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王统照 -- 秋林晚步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May 28 07:51:58 1999), 站内信件
发信站: 北国开心天地 (Mon Dec 16 22:56:40 1996)
秋林晚步
王统照
“枯桑叶易零,疲客心易惊!今兹亦何早,已闻络纬鸣。迥风没且起,
卷蓬息复征。……百物方萧瑟,坐叹从中生!”
中国文人以“秋”为萧杀凄凉的节季,所以天高日回,烟霏云敛的话,
常常在诗文中可以读到。实在由一个丰缛的盛夏,转到深秋,便易觉到萧
凄之感。登山临水,偶然看见清脱的峰峦,澄明的潭水,或者一只远飞的
孤雁,一片坠地的红叶,……这须臾中的间隔,便有“物谢岁微”,抚赏
怨情的滋味,充满心头!因为那凋零的,扫落的,骚杀的,冷静的景物,
自然的摇落,是凄零的声,灰淡淡的色,能够使你谈琴没有谐调,饮酒失
却欢情。
“春”以花艳,“夏”以叶鲜,说到“秋”来,便不能不以林显了。
花欲其艳丽,叶欲其密茂,而林则以疏,以落而愈显。茂林,密林,丛林,
固然是令人有苍苍翳翳之感,然而究不如秃枯的林木,在那些曲径之旁,
飞蓬之下;分外有诗意,有异感。疏枝,霜叶之上,有高苍而带有灰色面
目的晴空,有络纬,蟪蛄以及不知名的秋虫凄鸣在林下。或者是天寒荒野,
或者是日暮清溪,在这种地方偶然经过,枫,白杨的挺立,朴疏小树的疲
舞,加上一声两声的昏鸦,寒虫,你如果到那里,便自然易生凄寥的感动。
常想人类的感觉难以加以详密的分析;即有分析也不过是物质上说明,难
得将精神的分人说个详细。从前见太侔与人信中说:心理学家多少年的苦
心的发明,恒不抵文学家一语道破,……所以像为时令及景物的变化,而
能化及人的微妙的感觉,这非容易说明的。实感的精妙处,实非言语学问
所能说得出,解得透。心与物的应感,时既不同,人人也不相似。“抚己
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即合起古今的诗人,又那一个能够说得毫无执碍
呢?
还是向秋林下作一迟回的寻思吧。是在一抹的密云之后,露出淡赭色
的峰峦,那里有陂陀的斜径,有萧疏的林中穿过。矫立的松柏,半落叶子
的杉树,以及几行待髡的秋柳,……那乱石清流边,一个人儿独自在林下
徘徊,天色是淡黄的,为落日斜映,现出凄迷朦胧的景象,不问便知是已
近黄昏了。……这已近黄昏的秋林独步,像是一片凄清的音乐由空中流出。
“残阳已下,凉风东升,偶步疏林,落叶随风坐响,如诉其不胜秋寒
者!……”
这空中的画幅的作者,明明用诗的散文告诉我们秋林下的幽趣,与人
的密感。远天下的鸣鸿,秋原下的枯草,正可与这秋林中的独行者相慰寂
寞。
秋之凄戾,晚之默对,如果那是个易感的诗人,他的清泪当潸然滴上
襟袖;如果他是个少年,对此疏林中的瞑色,便又在冥茫之下生出惆怅的
心思。在这时所有的生动,激愤,忧切,合成一个密点的网子,融化在这
晚秋的憧憬的景物之中。拾不起的,剪不断的,丢不下的,只有凄凄地微
感;……这微感却正是诗人心中的灵明的火焰!它虽不能烧却野草,使之
燎原,然而那无凭的,空虚的感动,已竟在暮色清寥之中,将此奇秘的宇
宙,融化成一个原始的中心。
一切精微感觉的迫压我们,只有“不胜”二字足以代表。若使完全容
纳在心中,便无复洋溢有余的寻思:若使它隔得我们远远的,至多也不过
如看风景画片值得一句赞叹。然而身在实感之中,又若“不胜”。于是他
不能自禁,也不能想好法来安排了。落叶如“不胜”秋寒,而落叶林下的
人儿,恐怕也觉得“不胜秋”了!况且那令人眷念怅寻的黄昏,又加上一
层凋零的骚杀的意味呢!
真的,这一幅小小的绘画,将我的冥思引起。疏言画成赠我,又值此初秋,
令人坐对着画儿,遥听着海边的落叶声,焉能不有一点莫能言说的惆怅!
摘自四川文艺出版社
<<名人的佳作 - 精致小品>>
--
...... 我的唐方在哪里呢? ......
※ 修改:.fzx 于 May 28 13:39:49 修改本文.[FROM: heart.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ear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