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ling (精益求精), 信区: Reading
标  题: 63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Dec 21 13:58:24 1998), 转信

青年与老子            


  敬一尊
  听说,“慨自欧风东渐以来”〔2〕,中国的道德就变坏了,尤其是近时的青年,
往往看不起老子。这恐怕真是一个大错误,因为我看了几个例子,觉得老子的对于青年,
有时确也很有用处,很有益处,不仅足为“文学修养”之助的。
  有一篇旧文章——我忘记了出于什么书里的了——告诉我们,曾有一个道士,有长
生不老之术,自说已经百余岁了,看去却“美如冠玉”,像二十左右一样。有一天,这
位活神仙正在大宴阔客,突然来了一个须发都白的老头子,向他要钱用,他把他骂出去
了。大家正惊疑间,那活神仙慨然的说道,“那是我的小儿,他不听我的话,不肯修道,
现在你们看,不到六十,就老得那么不成样子了。”大家自然是很感动的,但到后来,
终于知道了那人其实倒是道士的老子。〔3〕还有一篇新文章——·杨·某·的·自·
白〔4〕——却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有志之士,学说是很正确的,不但讲空话,而且去
实行,但待到看见有些地方的老头儿苦得不像样,就想起自己的老子来,即使他的理想
实现了,也不能使他的父亲做老太爷,仍旧要吃苦。于是得到了更正确的学说,抛去原
有的理想,改做孝子了。假使父母早死,学说那有这么圆满而堂皇呢?这不也就是老子
对于青年的益处么?
  那么,早已死了老子的青年不是就没有法子么?我以为不然,也有法子想。这还是
要查旧书。另有一篇文章——我也忘了出在什么书里的了——告诉我们,一个老女人在
讨饭,忽然来了一位大阔人,说她是自己的久经失散了的母亲,她也将错就错,做了老
太太。后来她的儿子要嫁女儿,和老太太同到首饰店去买金器,将老太太已经看中意的
东西自己带去给太太看一看,一面请老太太还在拣,——可是,他从此就不见了。〔5

  不过,这还是学那道士似的,必须实物时候的办法,如果单是做做自白之类,那是
实在有无老子,倒并没有什么大关系的。先前有人提倡过“虚君共和”〔6〕,现在又
何妨有“没亲孝子”?张宗昌〔7〕很尊孔,恐怕他府上也未必有“四书”“五经”罢。
  十一月七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七日《申报·自由谈》。
  〔2〕 “慨自欧风东渐以来” 这是清末许多人笔下常常出现的滥调;“欧风东
渐”指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3〕 关于道士长生不老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二八九引五代汉王仁裕《玉
堂闲话》:“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如弱冠,自言三百余岁,
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者,门如市肆。时有朝上数人造其第,饮啜方
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
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
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马矣,不肯服食丹砂,
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
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欺婴孩矣。”〔4〕 杨某
的自白 指杨邨人在《读书杂志》第三卷第一期(一九三三年二月)发表的《离开政党生
活的战壕》一文,参看本卷第185页注〔28〕。
  〔5〕 宋代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五“钱塘游手”条有与这里所述大致相同的故
事。《鲁迅日记》一九二七年《西牖书钞》引录过该书。〔6〕 “虚君共和” 辛亥
革命后,康有为曾在上海《不忍》杂志第九、十两期合刊(一九一八年一月)发表《共
和平议》、《与徐太傅(徐世昌)书》,说中国不宜实行“民主共和”,而应实行“虚
君共和”(即君主立宪)。
  〔7〕 张宗昌(1881—1932) 山东掖县人,北洋奉系军阀。一九二五
年他任山东督军时,曾提倡尊孔读经。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luling.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