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n (环顾四方),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摆脱童稚状态--王小波(转)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3 12:37:42 1997), 转信

发信人: brownbear (荒漠之舟),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摆脱童稚状态--王小波(转)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 (Sun Nov 30 11:06:02 1997), 转信

发信人: hai (beer), 信区: Reader
标  题: 摆脱童稚状态 - 王小波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Oct 27 15:33:14 1997)

              摆脱童稚状态
      车银河所译约翰·盖格农《性社会学》第十七章“性环境”,
集中叙述了美国对含有性内容的作品审查制度的变迁,因而成为
全书最有神彩的一章。美国在两次大战前对“色情作品”的审查
是最严的,受到打击的决不止是真正的色情作品。就以作家为例,
不但海明威、雷马克有作品被禁,连最为“道学”的列夫·托尔
斯泰也上了禁书榜。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禁书榜上不但包
括了乔依斯的《尤利西斯》,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等等,拉
伯莱斯的《阿拉伯之夜》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也只能出节
本。事有凑巧,我手上正好有一本国内出版的《西线无战事》,也
是节本,而且节得上气不接下气。这种相似之处,我相信不仅仅
是有趣而已。以前我们谈到国内对书刊、影视某些内容过于敏感
时,总是归因亏中夕)国情不同,让会制度不同,假如拿美国的三
十年代和现在中国做个对比,就很容易发现新的线索。
      自一次大战后,美国对色情作品的检查呈稳步L升之势。一
方面对性作品拼命压制,一方面严肃文学中性主题不断涌现,结
果是从联邦到州、市政府开出了长得吓人的禁书书单。遭难的不
    只是上述作家,连圣经和莎翁的戏剧也只能通过节本和青少年见
面。圣经抽掉了《雅歌》,莎翁抽掉了所谓猥亵的内容,结果是孩
子们简直就看不明白。当然,受到限制的不仅是书刊,电影也没
有逃出审查之网。在电影里禁止表现娼妓,长时间的作爱,禁止
出现裸体、毒品、混血儿(!!)、性病、生育和嘲笑神职人员的镜
头。
    当时严格的检查制度有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对性的公
开正面(非谴责性)的讨论都会导致性活动的泛滥,因为性知识
是性行为的前兆。这就是说,性冲动是强大的,一受刺激就会自
动表达出来。与此相辅相成的是另一个理论:性是危险的,人是
薄弱的,必须控制性来保护人。这种观点和时下主张对文学作品
严加控制的观点甚是相似。在我们国家里,现在正有人认为青少
年的性犯罪和书籍、录相带有关系;还有一些家长反映孩子看了
与性有关的书刊,影响了学习。因此主张对有性内容的书刊、录
相严加限制。
    但是在我看来,像这样的观点因为是缺少科学训练的人提出
的,多少总有点混乱不清的地方。比方说二十年代美国这种理论。
在科学上我们只能承认它是一种假设,必须经过验证才能成立;而
且它又是一种最糟不过的假设,定义不清,以致无法设计一种检
验方法。我在报刊上看到一些统计数字,指出有多少性犯罪的青
少年看过“不良"书刊或者黄色录相带,但是这样立论是错误的。
实际上有效的立论应是指出有多少看过“不良”书刊的青少年犯
了罪。在概率论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反验概率,没有确定的关系,也
不能够互相替代。至于家长说孩子看了与性有关的书刊,影响·了
学习,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因果模型——看某些书刊--影响学习。
有经验的社会学家都会同意,建立一个可靠的因果模型是非常困
难的。就以前述家长的抱怨为例,首先你要证明,你的孩子是先
看了某些书刊,而后学习成绩才下降的:其次你要证明没有一个
因素既影响到孩子看某种书,也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我知道有一
个因素要影响到这两件事,就是孩子的性成熟。故而上述家长的
抱怨不能成立。现在的孩子营养好,性成熟早,对性知识的需求
比他们的父母要早。据我所知,这是造成普遍忧虑的一个原因。假
如家长只给他们馒头和咸菜吃,倒可以解决问题(使其性成熟期
晚些到来)。以上论述要说明的是,关于色情作品对青少年的腐蚀
作用,公众从常识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和专家能做出的结论是不一
样的,倘非如此,专家就不成其为专家。
    当然,人们给所谓色情作品定下的罪名不仅是腐蚀青少年,而
且是腐蚀社会。在这方面书中有一个例子,就是六十年代的丹麦
试验,1967年,丹麦开放了色情文学(真正的色情文学)作品,1969
年开放了色情照片,规定色情作品可以生产,并出售给十六岁以
上的公民。这项试验有了两项重要结果:其一是,丹麦人只是在
初开禁时买了一些色情品,后来就不买或是很少买,以致在开禁
几年后,所有的色情商店从哥本哈根居民区绝迹,目前只在两个
小小的地区还在营业,而且只靠旅游者生存。本书作者对此的结
论是:“人有多种兴趣,性只是其中的一种,色情品又只是其中一
个小小的侧面。几乎没有人会把性当做自己的主要生活兴趣,把
色情品当作自己的主要生活兴趣的人就更少见.
    丹麦试验的第二个重大发现是色情业的开放对某些类型的犯
罪有重大影响。猥亵儿童发案率下降了百分之八十,露阴癖也有
大幅度下降。暴力污辱罪(强奸,狠亵)也减少了。其它犯罪数
没有改变。这个例子说明色情作品的开放会减少而不是增加性犯
罪,笔者引述这个例子,并不是主张什么,只是说明有此一事实
而已。
    美国对色情作品的审查浪潮在二次大战后忽然退潮了,本书
作者的观点是:这和美国从一个保守的、乡村为主的、单一清教
国家,转变成了多元的国家有关。前者是反移民、反黑人、反共、
排外的,社会掌握在道德警察千里;后来变成了一个都市化、工
