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dong (adnog),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值得玩味的王小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1月17日20:08:4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值得玩味的王小波
      
上海 colour
  评论王小波的作品,我想最理解它的莫如作者本人。第一次读王
小波的作品时,就有一种亲切、新鲜、麻辣的感觉,仿佛咀嚼咸辣飘
香的北京炸酱面。幽默自嘲式的笔调下,似乎更有一层思想的深刻、
与历史的沉重撞击着我们业已庸俗僵化却又懵然不觉的头脑。很想说
些什么,但总也阐释不清。终于,在王小波另一篇散文《文明与反讽》
中,启发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小波的作品,什么地方最有趣?当然是他的语言(纯属个人观
点)。无拘无束的调侃,加上时不时冒出的几句粗话,常叫人忍俊不
禁。更妙的是,他善于以一种极其严谨的语辞结构来进行荒诞不羁的
叙述,以类似于“冷幽默”或“黑色幽默”的方式,达到反讽的功效。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总觉的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
当一种现象(不管是社会现象还是文学现象)开始贫了的时候,就该
兜头给它一瓢凉水(《反讽与文明》)。”从内容上看,王小波的语
言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性单纯而真诚的坦露。人有七情六欲,潜
在的欲望和内心的隐私是人性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正因为我们都是
凡人,所以才能够理解故事里那些凡夫俗子的言语举动,即便是王二
的性爱之梦、许由的精子试验,对生殖器的夸张描述,还是“我”变
性后的古怪心理,读者也都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一笑泯然。这种平民
化的语言毫不遮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传递着人性的真实,渗透出作
者的乐观与勇气。另外一类,其令人发笑的基理乃在于推理的荒诞性,
而这也正是王小波运用反讽的主要手段。《黄金时代》里,王二对陈
清扬是否是破鞋作了一番逻辑推演,“所谓破鞋者,乃是一个指称,
大家都说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大家说你偷了汉,
你就是偷了汉,这也没什么道理可讲。至于大家为什么要说你是破鞋,
照我看是这样: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
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
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
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
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
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你倒有义务叫别人无法叫你破鞋。”无厘头的
死绞蛮缠竟总结出这么个混蛋玩意儿,而且还说得头头是道,看到此
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禁不住要笑。然而,笑过之后我们便再也笑不
动了。问题并不在于王二的话可笑,而在于他是“正确”使用了那个
年代整个社会公认的逻辑判断后,才得出的这个荒谬绝伦的结论。而
这一切,又都的的确确真实地发生过,存在过。我们倒还真得感谢这
个痞子式的王二,毕竟在那个患了神经质,充满了虚假迷雾的年代里,
他特立独行地叫嚣出几句真话(虽然话有些粗),像一面镜子映射出
那曾被奉为真理的真正面目。
  王小波文风上的反讽与主题思想的严肃表明:他是一个有肩胛的
人。他善于解剖自己,敢于解剖社会,甚至帮别人解剖伤痛,尽管有
时带点阿Q 精神和貌似颓废的消极态度。他对反讽作过如下解说:
“照我看,任何一个文明都该容许反讽的存在,这是一种解毒剂,可
以防止人把事情干到没滋没味的程度。(《反讽与文明》)”众所周
知,解毒剂在清除毒素的同时,总会对机体产生刺痛,因而勇于承担
反讽重任者必是有一定的智慧和魄力的——而王小波两者兼备。
  当下,不少搞文学的不知是出于自命清高,还是出于商业炒作,
脱离社会性的生活圈子,躲入深闺雅舍,写些卿卿我我、自哀自怜的
小女人文学或寄寓暗无天日的酒巴一角,弄出些所谓的前卫文学、另
类文学。让人感觉,这个城市人的脸上是灰蒙蒙的。缺少对社会生活
的真实透视,更没有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留下来的要么苍白无
力,要么物欲横流。难道这就是我们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吗?
