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第十六章

------------------------------------------------------------------------------
--


  致虚极,守静骂。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
道,道乃义。没身不殆。 

                静的妙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
谓复命。”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有些人想修道、学静坐,那
便应该读懂此文,彻底了解真正的方法。其实,只要有个方法在,已不叫求静,而是求动
。既然要放心打坐,那么你还再加个什么方法,那岂不更乱更忙吗? 
  《老子》及一切道家学神仙丹道的经论,合成《道藏》,有八千余卷之多,《老子》
只是其中一卷,看是看不完的。你若读完,准有发疯的可能。但我全读完了,却没有发疯
。看过以后,我明白了这一卷所谓的“那个”,就是那一卷所说的“这个”,自然而然加
以融会贯通。大概地说,八千多卷的《道藏》,根本离不开老子的六个字:“致虚极,守
静笃。”“虚”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有些道家丹经上干脆也用空,那是唐、宋以后
丹书受了佛家影响的原故。 
  以往的道家只有“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是象征
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致虚极”,要你
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染污。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若还有个样子就不叫空了
。空没得个相貌可寻。 
  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且用禅宗黄龙南排师的几
句形容词:“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一
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
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是
形容一个参禅的人,参话头,作功夫,精神集中,心无旁骛的情况。不如此,道功无法成
就。 
  神宗大师们另外还有个比喻:“如鸡之孵卵”。这就不像猫捕老鼠,瞪眼张爪,蓄势
待发了。而是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来都不管,你踢他一脚,他叫也不叫,理也不
理,只是死心眼直守着那个心肝宝贝的鸡蛋。这样也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形容虚到极
点,静到极点,如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这六字,已经把所有
修道作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世界上各宗各派、各式各样的修道
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面接着加以说明理由。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是形容词,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
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一直在动中,并没有静过,宇宙的表现,是一个动态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长,这是一种道的作用状况。所有
生命都在生化中,这是合理的;生化到了尽头,自然死亡,这也是合理的。“万物并作”
都在创造变化,活活泼泼朝向死亡之路走去。因此,庄子解释天地万事万物说:“方生方
死”。刚刚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就是死亡开始的那一天。一个小孩生下来满一个月,亲戚
朋友高高兴兴来庆祝,而在前面的二十九天的生命现象已成为过去了。早已死亡。就算后
来活一百年,但在前面的九十九年,也都已死亡,消逝得无影无踪。 
  从生命的两头来看,庄子很幽默地指出人生的一切,根本就是“不亡以待时尽”。“
方生方死”,生命看来似幸福平安,实际是在那里等死而已。只不过排着队比别人多等些
时候罢了。从第一天出生开始,等到最后一刻结束,这有多么的滑稽可笑!道家这种看法
,未免大伤感了。其实,更深一层体会,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又
何必那么看不开呢?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死?“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是回头的来路,如果借
用佛家“无量无边”的形容词来说生命的力量,本是无穷无尽,一直保留在那里,永远不
生不灭。不生并非断灭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没有东西,而是说永远有无限的能量存
在那里,用而不用,不会消耗殆尽。这种无比伟大的生命价值,姑名之为不生,在老子叫
“复”。“复”也是个卦名,复卦又称做“地雷复”——囗,上面是坤卦,表征为地,下
面是震卦,表征为雷。雷表示电能,生命发展的能源,从此发生。因此老子在后文提出“
反回去”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
初来源的那个东西。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有志向道的人,不是鲁莽地横冲直撞,向前穷进,而是回
头走,走到生命来源之处。禅宗后世的惯用语“还我本来面目”,可当参考,作为此话的
注解。真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便开始接上那生命本具、源源不断、庞大无比的
能源。 

