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uchunpi (河儿),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海子传: 十四  我的村庄,我的归来(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30 11:57:22 2004), 站内信件


            我的村庄,我的归来(3) 
余徐刚  
 

  大年的钟声越来越近。查湾村家家户户都开始紧张忙碌起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
扫卫生,清扫屋里屋外,除去脏污,拂去灰尘。除旧迎新,寓意来年兴旺发达。

  按照祖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九上午,查振全用碎竹丝捆扎了一个大竹扫帚
,让大儿子帮着他一起把土屋子里门窗上、梁上、墙壁墙角上的蜘蛛丝网,残留的灰污逐
一清理,扫净。

 
  接下来便是书写迎春对联的事情。往年,他们家的对联都由村上的教书先生代写。今
年,查振全一定要让他的大学生儿子查海生书写。

  查海生的毛笔字写得不好,但父亲的意愿他不好违背,他不想让父亲失望,便答应了
下来。

  父亲希望儿子书写的对联给家里带来祥和气象,也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大
知识分子。

  查海生找来纸和毛笔,小心地练习起来。天哪,很少写毛笔字的查海生可犯困顿了,
叫他这个书法的门外汉怎么办呢?

  最终,他硬着头皮拼凑了三副对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两副贴在父母和弟兄四个
房间的门上。

  刚一贴上,查振全就端着小板凳坐在门口,叫过往的人点评儿子写的春联。村民们对
这位北大高材生写的对联又是恭维,又是赞叹不已。那些看不懂或只认识几个斗大字的人
也跟着掺和。

  他们之所以对查海生那些写得并不好的毛笔字拍案叫好,原因只有一个:查海生是个
大学生!

  查振全又一次心满意足地笑了。

  这一年的大年饭吃得格外热闹。查振全夫妇从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准备洗菜,切菜。


  操采菊在灶台上煮肉烧菜,查振全便在灶台下架柴烧火,把握好火候,配合妻子炒菜
的需要。忙到下午五六点钟,做好了八九个菜,桌子中间立着一个火锅瓦炉子,里面煮着
“肉圆子”。

  一家人围着饭桌,谁也不先动筷子。父亲建议大学生儿子先吃第一筷子,给家里带个
好头。查海生夹着一口“喜菜”(由胡萝卜丝、粉丝、肉丝等混炒的菜)放进自己嘴里,
几个弟弟跟了上去夹菜。父母也动筷子了。

  气氛非常热烈。查海生以水代酒,祝愿他的父母亲身体健康,弟弟们学习进步。

  父母和弟弟也相互敬酒致意。

  南方人过年少不了“圆子”,“圆子”代表团圆美满之意。母亲特地准备了一大锅的
圆子。

  小弟弟早就嘴馋了,不等圆子冷却就直接从滚热的锅里夹起圆子放进嘴里,烫得哇哇
叫,不住地吮吸着嘴,大家都被他这副可爱的样子忍俊不禁。

  在分享两只鸡腿时,母亲拣了一只给查海生,另一只分给了小弟弟查舜君。

  查海生又迅快将鸡腿夹给母亲碗里。母亲又夹了过去,查海生又将它夹给父亲碗里…
…就这样,一只鸡腿被推来推去。查海生最终不愿意自己吃下这只珍贵的鸡腿。

  吃完年夜饭,父母象征性地给每个孩子包压岁钱,每人两毛,查海生也不例外。

  几个弟弟拿着压岁钱随即去小店里买了些鞭炮,一个个地扯下来燃放。全村的孩子都
喜欢这么做。他们互相提着灯笼,聚集在一起,拣别人家门口燃放过而药引子尚未燃着没
有炸响的“碎鞭”,把它们收集起来装进衣兜里再一个一个地燃放,大家你一个我一个地
点着,“劈里啪啦”直响个不停。

  鞭炮是查家村年夜的喜庆标志。他们最重视的是凌晨十二点的“开门鞭”。“开门鞭
”的燃放好坏“预示”着他们来年家景的好坏。

  等到十二点钟声敲响,查振全早已把准备好的“开门鞭”用竹竿子挑起,全家人一起
等着查海生把它点燃。

  新的一年在轰轰隆隆的鞭炮声中开始了。

  按照父亲的提议,他们一家人要守夜到天明。查海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他的
三个弟弟熬不到一两点钟,就相继进入甜蜜的梦乡。

  查海生陪着父母聊天,嗑瓜子到天亮,又帮着他们准备好大年初一的早餐。早餐是面
条加“元宝”(鸡蛋),寓意风调雨顺,招财进宝。

  时间进入了八十年代。1980年是八十年代的第一年。1980年是个不平凡的年
份。

  开春后,查湾村进行了“土地分到户”,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
的土地被划归给了每家每户承包。

  查振全家人均分到了一亩多地。

  大包干后,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都非常高。查振全夫妇以最大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土地
耕作中去,通过近半年的辛苦劳作,这一茬庄稼收获下来,得到的果实还真不少。这些粮
食足可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还有一些积累。

  这一年,全家人再也不会为温饱问题而愁眉苦脸。即使在青黄不接的季节,也有足够
余粮为生活提供保证。

  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全国农民做的一件大好事。有了占中国人口绝
大多数农民的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前景一片光明。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伟大!

