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uling (精益求精), 信区: Reading
标  题: 31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20 14:47:45 1998), 转信

再谈香港            


    我经过我所视为“畏途”的香港,算起来九月二十八日是第三回。

    第一回带着一点行李,但并没有遇见什么事。第二回是单身往来,那情状,已经写过一
点了。这回却比前两次仿佛先就感到不安,因为曾在《创造月刊》上王独清先生的通信
〔2〕中,见过英国雇用的中国同胞上船“查关”的威武:非骂则打,或者要几块钱。而我
是有十只书箱在统舱里,六只书箱和衣箱在房舱里的。

    看看挂英旗的同胞的手腕,自然也可说是一种经历,但我又想,这代价未免太大了,这
些行李翻动之后,单是重行整理捆扎,就须大半天;要实验,最好只有一两件。然而已经如
此,也就随他如此罢。只是给钱呢,还是听他逐件查验呢?倘查验,我一个人一时怎么收拾
呢?

    船是二十八日到香港的,当日无事。第二天午后,茶房匆匆跑来了,在房外用手招我
道:“查关!开箱子去!”

    我拿了钥匙,走进统舱,果然看见两位穿深绿色制服的英属同胞,手执铁签,在箱堆旁
站着。我告诉他这里面是旧书,他似乎不懂,嘴里只有三个字:“打开来!”

    “这是对的,”我想,“他怎能相信漠不相识的我的话呢。”

    自然打开来,于是靠了两个茶房的帮助,打开来了。

    他一动手,我立刻觉得香港和广州的查关的不同。我出广州,也曾受过检查。但那边的
检查员,脸上是有血色的,也懂得我的话。每一包纸或一部书,抽出来看后,便放在原地
方,所以毫不凌乱。的确是检查。而在这“英人的乐园”的香港可大两样了。检查员的脸是
青色的,也似乎不懂我的话。他只将箱子的内容倒出,翻搅一通,倘是一个纸包,便将包纸
撕破,于是一箱书籍,经他搅松之后,便高出箱面有六七寸了。

    “打开来!”

    其次是第二箱。我想,试一试罢。

    两块。”我原也肯多给几块的,因为这检查法委实可怕,十箱书收拾妥帖,至少要五点
钟。可惜我一元的钞票只有两张了,此外是十元的整票,我一时还不肯献出去。“打开
来!”

    两个茶房将第二箱抬到舱面上,他如法泡制,一箱书又变了一箱半,还撕碎了几个厚纸
包。一面“查关”,一面磋商,我添到五元,他减到七元,即不肯再减。其时已经开到第五
箱,四面围满了一群看热闹的旁观者。

    箱子已经开了一半了,索性由他看去罢,我想着,便停止了商议,只是“打开来”。但
我的两位同胞也仿佛有些厌倦了似的,渐渐不像先前一般翻箱倒箧,每箱只抽二三十本书,
抛在箱面上,便画了查讫的记号了。其中有一束旧信札,似乎颇惹起他们的兴味,振了一振
精神,但看过四五封之后,也就放下了。此后大抵又开了一箱罢,他们便离开了乱书堆:这
就是终结。

    我仔细一看,已经打开的是八箱,两箱丝毫未动。而这两个硕果,却全是伏园〔3〕的
书箱,由我替他带回上海来的。至于我自己的东西,是全部乱七八糟。

    “吉人自有天相,伏园真福将也!而我的华盖运却还没有走完,噫吁唏……”我想着,
蹲下去随手去拾乱书。拾不几本,茶房又在舱口大声叫我了:“你的房里查关,开箱子
去!”

