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ietsea (好好男人◎做好吃的饭也是一种智慧),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关于幽闭型小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17日17:13:2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中国有种老女人
,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她罪受:让她干这干
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
捕风捉影,指桑骂槐。现在的年轻人去过这种生活,一天也熬不下来。但是传统社会里
的女人都得这么熬。直到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这女人也变得和过去的婆婆一样刁。张
爱玲对这种生活了解得很透,小说写得很地道。但说句良心话,我不喜欢。我总觉得小
说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理由很简单:看了以后不烦也要烦,烦
了更要烦,而心烦这件事,正是多数中国人最大的苦难。也有些人烦到一定程度就不烦
了——他也“熬成婆”了。
像这种人给人罪受的事,不光女人中有,男人中也有,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我
在一些描写航海生活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类事,这个折磨人的家伙不是婆婆,而是水手长
。有个故事好像是马克·吐温写的:有这么个千刁万恶的水手长,整天督着手下的水手
洗甲板,擦玻璃,洗桅杆。讲卫生虽是好事,但甲板一天洗二十遍也未免过分。有一天
,水手们报告说,一切都洗干净了。他老人家爬到甲板上看看,发现所有的地方都一尘
不染,挑不出毛病,就说:好吧,让他们把船锚洗洗吧。整天这样洗东西,水手们有多
心烦,也就不必再说了,但也无法可想:四周是汪洋大海,就算想辞活不干,也得等到
船靠码头。实际上,中国的旧式家庭,对女人来说也是一条海船,而且永远也靠不了码
头。你要是烦得不行,就只有跳海一途。这倒不是乱讲的,旧式女人对自杀这件事,似
乎比较熟练。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这种故事发生的场景,总是一个封闭的地方,
人们在那里浪费着生命;这种故事也就带点幽囚恐怖症的意味。
本文的主旨,不是谈张爱玲,也不是谈航海小说,而是在谈小说里幽闭、压抑的情
调。家庭也好,海船也罢,对个人来说,是太小的囚笼,对人类来说,是太小的噩梦。
更大的噩梦是社会,更准确地说,是人文生存环境。假如一个社会长时间不进步,生活
不发展,也没有什么新思想出现,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种噩梦。这种噩梦会在文学
上表现出来。这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在
生活中感到烦躁时,就带有最深刻的虚无感。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明清的笔记小说,
张爱玲的小说也带有这种味道: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
人写的。我初次读张爱玲,是在美国,觉得她怪怪的。回到中国看当代中青年作家的作
品,都是这么股味。这时才想到:也许不是别人怪,是我怪。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或者当
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
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
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
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
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
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
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投身于文学事业。我总觉得一门心思写单位里那些烂事,或者
写些不愉快的人际冲突,不是唯一可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可以写《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这样的作品,或者,像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那样的小说。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
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当然,这很可能是个馊
主意。我自己就写了这样一批小说,其中既没有海船,也没有囚笼,只有在它们之外的
一些事情。遗憾的是,这些小说现在还在主编手里压着出不来,他还用一种本体论的口
吻说道:他从哪里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jewel.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