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ling (精益求精),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李泽厚论鲁迅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Dec 21 14:13:21 1998), 转信
《李泽厚论鲁迅》
李泽厚论鲁迅(之一)
初读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是在1988年此书刚刚出版的时候。在他那一
代的学人中,李先生算是最有独立思想,也最深刻的一位了。当时的知识界传言,想成名无
重温旧梦,依然觉得清新。抄几段有关鲁迅的论述,让几只苍蝇感到点不舒服:
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陈独
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
鲁迅尽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随感,猛烈
地抨击着旧道德旧文学,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对的,如果从思想角度说,尽管深度远
……他的力扛九鼎叱咤千军的著名杂文,尽管在狠揭烂疮的思想深度和喜笑怒骂的文学
风采上,始终是鹤立鸡群、无与伦比,但在思想实质和根本理论上,与当时瞿秋白、冯雪峰
然而,鲁迅却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
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
这当然与他早期接受尼采哲学作为人生观有观。贬视庸俗,抨击传统,勇猛入世,呼唤
超人,不但是鲁迅一生不断揭露和痛斥国民性麻木的思想武器(从《示众》到《铲共大观》
李泽厚论鲁迅(之二)
网上贵族教训我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有不同版本,他看的是第二版,我
读的是第一版,版本不同,以他的为主,所以还是我的嘴歪。至于这第二版何年何家出版社
好在图书馆离我家并不远,不必象人家可怜兮兮跑几百里路,我就再去查一下李书的其
他版本,痛打一下落水狗又何妨?只见1990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修订本(台湾风云
闲话少说,继续抄李先生的论述,用的是我从前读过的首版本,若有景润与修订本作个
对照,发现字句、标点有所不同,而再骂我嘴歪,本人不再理会。=====
……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不
仅使鲁迅在创作和欣赏的文艺特色和审美兴味(例如对绘画)上,有着明显的现代特征,既
……鲁迅虽悲观却仍愤激,虽无所希冀却仍奋立前行。但正因为有这种深刻的形上人生
感受,使鲁迅的爱爱憎憎,使鲁迅的现实战斗便具有格外的深沉力量。鲁迅的悲观主义比陈
事实上,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因素或方面的融合,构成了鲁迅特有的孤独和悲怆(悲
凉)。一个方面是形上的人生意义的感受和寻求,鲁迅认真钻研过佛经,鲁迅从尼采到安特
也夫
然而,正是这两者结合交融才构成了鲁迅的个性特色。因为有后一方面,鲁迅才不会走
向纯粹个人主义的超人幻想,才不是那种纯粹个人的失落感、荒谬感、无聊厌倦和脱离现实
李泽厚论鲁迅(之三)
但鲁迅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也仍时时抚摸着生和死,惊心目睹着生命的逝去和灭亡的总
将来临。鲁迅不象周作人,用麻醉和麻木来抵挡和掩盖深刻的悲观,用苦茶和隐士的自我解
正因为“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正因为死亡之后会希望有“坟”,即使不久它
也将被踏平;也正因为“问题是从此到那的道路”;所以,生命和死亡于鲁迅便不完全同于
也许,这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传统?也许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民族魂”?它毕竟不同于加缪的西西福斯的无谓劳动。但鲁迅已经把传
统
所以,鲁迅的孤独和悲凉才有这强大的力量。
把体验着生和死、背负着一切苦难和黑暗、面对着历史的废墟和荒坟的情感心理,化为
形上本体,它将哺育着人间。他也就是人的主体性,他也就是那“使造物者也羞惭”的人间
这就是现代人的“参天地,赞化育”。这是一种尼采和中国传统精神的奇异的融合。这
是人的主体性的超人式的昂扬,这也就是艺术所呈现的巨大的心理本体。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潜在力量就在这里。
鲁迅与陈、胡迥然不同。鲁迅是深沉锐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爱憎强烈
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现实气息,他的情感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他的作品比起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luling.hit.edu.c]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