    我将收拾书箱的事托了统舱的茶房,跑回房舱去。果然,两位英属同胞早在那里等我
了。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我一进门,他们便搜我身上的皮夹。
我以为意在看看名刺,可以知道姓名。然而并不看名刺,只将里面的两张十元钞票一看,便
交还我了。还嘱咐我好好拿着,仿佛很怕我遗失似的。

    其次是开提包,里面都是衣服,只抖开了十来件,乱堆在床铺上。其次是看提篮,有一
个包着七元大洋的纸包,打开来数了一回,默然无话。还有一包十元的在底里,却不被发
见,漏网了。其次是看长椅子上的手巾包,内有角子一包十元,散的四五元,铜子数十枚,
看完之后,也默然无话。其次是开衣箱。这回可有些可怕了。我取锁匙略迟,同胞已经捏着
铁签作将要毁坏铰链之势,幸而钥匙已到,始庆安全。里面也是衣服,自然还是照例的抖
乱,不在话下。

    “你给我们十块钱,我们不搜查你了。”一个同胞一面搜衣箱,一面说。

    我就抓起手巾包里的散角子来,要交给他。但他不接受,回过头去再“查关”。

    话分两头。当这一位同胞在查提包和衣箱时,那一位同胞是在查网篮。但那检查法,和
在统舱里查书箱的时候又两样了。那时还不过捣乱,这回却变了毁坏。他先将鱼肝油的纸匣
撕碎,掷在地板上,还用铁签在蒋径三〔4〕君送我的装着含有荔枝香味的茶叶的瓶上钻了
一个洞。一面钻,一面四顾,在桌上见了一把小刀。这是在北京时用十几个铜子从白塔寺买
来,带到广州,这回削过杨桃的。事后一量,连柄长华尺五寸三分。然而据说是犯了罪了。

    “这是凶器,你犯罪的。”他拿起小刀来,指着向我说。

    我不答话,他便放下小刀,将盐煮花生的纸包用指头挖了一个洞。接着又拿起一盒蚊烟
香。

    “这是什么?”

    “蚊烟香。盒子上不写着么?”我说。

    “不是。这有些古怪。”

    他于是抽出一枝来,嗅着。后来不知如何,因为这一位同胞已经搜完衣箱,我须去开第
二只了。这时却使我非常为难,那第二只里并不是衣服或书籍,是极其零碎的东西:照片,
钞本,自己的译稿,别人的文稿,剪存的报章,研究的资料……。我想,倘一毁坏或搅乱,
那损失可太大了。而同胞这时忽又去看了一回手巾包。我于是大悟,决心拿起手巾包里十元
整封的角子,给他看了一看。他回头向门外一望,然后伸手接过去,在第二只箱上画了一个
查讫的记号,走向那一位同胞去。大约打了一个暗号罢,——然而奇怪,他并不将钱带走,
却塞在我的枕头下,自己出去了。

    这时那一位同胞正在用他的铁签,恶狠狠地刺入一个装着饼类的坛子的封口去。我以为
他一听到暗号,就要中止了。而孰知不然。他仍然继续工作,挖开封口,将盖着的一片木板
摔在地板上,碎为两片,然后取出一个饼,捏了一捏,掷入坛中,这才也扬长而去了。

    天下太平。我坐在烟尘陡乱,乱七八糟的小房里,悟出我的两位同胞开手的捣乱,倒并
不是恶意。即使议价,也须在小小乱七八糟之后,这是所以“掩人耳目”的,犹言如此凌
乱,可见已经检查过。王独清先生不云乎?同胞之外,是还有一位高鼻子,白皮肤的主人翁
的。当收款之际,先看门外者大约就为此。但我一直没有看见这一位主人翁。

    后来的毁坏,却很有一点恶意了。然而也许倒要怪我自己不肯拿出钞票去,只给银角
子。银角子放在制服的口袋里,沉垫垫地,确是易为主人翁所发见的,所以只得暂且放在枕
头下。我想,他大概须待公事办毕,这才再来收账罢。

    皮鞋声橐橐地自远而近,停在我的房外了,我看时,是一个白人,颇胖,大概便是两位
同胞的主人翁了。“查过了?”他笑嘻嘻地问我。

    的确是的,主人翁的口吻。但是,一目了然,何必问呢?或者因为看见我的行李特别乱
七八糟,在慰安我,或在嘲弄我罢。

    他从房外拾起一张《大陆报》〔5〕附送的图画,本来包着什物,由同胞撕下来抛出去
的,倚在壁上看了一回,就又慢慢地走过去了。

    我想,主人翁已经走过,“查关”该已收场了,于是先将第一只衣箱整理,捆好。

    不料还是不行。一个同胞又来了,叫我“打开来”,他要查。接着是这样的问答——
“他已经看过了。”我说。

    “没有看过。没有打开过。打开来!”

