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ttlewolf (讨厌鬼),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载] 世纪末的人文神话(上)
发信站: 紫 丁 香 (Tue Dec 22 09:08:00 1998), 转信


           世纪末的人文神话--“钱钟书热”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钱钟书开始流行起来了。钱钟书被说成
中国的“文化昆仑”。这种现象对中国文化真是一件幸事吗?
产生“钱钟书热”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是什么?当代中国最
需要什么样的学人?

    可以把全世界有成就的学人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创造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并开创了一个文化时代者,如亚里
士多德、孔子、笛卡儿、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弗洛伊德
等;第二个层次----创立了比较有影响的具体学科或对此具体
学科进行了体系性建构者,如皮亚杰(发生心理学)、贝塔朗
菲(系统论)、苏珊、朗格(文艺理论)等;第三个层次----
对某一个具体学科有很深造诣并在细节上有较大贡献者,陈寅
恪和钱钟书都属于此层次。我们如果对钱钟书进行客观的定位
,那么,就必须承认他只是一个属于第三个层次上的学者。把
一个第三层次的学人说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实际上说明了当
代中国文化的无能。这并不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而是当代
中国文化的一个悲剧。

    还可以简单一些,把所有的学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
家型,这类人具有体系性建构的能力,为人类文化提供了新的
问题;另一类是知识型的,这类人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获得了
渊博的知识,成为会思想的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有细
节性的贡献。我认为钱钟书就是属于知识积累型的学者。对于
知识积累型学者的过分推崇,实际上是与当代文化的总体背道
而驰的。因为在知识迅速发展、新科学不断出现、信息爆炸的
今天,已无人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
重视知识积累大于知识创新,甚至圣化某些“饱学”之士,这
说明中国文化还存在很多落后的成分。从某种意义说,中国的
文化还是长老型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人们崇拜占有了全部
知识的人,而似乎站在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人也因此在社会生活
中占有着极高的地位。

    补充一个细节。比如说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一书里面研
究某句诗中的呵欠,写了一千多个字。我读大学时看了这一段
,感到非常佩服,但现在反过头来想,却感到钱钟书的方法是
阿尔都塞所批判过的“大学式的思维方式”,即把不同理论的
片段放在一起比较。这种片段的比较和综合虽然有时会达到某
种意义的融会贯通的效果,却很难达到真正的创新境界。整体
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的简单相加也不会形成新的整体。对这种
方法的过分推崇只会使我们丧失创新的能力。

    中国文化从渊源处起就不重视体系性建构。我虽然不是崇
洋媚外者,但客观地讲,西方文化发展得比我们较快,甚至市
场经济率先在西方诞生,都与西方文化重视体系性建构有关。
比如说古希腊的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连续的体
系性建构开创了辉煌的希腊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代的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的体系性建构又开创了影响整
个世界的近代文化;到了现代,马克思、海德格尔、弗洛伊德
又开创了全新的文化时代,支配或影响着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
方式。中国古代文化相对而言,在体系性建构上的确显得苍白
。具某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文论中只有刘勰一人在《文心雕
龙》中达到了体系性建构的高度,而这种空前绝后的体系性建
构又恰好是由于刘勰借鉴了印度宗教的逻辑思维方式的结果。
如果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钱钟书恰恰继承了中国文
化的欠缺,善于进行评点感悟式的文化批评,而不擅长体系性
建构。无论是《谈艺录》,还是《管锥编》,都是评点感悟式
的文字。所以,钱钟书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思维
方式)没有根本突破和超越的学者。对他我们只能实事求是的
定位。

    钱钟书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文学创作,
以《围城》为代表;二是文艺评论,以《谈艺录》为代表;三
是文史哲合一的研究,以《管锥编》为代表。就文学创作而言
,很多专家认为钱钟书的主要著作只有《围城》一本,而且所
于“文人小说”,只能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方面的成就;
就文学鉴赏而言,他也并非极颠;就《管锥编》而言,他的结
论依然是零碎的,所谓打通了文史哲,不过是古典方法的一种
应用,本质上仍是评点感悟。例如《管锥编》对“文德”的论
述,其方法是引用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著作中的说法,他最
后的点评不过是一二句。

    如果说钱钟书是中国的“文化昆仑”和世界级的学者,那
么,他是否真正创造了新的体系或新的人文空间?显然没有。
他所搞的主要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而恰恰在这个领域,很
多著名的学者悲凉的意识到了“中国没有理论”,“没有一个
人创立了比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在当代世界文论中“
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钱钟书并没有为中国文化提供真
正新的东西。

    作为而是世纪的“文化昆仑”,至少要对中国人的生存困
境进行思考,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可能性空间,但钱钟书并没
有这样做。很多重大的问题,如人类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向问题
和生态问题,钱钟书都由于视野的局限而未予思考。所以,我
认为中国文化界目前对钱钟书的定位是过高的,并不符合钱钟
书本人对文化的实际贡献。



--
※ 修改:.littlewolf 于 Dec 21 19:54:46 修改本文.[FROM: etp3.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etp3.hit.edu.cn]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etp3.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