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macs (In the Name of Love), 信区: Reading
标  题: 17.戒严中的加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08日14:06:11 星期四), 站内信件


17.戒严中的加沙


  夜幕降临的时候,泊在岸边的渔船上

  灯火在空中摇曳,主宰了夜,隔开了海。

                            ——史帝文斯


  加沙( Gaza )位于以色列南部,靠近埃及边境,濒临地中海,是以色列重
要的海上门户。“加沙”一词为迦南语,意为“强有力者”。18世纪末,拿破仑
远征埃及时,曾由此攻打巴勒斯坦北部的战略要地阿克。加沙城早在公元前3000
年就由迦南人建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希腊文化鼎盛时,这里成
为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公元初的几个世纪里,这里的学校被认为是讲授
哲学、修辞学和讲演学最好的学校,甚至希腊学生也来这里留学。加沙土地肥沃,
淡水充足,四周果园环抱,产葡萄、香蕉、野无花果、柑桔和橄榄等。加沙城附
近长约40公里、宽6公里~8公里,面积约 300平方公里的地区,称“加沙地
带”。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后由埃及管辖,1967年第三次
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的居民以巴勒斯坦人为主,
还有少量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Bedouins,阿拉伯地区和北非沙漠地区从事游
牧的阿拉伯人。“贝都因”阿拉伯语意为“住帐篷的游牧者”)。1978年,萨达
特与贝京达成埃以停火,以色列宣布加沙自治,但至今未履行诺言。

  2月4日,以色列政府同意允许部分记者进入戒严的加沙地带。我和《东京
新闻》的松川贵、吉冈逸夫、印尼 Tempo杂志的塔安菲特及香港《亚洲新闻》的
袁国强合租一车前往加沙。

  出特拉维夫南行,沿途可以看见成群的“爱国者”导弹群,挖土机正在构筑
新的发射阵地,天空不时有UH—1H休伊武装直升机掠过。公路上偶尔可以碰到运
送轻型坦克的轮式运输车。右前方一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正向加沙方向飞去。

  在加沙地带入口,已经有二三十位各国记者聚在岗亭旁等候办理进入加沙的
手续。这里有一家设在面包车上的快餐店,价格贵得惊人。我买了一块类似三明
治的饼和一听可口可乐,竟要了我40个谢克,合2O多美元。等得无聊,台湾《中
国时报》的王丽美小姐索性与端M—16步枪的以军合影。一位名叫阿米尔的以色
列兵缠着王丽美要通讯地址,“因为这是头一回与姑娘合影”。看到我对步枪很
好奇,阿米尔干脆摘下自己的“加里尔”让我过过瘾。这种仿制美国M—16的新
式步枪具有极好的防风沙性能,口径与M—16一样,也是5.56毫米,而美式M—
16自动步枪是60年代后开始装备美军的一种小口径步枪,它集中了许多步枪在结
构方面的优点,口径小、初速高、零件少、重量轻、杀伤力强。目前,小口径步
枪已成为步兵武器的发展趋向。以色列军队装备的步枪主要是M—16和以色列自
产的加里尔。我国通用的“56”、“63”步枪是苏联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的改进型,
与华约集团一样,口径为7.62毫米,其中以AK—47、AK—M式最为著名。

  在数辆装有四米多长鞭状天线的军用吉普的护卫下,记者车队进入神秘的加
沙地带。路边是一望无际的桔子林,三个穿黑袍的巴勒斯坦妇女坐在一辆驴车上,
车上装满了成筐的桔子。路中央,两个贝都因儿童赶着一群脏兮兮看不出毛色的
瘦羊。几乎看不到行人,四处全是开着近光灯疾驶的军车,汽车风挡上装了铁丝
编的防护网。左前方有一座清真寺,孤零零隐没在桔林里,旁边是一群骆驼,还
有一人多高的仙人掌。

  我们的车队始终以100公里的时速飞驰,听任两侧景色转瞬即逝。《东京新
闻》的松川贵请求司机开慢点,好饱览秀色。司机说不行,我们必须紧随车队,
否则会有危险。再向前,成群的骆驼越来越多,司机说这都是贝都因人的,每峰
骆驼可以卖1.6万美元。我当时的感觉犹如鬼子进村,而我又是鬼子中的一员。