    “我刚刚捆好的。”

    “我不信。打开来!”

    “这里不画着查过的符号么?”

    “那么,你给了钱了罢?你用贿赂……”

    “…………”

    “你给了多少钱?”

    “你去问你的一伙去。”

    他去了。不久,那一个又忙忙走来,从枕头下取了钱,此后便不再看见,——真正天下
太平。

    我才又慢慢地收拾那行李。只见桌子上聚集着几件东西,是我的一把剪刀,一个开罐头
的家伙,还有一把木柄的小刀。大约倘没有那十元小洋,便还要指这为“凶器”,加上“古
怪”的香,来恐吓我的罢。但那一枝香却不在桌子上。

    船一走动,全船反显得更闲静了,茶房和我闲谈,却将这翻箱倒箧的事,归咎于我自
己。

    “你生得太瘦了,他疑心你是贩雅片的。”他说。

    我实在有些愕然。真是人寿有限,“世故”无穷。我一向以为和人们抢饭碗要碰钉子,
不要饭碗是无妨的。去年在厦门,才知道吃饭固难,不吃亦殊为“学者”〔6〕所不悦,得
了不守本分的批评。胡须的形状,有国粹和欧式之别,不易处置,我是早经明白的。今年到
广州,才又知道虽颜色也难以自由,有人在日报上警告我,叫我的胡子不要变灰色,又不要
变红色。〔7〕至于为人不可太瘦,则到香港才省悟,先前是梦里也未曾想到的。

    的确,监督着同胞“查关”的一个西洋人,实在吃得很肥胖。

    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若
干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
在洋场上,耐不住的逃入深山中,苗瑶〔8〕是我们的前辈。九月二十九之夜。海上。

    AA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一五五期。

    〔2〕王独清(1898—1940)陕西西安人,创造社成员,后成为托洛茨基派分
子。他这篇通信发表在《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七期(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题为《去
雁》,是他在这年五月写给成仿吾、何畏两人的。信末说他自广州赴上海,经过香港时、一
个英国人带着两个中国人上船“查关”,翻箱倒箧,并随意打骂旅客,有一个又向他索贿五
块钱等事。《创造月刊》,创造社主办的文艺刊物,郁达夫、成仿吾等编辑,一九二六年三
月创刊于上海,一九二九年一月停刊,共出十八期。

    〔3〕伏园孙伏园,参看本卷第383页注〔5〕。〔4〕蒋径三(1899—193
6)浙江临海人,当时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历史语言研究所助教。

    〔5〕《大陆报》美国人密勒(F.Millard)一九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在上海
创办的英文日报。一九二六年左右由英国人接办,三十年代初由中国人接办。一九四八年五
月停刊。

    〔6〕“学者”指顾颉刚等。参看《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7〕关于胡须的形
状,参看《坟·说胡须》。下文说的关于胡须颜色的警告,指当时广州《国民新闻》副刊
《新时代》发表的尸一《鲁迅先生在茶楼上》一文,其中说:“把他的胡子研究起来,我的
结论是,他会由黑而灰,由灰而白。至于有人希望或恐怕它变成‘红胡子’,那就非我所敢
知的了。”按尸一,即梁式,广东台山人。当时是广州《国民新闻》副刊《新时代》的编
辑,后堕落为汉奸文人。〔8〕苗瑶我国两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古代由长江流域发展至黄河
流域,居住于中国中部;后来经过长期的民族斗争,逐渐被迫转移至西南、中南一带山区。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luling.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