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Dec 28 19:34:30 1998), 转信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舒建华
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
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
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
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
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
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
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
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
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
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
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
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
蕴的历史感.
一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
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
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
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
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
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
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
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
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
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
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
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
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
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
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
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
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
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
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
<<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
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
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
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
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
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
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
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
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
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
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
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
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
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
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
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
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
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
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
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
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
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
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
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
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
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
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
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
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
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
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
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
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
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
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
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
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
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
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
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
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
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
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
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
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
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
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
"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
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
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
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
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著地追求一种类性
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
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
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
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
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
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
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也印证了他在别处
对所谓中西文化比较的激烈否定.钱钟书
在<<围城>>里过深 的譬况:"......黑夜里
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
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有来
得及叫唤,彼此早已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
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我看这不仅仅指男
女违乖之象.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隔阂的
象征,是钱钟书对人类文化精神孤寂深刻敏
感的表征.钱钟书对人类文化精神境遇关注
的另一表现是追求整个人类与外部世界(人
物之间)高度合一的宇宙意识.钱钟书评曹葆华
的诗歌创作时说:
作者的诗还有一个特点,他有一点神秘的成分.
我在别处说过,中国旧诗里有神说鬼说(Mythology)
,有装神捣鬼(Mystificaztion),没有神秘主义(My-
sticism),神秘主义当然与伟大的自我主义十分相近;
但是伟大的自我主义想吞并宇宙,而神秘主义想吸收
宇宙---或者说,让宇宙吸收了去,因为结果是一般的;
自我主义以消灭宇宙以圆成自我,反客为主,而神秘主
义消灭自我以圆成宇宙,反主为客.
对曹葆华<<日落颂>>的评论是钱钟书对中国
现代作家唯一的一次发言,钱钟书所悬的
标准是融合中西文化的宇宙意识,是人类对
自我存在最高形式的观照和感悟,这种宇宙
意识本质特征是钱钟书强调的"消灭自我以
圆成宇宙",而不是相反的"消灭宇宙以圆成
自我".钱钟书对宇宙意识的理论自觉后来也
在自己创作中流露出来.
第二,对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弱点和人
性困境的揭示.柏格森曾说"再没有比虚
荣心更浮又更深植的缺点了."钱钟书的创
作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
根刺,在<<围城>>里,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
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
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
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
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
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枪这嫁他,李梅亭
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
沦陷区的故宅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
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
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
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
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侦查"时,都向孙柔
嘉虚报当年的嫁妆,一个说家俱堆满了新房,
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这里形成很有意味
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
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以
道里计,但在虚荣心上是一致的.我认为钱钟
书并不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但是他要
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
揭示人性的颓败时,却又自然而然由男及女,
由上层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所以有研究
者说,钱钟书是对人类虚荣心有高度兴趣的
作家.他对人性弱质的高度兴趣促使他严肃
地思考现代文明与人类颓败的关系;促使他
深入体察辗转于现代文明重压下的人性困境.
当我们对钱钟书的忧患意识大致作了勾勒
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文化,人生,人性的文学
思考是那么真挚和警拔,它再也不是那种有
感伤色彩的哀怨掩抑,悲慨兴怀,而是一种以
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对于钱
钟书来说,从旧体诗到现代小说,散文,不但是
一种审美范式的突破,更是种精神境界的高扬.
现代中国是传统忧患意识突变,更新的时代,
但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心理转型还是一种
艰难的选择.因为这是一种"二度选择",不仅
要对中国文学传统有深挚的亲缘性,而且还要
有异质文学传统参照下深刻的批判性,两者
缺一不可.对于大多数中国作家来说,他们从
旧垒中来,又向新潮中去,做起来似乎顺理
成章.但事实上问题不少,例如林语堂经历长
期的传统"断乳"之后对明清小品文极度偏嗜,
把张潮和沈复捧上了天,就是过度的亲缘.
他在创作现代作品的同时并不完全放弃旧体.
他以旧诗来遣怀,并把身上积淀的传统忧患
意识释放到传统范式中;以"文"来警世---以
现代的"文"来载现代意义的"道".这一点,
鲁迅与钱钟书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旧体
诗中所流露出的传统忧患意识要比小说散文
中浓烈得多.钱钟书的小说散文的色调以幽冷
著称.情感浓度有些不定,但他的旧体诗中也
有"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的
婉致缠绵,有"人犹喜乱疑天醉,予欲偕亡到
日残"的悲 呼号.在遣怀,警世的不同文体
选择中,鲁迅和钱钟书为了让自己身上传承
的忧患意识得到更恰当的形式规范,都倾向于
旧体.而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倒是少有传统忧患
意识,更多的是深广的现代忧患意识.我认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钱钟书在起点
和终点上都鲜明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
现代心理转型.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
掀起思考文学价值,省察人生苦闷的一此创作
高潮,使中国文学忧患意识开始自觉地挣脱
厚重的社会伦理本体,走向人类学哲学本体,
鲁迅的创作就是这一转型的最高写照.但是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日趋激促和民族危难的日益
深重,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雄沉浑浩
的忧患意识又以千汇万状之势扑卷而来,
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民生如芥,民族忍辱的时代,
"大雅"初寂未定,哀怨又起骚人.在此再
也没有可能对人生人类做哲学思考了,正如
有学者所云:"充满苦难的中国社会,难以找出
一间浮士德式的书斋,供知识者作哲学沉思了".
但是,钱钟书是个罕见的例外,他拥有相对
宁静的书斋生涯,本人又是学贯中西有着很
好哲学思维的学者型作家.这样,开始呈不断
弱化之势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钟书创作中出
现一次复归和反弹.在对生命存在的文化哲学
反思上,鲁迅和钱钟书都以坚劲的否定性力量
透视以恶为形式的人性弱质,但侧重有所不
同,鲁迅究心于它的阶级性和族类性,而钱钟书
究心于它的人类性.如果说鲁迅是一个坚强
的斗士,荷戟于人生深处呐喊以醒世,那么钱钟
书是一睿智之学者,执卷于人生边上欣然
独笑以醒世.我认为正是钱钟书和鲁迅都自觉地
完成了传统忧患意识的现代心理转型,所以尽管
他们个人的经历 思想和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但
都具有中国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幽默感.也缘于
此,对30年代以林语堂为主帅的红火一时的小
品文幽默运动,没有别人比鲁迅和钱钟书更有
透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评,一个说是"把屠夫的
凶残化为一笑",一个说是媚俗卖笑.这是真正觉
醒者的冷笑,冷峻和尖刻,挚热而深沉.
--
--
bbs.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2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