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二)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Dec 28 19:35:17 1998), 转信
二
与大多数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相比,钱钟书受
过西方非理性主义深刻的洗礼,而他的作品又反
而透示出极其强烈的理性精神.原因在于他完成
了从非理性主义到现代理性主义的心理转型.
这种心理转型同时又给他带来了一些创作心理
障碍.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浸润与钱钟书创作的现代
性有这直接的关联,这是不争之事实.对于钱钟书
这样一个吞吐百家的学者型作家来说,我认为
要打破常规"影响模式"的研究,重要的不是去
考察他所受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而是要探讨他对
非理性主义的消纳.这种消纳集中体现在下面
两个事实反差中:1.他的创作有现代性,但他的
创作手法又背离现代性,我们几乎看不出有现代
主义色彩的叙事技巧和其他手法.2.在创作心理
态势上,现代主义通常所具有的神秘感 恐惧感
和骚动感被高度消解了,反而呈现一种强烈的
理智感,以至开始出现一种对情感的抑制.我认为
这种创作手法和创作心理上的反现代性与作品
本身的现代品格形成的鲜明对照,对于80年代
中国文坛勃兴的"先锋文学"有很强的警策意义.
后者不乏现代派技巧,也不乏现代主题,但大多数
作品传达的从生存体验反思而来的现代意味上
看,似乎还没有手法和主题都相当陈旧的<<围城>>
来得强劲.钱钟书能臻"无痕有味"之境,标明他
完成了另一次心理转型:从非理性主义到现代
理性主义.这表现有二:
一.艺术意向的意蕴化.
钱钟书作品总体的阅读体验不是情兴的感兴.
而是智性的警醒.我认为钱钟书的创作意向很
值的注意,它的主导不是取象传情,而是理蕴涵
示,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强烈的情绪情感因素,而
是说与理性色彩极浓的冷峻观照相比,情绪不
再张扬,反而显得节制,情感也不那么抒张,反
而显得敛聚.在钱钟书的艺术传达中,自觉地把
哲理品格作为最高的追求,形象的描写逐渐向
哲理品格的陶铸推移,从而呈现由形而下的形
体性向形而上的精神性递进的趋势.不妨以
<<围城>>的揭题的情形为例: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跟他谈过.
他引用一句英国古话......
在此我关心的是钱钟书的揭题方式:他不选在
其他场合,如张吉明家的麻将桌上,或开口说方
鸿渐象众女子你争我夺的一块"肥肉"的周太太
的饭桌上,而选在知识分子们的诗酒雅席上;钱
钟书不选中他人,如说"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
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没两样"的赵辛
楣,而要让"罗素的老朋友"哲学家褚慎明(请注
意:慎明)先开口;婚姻如鸟笼一语实属近俗,可
钱钟书不让褚慎明径直道出,而偏偏让褚慎明
不经意情罗素出场,由20世纪哲学巨匠来"说"
那句俗话.诗酒之雅,慎明之玄,罗素之哲,三者
层层递进,烘云托月般把主题请出场,钱钟书可
谓煞费苦心.选定诗酒雅席就规范了一种精神
氛围,表明钱钟书在具体场景中抽取精神属性
的企图;为了强化这种精神属性,使之趋向哲理
性,"慎思明辩"的褚家宝就成了优选的对象.我
认为钱钟书让褚慎明引出罗素,不单是一种调
侃性戏谑,更重要的是对上述哲理感的高度强
化.这正显示钱钟书在一些哲学语词的层递中
表现出创作意向的理蕴化.这种理蕴化倾向在
钱钟书创作中是非常明显的,它使钱钟书的创作
渗透出一种刺透性的理性气质.从通常的场景
描写,形象刻划上升到精神氛围的营造,从对具
体人生体验和普泛的人性经验的思考钱钟书都
力图将其提升到哲学本体高度去反思,并力图把
这种反思虚涵在艺术象征之中.
第二.艺术情感的理智化.
人们往往简单化地把钱钟书作品的情感浓度不足
归结为用典过多,引譬过繁.我觉得要深入到他创作心
理上去考虑.我很愿意拈出对他旧体诗的一个精到的
一字之评"紧"来描述.这一"紧"在他的现代作品中体现
得更充分,其内涵也较丰富,不是泛泛的"以理抑情"和
"才大于情"所能涵盖.我觉得"紧"作为钱钟书的创作心
理态势,是他完成第二次心理转型时必不可免的副产
品,是指由于哲学思维高强度的介入,使创作主体身上
存在的情理调节机制失衡,致使本来就相互制约的情性
和理性从谐和转向冲突,不仅是以理抑情,而且还有情来
扰理,使理不再深下去---如作者所预期,情也不得畅--
--如读者所预期,从而形成一种创作心理障碍.
