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sc (bajie), 信区: Reading
标 题: 钱钟书:一个过去时代的英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Oct 17 10:43:53 2000), 转信
发信人: SummerSun (狮子), 信区: Biograph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Sep 7 21:50:05 2000)
钱钟书:一个过去时代的英雄
1998岁末,钱老钟书乘鹤仙去,按照民间说法,以此九旬高龄而去,亲朋好友
,自遵天命即可,过分悲痛就免了。所以鄙人倒也没有太在意杨绛先生的悼词。(王小
波故去之时我可是怀着十二万分悲痛兼敬仰的心情七次拜读李银河博士的《浪漫骑士
,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的)引起我感慨的是:钱先生获得的身后盛名,来自各阶层
各角度的极高评价——甚至在一贯藏龙卧虎怪论迭出的网上,对钱先生的评论,也是惊
人的一致。于是我忍不住想:钱老是最后一位“文化巨人”吗?他为什么一不留神成了
一个伟人?
提起钱老,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围城》。《围城》我看过两遍,说实在的,都没有
找到那种醍醐灌顶、顶礼膜拜的感觉。印象最深的倒是作者那种调侃,那种来自于深厚
文化素养的冷幽默。不过凭这点就让《围城》挤进“文学巨著”这个“围城”,似乎太
勉强了些。因为这种钱氏幽默,并不比后来王朔的“王氏调侃”或者余秋雨的“余氏随
想”有质上的高明。而后两人,在1998年末文化评论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寻找大师
”活动中,也不过仅仅获得“傲死卡”提名奖入围而已,堪堪算是“准大师”吧。(最
后结果是:大师奖:空缺。)
至于被世人反复咏叹的“围城心态”,窃以为,并不是作品本身有那么大感召力,
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道明他们演绎的那部优秀电视连续剧。这只是严肃文化和流行
文化良好融合的一个典范。这个道理相当于,不管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莫言的
《红高粱》,到了张艺谋手里,马上就会由洗脚温水变成可以沏茶的滚烫热水。
钱老的《管锥篇》和《谈艺录》,于我这样的粗通文字之辈,自然只有“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的份。虽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过,看看那高深莫测闪耀灵光的封皮,终
于只是恭恭敬敬朝书鞠了一大躬,转身径自去了。不过暗想,自古以来,曲高和寡,确
是真理,君不听,九百年前,岳飞先生就仰天长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钱老以
如此阳春白雪之物,应无团结如此广泛人民群众之理。
呜呼,为文之道,有破有立。小生微醉之余,絮絮叨叨扯了半天,浑不知所述何物
。列位看官,容我这就图穷匕现,祭出观点。
我以为,钱先生只是一个踏踏实实作学问的普普通通的学者,在那个许多人近乎丧
失理智的狂热年代,钱先生携妻隐居,沉湎古籍,逃避政事,甘为隐士。
二十余年后的某一天,人们突然醒悟过来,开始反思,开始批判。巴金老人开始不
停地“随想”。所有的眼睛突然全部睁开,所有的声音突然全部出来,所有的手臂都在
摇动着高呼:批判那个时代的媚俗!问题是,第一个开始批判的人,是天才。第一万个
,是人才。而第一百万个,就成为人云亦云的庸才。当所有的人都在批判媚俗的时候,
批判媚俗这件事情本身,也成了一种新的媚俗。
于是,人们在唾弃了那些老媚俗之后,也对“批判媚俗”这一“新媚俗”失去了热
情。于是,人们想起了那些外围的不相关的人们,想起了钱钟书们。其实,钱只不过像
一个最传统的穷酸秀才一样,闭门苦读,青灯良伴,浅吟低唱。他只不过站在原地,可
是当那个时代的地平线沦落之后,他就显得比别人高大。他只不过那么自自然然地活着
,可是当许多人都染上瘟疫以后,他就显得比别人健康。是的,人们怀念钱钟书,与其
说是怀念他的小说,怀念他的学问,不如说是怀念他在那个疯狂迷乱时代里的、自由思
考独立学术的精神——一种原本应属于任何一个学者的基本的精神。而任何基本的东西
,在普遍缺乏的时候,都弥显珍贵。所以说,人们对钱钟书的怀念,我以为,是一种对
真正文化的怀念,对真正学术精神的怀念。而这种怀念的根本,还是对那个时代的批判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欢迎到清华90年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欢迎到人物传记板\\.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blxd.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