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uchunpi (河儿),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海子传: 十一我就是最可爱的冬子(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30 11:50:40 2004), 站内信件


           我就是最可爱的冬子(2) 
余徐刚  
 

  北大的图书馆全天候开放,它为读书借书的人提供了极大方便。来这里借书的不但有
学生,还有众多的学者教授。他们把很多时间泡在这里。

  泡图书馆是北大的一种时尚,这种时尚延续至今,毫不褪色。

  查海生刚来图书馆借书,则是为了专业学习的需要,老师开给他的书单,他要找到后
一  
一阅读,以便能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

  大一上学期,法律系开的课程并不太多,但是查海生仍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中去。一
方面是他的性格好强,不甘心落后于别人;另一方面,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拿到奖学
金,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学习使人上瘾,北大很多的学生都是学习狂。上高中时拼命学习,上大学时仍如饥似
渴地学习。

  查海生自小就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进入北大后看到别人在疯狂地学习便没有
什么别扭或大惊小怪。

  那些熄灯后在走廊、厕所、路灯下看书的人也挺多,大家见得多了,便也觉得没有什
么,那是人家的喜好。

  为了搞好学习,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还得不断温故。逢周末,他带上
五六个大馒头,早早地来到未名湖畔,找一块干净的草皮,席地而坐,拿着自己的书,开
始认真地默背。他的专业决定了他必须要利用大量时间去背诵那些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
法律术语,而且须牢记这些东西,待用的时候才能马上脱口而出。

  背诵这些东西真是累得要命,当查海生觉得有些疲倦了,就躺在草皮上休息一会儿,
这也是自我调节的一种绝好方法。

  中午,他啃几个随身携带的大馒头,算是午餐。

  适当休息后,查海生又继续边看边默背,书被关关合合,和众多的北大人一样,一副
书呆子样子。

  当夜幕快要降临时,查海生揉揉发花的眼睛,站起来活动一下关节,提着书本恋恋而
归。

  北大是知识的源泉,她专为那些有心人提供智慧的大门,一个人有了知识,也便拥有
了智慧。

  可能是阅读习惯不太好,查海生看书时喜欢躺在床上,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的视力
在减退,看书有些模糊不清,只有近距离才能看得清晰。同学们建议他去眼镜店配付眼镜


  到眼镜店问一问价格,吓了他一大跳,一付眼镜的价格抵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好点儿
的还不止,最差的起码也要半个多月的生活费。况且差的镜片戴长时间后,视力会越来越
差。

  查海生悄悄隐匿了买眼镜的想法,现在眼睛的视力还没有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他就暂
且把这个想法搁到一边。

  冬子有一个帆布袋子,里面既可以装饭缸子,也可以装书。

  每次一放学,大家都以很快的速度跑出教室,拎着饭缸走入大讲堂(那时候北大的食
堂还在大讲堂的原址上)排队等候打饭,打完米饭或馒头后,就地蹲在大讲堂内吃起来,
个个像小鸡啄米似的,几千人的场面,甚为壮观。

  十五六岁的冬子正处于发育阶段,他每餐除了打上几两米饭就地解决外,还打上几个
馒头,用袋子装好,挂在床头,当作晚餐。若是下午没课,就把它们当作零食,一边看书
,一边一点点儿的把它们撕进嘴里,还没有等到晚上,几个馒头就被冬子“消灭”得一干
二净。

  冬子一般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他既不会打篮球也不会踢足球,在他家乡的学校,根
本就没有正规的体育课,所谓的体育课,无非是老师让学生列队站好,立正、稍息之后围
着操场跑两圈。

  班里组建篮球队,几个身高马大的大个子占据了绝对优势,哪还轮到冬子!打比赛时
,冬子和班里的女同学同属拉拉队成员,为比赛的同学呐喊助威。

  那时候大家思想单纯,一个班级的同学形同一家人,大家和和睦睦,没有什么多大冲
突,遇事一起商量,所以相处十分和谐。

  北大的讲座多,一进校园,冬子就被各种讲座的海报吸引。

  不久后,冬子和其他的同学成了听客。开始时,各种讲座都要参加,甚至包括自然科
学方面的讲座。可是他听不懂,确实听不懂,但既然坐了进去,又占了位,总不好意思半
场退出,只能既来之,则安之,硬着头皮听,人家鼓掌,他也跟着鼓掌。

  后来听讲座,查海生则是有目的地去选择,主要是拣自己有兴趣的讲座去听。北大名
师荟萃,大师云集。冬子时常被他们的精彩演说而折服。身为北大人,冬子感觉很骄傲。


  北大是个大池塘,她完全有能力养活大鱼!

  学校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查海生在这里深切地感受到
了这种严谨而又不呆板的治学精神。

  冬子也要在这个大池塘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寒假快要到了,冬子提前几个星期给家里寄了封信,告诉家里人学校在哪一天放假,
他到达怀宁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天等等。

  父母接到信后,思念儿子的心情更加剧烈起来。自打查海生走后,父亲和母亲每天谈
论的主题就是儿子,不知道儿子在北京生活得可习惯,听说北京比怀宁天气冷得多,儿子
是否知道给自己添衣加被,有没有被人欺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想起幼小的儿子,母亲就掉眼泪,她恨不得长上翅
膀飞到北京,去看一看、摸一摸好久不见的儿子。她还想为儿子做上一顿可口的乡下饭菜
,她知道平时儿子在家里,最喜欢吃她烧的“山芋粉圆子”。在北京,可吃不到这种正宗
的“农家饭”。

  查裁缝为了和儿子通信方便,特地自制了一个木头信箱放在自家门前,他们和查海生
的通信通常几个星期一次。

  每次接到北京儿子的来信,母亲操采菊都热泪盈眶,儿子的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仿
佛都已变成熟悉而又久违了的声音,这声音伴她朝朝暮暮。儿子每次给她写的信,往往都
要读上好几遍,因为儿子的笔迹,她看着心里暖和。

  查海生每次给家里的信,不外乎描叙一些他在北大学习、生活方面的事,遇到一些麻
烦和困难从不会和父母说起,他知道,父母必将为这些事担忧。

  他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
 

--

我不知到风---
 从哪个方向吹
大约在梦里
 谁的沙尘暴,我的满身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144.137.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