1.以理抑情
钱钟书创作的一个最大的形式特征是博喻,如果
从创作心理上作深入分析,说钱钟书善喻还包括批评
的含义.钱钟书求类性相通,积小类而综观大类,自小
我而深观大我,他强调了"类"的一面---"类聚";但
"类"还有一面,即"类似",这就是以不类为类的比喻.
这样"类聚"与"类似"有高度一致性.这种"类意识"不
断刺激和强化钱钟书的联想能力,使其更加丰盈而灵
动,他在学术和创作上求类通,在表达和思维上求连
类,这我们可以从他的学术文体以类拈联和小说文体
以不类为类得到确证.因而,有此"类意识"的不断刺
激,才使博学的钱钟书在创作中形成追求罕譬而喻的
心理定势,这样,博学才向博喻转化.其次,既然有此
定势,他的小说叙事不断需要解譬,以至非罕譬巧喻不
能叙事流畅的地步.例如,<<围城>>开头,在甲板上,有
一个惹得苏小姐不快的孙家两岁小儿,描写得是很传神
的,说他的眉眼相隔得要害相思病.后来描写到方鸿渐
初见曹元郎时:"鸿渐吓了一跳,想去年同船回国那
位孙太太的孩子长得这样大了,险些叫他'孙世兄'.
天下竟有如此相象的脸"!孙家小儿与曹诗人风马牛不
相及,钱钟书何以要写一笔脸象相似呢?我看就与上述
心理定势有关:当曹元朗出场时,钱钟书一定要找一个
妙喻来调侃曹诗人一番的,可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喻象,
如选用下文紧接着出现的"圆脸肥身"的寒瘦诗人贾岛
说"曹元朗象......贾岛",不免有些突兀,肯定会弄巧成
拙;而小说叙事必然要连续下去,不能因为没有一回解
颐的妙譬而停滞过久,这时钱钟书心急之余,想到曹元
朗来献诗的苏文纨,再由苏文纨联想到那位在甲板上
惹她不快的孙家小儿,这样才出现他把握孙家乳臭未
干的小儿放大成曹元朗,说他们相象.钱钟书似乎想
不露痕迹地暗示读者去解赏前面那次妙譬,然后再一
"睹"曹诗人风采尊容,也算弥补此处无妙譬之憾.其
实读者哪有闲情理会作者这等曲折心思,钱钟书这么
做只是徒增他的心理负担而已.这钟情形在<<围城>>创
作中是经常出现的,这么丝丝入扣的曲折心思不断积累
就成为一种理智感.同时,比喻一方面又具有想象力
自由发挥的品性,但另一方面又具有理智性,我们知道比
喻是一种前逻辑思维,但前逻辑并不等于没有逻辑,逻辑
还是存在的,只是被间离而已.钱钟书自己就说过比喻
是一个"割截的类比推理","推理"不就是坚硬的逻辑性
么?因而,钱钟书刻意求妙喻本身的心理负担与比喻
自身的逻辑性绞合在一起,组成一种沉重的理智感,
造成在钱钟书拈兴酣然,神思飘逸的自由背後的逻辑
规范.这种心理张力使钱钟书小说叙事显得有些沾滞,
他的小说叙事结构的松散不是说明他的叙事意识流畅
,而正是相反,松散实质是心理沾滞的表现.如果说
钱钟书是比喻大师,是捕捉喻象的猎手的话,那么在他
的创作心理上,同样也会出现被"猎物"反咬一口的情形
,从而造成理智有增而情感反而有损的局面.
这样看来在钱钟书创作中确如文学史家所说的理
智一直在控制着他的情感.这种抑制在创作中是有规
律可寻的:开始弱,逐渐增强,增至极值时又降下来,成
马鞍型.钱钟书对这种理智感是有自觉的,他总想放松
自己, 让一直紧绷着的理智弦舒缓下来,但很艰难,只
有当叙事完成一个段落或全部完成时,才出现抑制的
零度,就像在紧张工作之余或中途暂停松口气一样,钱
钟书的情感才有完全的抒发.因此,在钱钟书身上才
会出现这一奇特的现象:他的作品每在片段或篇章结
尾时陡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感情抒发,这时情感浓度达
到饱和,从而形成极富感染力的抒情:
这船,依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
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报沾污了人
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
大海.(<<围城>>第一章第二段结句)
上述语句段落,音节铿锵,词采宏壮,其中腾涌的感情
是丰盈而绵密,沉郁而昂扬.尤其是<<围城>>的尾声,诚
如杨绛所评的令人"回肠荡气".钱钟书创作的艺术情
感峰值在结句出现的事实,充分说明他在创作过程中
情感受抑的严重程度,没有前面过多的压抑,就不会有
最后的反弹和喷薄.
2.情来扰理
哲学思维的高强度介入不仅造成对情感的抑制;
同时,文学创作毕竟是情感抒发为主体的,情性还是占
优势的,它对于来自智性的负作用力,不仅自身会有盈
亏补偿和反弹,而且反作用于理智,弱化理智的穿透力,
从而也遏制作者的哲学企图.<<围城>>就出现这种情况,
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哲学主题与整体文学形象还有脱节,
也即生存困境的揭示没有完全到位.正如杨绛所说的,
如果能让方鸿渐和唐晓芙结为眷属,再吵架闹翻,这样
结婚如进出"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辟了.