  改革开放的思潮同样影响着大学。身为中国高校领头军的北京大学,在“德先生”和
“赛先生”(民主与科学)传统精神引导下,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绽露在这座
名牌学府。

  那些在文革后重新执教的教授学者们,浑身充满着干劲,似乎要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
学术思想全部释放出来。他们认真负责的执教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随着泡图书馆的时间增多,查海生对其它的书籍也产生了兴趣。

  八十年代初期,汪国真、北岛、舒婷等诗人的诗歌对于大学生影响较大,“朦胧诗”
被不断传阅、抄录。诗歌爱好者们乐此不疲地聚集在一起谈论诗歌,朗诵诗歌。

  北大的校园也时常有诗歌讲座与聚会,很多学生也在写作诗歌。后来余杰说的一句夸
张的话至少能说明北大从事诗歌创作的人数之多:十个馒头砸向十个北大学生,至少有八
九个是诗人。

  但这一切好像与查海生无关,他更喜欢读一些文学著作。

  北大图书馆的文学著作名目繁多。查海生一开始接触较多的是前苏联和东欧的文学作
品,这主要和他以前上高中时的阅读有关。在中学课本里,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占据了一定
比例。查海生正是从这些熟悉的名作里找到了阅读的兴趣。

  对于像他这样一位既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又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来说,阅读文学
著作就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此外,那些大师们的讲座,对他开阔视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大师们声情并茂的
讲解,他对那些西方文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正是通过教授们博大精深的讲演,查海生发现自己如坐井之蛙,知之甚少,尤其对
于西方的文化认识浅陋,甚至寡闻,他知道,这与他阅读面的狭隘有着很大的关联。

  多读书的人才是有智慧、有思想的人。广泛的阅读弥补了查海生对知识的暂时缺乏。


  不久后,也就是在一年级下学期的后半学期,查海生对西方哲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查海生对他们的
观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每看他们的一部著作,他都要和同学们讨论争辩一番。

  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他发现哲学对于帮助一个人更好地理解事物、认识事物有很大
的好处,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想像空间。

  关键的是,对哲学的学习为他的论文写作提供了一定的观点,老师们也表扬他的论文
有一定的思想见解。刚上大一的查海生,其论文水平可以和学哥学姐们相媲美,并且入选
系里编印的论文集。

  期末考试时,他圆满地交了份答卷,为此,他拿到了一份奖学金。

  1980年7月初,他开始回家度假,在漫长炎热的两个多月暑假中,查海生感觉自
己有些百无聊赖。

  这是他唯一一次上大学直到工作后在家度过的暑假,以后再也没有过。

  这一次的暑假,他坚持着要下地干活,父母偏不让他去做。

  查海生不忍心看着父母亲在“双抢”(抢收、抢种)高温时,双脚插在泥巴田里,头
顶烈日辛苦的劳动情形。

  刚尝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甜头的父亲和母亲,好像要把什么都豁出去了,拼命地在
田间地头卖力挥洒着汗水。

  即使在那种繁忙的日子里,父母也不会让他这个大学生下地干活,查海生没办法,只
好担当了家里最轻松的活———日常的家务料理。

  家里的一日三餐由他一个人搞定。所谓的饭菜,无非是把米放进锅里煮熟,再炒上一
些豆角、茄子之类的蔬菜。由于他自小的锻炼,做出来的饭菜基本能适应家里人口味的需
要。

  中午,他把所有的饭菜烧好,用竹篮子提着送到田间地头,找到一处荫凉的地方,诸
如大树底下,摆好饭菜,等着父母亲和几个弟弟来吃。等他们吃完后,再收拾好饭碗,放
进篮子拎回家。自己再从锅里盛碗饭,拣些吃剩的菜,坐在灶台后面的小凳子上,边吃边
烧开水。

  炎热的高温天气,田地里劳作的人最需要的便是冷开水,查海生必须每天从早到晚,
隔一段时间就要给家里人送去一大壶凉开水。

  除了简单的家务劳动,他也帮着做其他的一些事,比如用水车把水从池塘里打到田地
里的轻快活。

  从二年级的暑假开始,查海生找了份勤工助学的工作,挣到的钱能基本维持日常的生
活开支。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
 

--

我不知到风---
 从哪个方向吹
大约在梦里
 谁的沙尘暴,我的满身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144.137.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73毫秒