  下午1点,我们抵达Nosserat小镇,这里的街上看不到一个行人,只有头戴
包了迷彩布的盂形钢盔、平端M—16步枪的以军士兵。保护我们的几辆吉普封锁
了路口,士兵跳下车,平端加里尔步枪,叉开双腿,随时准备格斗。这里的墙壁
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反以标语,临街二层小楼楼顶的一个小窗户里,闪烁着几十
双愤怒得冒火的眼睛,所有的巴勒斯坦人全被关在家中。同行的香港记者告诉我,
自海湾危机以来,加沙实行戒严,巴勒斯坦人由于不能离家外出做工,食品来源
基本断绝,每天三五小时的外出时间无法谋生。

  为了更好地工作,我离开记者车,找到我刚认识的那位叫阿米尔的士兵,请
求使用他的军用吉普。阿米尔很高兴,爽快地让我挤进吉普随他们巡逻。吉普车
内装有一部破旧得看不出牌号的军用电台,叽里哇啦乱叫。阿米尔的紫色贝蕾帽
塞在左肩章下,右手紧握横在膝盖上的加里尔步枪,左手握着麦克风守护着车队。
在我脚旁扔着一支加了榴弹发射器的步枪和几听百事可乐。吉普车风挡和车顶架
着铁丝护网,以防“恐怖分子”的石头。可以想象得出,当恐怖分子的石块雨点
般飞来的时候,阿米尔犹如是坐在一面擂得山响的鼓里。我和阿米尔聊起创建以
色列202突击队的前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隆,他问我是否仇恨沙隆,我说我讨厌
他的残暴,但喜欢他的性格:诚实、勇敢、狂热地爱着自己的国家,还有他走险
棋的军事天才。以色列政府规定,18岁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必须服兵役,男子4年,
女子3年。否则无法找到律师、医生、工程师等好职业。阿米尔对自己的军旅生
活很满意,他让我多拍些照片,送给他在耶路撒冷的妈妈。

  在埃尔伯利格,我亲眼看见一个黑衣人倒剪双臂被以军拳打脚踢地押进一间
小屋。这里的气氛更紧张。街头站满了端M—16步枪、持大木棒、身背无线通讯
装置的以军士兵。这些士兵除了头顶钢盔外,还穿了“凯福拉式”防弹背心,背
靠背站立,在记者身旁环绕一周,虎视眈眈地警戒着四周。我们脚下遍地是杂乱
的石块和弹壳,可以想象这里刚刚发生过一场恶战。街上看不到行人踪影。

  正当大家四处张望之际,突然背后飞来几块石头,我们纷纷四散隐蔽。一块
拳头大小的石块正砸在《东京新闻》记者松川贵右背上,疼得他“嗷”的一声怪
叫。四名以军兵士扑向飞出石块的树丛,我和加拿大记者乔紧随其后。翻过一堵
矮墙,眼前是一大片静悄悄的桔子林。一位以军士兵用枪点着我大吼,命令我退
回到小镇中的保护圈里去,见我就是不动,摘下自己的钢盔扔给我。以军不敢贸
然进入桔林,我和乔在士兵保护下,退回到埃尔伯利格小镇中心。以军的吉普车
围着我们组成一堵车墙,车头向外,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突然,离我不远的一扇小门猛地打开,一名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阿拉伯人高
举着一只活老鼠,冲上街头,边跑边用英语大喊:“我们的生活不如老鼠,老鼠
还能上街。”记者见状蜂拥而上,但被以军驱回。我爬上一辆被炸毁的吉普车顶,
用80~200镜头连按两张,3名以色列士兵按住这个暴怒的巴勒斯坦人,将其推回
到院门里,可他仍在屋里跺脚大喊:“我们不如老鼠。”我紧张地倒回胶卷,藏
在汽车的座位底下,生怕被以军没收。但以军并没有找我们的麻烦,只是命令我
们立即回到车上。我像个在刑场上突然被刽子手私放了的死囚,一边奔向自由,
一边提心吊胆等着背后致命的一枪,可枪就是没响,因为采访已经结束。


--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EMACS,
  All our text-problems to halt!
What a privilege to keypress
  Control-meta-ESC-shift-alt!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3.34.1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