               芸芸众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我们看看,天地间的
万物,生长最快的是什么?——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它的根挖掉以后,
只要有一点不尽之处,它又会很快地长出来。生生不息的力量,草木似乎算是最快、最明
显的例子。依中国人阴阳五行的术语来说,木是代表于生发之机,东方把木表现作生生不
息的现象。草木是同一词意。“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
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后世便由这道家的“芸芸”,
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后来又有“林林总总
”一词的出现,也是形容犹如草木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情形。 
  老子说,一切万物那么多彩多姿,“各复归其根”,他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
自己的根本而活。草木无根,活不了的。人也有根,人的根在哪里?我常常看到许多朋友
一心求道,却是盲修瞎炼,拼命把丹田当作根,那是不对的;也有人误认为根在肚脐,更
是离谱。肚脐只是未出生时和母亲接连一起吸收养份的通口而已,一落地就剪断了,怎么
会是修道的根呢?人的根是在虚空,在头顶上。虚空就是我们的泥土,这就是人与万物不
同之处。植物的根栽在泥土中,人与植物相反,根栽在虚空中。所以,道家讲修道,“还
精补脑,长生不老”,此“精”不完全是指精虫之精,只是与精虫有连带关系。我们看中
国国画,主寿的寿星老人——南极仙翁,他那个脑袋被画得比平常人高出一重来,叫做“
寿头”。脑子也是智慧的渊源。所以,婴儿刚生下来时,头顶的囱门凹处,里面还是洞开
的,与天根相接,在人的肉体生命来说,所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便指此处。等到此处
封闭坚硬以后,他就慢慢开始会讲话,意识渐渐成长,天根便截断了。要修到还精补脑,
长生不老,脑的内涵,就是指此“根”。 
  但是,要如何“归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静。“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能够
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是什么?——虚空。“致虚极
,守静笃。”在佛家则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空”。所谓空,也只是个形容词而已,千万
别认为空就是没有,那就错了。空等于老子所说的“清虚”。那么,“归根曰静,是谓复
命”,静到极点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道家有两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描述这
个静到极点的境界。连空也要打破,才是真静。 
  道家讲修道的过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其原则没错,但这之间的
种种程序变化,麻烦得很。一定要做到,不但没有身形人我的感觉,连这个物质世界、意
识影像,甚至虚空的感受都没有了,才算合乎“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老子的文章刚刚在此露出一点道的曙光,马上笔锋一带,又转回去了。如同打太极拳
一样,看似一拳打过来,却又缩回去,你说不打嘛,等一下那只手又从另一边攻来,难以
提防,挡也挡不住。这是道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精神。《老子》这本书的编述也是这样,
因此接着又说明道体作用的现象。 
  “复命曰常”,找到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常在,永远存在。“知常
曰明”,你体会到生命根源是不生不灭,那就叫作明道,成了明白人,再也不懵懵懂懂,
迷迷糊糊了。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不知常,妄作凶”,乱作妄
为,必然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不知生命真理所在,莫名其妙,乱用道体,下场的危险
性,自不待言。 
  我们拿中国哲学的看法来讲,不管是佛学也好,道家也好,《易经》也好,讲人生都
没得呆板、固定的结论。本来嘛!历史上有哪一个人真能找到结论呢?我们看《易经》最
妙了,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囗火水未济,是永远没完,下不了结论的。一
切事物的发展,永远没得底,无量无边,永无止境,难以捉摸。也可以说它永远自有源头
活水来,滔滔不绝,滚滚而来。如何加以形容,那是各人各家的主观。《易经》由乾坤开
始,到未济而终。我们若读懂了,就体会到古人所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
多时”两句诗的意味了。 
  我经常对同学们说,有二样东西必需要学——佛学与《易经》。但这两门学问,穷一
辈子之力,并不易学通,也不需学通。不学通,永远追求不到,似通非通的那个样子,其
味无穷,一辈子有事消遣——老了也不寂寞,越研究越有趣。古人说,“夜读《易》”,
如果夜里读《易经》,鬼神都受不了。我的经验,是夜里读《易经》,保险睡不着觉。刚
刚读啊读,看出一点名堂,便想弄个清楚,继续看下去,等告一段落再睡,结果一段接一
段,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真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一整个春天
何时溜走了,都不知道,这个味道很好。 
  若是学通了的人,把人生看得一清二楚,透透彻彻,这个人生还有什么味道?还有什
么美感?隐隐约约蛮好,拉开人生的内幕,一望无遗,那就一点都不艺术了。也许这是笑
话,总之,假如真把易学贯通了,“微妙玄通”,通达一切,那也好。 
  “常”并不全等于永恒,一个人不知常,那就要从自己的生命回过头来找。“夫物芸
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也就是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何必对什么事都抓得很牢,不肯放手呢?其实没有一样东
西可以抓住的。你别刻意去计较,整个宇宙万物,本来都属于你嘛!人家问我,怎样学布
施才不过分贪心营利集财?我说:“地球都是你的,你为什么不布施。”反正达观不犯法
,地球也是你的、他的、大家的,也是自己的。这是知常。我们生命的本来,不生不灭,
对这不生不灭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得透彻。“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
人生,那将没有好结果的。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
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容乃公”
,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当然“公乃王”。王者,旺也,望也,助也。一切万物皆欣欣向
荣,活活泼泼,彼此得助。命相家常告诉看相的人,依你八字要做某一件事,需选某一个
自己的“旺相日”。是初一,还是十五?比如说,某人属火,而木能生火,那么那个属木
的日子,便是他的“旺相日”。“相”是辅助,帮助的意思。在五行中,各人有各人的旺
相日,你的旺相日对你比较有利,对于他人,那就不一定了。 
  “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
切为度众生;忘了自我,处处为人着想,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若用一般合作的标语说
,那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人人,人人为你,最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的。
“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
并不计较报酬,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 
  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则,那么才能“道乃久”,源远流长,长
生不老。佛家所说的“无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就“没身不
殆”了。“没身”,是说我们这个生命,活到最后一口气不来,死后骨头化成灰尘,肉体
了了,但是生命的精神却永远常存。长生不老,它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
个字上。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shuku.net) 
------------------------------------------------------------------------------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0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