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azy (雪山), 信区: Reading
标 题: 鲁迅(2)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Mar 27 06:11:02 2000), 转信
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共产党本来
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後逼上梁山。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他
敞开着这样一个后门。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他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
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共产党的青睐而成为左
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大约就在这个时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笔调来
翻译俄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这一本“文艺政策”的翻译,在鲁迅是一件重要事
情,这很明显的表明他是倾向于共产党了。可是我至今还有一点疑心,这一本书是否
鲁迅的亲笔翻译,因为实在译得太坏,鲁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这是共产党的文件硬
要他具名而他又无法推卸。这一文件的寿命并不长,因为不久俄国的文艺界遭受大整
肃,像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玛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惨的命运,上海
的“普罗文艺运动”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谓“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迹销声,
这一段戏剧式的转变之经过详见于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艺术家”一书。经过这
一段期间,鲁迅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
在这个时候,我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抗俄事件。东北的军阀割据,当然是谁也不
赞成的。可是当我们中国的官兵和苏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冲突,而且我们的伤亡惨重,
国人是不能不表关切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同情者是一个考验。我很惊奇的在上
海的马路旁电线干及各处的墙壁上发现了他们的标语“反对进攻苏联!”我很天真的
提出了询问:是中国人进攻苏联,还是苏联侵入了中国?鲁迅及其一伙的回答是:中
国军阀受帝国主义的唆使而进攻苏联。经过这一考验,鲁迅的立场是很明显的了。
鲁迅没有文艺理论,首先是以一团怨气为内容,继而是奉行苏俄的文艺政策,终
乃完全听从苏俄及共产党的操纵。
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好象就是“死”,他似乎感觉到不久于人世
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也不必以人废言,
这句话便是:“切莫作空头文学家。”何谓空头文学家?他的意思是说,文学家要有
文学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这句话说的很对。随便写过一点东西,便自以为跻身文
坛,以文学家自居,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怪不得鲁迅要讽刺他们。可是话说回来,
鲁迅也讽刺了他自己。鲁迅死后,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为他们原是有组织的、有
人、有钱、有机构,一切方便。猩红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册我记不得了,大
概有十几册到二十册的光景。这不能算是空头文学家了。然而呢,按其内容则所有的
翻译小说之类一齐包括在内,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鲁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张,我当
然不知道,不过把成本大套的翻译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显着伟大之外,实在没有任
何意义。幸亏鲁迅翻译了戈果里的“死魂灵”而未及其他,否则戈果里的全集势必也
要附设在鲁迅全集里面了。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
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所谓讽刺的文学,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
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在这一点上鲁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
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
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在这一点上我很怀疑鲁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讽刺的
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
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
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第四、讽刺文虽然没有固定体裁,
也要讲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样,有适当的长度,有起有讫,成为一整体。鲁迅的
杂感多属断片性质,似乎是兴到即写,不拘章法,可充报纸杂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
为良好的文学作品。以上所讲也许是过分的苛责,因为鲁迅自己并未声明他的杂感必
是传世之作,不过崇拜鲁迅者颇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们。
在小说方面,鲁迅只写过若干篇短篇小说,没有长篇的作品,他的顶出名的“阿
Q正传”,也算是短篇的。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
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
优美的。单就一部作品而论,“阿Q正传”是很有价值的,写辛亥前后的绍兴地方的
一个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绘上是很深刻而细腻。但是若说这篇小说是以我们中国
的民族性为对象,若说阿Q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我以为那是夸大其辞,鲁
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这个人物,有其时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艺
术上成功,并不等于是说这个作家即能成为伟大作家。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必须要
有其严肃性,必须要有适当的分量,像“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够把它的
作者造成一个伟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纳来到上海,上海的所谓作家们便拥出我们的“
伟大作家”鲁迅翁来和他会晤,还照了一张像在杂志上刊出来,一边站着的是一个身
材高大须发银白的肖伯纳,一边站着的是身材弱小头发蓬□的鲁迅,两相对照,实在
不称,身量不称作品的数量分量也不称。
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使略”,在中
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这一本书恐怕至今还不失为在这方面的好
书。我以为,至少这一本书应该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
贡献。有人说,他译过不少欧洲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我的知识太有限,我尚不敢批
评那些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究竟如何。不过我想,鲁迅的翻译是从日文转译的,
因此对于各民族的文学未必有适当的了解,并且鲁迅之翻译此类文学其动机可能是出
于同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至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
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他一来死去太早,二来他没有健全的思想基础,以至于
被共产党的潮流卷去,失去了文艺的立场。一个文学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风弄月,自
然要睁开眼睛看看他的周围,自然要发泄他的胸中的积愤与块垒,但是,有一点颇为
重要,他须要“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To see life steadily
and see it whole)。这一句话是英国批评家阿诺得Matth Ewarnold批评英国人巢塞
Chaucer 时所说的话。他说巢塞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对人生的观察是零星的局部的
肤浅的。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
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有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
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
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
===============CRAZY================
= =
= e_mail:hitclub@0451.com =
= =
=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3.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