业化的社会,那种严格检查的背景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明对我们
甚有意义,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以乡村为主的国家。至于清教传统,
我们没有过。清教徒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必须加以限制。我们国
家传统哲学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一到了“慕少艾”的年龄,他就
不再是好东西了。所以对于青春期以后的人,两边的看法是完全
一样的。本书作者给出了一个美国色憎开放程度的时间表,在此
列出,以备参考:
    早于四十年代:任何女性的裸体或能引起这类联想的东西,包
括掀起的衣裙、乳头的暗示,都属禁止;    ’
    四十年代:色情杂志上出现裸女背影;
    五十年代:乳房的侧影;                        ,
    六十年代:出现乳头;《花花公子》杂志上出现女性阴部;
    七十年代:男性主殖器出现在《维瓦》和《花花女郎》杂志
上,女性的阴唇出现在《阁楼》和《花花公子》杂志上,
    每当杂志走得更远时,审查员就大声疾呼,灾难就要降临;但
是后来也没闹什么灾。所以这些人就落人了喊“狼来了”那个孩
子的窘境。
    《性社会学》这本书里把对影视出版的审查,看作一种性环境。
这种审查的主要目标是色情作品,所以含有性内容的严肃作品在
这里只是被“捎带“的,所谓严肃作品,在我看来应该是虽然写
到了性,但不以写性为目的的作品。这其中包括了以艺术上完美
为目标的文学、影视作品,社会学、人类学的专业书,医学心理
学的一部分书。据我所知,这类作品有时会遇到些麻烦。从某种
意义上讲,严肃的作家、影视从业人员也可以算做专家,从专家
的角度来看审查制度,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改革开放之初,聂华苓、安格尔夫妇到中国来,访问了我国
一批老一代作家。安格尔在会见时间:你们中国的作品里,怎么
没有写性呢?性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呀。我国一位年长的作家答
道:我们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这当然是骗洋鬼子的话,实际情
况远非如此,但是洋鬼子不吃骗,又问道:你们中国有好多小孩
子,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这些孩子不是你捏着
鼻子,忍着恶心造出来的罢。当然,我们可以回答:我们就是像
吃苦药那样做这件事!但是这样说话就等于承认我们都是伪君子。
事实上性在中国人生活里也是很重要的事,我们享受性生活的态
度和外国入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方面没必要装神弄鬼。既然它
重要,自然就要讨论。严肃的文学不能回避它,社会学和人类学
要研究它,艺术电影要表现它;这是为了科学和艺术的缘故,然
而社会要在这方面限制它,于是,问题就不再是性环境,而是知
识环境的问题了。
    《性社会学》这本书描述了二十年代美国是怎样判决淫秽书
的:起诉人从大部头书里摘出一段来,念给陪审员听,然后对他
们说:难道你希望你们的孩子读这样的书吗?结果海明威。劳伦
斯、乔伊斯就这样被禁掉了。我不知道我们国家里现在有没有像
海明威那样伟大的作家,但我知道假如有的话,他一定为难以发
表作品而苦恼。海明威能写出让起诉人满意的书吗?不能。
    我本人就是个作者。任何作者的书出版以后,会卖给谁他是
不能够控制的。假如一位严肃作家写了性,尽管其本心不是煽情、
媚俗,而是追求表达生活的真谛,也不能防止这书到了某个男孩
子手里,起到手淫前性唤起的作用。故此社会对作家的判决是:因
为有这样的男孩子存在,所以你的书不能出。这不是太冤了吗?但
我以为这样的事还不算冤,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比他还要冤。事
实上社会要求每个严肃作者、专业作者把自己的读者想象成十六
岁的男孩子,而且这些男孩似乎还是不求上进、随时要学坏的那
一种。
    我本人又是个读者,年登不惑,需要看专业书,并且喜欢看
严肃的文学书,但是市面上只有六十二个故事的《十日谈》,节本
《金瓶梅》,和被宰得七零八落的雷马克;还有一些性心理学性社
会学的书,不容气他说,出得完全是乌七八糟。前些日子买了一
本福科的《性史》,根本看不懂,现在正想办法找英文本来看。这
种情形对我是一种极大的损害,在此我毫不谦虚他说,我是个高
层次的读者,可是书刊检查却拿我当十六岁的孩子看待。
    这种事情背后隐含着一个逻辑,就是我们国家的出版事业必
须就低不就高,一本书能不能出,并不取决于它将有众多的有艺
术鉴赏力或者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应该对他们有益;而是
取决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没有鉴赏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
本书不能对他们有害。对我来说,书刊审查不是个性环境,而是
个知识环境,对其他知识分子也是这样的,这一点是《性社会
学》上没有提到的,二三十年代,有头脑的美国人,如海明威等,
全在欧洲呆着,后来希特勒把知识分子又都撵回到美国去,所以
美国才有了科学发达、人文汇萃的时代。假如希特勒不在欧洲烧
书、杀犹大人,我敢说现在美国和欧洲相比,依然是个土得掉渣
的国家,我不敢说国内人材凋零是书刊检查之故,但是美国如果
现在出了希特勒,我们国内的人材一定会多起来。
    假如说市场上有我需要的书,可能会不利于某些顽劣少年的
成长的话,有利于少年成长的书也不适合于我们。这一点与意识

--
m4m※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202.116.9.51]m


--
※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38.198.70]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yh.bbs@melon.gznet.]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