  我不否认,这些另类小说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某种社会现实,
但这种生活毕竟只属于一个特定的小圈子。它所关注的只能是个人或
说是一小部分人群的生活状态。这类小说当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
这也是我们多元化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们只能是有限的,过多
过滥则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更何况,某些小说仅是作者个人的情
感发泄,其眼中的世界和社会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王小波不是这样,
他是冷冷静静地看世界,实实在在地写文章,明明白白地侃道理,认
认真真地作评论。丰富的生活积淀,加上对社会大群体的关注,使其
作品更多地渗透出对历史的公正评说和清醒反思。《白银世界》里举
过一个暧水瓶的例子,“那时候人们用暖水瓶打开水。暖水瓶胆用镀
银的玻璃制成,碎在地下银光闪闪。来往的人怕玻璃扎脚,用鞋底把
它们踩碎。结果是更加银光闪闪。最后有人想到要把碎玻璃扫掉时,
已经扫不掉了──银光渗进了地里……”当时我最直接的感觉是,这
是关于社会文化的一个寓言。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自然而然地回避一些敏感问题或某种文化思潮,只抓些不痛不痒的话
题说说,大不了对某些社会现象表示一下感叹而已,却从未想过将其
捡拾起来,归整归整,把没用的丢到垃圾箱里去。只要自家门前无雪
即可,何必多管他人瓦上霜呢。以致到后来,文化垃圾越来越多,分
布越来越广,再要想起来整理一下时,却怎么也理不清了。王小波似
乎不愿这样,他像个考古学家,又象是个清洁工,跟着时代的步伐,
每看到一片碎片就捡起来,看一看它的价值,然后分门别类将之放到
不同的地方,以他的方式来净化我们的文化空间。假如没有一种历史
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又怎会有这样的举动呢?
  与一般的批评性文章相比,王小波的评论也显得与众不同。
  这个时代也许并不缺少抱怨和指责,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不由
自主地站在一个群体之外的高地上对这种或那种不正常现象发出这样
或那样的叹息,此种现象在文化圈中尤为突出。王小波将此归结为知
识分子的虚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发现自己曾有一种特别的虚
伪之处,虽然一句话说不清,但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假如我看到火
车上特别挤,就感慨一声道:这种事居然可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土地上!假如我看到厕所特脏,又长叹一声:唉!北京市这是怎么
搞的嘛!这其中有点幽默的成份,也有点当真。我的确觉得国家和政
府的尊严受到了损失,并为此焦虑着。当然,我自己也想要点个人尊
严,但以个人名义提出就过于直露,不够体面──言必称天下,不以
个人面目出现,是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个人尊严》)”。然而,
看王小波的文章,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威示天下,指点江山的气势,相
反更多的则象是摆事实、讲道理,平民化的“侃大山”。王小波遇到
的事特别多(这可能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就是用手头的这
些故事,加上其炮制黑色幽默的高超才能,引导你去自己发现问题。
正因为是用自己的头脑发现的,所以读者才不会感到任何外在的填塞
和说教。此外,王小波还喜欢剖析自己,剖析所在的文化圈子,剖析
所处的社会,剖析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与普通人的息息相通,使我
们觉得,王小波的小说、杂文、评论如同他本人一样,可亲、可爱、
可信。
  最后,我想谈谈王小波作品中的性描写。王小波的小说里,性描
写似乎总占着那么一席之地。然而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们并没有任
何的淫秽、色情之感,相反有时会有一种感动。《黄金时代》里,王
二与陈清杨的一段真实而朴素的恋情,有不少情节是对性的直接描写,
但我们却没有因主人公的偷情而鄙视他们。在那个充满虚假、违背人
性的年代里,这些情节倒反而显出他们争取自由的勇气,传递出爱情
的纯洁与美好。文学作品中并不排斥性描写,所谓色情文学,其评判
的标准并非以性描写的有无为依据,而在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其传递
的信息是否带有淫秽色彩。不由得联想到卫慧的《上海宝贝》,也许
卫慧在写作这本书时,只是想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反映一类特殊人群的
畸形心理和生活状态,也许她本身并没有想把它写成一部黄色小说,
但无论怎么说,对一般群体而言,它确实有种性诱惑。因为那种生活
毕竟离大众生活远了些,人们无法按卫慧的眼光去看这本书,只能凭
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书中的信息,因而在受众手中,它只能成为充满
淫乱意识和性挑逗的黄色书籍。性爱,原本是人类传递爱的最原始的
表达手段,然而随着人们后来的滥用而逐渐变了味道,王小波的高明
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将性描写有序地纳入他的小说创作之中,更通过
它,恢复了性爱的本来面目,表达出爱情的真诚与可贵。而这,或许
正是卫慧之辈所欠缺的。
  王小波的作品,值得一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5.6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