这里没有透辟下去的原因,我认为在于:钱钟书艺术
情感哲理化有些过火,从而在"紧"的心理态势中出现
了一种失控.自"诗化哲学"兴起以来,文学就开始觊觎
哲学的王冠,但是,小说创作的哲学追求是有限度的,
这个"度"就是作家感性和理性的谐和,理性不是去抑
制而是规范情感,情性不是去柔化而是去强化理性,而
钱钟书过甚哲学企图下的"紧"恰恰造成了两败俱伤的
情理相厄.<<围城>>末章,当所有"围城"喻象全部退出
小说叙事时,钱钟书有意识地增加一个新的意象:那只
每小时慢七分钟的老爷钟.但是,这件反复出现以至
最后替"围城"送终的传家宝象征内涵非常浅白,尽管
我们知道它是钱钟书的苦心经营.一些论者往往未饮
先醉,赞叹绝倒,横说竖说,以为有无穷深意.我认为此
"钟"典出丹麦哲学家基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一书,基
氏以一落伍时钟喻荒诞,此钟可谓善作长鸣状,每逢到点
敲撞时,每隔一刻钟撞一次,因而要报完十二点整,需要
三个小时,这样钟声永远落后于时间,而时间又恰恰寓
身于声中响,那就陷入一种荒诞:时间自己与自己不相
符.基氏以此来喻人生的荒谬,理性无意义正如此钟刻
划时间而又混淆时间.钱钟书借取此典时,稍作变动,
"长"鸣变"慢点",但时间自我混淆或迷失这一根本喻意
未变.因而,方家传家宝象征语义是有限的,最多是指称
方鸿渐自我迷离,无出路的情形,而绝非"深于一切",
"包涵一切".但是,照钱钟书的精心设计和结束时高度
的形而上提纯来看,此"钟"是要派大用场的,它不该是
一个普通的意象,而该是上升到本体象征的,但从上述
分析看来,"钟"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效应,与"围城"的
本体象征性相比,它只是一个二级意象.钱钟书反复提示
此"钟"八次之多,可这老爷钟非常顽固和不识抬举,给
人感觉总是一个挂在墙上的钟,而不是走在地板上与方
鸿渐合一.为了避免这钟摩擦,作者不惜动用"武力"来
强生捏合,让孙柔嘉说出丈夫的脸象钟:
她瞧鸿渐的脸拉长,----给他一面镜子
---"你自己瞧瞧,不象钟么?我一点没有说
错."鸿渐总于忍不住笑了.
很显然,"钟"很勉强上升为一个本体象征性的意象,
但是它的单义性又顽强地否定自己有"围城"那么深邃
闳阔的意境.那么,钱钟书为什么会出现人为拔高意
象的情况呢?我认为他的哲学企图过于高鹜.
钱钟数"紧"的创作心理态势是他创作个性的重要
表征,是深植其自身的,与其心理优势连根并蒂.钱钟书
作为一个能真切进入哲学思维境界的中国现代作家,他
的创作既有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独特的心理优势,即诗
与思的谐和,这使他的创作取得哲学品格与艺术品位双
峰并峙的成就.但是他的身上又有比一般作家更难以克
服的心理弱势,那就是诗与思冲突带来的"紧"的心理态
势.这种态势贯穿他的全部文学创作尤其是在现代形态
的作品中.在<<围城>>创作前,钱钟书是有充分的心理
准备的,必要的创作经验,丰赡锐利的学识,深刻的情感
体验尤其是抗战爆发后不久烽火三千里辗转谋食于楚
地的旅途所增殖的人生经验,对此钱钟书是很有雄心的.
<<围城>>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双重品格证明了
他的自信.但是文学创作是个很精微复杂的机制,它不
是面粉加水式的和面,而是钟化合,原先准备好的各单
项因素会有相互消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对抗性和干扰
性情况.上述冲突在小说前半部分是不明显的,其中去
三闾大学一章更是写得机趣凑泊如鱼游活水,丝毫没有
"紧"的感觉.但自兹始,清理明显失衡,小说的色调也逐
渐灰暗起来,尤其在最后两章,冲突失衡到了极点,这表
现为作者突然转换中心意象("围城"被"钟"代替),但不
甚成功,终使整部小说在创作心理抑制和抑郁中,匆匆
收场,留下读者的遗憾和作者日后持久的不满.这充分
说明"紧"的态势已经成为钱钟书的创作心理障碍,严重
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的正常发挥.整部小说的阅读
感受就好象一次长途旅行,先是有说有笑,留连窗外景
色,继而开始沉默沉闷,最后列车被黑暗的隧道吞没,永
远也驶不出来......
--
bbs.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