有闲阶级,就是有钱阶级。”“没落者”,见《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十
一期(一九二八年五月)石厚生(成仿吾)的《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传闻他(按
指鲁迅)近来颇购读社会科学书籍,‘但即刻又有一点不小问题’:他是真要做一个社会科
学的忠实的学徒吗?还是只涂抹彩色,粉饰自己的没落呢?这后一条路是掩耳盗铃式的行
为,是更深更不可救药的没落。”“封建余孽”和棒喝主义者,见《创造月刊》第二卷第一
期(一九二八年八月)杜荃(郭沫若)的《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他是资本主义以前
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
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
者,这是完全错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按法西斯蒂,当时
有人译为棒喝主义。
〔9〕廖君即廖立峨,广东兴宁人。原为厦门大学学生,一九二七年一月随鲁迅转学中
山大学。
〔10〕《语丝》文艺性周刊,最初由孙伏园等编辑,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在北京
创刊,一九二七年十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禁,随后移至上海续刊。一九三○年三月十日出
至第五卷第五十二期停刊。鲁迅是它的主要撰稿人和支持者之一,并于该刊在上海出版后一
度担任编辑。
〔11〕《鲁迅论》和《中国文艺论战》均为李何林编辑,上海北新书局分别于一九三
○年三月和一九二九年十月出版。前者收入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九年间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
评论文章二十四篇,后者收入一九二八年革命文学运动中各派的论争文章四十六篇。
〔12〕“左翼作家都为了卢布”这是当时反动派对进步作家的诬陷。如一九三○年五
月十四日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刊载的《解放中国文坛》中说,进步作家“受了赤色帝国
主义的收买,受了苏俄卢布的津贴”;一九三一年二月六日上海小报《金钢钻报》刊载的
《鲁迅加盟左联的动机》中说,“共产党最初以每月八十万卢布,在沪充文艺宣传费,造成
所谓普罗文艺”等等。
〔13〕“杀,杀,杀”这是杜荃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中说的话:“杀
哟!杀哟!杀哟!杀尽一些可怕的青年!而且赶快!这是这位‘老头子’(按指鲁迅)的哲
学,于是乎而‘老头子’不死了。”
〔14〕按《老调子已经唱完》曾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三月广州《国民新闻·新时代》,
后由许广平编入《集外集拾遗》;又据《鲁迅日记》,这篇讲演作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
日,即作者去香港的第二天,第一天的讲演是《无声的中国》。〔15〕蒲力汗诺夫(CAD
艶GHIJKL,1856—1918)通移樟泻号捣颍欢砉缙诘穆砜怂贾饕謇砺奂遥*后来成
为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首领之一。《艺术论》,参看《二心集·〈艺术论〉译本
序》及其注〔1〕。
〔16〕成仿吾笔名石厚生,湖南新化人,文学评论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他在《洪
水》第三卷第二十五期(一九二七年一月)《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说“鲁迅先生
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后面必有一种以
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并说:“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
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17〕锻炼周纳意思是罗织罪名,陷人于法。语出《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
却,则锻炼而周内之”。〔18〕“刀笔”这里指刀笔吏(讼师)罗织人罪的手法。《创造
月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二八年九月)所刊克兴的《驳甘人的“拉杂一篇”》中说鲁迅
“拿出他本来的刀笔,尖酸刻薄的冷诮热骂”。作者在这里引用是给以反刺。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luling.hit.edu.c]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