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三)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Dec 28 19:35:50 1998), 转信

              三

  钱钟书的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智性型作
家群最高的文学成就.他的创作可以视作为对整个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偏见"-----一个偏离文学发展主
潮的作家隔岸观火照中发表的精审的见解.他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不容评估过高,但他给中国文学发展的参照
价值应允重视.

  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主潮是情性的高涨,智性
型作家如宗白华,许地山,冰心,废名,卞之琳,冯至,钱
钟书等,其中不乏雄视一代之才,但终未能成大格局
来力挽狂澜;梁实秋对文学纪律的谆谆告诫声,在山呼
海啸的浪潮中微若蚊蝇,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迂执可笑
..因此,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存在着
"情大于理"的倾向.

   在此情形下,钱钟书和梁实秋就旁逸出文学主题,
偏离了历史发展的中轴线.现代中国最核心的问题不是
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焦虑,而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危机;
不是以理节情式的平和敛抑,而是高歌入云的昂扬亢
奋.而梁实秋和钱钟书恰恰相反,不是积极介入,而是相
对冷静地观照,他们不像鲁迅那样荷戟血刃,而是执卷
旁观.这就造成一种过于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规律性而
忽视文学社会教化功能性的理性的"偏见",正是在这一
点上,梁实秋和钱钟书不期然都以"偏见"自况.

   这钟理性的偏见在钱钟书身上表现为有一定审美
间距的刺透性观照,这种观照因而往往以从上到下俯
视的方式出现,更具有一股审视的气势.我认为刺透
性的观照成为钱钟书的一种生存方式,严格来说,钱钟
书的本色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而是一个书评家,他
一生都以一个书评家的面目出现,以评点的方式观人
阅世.而他的文学创作又是对人生这本大书的评点,
如他<<写在人生边上>>序文所云.因而刺透性的观照
把作家的钱钟书与学者的钱钟书化通为一,也就是说在
"化"这一层上,钱钟书的文学批评往往是一种创作,他
的确创作又是一种批评.因而,当我们把钱钟书全部现
代形态的文学创作是在"隔岸观火",观照的洞明既可
以观照出钱钟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可以鉴示下个
世纪或更长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

  我们不否认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有
着杰出的艺术成就,也承认他的创作心理优势和"曰古
曰新,盖脱然两忘之"的创作雄心.但由于种种原因,
钱钟书始终游离于时代地漩涡之外,对那个时代最严
峻最迫切的主题没能够予以深切的观注.钱钟书于文
学主潮的某种程度的游离,使他只能代表与他气质类
型相近的智性型作家群来完成中国作家在文学思考的
哲学思维化上的一次探险.

   这种探险是任重而道远的.钱钟书既有能与鲁迅
相比的创作心理优势,在他身上:好学深思,吞吐百家
而来的人文智慧;痴气旺盛中透示的不羁才情;忧世伤
身中包孕的深层忧患意识,从而形成诗,思,忧三位一
体的浑涵汪浩的心理景观.这样,钱钟书是整个20世
纪中国文学中少数完成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
意识,从非理性主义到现代理性主义的双重文化心
理转型的作家之一.但在他身上又有着一般中国现当
代作家都能轻易避免的创作心理障碍,这就是我上文
说过的情理相厄的"紧"的心理态势.同样完成了两度
文化心理转型,为什么在钱钟书身上出现这种障碍而
鲁迅身上则没有出现呢?鲁迅身上有着钱钟书未尝体
验过的激昂的浪漫情怀,在冷峻之中包孕这炽热的情
感,而钱钟书身上缺乏的正是这种炽热.鲁迅的文化
心理转型要比钱钟书完成得更彻底,是从广义的反理
性主义到现代理性主义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的
转化,实质是经过了一次理性(古典理性主义和近代
科学主义)----非理性(近代浪漫主义和现代非理性
主义)----理性(马克思主义)"螺旋式上升的心理定型
性主义到现代理性主义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的
转化,实质是经过了一次"理性(古典理性主义和近代
科学主义)----非理性(近代浪漫主义和现代非理性
主义)----理性(马克思主义)"螺旋式上升的心理定型.
而钱钟数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鲁迅那样彻底,也没有上
升到那样的高度,相反,还有些复古的倾向,以古典理
性主义来抑制消解现代非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具有
白壁德式新人文主义的特征.

   这样看来,钱钟书只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
弱小之势的智性型作家群的代表,他不好与鲁迅,茅
盾,郭沫若相比.我认为,在一部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留给钱钟书的位置只能是一节,而不是一章.

   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停止
了,他带给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示还是非常深刻的.
20世纪中国文学为什么只有鲁迅这么一个理性的高
峰----它如阳光下孤独的雪峰一直在傲视我们.原因
在于情性的不断高涨,而且越近世纪末,越有反理性的
趋势.本身就呈微弱之势的智性在作家非学者化相对
更加明显的新时期文学中,似乎进一步弱化.近半个
世纪前,当钱钟书完成<<围城>>之后,着手创作另一部长
篇小说<<百合心>>,可惜没有完成.从作者本人提供的
创作意图来说,作品会有更强的哲理品格.这种理智
感对于钱钟书自身的创作来说,可能过强了,但对于大
多数中国作家来说,又是太缺乏了.他们能轻易地避
开钱钟书"紧"的心理障碍,恰恰说明他们的创作心理
结构上有严重的缺陷.没有经历过这种心理障碍如果
是由学识贫瘠和智性弱化直接引起的,那么,这也是
种心理障碍,一种没有障碍的障碍.因而,钱钟书个人
的创作心理障碍又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心理障碍
----它阻碍了中国文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在下个世纪
或更长时间内,中国文学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或突破
性的进展,就必然集体体验钱钟书的心理障碍.这种
体验当然是另人不快的,因为它会遏制宣泄的快感;
甚至是痛苦的,如本世纪40年代钱钟书艺术创造力在
"紧"的态势中严重失常.但正如钱钟书收在一篇散文
中说的"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可悲".中国文学必须
向着痛苦微笑,那样在理性的殿堂里,鲁迅才不再寂寞
身单,中国文学才再会有一次辉煌.


 <<文学评论>>1997年第六期.

  转载于<<新华文摘>>1998年第三期.

--

   bbs.hit.edu.cn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3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